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教育教学 >> 历史教学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淡化阶级意识 彰显生命理性——高中历史新课标不可缺失的观点           ★★★ 【字体:
淡化阶级意识 彰显生命理性——高中历史新课标不可缺失的观点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26    

使用高中历史新课标岳麓本的“政治文明历程”和“经济成长历程”教材已近一年,感觉到有以下两个观点在教学中不可缺失。
     一  摒弃个一个错误:阶级斗争重点论
在教学中我们感觉到:无论是新课标,还是新教材的不同版本,字里行间都还残留着阶级斗争重点论。压迫与反压迫、剥削与反剥削、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以及革命、起义、暴动等有关阶级斗争史的事件与过程,特别是农民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史,常常被列为重点。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确定阶级斗争史观念,带来了一场史学革命,人为地强制地把几千年的文明史全部归结和简化为阶级斗争史,并且日益绝对化。如对太平天国的过分溢美就是典型代表,是长期以来“农民造反有理”观念的反映。新课标和岳麓版政治文明史把“太平天国”作为单独章节,把它美化成伟大的农民起义而加以讴歌,把他的悲剧归结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正是上述观念的“阴魂不散”。农民起义包括太平天国运动,它们都是以农民作为炮灰的“江湖动荡”;农民起义对社会大变革和历史发展是否有重大作用,主要看它是否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否真的代表农民的利益。不能因为农民起义的血泪模宋颐堑难劬腿ニ萄锼?amp;nbsp;抑或是因为感动而去深深同情它。
如果我们理性地从现代化的角度去重新审视,太平天国就没有必要作为课标或教材的主要内容,应该大胆舍弃,或只是作为清政府通过设立“总理衙门”“总税务司”“洋务运动”等举措开启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原因和背景材料,或是反外来侵略的爱国主义教材。因为太平天国建立的政权,也只是沿袭了封建君主专制、等级制,借用了西方基督教的形式并将其中国化和本土化,把改造后的“拜上帝教”作为号召和发动农民起义的工具,它的反清,也只是用一个封建王朝去替代另一个封建王朝,洪秀全的腐败比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腐败的封建皇帝都毫不逊色,从宗教出发所采取的反孔政策,引发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延缓了中国现代化探求的进程。
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向前发展的文明史,阶级斗争史只是政治文明史的一个部分,绝非历史发展的全部动力。如果我们只讲代价部分,不讲或少讲文明进步本身,不论述文明成果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或仅讲人们历经磨难、流血牺牲所留给后人的英勇无畏的精神和为理想而献身的气魄,游离于文明成果之外,这是不完整的历史。科学的治史之道是以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历史为中心的。历史上的革命、起义乃致政变都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间,都是为了争取更发达的文明而奋斗的手段。从宏观的角度的来看,拼争打斗只是在争取文明进步中所付出的代价。我们在分析那些阶级斗争的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的同时,更要看其长远的影响,对文明所起的作用和文明演进的成果。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和谐与稳定是中国目前压倒一切的大政方针。如果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太多叙述和强调阶段斗争史,对学生的人文养育也容易带来负面影响,尽管这些史实有较强的历史意义和教育意义,但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与现实世界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时差”。让学生经常与起义、暴动、斗争这些史实接触,很可能会产生一些不适当的的“误导”或“示范”,造成学生在未来的社会行为中容易出现“错位”,或模仿,甚至犯罪。
二  拓展一个功能:彰显生命理性
传统历史教材中“不怕死”的生命观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画上休止符。我们认为历史学科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从小树立正确而健康的生命观,彰显生命理性,体认生命意义,关怀生命,珍惜生命。
培养学生珍爱生命意识,使其拥有健康心理,是完善生命教育的需要,也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载体之一;是学生认识和调适自我、感悟生命意义和价值的主要途径。要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充分感悟人与历史、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达成与他人和谐共存的完美境界。
然而,生命教育在历史教学中长期缺失,没有发挥理应帮助学生树立尊重和敬畏生命意识的功能。历史教科书上总是在强化和选择“历史名人”的自杀行为和献身精神,肆意宣扬“不怕死”的历史人物,如:文天祥、谭嗣同、陈天华、五壮士、董存瑞等历史人物,他们大义凛然,勇敢面对死亡,精神确实值得肯定。但他们只是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行为,与我们这个以彰显生命理性为主旨的新时代要求已不相适应,它在时间空间上存在与传承的必要性正在逐渐磨销。因此,新教材如果把他们英勇献身的凄美故事淡出历史教材,又或者历史老师在讲述他们对历史的巨大贡献时回避他们对生命的淡漠;这实际上就是在彰显生命理性,是完善生命教育的需要,是值得提倡的。赖宁从教室的墙壁上走了下来、《狼牙山五壮士》淡出语文教材的行为,已成为教材“关怀生命”的先行者。
历史人物的献身行为尽管有着积极意义,但很可能会对未成年学生产生上一些诱导作用或心理暗示作用,抑或是生命观的错位,容易养成脆弱的生命观,使原本应该呵护的生命过早地“冲峰陷阵”,甚至夭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提倡不怕死的殉国行为,而美国则提倡保护自己生命,给每个军人一条白布,让他们在必要时举白旗投降以呵护自己的生命。两种绝然不同的对生命的价值观导致了不同的结果,怕死的美国人战胜了不怕死的日本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怕死的人多了并不可怕,而不怕死的人与日俱增,社会才十分恐怖。       
因此,在高中新课标历史教学中,如果我们大力而恒久彰显生命理性,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自身生命的自我保护,更有利于形成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主要参考文献:
   刘宗绪:《人的理性与法的精神——史学研究与历史教学论稿》,刘宗绪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2月出版。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