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医学论文 >> 护理学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间歇梯度压力治疗仪辅助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观察与护理           ★★★ 【字体:
间歇梯度压力治疗仪辅助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观察与护理
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9-30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
  【摘要】  目的  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术后使用间歇梯度压力治疗仪对减轻肢体肿胀、疼痛的影响。方法  分为照组与治疗组,两组均在术后固定时间测量患肢大腿周径并与健肢比较。对照组行术后常规护理,治疗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使用间歇梯度压力治疗仪对患肢进行辅助治疗。结果  治疗组在术后第2、4、6天患肢与健肢大腿周径差值均小于对照组(P<0.01)。结论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术后应用间歇梯度压力治疗仪辅助治疗,配合积极的护理,疗效明显。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间歇梯度压力治疗仪;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卧床、腹部、骨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0%~60%,DVT继发肺栓塞的发病率为1.5%~3.0%。患者临床表现主要是患肢高度肿胀、疼痛以及相应的全身症状,大腿周径明显大于健侧[1]。随着新技术血栓消融术的临床开展,由于其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为患者带来极大的方便。2003年5月起,我科开始用间歇梯度压力治疗仪对急性下肢DVT患者术后进行辅助治疗,增加DVT术后溶栓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4例均为2003年5月~2005年5月在我科住院患者,男20例,女14例;年龄21~87岁;病程3~15天,临床诊断为急性下肢DVT,左下肢18例,右下肢16例,34例均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行血栓消融术,术后治疗方案大致相同(抗感染、抗凝、溶栓、补液治疗)。采取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16例,治疗组1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患肢肿胀程度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术后患肢梯度抬高15cm(避免膝下垫枕),由护士指导做足部屈伸活动锻炼。治疗组在传统护理方法的基础上,术前1天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应用间歇梯度压力治疗仪(美国泰科公司产,6521型)的目的、注意事项,讲解并示范床上主动做足跖屈和背屈运动,足的内、外翻运动及足踝的屈伸、内外翻及环转运动。不能活动者,由护理人员按摩下肢腿部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及足踝关节活动[2]。术后每3~4h活动1次,每次活动10~20min。治疗组术后即开始应用间歇梯度压力治疗仪,每4h 1次,压力为80~10mmHg,连续应用6天。两组患者在术后固定时间测量患肢大腿周径(以髌骨上20cm为界),并与健侧作对比。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1.4  结果  术前患肢与健肢大腿周径差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术后2天、4天、6天的大腿周径差值均小于对照组(P<0.01),患肢肿胀减轻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前后患肢与健肢大腿周径差值比较  (略)
  2  护理
  2.1  患肢护理  由于血栓的机化一般需要2周,而静脉血栓的附壁性在1~2周最不稳定,极易脱落,容易发生肺栓塞的危险[3]。本组病例均为急性下肢DVT患者,病程3~15天,在术前不能够应用间歇梯度压力治疗仪,并嘱患者卧床,患肢制动,本组患者术后患肢均用弹力绷带包扎。股静脉穿刺处置溶栓导管1根留作静脉输入抗凝溶栓药物,患肢抬高20°~30°,尽量避免膝下垫枕,过度屈髋,影响静脉回流。使用间歇梯度压力治疗仪时应检查各接口的密闭性,捆绑时防止管道扭曲,袖带与患肢接触面以容下一指为宜,避开肢体关节及导管处,同时注意观察患肢皮温、颜色、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注意患肢保暖,室温保持在25℃左右,指导患者进行肢体肌肉收缩锻炼,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及早期下床活动,一般术后7天拔除溶栓导管后便可穿循序减压弹力袜下床活动,指导患者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
 2.2  溶栓护理  (1)疗效观察:每日静脉输液后观察患肢色泽、皮温、知觉和脉搏强度,每日测量患肢大、小腿周径并与健侧作对比。(2)并发症的观察:在抗凝、溶栓治疗期间最常见为出血、根据药物的半衰期、相互作用调控补液速度,监测凝血酶原时间、血常规等生化指标,注意观察有无牙龈出血、鼻出血、手术切口出血、泌尿系统和消化道出血及注射部位出血[4]。
  2.3  加强宣教  静脉淤滞、血管内膜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是公认的DVT形成三要素[5]。有DVT病史者,其DVT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第一次发生DVT患者,了解DVT的有关知识,可帮助患者提高对DVT的警惕,采取积极的预防治疗措施,减少DVT的发生。护理中全面了解患者,仔细观察病情,配合使用间歇梯度压力治疗仪,正确指导进行术后活动锻炼,是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保证[6]。指导患者加强预防措施,尤其是高龄、肥胖、妊娠、外伤术后等患者,应减少卧床时间,日常生活中避免久立久坐,给予低脂富含纤维素饮食,戒烟并加强活动锻炼,对于不同人群,采用不同的预防方法,如药物抗凝疗法及主动运动、被动运动、机械压迫等物理预防方法,以降低DVT发病危险因素,同时做好疾病的宣传工作,增强人群对此疾病病因及危险因素的认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减少DVT的发生。
  3  讨论
  近年来,DVT有增加的趋势。血栓形成可威胁患者生命,其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质量,甚至致残。因此,预防与护理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术后护理方法,多数患者由于切口疼痛等,影响术后患肢的功能锻炼。间歇梯度压力治疗仪使用方法如同袖带式血压计,将其袖带缠绕于患者肢体,接通电源开始工作。通过袖带自动定时充气产生80mmHg的压力作用于肢体,通过周期性的加压及减压的机械作用产生搏动性血流,使血流通过远端肢体深静脉系统,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减轻组织肿胀。使用方法:一般是患者术后第一天开始使用,压力为80~100mmHg,5~14天为一疗程,本组18例急性下肢DVT患者,在应用间歇梯度压力治疗仪辅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积极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由原来的平均术后8天减少到术后6天,随访1年均无复发。
  间歇梯度压力治疗仪作为一种新型仪器应用于临床,在本组患者使用过程中,除1例患者因袖带捆绑不适而疼痛,经调整后好转而继续使用,其余患者在使用期间均无不适感,有95%的患者反映使用后肢体疼痛感减轻。间歇梯度压力治疗仪使用方法简单、方便,护理人员易掌握,且对患者无损伤,使用效果良好。间歇梯度压力治疗仪用途比较广泛,亦适用于静脉瓣膜关闭不全、布-加综合征患者及骨折术后下肢肿胀及人工骼关节置换术后,减少下肢DVT的发生率[7]。更多应用尚待临床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1  蔡莉莉,徐燕.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进展.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11):39-40.
  2  陈廖斌,顾洁夫,王华,等.足踝主、被动运动对下肢静脉回流的影响.中华骨科杂志,2001,21(3):145-147.
  3  段志泉,张强.实用血管外科学.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43-547.
  4  Fink AM, Mayer W, Steiner A. Extent of thrombus evaluated in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and first deep vein thrombosis. J Vasc Surg,2002,36(2):357-360.
  5  代莉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进展.实用护理杂志,2002,36(2):357-360.
  6  卢伟杰,余楠生.周期性充气加压预防下肢手术后深静脉血栓.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0,14(3):129-131.
  7  宁宁,向方惠,何富乔,等.间歇梯度压力治疗仪辅助治疗骨折术后下肢肿胀的疗效评价.现代康复,2001,9(5):64
论文录入:guoxingxing    责任编辑:guoxingxing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