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教育教学 >> 地理教学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充分利用电教媒体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 【字体:
充分利用电教媒体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8    

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欣赏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我国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与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同等重要。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的明确指出,教师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结合平时的地理教学实践,谈一点体会。

一、 不同的音乐旋律,显示出不同的地域环境

同“劳动创造了人”一样,音乐同样来源于人类的劳动。人类的劳动具有不同的地域特征。因而劳动的环境不同,产生的音乐旋律特色则有差异。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热,降水丰沛,人们在生产劳动中,衣单体薄,动作敏捷,在风雨中向自然索取人们需要的果实,因此产生的音乐多轻快圆润,甘甜秀美;北方地区,气候冷湿,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暂而凉爽,全年气温较低,降水较多,人们常年衣着厚实,生产生活中,劳作姿态憨厚,因而产生的音乐曲调厚实,旋律粗放,乐声峻美;西北地区,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比较大,全年降水稀少,缺水干燥的自然环境,产生了节奏明快,旋律悠扬,音色细嫩而透明特色的音乐;青藏地区,因海拔高而气温低,大气稀薄,空气洁净,人口稀少,人们放牧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广,相互之间的交流,往往会放开音喉,拖长音节,加大音量,因而产生的音乐曲调高亢,旋律厚实,节奏缓慢而小有起伏,音色宏美,韵味无穷。

二、 音乐的渗透,展现出地理环境的形式美

在传授地理知识,如地形、气候、水文、自然资源等自然环境时,把精选的音乐渗透到课堂中,形象地展现出地理环境的自然美和形式美,使学生体会到音乐作品的艺术美,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我曾精选了一批优秀歌曲和旋律,收到了非常理想的效果。在讲授祖国的四大高原时,精选《青藏高原》、《信天游》、《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和《芦笙恋歌》等。音乐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是其它任何一种语言都不能达到的。《青藏高原》清晰空旷、节奏稳定、乐音回荡,描写出青藏高原祟高壮美的雪域景色,音乐的渗透,使人仿佛看到了青藏高原上一系列雄伟的山脉,高山上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山脉之间,高原起伏平缓,乐音颤抖、嘹亮,是青藏高原地表形态“远看是山,近看是川”的真实写照。流传于内蒙草原的优美旋律,表现出草原上一望无际的特色。如《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把人们的思絮带到了大兴安岭以西、长城以北的茫茫草原,远远望去,成群的牛羊在原野上奔驰,有些地方,汽车可以毫无阻碍的行驶。《信天游》的旋律,把人自然地带到了黄土深厚、质地疏松、水土流失、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黄土高原。《芦笙恋歌》旋律跳跃,高低起伏,叙述了云贵高原峰岭众多,地面崎岖,分布广泛的石灰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解侵蚀作用下,形成了石芽、石林、峰林、溶洞等奇异的喀斯特地貌。

音乐引进课堂,由于其特有的描述地理事物的特点,刺激了学生的听视觉,使学生感受的地理环境、地理现象、地理成因更完整、更完美,突出了地理环境的形式美。

三、 渗透音乐的地理教学,使地理知识更生动具体

音乐的渗透,使地理教学出现了开放性的特点。传统的教学,多采用一些静态的固定的教辅工具。音乐的渗透,则要大量的使用录音、电视、电脑、多媒体等,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课堂的直观效果,使学生知觉更完整和具体。音乐又以其独特的丰富的艺术性,以其它文字语言所不能表达的直观性,表现出地理环境的复杂多样性和对立统一性。如通过音乐渗透来传授长江的地理知识,“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宽阔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长江之歌》的壮美旋律回荡在教室,长江的地理知识生动形象,使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冰雪融水哺育了长江的最上源沱沱河,流水淙淙,清清河水伴随两岸的雪山草滩,沁人心肺;河水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经横断山区和高山峡谷,陡降落到四川盆地,这里就是汹涌澎湃的金沙江和川江,在这里,或听见峡谷壮美的惊涛声,或听到岸边粗犷的号子声。《长江之歌》主旋律的变化发展,曲调逐渐平缓或深沉,使人联想到江宽水深的下游,千舟竞帆的大河,稻香万顷的河岸平原。“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一幅秀美的图画映入学生的脑海。音乐的渗透,不仅不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妨碍学生良好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而且只会增加课堂教学的良好氛围,使地理知识更形象、更生动。

四、 地理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笔者第一次把音乐带进课堂,是多年前的一节讲授课,新授结束之后的练习时间,当时播放的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我对学生说,我们这节课的练习大家都清楚了,先听一段音乐,播放的将是命运交响曲。命运是什么?请听命运之砖是如何敲击命运之门的。当音乐响起,旋律强烈地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我接着说,请大家在音乐声中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后来发现,这节课所教的地理知识,学生掌握得出奇的好。受这节课的启发,逐步把音乐渗透到每一节地理课中。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渗透音乐方法的不断改进,地理课越来受学生的欢迎,趣味性更浓,学习热情增高,整体成绩提高。

反过来,地理知识的掌握,又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欣赏是循序渐进的,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美、形式美,所体现的内容是间接的、朦胧的。“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能够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审美欣赏程度。古人云:天人合一曰真,意形合一曰善,情景合一曰美。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音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地理环境即社会自然环境的自然美、社会美、形式美和艺术美,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