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教育教学 >> 语文教学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试谈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 【字体:
试谈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26    

一、当前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因素

1、学生怕读文言文。由于文言文离我们的生活比较远,再加上古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差异,一些词语用法的不同,古汉语常识等,无形之中加深了学生的畏难情绪,视文言文为第二外语。

2、迁移能力差。有些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课本的注解以及一些参考资料,可以做课内文言知识题,但如果一旦拿到课外文章便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迁移能力差。

3、学生缺乏必要的学习策略。在文言文学习中,学生常常忽视诵读、积累等的训练,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当面对新的文章时,往往不能主动寻求当前情境与已有经验之间的联系,不能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教师因素

1、教学观念。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把现成的答案、有结论的知识教授给学生,总以为讲得越多,学生就理解得越好,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

2、教学方法落后。文言文课堂一般都是教师的一言堂,整节课就只听见教师辛苦讲解的声音,而学生只是一味地听与记,很少看到学生全体参与课堂教学的。文言文一般采用的还是传统的“串讲式”,串讲的好处是能做到“字字清楚,句句落实”,而弊端则是整堂课死气沉沉,很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把一篇篇优美的文章给讲解得支离破碎,根本体会不到文章内蕴的那种人文性和艺术性。这也无形中加深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厌恶感,如此乏味,又如此艰深的文章,根本提不起学生的兴趣。

(三) 高考因素

综观历年的高考试题,以前全是以客观题的面目出现,考的大多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还是停留在字词句的层面上。而从2002年开始,高考文言文的命题有了一些变化,客观题减少至4题,而拿出6分放到主观题上,但主观题是以翻译的形式出现的,而翻译题说白了还是考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以及特殊句式,还是停留在字词句的层面上。高考如此,在中学课堂中,文言文教学自然也就是以字词教学为主,而要做到“字字清楚,句句落实”,串讲法应该是最好的了。

二、现变现状的对策

要学好文言文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如何让学生不畏惧文言文,并且让学生喜欢文言文,乐于读文言文,这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我们无法改变高考的命题方式,但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爱上文言文。

(一)、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向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文言文教学的总目标:“学习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性。”要培养学生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其文化素养,提高其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要教师转变观念,在教学中把以教师为主体变成以学生为主体,把以教师讲解为主变成以学生、活动、质疑为主,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教师可以放手的地方,尽量让学生自己阅读,自求理解,教师只在关键处作些指导,就会使学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1、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

文言文教学和其他课程教学一样,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是学生积极参与的前提。因此,教师应摒弃教学中独占课堂、串讲到底的做法,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授课前,教师应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预习中的疑点与学生共同制定教学目标。教学中,凡是能让学生运用工具书、看注释或相互讨论解决的问题,尽量少讲,只对重点、难点及易出错处加以点拨。课后,从学生作业的反馈信息中,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盲点、弱点予以释疑。这样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就会使学生学习古文的畏难情绪一扫而光,不再依赖教师的讲解及资料的注释了。

2、鼓励学生合作质疑探究

探索和创新的起点是质疑。《学记》曰:“学贵在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此语道出了质疑的重要性。教师在课堂实践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学生在课堂上不够活跃。其所以如此,原因有两点:一是大部分学生习惯于课堂上充当被动接受的角色。从入校门开始,学生一直处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中,成为储存前人留下的知识的“容器”,对于互动教学难以适应。二是一些学生缺乏自信心,害怕在课堂上答错了问题。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创造出一种合作学习的环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比如在教《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因文章并没有多少文字障碍,于是便采用了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前后6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向别组的同学提出问题,有字词句的,也有文章的写作特色的。各组之间,互相质疑,学生全员参与,课堂效果非常好。

又如上《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时,学生对辛弃疾的用典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也就是为什么辛弃疾喜用典故,并且喜用西晋的典故呢?应该说这个问题是备课时没有想到的,于是便让学生互相讨论,当难凭已有的知识找到一满意的答案时,便让学生课外通过查找资料解决这个问题。后来果然有心之学生给了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答案,通过历史知道西晋与南宋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偏安于江南,并且都有北伐,均因事先没有充分准备而导致失败。从而辛弃疾用西晋之典可以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

(二)、指导学法,授之以渔

教学贵在揭示规律,教给方法,让学生学有所得,能举一反三,闻一知十,成为会学习的人。叶圣陶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法的指导。文言文阅读,作为一种能力,它的养成需要主体“多读”的实践,在感性经验不断积累、丰厚的基础上,经独立思考后自己“悟”出来。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里这样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里讲能力获得的一般规律,十分精彩。阅读重“感悟”,所谓由感而悟,感而能悟,是符合阅读规律的。当然,在感悟的同时,文言文也有其自身的规律,如能找到规律,自然可以举一反三了。下面谈几种阅读的方法。

1、诵读法。文言文语言生动凝练,节奏富于变化,最适宜于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正是诵读的功效。苏东坡也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语言,品味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因此,学习文言文,在粗明句读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从中体味语言的气势和语言的情味,逐步形成敏锐的文言语感。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一句子:“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其中“地方”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但在例句中却是两个词,要分开来读。“地”指“土地”,“方”指“方圆”,因此在诵读时,应这样停顿:今齐地/方千里。如果“土地”连读,理解自然就会错。因此,阅读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对文言文整体的认知阅读能力,培养语感,真正做到“整体感悟”。

诵读不仅要读准句读,还要读出语气,这样才能走进作品深处。如《邹忌讷齐王纳谏》中邹忌问美时,其妻与妾的回答几乎是一模一样,除了妻的“君美甚”三字,但同样的“徐公何能及君也”读时的语气是截然不同的,妻可读得热烈些,感情直露,而妾则不可如此热烈,语气自然要收敛一些,因为这是由妾在家中的地位所决定的。

其实,诵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探究的一个学习过程。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个字,不可少读一个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永远不忘 。”这不仅强调诵读的重要,且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诵读除了要语音准桷,句读准确,字正腔圆外,还要掌握音调、语气、停顿、重音等诵读技巧,尤其是读出文章的内在节奏,感知文章的“气、味、声、色”。

2、找规律法

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对词汇、语法进行深入而灵活的分析,从而提高文言文知识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稳定性、可利用性以及可辨别性,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认知同化学习理论,我们可据此处理文言文教学内容。(1)下位关系。新学习的内容从属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包摄性较广的概念,新学习内容与已知内容之间是下位关系。例如初中阶段学习了宾语前置的特点,遇到“古之人不余欺也”,就会意识到它是宾语前置句。并明了其义,这是理性认识指导感性认识。(2)上位关系。其定义是学习的内容是一种包摄性较广、可以把一切概念从属其下。例如,学生已学过“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十年春,齐师伐我”、“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等等之后,归结古文纪年法:年号纪年、王公年次纪年和干支纪年。这是感性认识到升到理性认识。这种理性认识一旦形成,就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

通过找规律法,可以把文章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使其“温故而知新”,从而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

3、拓展法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不能仅仅局限于语言教学,还应重视文的教学,让学生领悟和学习古人的伟大思想,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品味。因此,在教学中,可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从这些经典名篇中吸取精神养料。

(1)善于联系史实和相关的背景,以扩充学生见闻,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如《兰亭集序》可介绍魏晋文人轶事、谈魏晋风度及文人之清谈之风、对生死的看法,通过这些介绍,学生就可明白为什么此文的情感由乐到悲,但又不是传统文人那种伤春悲秋之无病呻吟。

而学《鸿门宴》后,可联系读本让学生自学《乌江自刎》,从而对项羽有个全面的了解,并各写了一篇《与项羽的对话》,在文中,学生能很好地帮项羽剖析他之所以失败的悲剧,告知项羽并非“天亡我也”,而是项羽自身的性格缺陷导致他最后的失败。

(2)引进相关文章进行比较,提高鉴赏水平。所谓比较阅读,就是把有关联的作品放到一起,看异同,说优劣,在对照阅读中获得较全面准确的认识,从而开拓知识视野,训练思维能力,提高鉴赏水平。比如学生学了苏洵的《六国论》后,引进其子苏轼、苏辙写的《六国论》,通过比较知道对于同一历史史实,不同的作者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看法,从而明白,同一材料,在作文中只要稍加改变,皆可成为绝好的论据。

三、注重迁移,灵活运用

学习文言文的最终目的还在于学会迁移,灵活运用。因此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让学生把在课本中学到的知识和文言文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运用到其他文言文的阅读和赏析中去。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坚持“精读与博览结合,课内与课外沟通;精读学规律,博览增见识,课内打基础,课外增实力”的教学原则。

总之,而对当前的文言文教学困境,我们应该思考得更多,重视古代灿烂的文化,让学生喜欢读文言,课外亦喜欢看文言文,并能从文言文中吸取营养,学习其章法技巧运用到写作中去,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有大步的提高的。那么文言文会迎来其教学的春天,而不再是想说爱你不容易了。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