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米”来了,您是“巧妇”吗           ★★★ 【字体:
“米”来了,您是“巧妇”吗
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12    
    摘   要:综观中外教育改革,无不把课改放在重要位置,作为课改的参与者、实践者;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的思想意识、方法意识成为了推动、深化课改的源动力。本文认为:教师在课改中应树立并强化服务意识、挑战意识,辨证意识、激励意识、综合实践意识,才能做好课改这盘大餐。

       关键词:课改;教师;意识.

       综观中外教育改革,无不把课改放在突出位置,把课程作为质量的关键加以改革和建设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要求:“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应成为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的过程,教师的权威更应体现在与学生共同开展的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教师是课改的执行者,更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如何须利地完成课改,并获得最大限度的实惠?我认为,教师在课改中应树立如下意识:

       一、服务意识

       课改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作为课改的参与者与执行者,教师应率先树立服务意识,为社会服务,为学校教育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从而带动全社会为学校教育服务、为课改服务。坦率地说,以前的教育是一块真空、一方净土、一爿圣地,教育对象不仅是文盲,科盲,甚至还是法盲,对教师敬之,畏之;教师因而变得看似神圣,实则孤寡的个体;教育也随之陷入一潭死水。树立了俯身服务的意识,教师自然会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自然会从主讲的位置上退到主导的位置,自然会将探究学习,寻知真理的舞台还给学生,自然会把教育融入社会.

         二、挑战意识

         课改把《教学大纲》变为了《课程标准》,把解牛式的教案变成了众说纷纭的、无一定论的争论式的教师用书,部分教师茫然了、迷惑了,教什么?!怎么教?!这就迫使教师不得不能不向自身的士学识和教法宣战。

        1、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教师是新课程的第一个学习者,也是课改的实践者。可以说,课改的成败关键在教师。这就需要教师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高深的理论水平,又要有将知识转化,迁移给学生的能力。课改中,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但对本学科知识应系统而透彻的理解掌握,对本学科的历史,现状、未来和相关历史人物也应有所了解,还应就网络科学,系统科学、心理学、文学,史学,自然科学等领域的知识进行广泛了解与学习。林语堂曾说过:“如果你有才千,勤勉将会增进它,如果你只有平凡的才能,勤勉可以补足它。”教师只有做到勤奋虚心、学而不厌,才能不断充实自己,让已有的“一桶水’变成“自来水”,变成“长流水”也才能提高了解学生,组织学生的能力和对知识进行加工处理,创新传递的能力.

         2、树立破除陈旧的意识

       面对课改,面对一次性教育向终身学习的转化,面对研究性学习向传统方式的挑战,教师应把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作为重要追求,把举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教师必须必改变学生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必须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和作的能力。为此,教师必须破除陈旧教法,注重对学生进行自主式,体验式,自省式与合作式等学习方式的培养。

         三,辩证意识        1、师生关系中的辩证意识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主张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采取严酷态度;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以儿童为中心,把教育重心转移到儿童;中国传统教育则是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均只强调一方面的作用,而事实上,教师对学生学习和发展方向起关键作用。学生是有着主观能动性的发展着的人,他不是单纯地消极地接受外来影响的客体。离开了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就会是自发的,盲目的;而离开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就会失去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有辨证意识,要正确处理探求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应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流,互动,平等,民主。师生均是主体,强调师生间的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动态信息交流,以致形成“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的互教互学,互相影响、互相补充的辨证的师生关系.

论文录入:guoxingxing    责任编辑:guoxingxing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