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工业化文明对大学教学的影响及其改革的趋势           ★★★ 【字体:
工业化文明对大学教学的影响及其改革的趋势
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10    

摘  要:文章论述了工业化文明对大学教学的影响及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表现;论述了当代大学教学改革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向。

关键词:工业化文明 大学教学 影响 改革

Abstract: The article discussed the influence of industrialized civilization upon the university teaching and its manifestation ; and discusse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 and developments of the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 industrialized civilization university teaching influence reform

几个世纪以来,工业化及其所承载的西方近现代文明,几乎吞噬了一切古老的生产方式及相应的社会形态,它所造就的新型社会活动方式,也影响到大学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工业化文明对大学教学的影响是什么?这些影响所带来的效果是什么?当工业化过程发展到其巅峰时,大学教学将如何变革才能使大学继续发挥其“引导人类文明”①的功能?这些问题是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工业化文明对大学教学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有必要回顾一下在未遭工业化影响的中世纪大学中教学的特征。从有关史料上看,首先,出于没有或很少有属于自己的建筑物,以及出于大学的基本组织是由教师或学生自发形成的联合体等原因,当时大学的“内部管理应该是高度民主的②”。大学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这类重大决策问题,既不需要服从出资者的需要,也不需要遵照最高行政长官的意志,而取决于学校师生自己的意愿。其次,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非标准化,一方面可以使教师“尽其所能,解决明显的矛盾③”;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学生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学校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师和有兴趣学习的知识。第三,入学、考试和毕业时间的非同步化,可以使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自由选择。第四,教师和学生没有明确的分工和专门的职责归属,学生被要求在讨论课和辩论会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并根据所取得的学位不同程度地承担教师的工作,从而使其所形成的学习动机“不仅仅是求职,还有对知识的热情以及对讨论文化问题的兴趣④”。中世纪并不是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但是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所提供的适度的自主决定权,确实在相当的程度上激发了师生的自由思想和创造活力,为后世的大学留下了“培训学生和保持学习和探究的传统⑤”。

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工业化生产成为全球主导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也全面渗透到教育领域。工业化文明对大学教学的影响在理论上主要表现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兴起。这种为工业化服务的理论把教育视为一种经济上的投资活动,它一方面揭示了教育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功能,确认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意义,并很快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另一方面,这一理论仅仅注意教育的经济作用,忽视了教育对人的发展这一基本价值取向,忽视了教育的整体社会功能,甚至把教育引向完全经济化、产业化、商品化、市场化,仅以经济需求来规范教育的本质和发展。

在教学实践上,工业化文明下的大学教学以具有独立形态的“学科”为基准组织教学内容,目的是交给学生系统的学科知识。学校以工业化大生产模式为榜样,实行严格纪律下的集体教学,教学的核心组织是班级,主要的方法是读书。为了像工业生产那样提高教学效率,对“批量”学生的入学、考试和毕业时间实施同步管理。各门知识按照不同年级的水平加以编排,相互接续,形成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教学“生产线”。这种“生产线”式的教学,从教学组织上来说,是用同样长度的学制、完全齐一的课程内容、同样规格的知识结构、呆板不变的授课方式、缺乏新意的授课内容等来“剪裁”不同特点、不同层次的学生。这种“生产线”式的教学,从教学过程上说,是将教师置于“生产线”上专业化的操作者的地位,从而迫使教师更多地关心所承担课程的学科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了学生知识和人格的全面、系统地发展。这种“生产线”式的教学,从教学评价上说,也像一般的工业生产过程那样,用固定的人才质量标准来检测(考试、测验)和淘汰“不合格产品”,最终以“产品合格证书”表明教育和教学的完成。在这样严格“科学化”的教学中,纪律、分数、升留级、证书、学位等是重要的激励手段。这种“生产线”式的教学,从教学管理上说,学校建立起行政化和科层化的教学管理专门机构,以应付大学庞杂的管理事务,这就使大学难以避免教学运行上的僵化,难以避免行政职能权力与专业学术权力的冲突。

近代以来,受工业化文明影响的大学教学,所导致的明显效果就是在相当的程度上将人对人的培养,转变为用生产产品的方式去“生产人”。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确实提高了教育效率,满足了工业生产对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存在相当大的弊病。这些弊病主要表现在:第一,教学过程强化教师的地位,而教学职能与管理职能的分离以及教师本身所学专业的单一性,又使多数教师难以把握整体教学目标和方案,难以了解各门课程的关系和所承担课程在专业教育中的地位,故此很容易造成教学内容与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相分离,很难使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形成逻辑完整的认知。第二,在严格纪律下的集体教学中,教师难以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结构与个性差异,从而使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和启发性,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第三,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学生本身、学生的活动、教室以外的世界,在教学过程中易于被忽视;教学过程中缺乏发挥学生兴趣、爱好的机会,缺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环境。第四,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靠死记硬背获取知识,以应付考试、升学和避免惩罚来获得教学效果;同时教学与管理机构的庞大,教学与管理职能的分工、课程教学的分工、各种管理职能的分工,又很难追查教学质量下降的责任人。第五,这种教学还助长了“学历主义”的流行,学历比其他因素更能决定一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学历主义”将学校变成了一个确定等级的“筛选”机构,它所引发的激烈的升学和就业竞争,导致了对学生身心的压抑和摧残,违背了教育的本来宗旨,牺牲了真正的教育。

20世纪60年代,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学技术和科技人才受到了空前的重视。人类社会迈入信息化时代,要求高等教育能够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与此相悖,“生产线”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又阻碍着学生情感与个性的发展,阻碍着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由此,学生普遍不满,怨声鼎沸,甚至以怠课、逃学的方式表示抗议。在这种社会和教育背景下,欧美各国政府在大幅度增加教育投资,在数量上迅速发展教育事业的同时,也在课程和教学方式方法上大力进行改革。对此,吴式颖先生和他的同事在《外国教育思想通史》一书中,将20世纪后期欧美各国的教学改革归纳为两个基本特征。

第一个特征,在教学改革中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与人文精神的培养相结合,在教学中注意吸收人本主义的思想要素。具体表现在:首先,注意提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视教学为双边过程。在教学改革中论证了教师传递知识与学生获取知识相结合、相统一的必要性,强调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自身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角度出发,加大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力度,既讲究改进教师的教法,又注意指导学生改进学法。其次,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突出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性。无论是布鲁纳(J.S.Bruner美国)的发现教学法,布鲁姆(B.S.Bloom美国)的“掌握学习教学法”,还是瓦根舍因(M.Wagenschein德国)的“范例教学法”等教学思想,都无一例外地把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把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兴趣、能力、意志和习惯作为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要求在教学中贯穿对学生的启发和探索精神,并以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再次,注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养成和利用,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因素。例如,洛扎诺夫(G.Lozanov保加利亚)的“暗示教学法”,其基本思想就是让学生在没有任何精神压力的轻松愉快气氛中学习,强调情绪的最大限度地放松。这种方法充分利用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在不使学生感到任何紧张的条件下,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

第二个特征,在教学改革中注意对传统教学思想的借鉴、吸收和综合。具体表现:首先,注意吸收传统教学思想中的合理部分,重视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达到教学的综合性效果。以“暗示教学法”为例,它主张在教学中运用教师的朗读和讲授、学生的听讲和练习,同时还倾听美妙动听的音乐、做各种轻松愉快的游戏等等多方面的手段。表面上看,它较之传统的教学方法并没有多少不同,然而它却能够取得比传统方法更好的教学效果。原因就在于它进行了符合教学规律的科学组合,发挥了各种教学手段有机综合后的整体功能。其次,糅合看似对立的一些教学观点,更为科学地分析了一些教学思想中的重要问题,加大了理论深度。例如,在教学必须适应社会需求还是必须适应学生心理、教学的统一计划与多样性选择、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等问题上,教学改革理论都有兼顾、糅合、统一的趋势。

除上述两个特征以外,在大学教学组织管理方面,闵维方先生还曾总结了当代大学虚拟化的发展趋势将对大学组织及权力配置产生影响。他设想:这种建立在数字化校园基础上的新型教学管理组织,将使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实施学校事务民主管理的愿望由可能变为现实,它将使学校以外各种势力和人员参与大学管理成为可能;它将彻底改变传统大学的科层化的行政权力配置方式,将使那些在传统组织结构中所谓的“下级”成为管理者权力的来源;它将使那些建立在共同协作意愿基础上的跨部门、跨专业、跨学科的项目小组、综合团队,成为大学组织运转过程中的主要组织方式;它将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强调大学组织成员的自我教育、自我规制、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

注释

①周光迅等著.哲学视野中的高等教育.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142

②③④⑤<美>查尔斯·哈斯金斯.梅义征译.大学的兴起.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162,27,59,16

参考文献

<1>吴式颖.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十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510

<2>闵维方.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673

论文录入:guoxingxing    责任编辑:guoxingxing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