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教育教学 >> 政治教学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高中哲学45个疑难问题研究           ★★★ 【字体:
高中哲学45个疑难问题研究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26    
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联系。定律离不开规律,没有规律也就没有定律。教材中讲的万有引力定律是指在科学上对任何两个宏观物体之间所具有的相互作用的力这种自然规律的概括,不能由此推出定律就是规律。
 可见,定律不是规律。规律是定律的内容,定律是某种客观规律的主观映象。世界上除了已经被人类认识了的规律,还存在许多尚未被人类认识和利用的规律,人类每认识一个规律,就意味着人类将产生一个定律。科学的任务,就是不断地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27.“一切从实际出发”和“按规律办事”有何异同?
 (1)区别:①含义不同。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它要求我们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决定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按规律办事,就是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②哲学依据不同。一切从实际出发,所依赖的哲学原理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原理。按规律办事所依赖的哲学原理是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它是辩证唯物论的重要原理。
(2)联系:①两者皆为方法,虽然两者所依赖的哲学原理不同,但作为方法论,都是人们行动的指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②两者存在内在联系。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按规律办事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不能从实际出发,就不可能做到按规律办事,这是因为规律的客观性来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且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搞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同时,按规律办事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具体体现。这是因为规律本身就是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一,遵循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实际上也就尊重了客观存在的事实,做到了从实际出发。
 28.怎样把握判断新旧事物的客观标准?
 ①对判断新旧事物客观标准的认识和把握,主要困难不在理论上,而在实际生活中难以区分和把握。
 ②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把握这一客观标准有如下几点:
 第一,在比较中概括判断新旧事物的客观标准是: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
 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旧事物违背客观规律;新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旧事物没有生命力;新事物具有远大发展前途,旧事物正在日趋灭亡,没有远大前途。
 第二,对不科学的标准进行分析比较。一般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般来讲,新事物可能是后出现的;二是说明不能把产生时间的先后作为标准的原因,并指出这种标准错误的实质,从而说服学生接受正确的标准。对其他二个不科学标准的分析比较也应从以上两个方面进行。可以重点分析比较其中一个不科学标准,让学生举一反三。
第三课 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29.哲学上所讲的矛盾和日常生活中所讲的矛盾是什么关系?
哲学上所讲的矛盾和日常生活中所讲的矛盾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因此既不能把二者完全等同起来,又不能完全割裂开来。
 哲学上所讲的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的基本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这是事物矛盾所固有的两种相反而又相成的基本关系或基本属性。其对立属性称为斗争性,统一属性称为同一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对立面之间互相排斥的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内在的、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是体现对立面之间互相吸引的一种趋势。它表现为:其一,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互相依赖共处在一个统一体中;其二,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相互渗透,双方相互包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事物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属性,但二者又是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对立是同一中的对立,失去其中任何一方,都会使矛盾不成其为矛盾。可见作为哲学范畴的矛盾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之间的既对立又同一的关系。
 日常生活中所讲的矛盾泛指对立的事物互相排斥的关系。它表现为两种状态,一种是事物双方对抗性的不相容关系,例如阶级斗争;一种是事物双方的非对抗性的相容的关系,例如人民内部的矛盾。
 可见,日常生活中所讲的矛盾同哲学上所讲的矛盾是不同的,但又是有联系的。前者是后者的一个侧面,即哲学范畴矛盾的对立属性即斗争性。斗争性的绝对性告诉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讲的矛盾同矛盾的哲学范畴一样,是个永恒的范畴。
 二者的关系说明,把它们完全等同起来或完全割裂开来都是不正确的。
 30.世界的多样性是矛盾特殊性的表现吗?
    这个问题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我们周围的大干世界,以其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和丰富多彩性呈现出来,这就是辩证唯物论所揭示的物质世界的多样性。
 多样性是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状态。世界上各种事物的运动之所以显示出干差万别的复杂情况,正是因为各种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各有其特殊的性质。认识这种特殊性、复杂性是极其重要的。毛泽东同志说:“对于物质的每一种运动形式,……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就是说,注意它和其它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83页)正是这种质的区别,造就了物质世界的多姿多彩性。
    不仅不同的事物有其矛盾的特殊性,而且每一事物在其发展的不同过程或不同阶段,都包含着各自的特殊矛盾。这些矛盾的运动、变化、发展,形成了客观物质世界的干变万化。
 不同质的矛盾,有不同质的解决方法,大量普遍存在的方式是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也可以是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对立双方所代替;还可以是矛盾双方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最后达到对立面的“融合”,即融合成一个新的事物,使矛盾得到解决。这种矛盾解决方式的多样性,也造成了客观物质世界的纷繁多姿相干差万别。
 由此.题述的观点可以得到肯定的回答,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着事物的性质.不同质的事物间的差异使客观物质世界表现为多样性,整个物质世界就是多样性的统一。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论唯物论原理描述了客观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状态,唯物辩证法原理揭示了形成这种多样性的根源在于矛盾的特殊性。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3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对事物一分为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这个问题从方法论角度把唯物论和辩证法联结在一起。
 唯物论的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要求在实际工作中主观必须符合客观。要达到主观符合客观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以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根据这些事实.决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主观的东西。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党思想路线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出发点。
 一切从实际出发还必须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这就是说,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实事求是是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和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的客观要求。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要求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求是”。
 我们做工作既要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啦,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是我党思想路线的核心。要实事求是,就必须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我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
 为什么对实事中的“是”,要孜孜以“求”呢?为什么要不断解放思想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呢?因为我们赖以作为出发点的实际是许多事实的总和。如果只以个别事实为出发点,就不是真正从实际出发。实际总是全面的,实际又是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必须—分为二地认识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实际是全面的,要求我们对任何水物,在任何时候,都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因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部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两分法是既知其一,又知其二,是全面地看问题的观点。
 实际又是变化发展的。实际在变化发展中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要求我们坚持发展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具体分析事物的矛盾及其特点,找到解决特殊矛盾的特殊办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只有坚持两分法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真正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而只有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对事物一分为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此可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辩证法的方法茫是互相联结,相辅相成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书求是.就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否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失去了可靠的途径。
 人们想问题、做事情,离不开实践。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决定认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认识,发展认识,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和发挥知识的指导作用,实践第一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由此可见,实践活动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途径。离开了实践,离开了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生产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活动和科学实验,就谈不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最后,只有坚持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社会最高的利益。我们在实践中正确处理个人和群众的关系,首要的根本的一条,就是要为群众谋利益,为工农服务,为人民服务,这就是科学的人生观。科学的人生观要求我们在评价人生价值时,必须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放在第一位,认识到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对国家、对集体、对人民的奉献。这就是科学的人生价值观。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求我们想问题,做事情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为我们所说的“实际”,是人民群众的实际,我们面对的“实事”,是国家的、社会的事实,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必须牦费时间和精力,去深入,去探索,去研究,去奋斗,要付出很大的辛苦,甚至牺牲个人利益。如果不是树立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和奉献第一的价值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失去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也就不可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综上所述,在实际工作中要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必须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三观”的辩证统一。
 32.两点论和均衡论、重点论和一点论的本质区别何在?
 两点论和重点论,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
 具体说,两点论指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视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要看两点,而不是看一点,这是辩证法全面的观点。
 由于认识事物的内部矛盾、全面地看问题是要花费气力的,人们往往容易离开事物内部矛盾去观察问题,这必然会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把事物的一个方面、一个属性绝对化,这就是一点论。一点论是形而上学的片面的观点。
 重点论反映了矛盾的特殊性和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辩证法的重点论,就是在研究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地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研究任何一种矛盾时,要着重地把握它的主要方面。不去把握这个重点,甚至否认这个重点,而把各种矛盾情况或矛盾双方平均看待,就是形而上学的均衡论。
 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在理论上都是错误的,在实践上都是有害的。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划清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界限,当他们运用“两点论”的时候,有时会不分主次轻重,胡子眉毛一把抓,犯均衡论的错误;当他们抓“重点”的时候,又可能只看一点,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犯一点论的错误。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紧密联系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离开重点看两点就成了均衡论;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看重点就成了一点论。我们坚持辩证法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内在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均衡论和一点论。
 33.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有何区别联系?
 主要矛盾是指处于支配地位的,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事物复杂矛盾体系中的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基本矛盾亦称“根本矛盾”,是指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发展全过程的本质,并规定和影响这个过程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的矛盾。
 从二者的定义中不难看出它们是存在着明显区别的:主要矛盾仅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它未必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可能只存在于或主要存在于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在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主要矛盾可能会发生变化;而基本矛盾则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它规定着这个过程的本质,在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不会发生变化。因此,不能把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混为一谈。此外,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的每个阶段上只有一对,而基本矛盾在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有时不仅仅是一对。
 然而二者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必然联系,把二者截然分开也是不对的。
 无论是主要矛盾还是基本矛盾,都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并规定和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另外,主要矛盾在它存在的一定阶段从一定侧面表现着基本矛盾,而基本矛盾作为规定事物发展全过程的本质的矛盾则制约和影响着主要矛盾。例如,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全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则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它决定了我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和工作中心。可见,贯穿事物发展全过程的基本矛盾和同一事物中的主要矛盾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
第四课 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34.什么是哲学上所讲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从哲学上看,条件这一范畴,是指同特定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特征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必要条件是指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不可缺少的诸要素的总和。必要条件对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作用表现为:非它不可,有它未必可。要想必可,还需其它条件。
 充分条件是指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足以够用的诸要素的总和。充分条件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的作用表现为:有它必可,无它未必不可。
 例如,对于商品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来说,社会分工就是它的必要条件。没有社会分工,决不会有商品经济,有了社会分工,也不一定就有商品经济。在人类社会发展吏上,商品经济是在人类社会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后才出现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后并没有马上出现商品经济,因为那时还不具备商品经济产生所必不可少的其它条件。
 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中,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充分条件。市场经济一定是商品经济,而没有建立市场经济的地方不一定没有商品经济。
 从事物及其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三者的外延关系看,一般来说,必要条件的外延包含着并不大于事物的外延;充分条件的外延小于并被包含在事物外延之中。
 35.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全盘否定吗?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
 否定是同肯定相对立而同时存在于事物内部的,肯定因素是事物保持其存在的方面,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方面。事物的存在是因为其内部的否定因素战胜肯定因素而居主导地位,一旦其内部的否定因素战胜肯定因素居于主导地位时,事物就发生了质变,旧事物就被否定而转化为新事物。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没有否定就没有旧事物的每望和新事物的诞生。只有经过否定,新事物才能向前发展。否定又是新事物之间联系的环节。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否定,但新事物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旧事物中孕育出来的,是在吸收旧事物的积极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新事物在对旧事物的否定中,消灭的是旧事物的根本性质,至于旧事物中那些经过改造后可以成为新事物养料的因素,则被新事物吸收过来加以改造,作为新事物的有机成分而保留下来。由此,新旧事物通过否定的环节联系起来,这就是辨证的否定观。   辨证的否定不是全盘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抛弃,又继承,发扬。克服,抛弃表明新旧事物之间有一条确定的界限,体现了事物发展的非连续性;继承,发扬表明事物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认为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对旧事物全盘否定的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全面认识新旧事物之间的关系,只看到它们的本质区别而不懂得它们还存在内在的联系。这种认识上的错误极易导致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用其指导实践则会造成危害。因此,我们必须反对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坚持辩证的否定观。
 36.形而上学是反科学的思想方法,为什么对人们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
 形而上学和辩证法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而上学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一种思想方法,自古以来就存在着,至今,这种思想方法对人们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人们总是喜欢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因为它省力气,有人说形而上学思想是懒汉思想,不无道理。认真分析起来,形而上学的影响存在着认识的和社会的根源。   从认识上看,我们周围世界的面貌是错综复杂的。它既是统一的,又是多样的;既是运动的,又是相对稳定的;各种事物、现象间既是彼此依赖的,又是相互区别的。因此,人们很难全面地认识自身所处的环境。如若只是依据自身的感性体验而把上述情景中的任何一面孤立和静止起来,就必然会得出形而上学的结论。比如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背景是医学解剖学的诞生。显微镜下的生物切片是脱离了活生生的生物体而孤立静止存在的图像。而这些细胞和物质在生物体中活动的状态在显微镜下无从得之,仅仅由此得出的结论只能是孤立静止和片面的。
 形而上学的存在还具有社会历史的原因。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一般说来,革命的阶级和阶层比较倾向于辩证法。辩证法不承认任何一成不变的东西,认为变革乃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观点是同新兴的革命阶级或阶层的利益相一致的。处于没落和腐朽阶段的反动阶级或阶层,则比较倾向于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把世界凝固化的观点,是同他们妄图使自己的江山永固、统治长存的愿望相符合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告诉我们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和变化发展的,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我们学习了唯物辩证法,就要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努力坚持唯物辩证法,逐步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唯物辩证法必须反对形而上学。 
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37.假象和错觉是一回事吗?
 现象指事物的外表形态和表现特征,是本质的外部表现。这种表现有两种形式:即真象和假象。真象是直接地、正面地表现事物的本质,假象则歪曲地、颠倒地从反面表现事物的本质。假象是由事物本质决定并歪曲地表现事物本质的一种特殊现象,它留给人们的印象不是感知上的错误,而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外部实际表现的反映,它是一种客观的东西,真实的东西,属于客观范畴的问题。自然生活中的海市蜃楼就是一例。另外,人们还可以自觉地运用“制造假象”的手法来达到一定的目的,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等。
 错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错误感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它既不属于客观事物,也不是客观事物本质的某种体现。错觉表明的是主观反映者与客观事物之间的不一致,而这种不一致的原因在于主观反映者的错误感觉。所以,错觉属于主观范畴。假象与错觉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任何假象都可能造成人们的错觉,错觉是人们受假象迷惑的结果,当然引起错觉的还有可能是其它原因。所以,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一定不能只停留在对现象的认识上,必须学会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来指导人们的行动。
 38.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怎样的?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认识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观性、生动性和具体性。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通过抽象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人们对在实践中获得的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使之上升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它的特点是抽象性、间接性和普遍性。
 认识既有正确的反映,也有不正确的反映。
 理论是人们把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某一领域的知识体系。它是系统化的理性认识,既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真理的本质在于人们的认识与客观对象相符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如果把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的逻辑组成一定的体系,就形成科学理论。科学理论是从客观实际中抽取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证明的正确理论。
 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是客观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它们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都是客观的,都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39.什么是分析与综合的统一?
 辩证逻辑是研究人类辩证思维的科学。辩证思维的方法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工具,是人们对辩证逻辑基本规律的认识和运用,是科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理论思维手段。分析与综合的统一是辩证逻辑的基本方法之一。
 分析是思维把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分别加以考察,并抽取在某一实践中具有本质意义的部分的方法。综合是思维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有机地联结起来形成关于事物整体性认识的方法。辩证逻辑中分析与综合相统一的方法的立足点是:事物的整体不等于各个部分相加的总和,各部分机械的相加,不会形成新的认识。辩证逻辑把分析与综合看作是认识过程中相互联系着的两个方面,并把它们作为一种统一的思维方法。
 两者的辩证关系。(1)它们相互依存,互为前提。任何综合必须以分析为基础,人们感知到的对象是一个整体,感知不等于理解,要理解就要进行分析,把它抽象为不同的方面和属性,分别加以认识并搞清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任何分析必须以综合为指导,脱离综合的分析,就会把整体中有机联系的各个部分孤立起来,而且没有整体观念的指导,分析就无从下手,最终导致以偏概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