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教育教学 >> 历史教学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在历史科目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           ★★★ 【字体:
在历史科目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26    

2000年1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实施修订稿)》,将研究性学习列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伴随着国家教委新课程计划的颁布实施,研究性学习在中国新一轮教育改革中诞生了!在同年发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以下称新大纲)。在新大纲中也增加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并在最后附有“研究性课题参考书目”,列出了与学习中外历史相关的22个研究性课题,为在历史科目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提供新的路子,可称为一场学习方式的革命。

国内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日不多,还没有这方面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对于研究性学习的概念还没形成一个统一的认同,但是无论在何种刊物和书本中,对于研究性学习诸多概念中有一个原则是不变的,就是研究性学习过程是强调学生自主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这一过程中融入学生更多的探索、研究、思考和实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传统意义上的老师已不复存在---这就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概念。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形成、文化人格的塑造,科学探索精神的养成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新大纲对高中历史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做了新的要求,特别强调了对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并将历史学科能力分为四个层面:①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②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③历史思维能力;④阐述、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特别提出“鼓励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励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的精神”。研究性学习的兴起正是对这一战略性目标的响应。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有必要对中学历史科目研究性学习进行全面的探索。笔者就结合本人本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些情况和本人在历史研究性学习教学中的实际体验来谈谈对历史科目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些看法。

一  历史科目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历史科目研究性学习有以下特征。

1教育目标的整体化

传统的历史教学倡导“灌输型”,侧重于历史基本知识的传递和掌握,学生学习历史就是继承、记忆现成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结论,它强调的是知识目标,对培养学生历史基本技能却着力不多,从而使学生缺乏一种对历史大局观的把握,对历史教学中希望达到的情感层面,理想层面、人文目标层面的要求有所缺失,也就是说,光知道历史上发生过什么事情、有些什么人不能说真正懂得历史。学生不能从所知道的历史中得出理性结论诸如历史规律(如历史上的几个社会形态、封建王朝为什么命运大同小异)、正确的人生观(如历史英雄人物所传递的人格力量)、国家民族观、(如怎样看待美国的民族歧视、如何来对待本国和外国)战争观和平观(如同样是对伊拉克作战,为什么2003年相比于1991年,美国会受到如此广泛的反对)等,这些都是从研究性学习中应该达到但又是在书本之上没有的、并且贯穿人一生的素质。对历史整体性目标还应当包括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的技能----这些技能是在历史知识本身之外的,如历史资料的收集,有效信息的提取、历史思维的形成,分析概括能力的提高、团结合作精神的养成、个人人文气质的成型、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等。

2、学习过程的探索化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老师的作用是组织者,指导者、激励者、同时又是参与者,所以研究性学习对教师而言,也是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对学生而言,则是自主性、个性化学习的过程。在一个历史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过程中,从课题的提出到可行性的研究、再到资料的收集、具体的操作、课题的结题,学生始终要被作为探索的主体来对待。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探究性情景,以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对学生提出的课题作指导性的工作,如果题目太大则提议修改、角度太偏则予以纠正;并尽量使学生的研究同步或跟随于历史理论的前沿性,着眼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当代社会热点问题的历史来源等,侧重于历史学科知识的激活和综合应用。同时也应该尽可能多地提供给学生相关的历史资料或可以查询的资料索引,当然老师提供的资料尽管有代表性,但可能十分有限,所以应当激励所有学生自己去动手查询,在本校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能找到角度新颖、视点独特而不乏精品的资料,尤其是网络的介入,大大提供了这种可能性,收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这些资料应该是学生进行研究学习的媒介,逐渐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综合,最终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为学生提供表述和交流研究成果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这样的过程对学生以后的人生道路都有可借鉴之处。

3、学习内容的问题化

从新大纲所列出的22个课题中,对研究性课题作个分析,发现它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如概括归纳型、综合比较型、分析评价型、这与大纲中侧重于对综合技能综合素质的培养的总体目标是相吻合的。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具有更大的意义。这要求在内容上要体现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动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历史事实,让问题始终支配着学生的学习方向,在征服问题的过程中找到乐趣,得到提高。同时尽量延伸研究的外延,充分地把历史学科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结合起来。实践证明跨学科的研究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能把其他科目的研究学习方法引入历史学科之中,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进步,这种进步在传统教学中是很难实现的。

4、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研究性学习的提出对教学方法提出革新的要求,同时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广泛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是教师首先要突破的目标。由于大部分教师受传统灌输式教育,对新的模式没有可借鉴的地方,也缺乏亲身的体验,这在开展教学工作中成了一大障碍,因此教学过程对老师而言也是个教法改革过程。教师要在吸收传统教法的基础上,借鉴各种教学的新成果,注重启发和诱导,通过师生谈话交流、分组讨论、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复现历史情景、历史辩论会、历史论文比赛及论文答辩等方式,发展学生独立探索精神,积累历史研究的经验,感悟历史研究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如对文化大革命中人民公社化的研究过程中,让学生到社会中去采访当时的人们,或请一些老同志来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比较现在的生活和过去的生活,历史鲜活的面容就能够很直观地浮现在学生面前  ——这远比书本上枯燥的知识要容易掌握的多,同时在这种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也使学生在无形中形成了自己的价值判断。

5、教学时空的开放化

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学时空的开放化,即在时间的安排、主题的选择、研究方法的确定、研究结果的表述等方面,均有较大的自由度,留有展示学生个性与发挥才能的足够空间,也就是说,开展研究性学习要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传统历史教学的时空基本上被限制在课堂和学校内,教师要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前提下,要不断鼓励学生走向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迹等地方,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体会、感知历史的真实,让他们到历史的长河中去探寻历史知识的真谛,变被动接受性学习为主动性学习,使中学历史教学不再仅仅停留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转移到探究历史学习的方法上,这样学生才能养成课外研讨历史的良好习惯,逐渐培养终身自我学习的兴趣。

二 历史科目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由于研究性学习对学生而言是个新的尝试,教师有必要对学生先做一两次讲座,说明这种学习的方式、方法、步骤、程序等,指导学生制订出相应的计划,使学生不会面对课题茫然不知所措。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步骤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1、选题——学生选题、教师把关

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至关重要。这个环节也是教师参与最重要的一步,题目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课题的成功与否,由于学生往往选偏题、怪题、或实际意义不大的题,教师的把关作用显得至关重要。教师在准备的过程中要研究选定课题所涉及的内容、解题的思路和可能的结论,在备课时要对研究性课题心中有数,然后再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研习活动的方式和方法。在选题时还要注意课题的可操作性,要有足够的资料让学生能够对课题进行深入研讨,从而使研习活动扎实有效,避免空谈。

2、研题。----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

这个过程是研究性学习的真正意义所在,学生的素质在这一过程中得到的提高是最大的。学生的研究活动是成为这个过程的主体。课题确定后,要进行相关的研究和探讨,研究的方式视内容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搜集文献式。这是历史研究的主要方式,它主要是查阅资料、筛选信息,最大限度地选取有典型性的有效信息,来提炼或论证某个观点,分析说明有关问题。它一般适用于相对注重学术性的一些课题,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变”。

(2)开展调查式。让学生围绕某一历史问题,对历史遗址、遗物、遗迹进行考察,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相关的人进行访谈,以获得第一手的材料。这种方式因其形象直观,可信度高,学生获得直接经验,更易激发学生兴趣。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3)讨论思辨式。将研究性课题定为讨论题目,在广泛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组织小组或小班进行讨论交流;或将多种不同观点论点引导组织学生相互辩论,并有史有论地作出总结,使其成为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如“我国古代史上著名政治家的评价”。

(4)模拟角色式。在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研究之后,可以让学生进行模拟,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从中得到感悟;也可以模拟报纸的记者或编辑,对重大事件进行报道和评论;甚至可以模拟为老师,走上讲台,将自己对历史的理解传授给“学生”,变学为“教”,从“教”中学,让学生在更为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开展研究,展示成果。当然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并不是单纯一种,往往是以上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的过程。

3、结题。学生做结论,教师作评价

这是课题研究的最后一道工序,它包括撰写总结报告、展示与交流研究成果两部分。这种报告可以是一篇历史小论文,也可以是一篇人物小传,或是一份调查报告等,一般说来,论文应包括课题的提出及其研究和意义、对课题的分析、评价、论证及得出的结论,并附有资料来源或参考书目。成果交流的形式则是多种多样的,如论文报告会、辩论会、电子作品、音像作品、幻灯、表演剧等等。教师对学生的成果应该给予适当的评价,最好不发表个人倾向的评论。并对学生所取得的成功表示祝贺,给予鼓励。

三  历史科目研究性学习中的误区

研究性学习是大势所趋,但在目前学校教育中尚属试行阶段,在目前高考选拔制度没作根本性调整的前提下,是不可能全面取代传统教育的,因此不可忽略传统教育中的“双基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应当在做好双基教育后开展研究性学习,以弥补双基教育中认知结构中的活性不足、开拓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的缺点,切不可把研究性学习当作教学工作的重点,而忽视传统教育。否则就是本末倒置,得不偿失。这种误区在所有科目中都会出现,在历史教学中也应如此,不可喧宾夺主。此误区一。

就历史科目本身特点而言,史实是构成历史的基本元素,因此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中把研究史实作为主要方向就成为自然而然的选择,其实这也是一个误区。因为在目前中学阶段不具备给学生提供研究史实的各项条件,比如第一手资料,考古实物,实验条件、珍贵古籍等,研究史实最大的成果也是从二手,三手材料中来的,不可能有新的突破。即使有发现未必为人家所承认。此误区二。

此外,在历史研究性学习开展过程容易走入“泛研究化”误区。所谓“泛研究化”就是把研究性学习机械的理解为非要把所有的问题都拿来研究不可,而是应当有所侧重。什么是重点、什么是次要的、什么可以略过的;都要有明确的计划,切不可多头并进,导致主题的偏离。比如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中附属的历史研究性学习课题“如何看待五四精神”中,不是说把整个五四运动的背景、原因、过程、评价都作为研究的重点来实行。而是突出“精神”,围绕精神而展开。

以上误区都是在历史科目开展研究性学习中易出现的。还有比如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重视思考而忽略实践、老师成为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学生成为跟随者等等都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力避免出现的误区。

参考书目: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实施修订稿)》
《中学历史教学全书》上海教育出版社96版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案例》上海教育科技出版社  张民生
《研究性学习教师导读》广西教育出版社  霍益萍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