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教育教学 >> 语文教学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有趣有味有序有效教学古诗文           ★★★ 【字体:
有趣有味有序有效教学古诗文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24    

当前的语文课堂中古诗文教学还是停留在以教师串讲为主这一模式上,“字字落实,句句串讲”,过于重视字词的解读和翻译,常常把一篇血肉丰满的文章分割得支离破碎,令学生大感古诗文“上课乏味”,“内容枯燥”,“难以学好”。学生对学好古诗文兴趣与信心不足。

如果说我们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就可以使教和学得到和谐的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也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那么怎样才能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激活学生的兴趣与信心呢?我想最主要的是在学生和古诗文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通过这座桥走进古诗文的殿堂并畅游其间。

一、有趣,拉近学生与古诗文的距离

古诗文一般因时隔久远,内容深奥,文章背景与学生的生活也相去甚远,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导入时要架设古今生活的桥梁,根据文本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运用巧妙的导入手段,创设出与新课相适应的学习情景与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对新知的学习上来。比如,教七年级(下)的《口技》有位老师开始就为学生表演鸟叫,并让学生仿火车声,仿马蹄声等,再放一段洛桑的拟声表演录像。这时,老师才说:“洛桑不过对三五种声音同时模拟,明朝林嗣环写的《口技》中的表演者却可以将几十种、几百种声音一齐发出。”老师话音未落,学生就迫不及待地翻书了。又如教《扁鹊见蔡桓公》一课,有位老师先在黑板上写上“病入膏肓”、“讳疾忌医”、“防微杜渐”三个成语,接着让学生查字典,明含义,组织学生讨论:“谁病入膏盲”?为什么?“病入膏肓”?怎样防止?三个成语串连整篇课文的情节,极大地吸引了学生。好的导入,是一块磁铁,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激发学生接触文本进而深入阅读的积极性。

二、有味,改变学生对古诗文的感觉

古诗文是“源”,现代文是“流”。古诗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习古诗文就是要向学生传达一种优雅而感人的情愫,从而唤醒沉睡的传统文化,使学生具有“民族文化之根”的现代文化人。语文学习不能没有古诗文,古诗文的“味道”就像芳香的空气一样浸润着我们。对古诗文“味道”的领会最直接的是诵读。教古诗文老师要自吟带头、自解带头、自背带头。所有的课文,都要能成诵,读起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是学生朗诵的楷模。要求学生背诵的老师一定要带头背诵。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让古诗文的“味道”演变成学生的“佳肴”。让学生认认真真地读课文,要“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要“因声求气,得神入境”,要“使其言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朱熹语)。这样文章就自然理解了,在教学中,教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词句,读清思路,读懂技法,读出情韵,读显画面,读到收获。通过多遍的诵读与课文反复接触,能感受到作品的语言节律,受到直接、强烈的语言美的感染。只有这样,才能让并未“全死”的古诗文在现代学生头脑中“复活”,超越时空,化难为易。如在上《桃花源记》时,配一曲古筝乐,带着郊游时欣赏美景的享受心情,贴近桃花源人惊讶叹惋的脉搏,动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听了有置身其中的美妙感觉。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当读到描写霪雨霏霏蝗文段时,很多学生读不出那种“悲情”,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想像考试考砸了的颓丧;联想朱自清那个让人潸然沾泪下的父亲背影,学生猛然间找到感觉了,有了共鸣了,兴趣来了,悲情也就读得像样了。

三、有序,指导学生对古诗文的探究

把有价值的问题与有效的活动整合在一起,通过有价值的问题引发有效的活动。指导学生围绕一两个问题创设情境,开展各种语文活动。问题要能带动整个文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要紧紧围绕问题展开,体现有序,多形式,多层次。如钱梦龙老师在教《石壕吏》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认为《石壕吏》不是一首好诗,因为诗人杜甫在这首诗里始终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没有出来表过态。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这个问题在课堂上一提出,立即引起学生的注意,有的同学表示同意,有的表示反对,各自在文中找依据,争得不亦乐乎。学生很快得出结论:杜甫在诗中,通过人物刻画和情景描写来表态。由此说明,教师对课文要有自己的深刻见解,这种见解可是否对教参的赞同,也可是对课相关资料的把握,同时还可是自己的新感悟,可以与众不同,可以标新立异,甚至还有新解,对现代生活中的古诗文能够有自己的见解。应变灌输为启发。《石壕吏》是传统名篇,一般教参都认为:“吏呼一何怒”表现的是小吏凶恶残暴、如狼似虎。一位老师却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站在一个下层军官的立场,设想他为何“怒”。学生想到:一个下层的小军官,迫于上司的命令而挖空心思“夜捉人”,也是一种无奈之举。或许这种认识有“混淆立场”之嫌,但它富有人文精神,也更吸引学生。

四、有效,着眼学生对古诗文的积累

指导学法,授之以渔。在三年的古诗文学习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应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我们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应该与之相应的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改革。在七年级阶段,着眼于规范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习惯,教授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方法,是“看我走,牵你走”的基础阶段;在八年级阶段,着眼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古诗文,适时地增加要求和难度,是“扶你走”的发展阶段;在九年级阶段,继续八年级的做法,是“看你走”的娴熟阶段。初中阶段的学生,只要多一些学习的成就感,就会自觉地将间接兴趣转化为直接兴趣。古汉语作品浩如烟海,教师是永远讲不完的,只有教师抱着“教给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是教学的最高技巧所在”的理念,教会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借助一定的工具去探索,这样才能真正获益。让学生在诵读中积累,在体验中积累,在感悟中积累,在探究中积累。厚积而薄发,积累便是“登堂入室”的一把钥匙,借助它,学生可以进行实词、虚词的归纳整理,精彩的句、段、篇的背诵,名言警句的赏析,文本意韵的联想与想象,并走进作品中去认识作者眼中的世界、心里的世界,洞见作者的人品性格。从而到达“翻过墙去看古典,死去活来学文言”境界。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