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社会经济 >> 国民经济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业现代化进程评估与推进战略           ★★★ 【字体:
业现代化进程评估与推进战略
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9-28    
农业现代化是发展的概念,它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而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纵观人们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过程,我们可大致归纳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结合概念上的农业现代化。其着重强调生产力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决定作用;第二阶段是现代科技武装的农业与社会的有机融合概念上的农业现代化;第三阶段则是农业生产与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融合概念上的农业现代化。最近十多年来,人们日益意识到,在农业生产工业化的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损害了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属于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因而最新的农业现代化内涵中便增加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强调农业生产不仅与人类社会,还要与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有机融合。近年来,世界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发展迅速,被人们视作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方向,主要便是着眼于食品的安全性,着眼于生态的平衡与环境的保护,着眼于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着眼于农业及社会各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现代化的评估指标
  农业现代化的评估,就是利用一系列评价指标综合测定某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实现程度。农业现代化评估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进行评估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科学的评估,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发展所处的阶段,找问题、找差距,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战略目标和措施,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一)国内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
  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都曾进行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研究。较有代表性的如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柯炳生教授提出的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及其标准(注:柯炳生:《农民日报》2000年1月22日。)。
  柯教授认为,农业现代化,是由其它国民经济部门带动的,是其它部门而不是农业率先实现现代化。农业发达的国家都是非农化高度发达的国家,农业不可能率先实现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指标首先要考虑农业外部条件指标,其次是农业内部条件指标,最后是农业生产效果指标。
  柯教授的指标体系,简单明了,多数指标与现有统计部门的统计指标相同,易于操作。然而,借用农业外部条件的指标,作为农业现代化的评价指标,虽有独到之处,但是否合理,有待检验。虽说工业部门的现代化可以带动农业现代化没错,但是否就可以说,工业不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就必然农业现代化水平也低,答案是不一定。工业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随着生产社会分工程度的提高,某些地区有农业比较优势,可优先发展农业,利用区域外的资金与技术的推动,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这是一个产业部门的现代化,还是用直接反映农业内部的各项从投入、过程与产出的经济技术指标,更为直观、稳妥。另一方面,这套指标体系中关于农业可持续性的指标不够充分。农业是依赖土地、水资源的产业,离开农业资源的可持续性,现代化就成了空中楼阁。
  浙江大学经贸学院谭波等提出了地区农业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注:谭波等:《地区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框架及其量化》,《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0年第1期。)。该指标体系认为,农业现代化就是农民知识化、农业集约化、农民生活富裕化和农村城镇化等四大方面的集合。这一指标体系与其说是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不如说是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而且部分指标表面上看是不同的指标,实际上由于存在着密切的因果关系,因而明显重复。如“农民人均纯收入”与“人均生活用电量”,根据我们的经验,这是两个数学上高度相关的指标,两者择一即可。
   (二)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改善
  我们认为,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相结合,目标是一个可持续的现代化农业,是依靠科技进步增加农业资源产出率,保持农业生态平衡,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经营集约型、生产市场化的现代农业;可持续的现代化农业,要实现当代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需供求总均衡和切实保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现实目标以及后代农业生产资源充分满足需求的长远目标。
  为此,我们采用层次分析法,设计了农业现代化目标层次结构,把农业现代化这个总目标,系统分解为不同层次的组成因素,以便更加科学合理地确定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农业现代化”为总目标层,要实现这个总目标,就要以“社会效益”、“生产条件”、“高效产出”、“组织程度”、“市场化”、“可持续性”这六个方面为准则,每一个准则又可具体分解出不同的操作措施。这些操作措施所对应的统计指标,将可作为评估农业现代化的预选指标,最终的指标将从这些预选指标中筛选出来。
  每一个操作措施所对应的统计指标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如“生产要素的市场化”,包括土地流转率,农田规模经营比例,外来活劳动投入比例等,农业合作化,既可以用参与农业合作社的人口比例,也可以用农业合作化企业提供的农产品与服务所占全社会农产品与服务的比例来测算。
  在确定评估指标时,单个指标一定要遵循“客观性、独立性、可比性、可行性”的原则,而指标体系则要有“综合性、全面性”的原则。构建这一指标体系的理由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业两代化必须以提高社会效益,特别是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切实保障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我们制定农业现代化目标和措施的基本出发点和依据。因此我们选择“农民人均纯收入”为整个指标体系的第一个指标。农村产业结构升级与农业现代化是相辅相承的,农业现代化将为非农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和初级产品,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工业化将反过来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水平用“第一产业比重”这个指标。这是一个逆指标,即数值越小,产业结构水平越高,数值越大,产业结构水平越低。
  第二,农田标准化、农业机械化、农民知识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农业是以自然条件为第一基础的产业。选择“稳产高产粮田比例”为又一个评价指标,有了良田这个基础,在生产操作上,还需要有高效率的农业机械;在生产经营上,要有知识、谙技术、懂管理的新一代农民,故又选择了“农业机械化综合指数”和“农技队伍中有技术职称人员比例”。
  第三,发展高效、高产、低耗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现代农业技术中,动力与工具技术、工程技术与管理技术等是劳动替代技术,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品种技术、耕作技术、生物遗传与基因技术、灾害防治技术等是土地替代技术,可以提高土地生产率,加工技术、贮藏保鲜技术等是农业增值技术,主要提高农产品附加价值。因此,“劳均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粮食播种面积单产”和“农产品加工增值率”成为高效产出方面的指标体系。随着经济发展,适应居民消费结构的提升,农业内部经济结构也要发生相应变化,“养殖业比重”成为产出结构指标。
  第四,组织创新与市场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制度保障。农业内部组织机制的完善,才能保证农业内部要素配置的有序化、高效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买方市场的形成,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后农业所面临的国际性竞争,一定要提高农业生产的市场化水平,不仅要提高农产品市场化率,而且要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率。为此,要推动农业的组织制度和经营制度的不断创新,以顺应市场化农业发展的要求。“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率”、“责任田规模经营比重”、“合作化企业占农业增加值比重”、“农林牧渔业商品率”都是相对应的评价指标。
  第五,可持续的现代化农业是关系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的百年大计。可持续的现代化农业,就是要保护耕地、水、林木等农业资源,保持农业生态平衡,防治农业内部及外部污染,以确保农业资源与环境的永续利用。“耕地与前五年逐年环比均值”、“农业灌溉水质合格率”、“农田林网覆盖率”等指标与其相对应。其中耕地与前五年逐年环比均值的计算方法是:把评价年度年末耕地拥有量,同前面5年年末耕地拥有量分别比较,然后求平均值,这一指标反映了耕地的保有水平。耕地与前五年逐年环比均值大于1,表示土地资源持续性好,小于1,则表示非农用地增加。
   江苏农业现代化进程评估
  我们以1999年的实现值,分别计算了江苏省(详见下表)及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区域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从测算结果来看,全省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达到68.56%,尚处于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分地区看,苏南地区的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达到75.94%,处于农业现代化的初级阶段,苏中地区与苏北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指数分别为68.09%和57.93%,分别处于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和准备阶段。
   农业现代化评估指标体系及江苏省评价结果
指标名称            单位   标准值  权重  实际值  得分  实现度
社会效益                      20       13.33  66.67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人  ≥8000  10  3595    5.00  50.00
第一产业比重           %    ≤10   10   12    8.33  83.33
生产条件                      20       14.28  71.40
农业机械化综合指数        %    ≥80    7   68    5.95  85.00
高产稳产粮田比例         %    ≥60    7   20    2.33  33.33
农技队伍中有技术职称人员比例   %    ≥70    6   78    6.00  100.00
高效产出                      20       12.73  63.65
劳均农林牧渔业增加值      元/人  ≥15000  5  5990    2.00  39.93
粮食播种面积单产        公斤/亩 ≥450   5   407    4.50  90.44
农产品加工增值率         %    ≥300   5   200    3.33  66.67
养殖业比重            %    ≥50    5   39    3.90  78.00
组织程度与市场化                  30       18.72  62.40
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率       %    100    9   75    6.75    75
责任田规模经营比重        %    ≥60    6  3.12    0.31   5.02
合作化企业占农业增加值比重    %    ≥60    6   30    3.00  50.00
农林牧渔业商品率         %    ≥80    9   77    8.66  96.30
可持续性                      10        9.40  96.40
耕地与前五年逐年环比均值     %    1     4 1.0478     4  100.00
农业灌溉水质合格率        %    100    3   98    2.94  98.00
农田林网覆盖率          %    ≥90    3   81    2.70  90.00
综合指数                 100            68.56

  
  注: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达到90分以上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80分以上为中级阶段,70分以上为初级阶段,60分以上为起步阶段,60分以下为准备阶段。
  从江苏全省范围来看,现代化标准值的实现度在80%以上的分项指标依次有:第一产业比重(83.33%)、农业机械化水平(85%)、农技队伍中有技术职称人员比例(100%)、农林牧渔业商品率(96.30%)、耕地与前五年逐年环比均值(100%)、农田林网覆盖率(98%)、粮田播种面积单产(90.44%)、农业灌溉水质合格率(90%);现代化标准值的实现度在50%以下的分指标依次有:农民人均纯收入(50%)、高产稳产粮田比例(33.33%)、劳均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9.93%)、责任田规模经营比重(5.02%)、合作化企业占农业增加值比重(50%)。
  1.农民收入增长目标滞后于农业现代化总体目标实现进程。
  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3595元,比1999年的人均3495元仅增长2.86%,增速较慢。农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标准值实现度仅50%,低于农业现代化68.56%的总体实现度。江苏农民人均纯收入自1992年首次跨过千元大关,1995年超过2000元,1996年突破3000元后,近年来农民收入水平增长缓慢。因此,必须把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与农业现代化同时推进,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有较快增长,努力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十五”时期全省农民人均纯收的年均增幅要高于“九五”时期的目标。
  2.江苏无形技术的发展滞后于有形技术的发展。
  1999年,全省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了68%,现代化标准值实现度达85%,其中机耕水平达到91%,机播水平35%,机收水平49%。农技队伍中有技术职称人员比例达78%,超过了现代化标准值。全省64个县(市)已全部建成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建立畜牧兽医站和林果技术推广站;1900多个乡(镇)共有农、林、牧技术推广机构5600多个。全省农业技术人员从1990年2.32万人上升到1999年的3.46万人,其中具有中等以上学历的占55.6%。粮田播种面积单产为407公斤,实现度为90.44%。可见,这些以有形技术为特征的农业现代化指标,已达相当高的水平,使江苏省农业生产摆脱了对人力与畜力的依赖,通过良种化(目前全省良种化率已达95%)与发展现代农艺技术,如水稻的肥床旱育稀植技术、抛秧技术、三麦免少耕栽培技术、秸秆还田沤制技术、棉花双膜栽培技术等新农艺,重组与提高土地生产的自然能力,已达到增加粮食产量的目标。从事实与数据看,江苏在这方面已经取得成功。
  但是,以无形技术为特征的农业现代化,主要指农业组织化程度,现代化水平还较低。全省责任田规模经营比重仅为3.12%,与农业现代化的标准值60%相去甚远。据江苏省农林厅提供的数据,多种经营的规模经营占整个多种经营的50%,产值达到75%以上。由此估算出合作化企业占农业增加值比重,约为30%,实现度为50%。全省有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744个,其中,专业合作社1173个,入社人数51.5万人;专业协会2571个,入会会员45.9万人。农民合伙组织1.7万个,农民运销大户、经纪人88.3万人,所涉及的人数占农村劳动力的10%多一点,但同日本的40%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3.全社会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滞后于土地生产率提高。
  劳均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为5990元,现代化标准值的实现度仅为39.93%,表面上看是全社会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从深层分析是农业资源转化率不高。由于以粮食为主的种植业的土地生产率已很高,粮食单产现代化标准值的实现度已达90.44%,因此,要提高农业劳动力生产率,关键是要加快农业劳动力非农化的步伐。另外在发展牧业、渔业和特种养殖业,以及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上多做文章。
  4.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滞后于农产品的市场化。
  农林牧渔业商品率达到了77%,农业现代化标准值实现高度达96.30%。可见,农副产品的市场化程度很高。但是,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还很低。从上面的分析看,全省责任田规模经营比重仅为3.12%,农业合作社所覆盖的农村劳动力为10%,水平都很低。尽管我国农村的农民家庭承包经营制比较适合中国农村的特殊国情,但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江苏地区,多数农民不再以土地为生。因此,江苏农业应该通过组织制度创新,实现土地要素的合法流动、重组,同时,带动劳动力、投资等要素的市场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农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作用,以提高生产要素效率。
  5.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全省高产稳产粮田比例仅为20%,现代化标准值实现度仅为33.33%。这反映了江苏省农业基础设施还很薄弱,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很低。尽管江苏省农业现代化的可持续性的现代化实现度很高,这只能说明当前江苏省在开发耕地、实现耕地动态平衡,保护水资源以及构建农业林网保护体系等方面的工作是显著有效的。但是,可持续性的要求就是要“持之以恒”。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必然会引起土质退化或水土流失,同样与农业可持续性是相违背的。同时,江苏省的乡镇企业多、人口密度大,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对农业可持续性的威胁不可忽视。
  此外,要正视苏南、苏中与苏北之间的农业现代化的地区差异。从过程看,全省农业现代化必然是分区推进,这是自然与历史的现状以及经济不平衡发展的规律使然。但是,从目标看,一定要兼顾地区发展的公平性,努力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农业现代化推进战略
  1.把握入世机遇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入世贸组织后,有助于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农业的市场化进程大大缩短,这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条件;其次,农业的对外开放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的加剧,必然会对我国技术落后、效益和效率均低下的小农经济形成强烈冲击,促进土地的相对集中和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再次,有利于我们在农业生产方面扬长避短,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比较利益,进而增加农业外汇收入,增加农业现代化投入资金来源;第四,有利于我们更多地利用外国资本,引进国外先进农业科技,缩短与发达国家在农业科学技术领域的差距,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第五,有利于改善农产品出口环境,享受WTO成员无歧视贸易待遇,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并获得解决农产品贸易争端的规范“渠道”。
  2.技术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
  实践表明,农业生产力的变革和飞跃,有赖于农业科技的发展水平的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与进步,在人均农业资源相对贫乏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中,显得尤其重要。
  第一,要改革现行的农业科技体制。逐步建立起面向市场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与技术开发体系,高效率转化科研成果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全面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农业教育培训体系。为此,必须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在各级政府财政支出中的比重,改革和完善科技立项制度、科研机构人事管理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成果评价和奖励制度,提高科技活动效率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必须确立科学合理的技术路线。重点研究降低成本与节约资源,建立持续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技术体系,不断提高常规农业技术的科技内涵和组装配套程度,大力发展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设施农业等为主体的农业高新技术。同时要把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的研究方向,合理开发和保护农业资源,形成高效利用的农村能源和环境保护技术体系。
  第三,要全面拓展和延伸农业科技发展领域。促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技术体系的配套完善和产业化开发。在农业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领域,部署相应的科技力量,促进农业科技各领域相互衔接、紧密结合、协同发展。
  第四,要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通过农业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建设,结合重大科技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以科研带动人才培养,加速造就一批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通过农业科技园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市场、中介服务等形式,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通过专业培训、定期进修、继续教育等多种途径,提高推广人员的素质;通过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造就一支懂科技、善管理的科技型企业家队伍;通过农业广播学校、电视大学、技术讲座、专业培训、职业高中、信息网络、远程教育、函授和夜校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的农民技术员队伍;通过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体系,大幅度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和科学种田水平。
  第五,还须有足够的资本投入来支撑。政府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不能总是停留在口头上。据中国科学院黄季kūn@①研究员最新研究测算,1985年以来我国政府对农业科研投资强度呈下降趋势,且进入90年代以来的降幅较大。1996年,我国政府对农业科研投资强度不及发达国家平均数(2.37%)的1/10,也不到30个最低收入国家简单平均数(0.65%)的1/3。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必须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农业科技事业的投入。当然,完全依赖政府投入来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与进步是不现实的。要充分发展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建立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投入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
  此外,农业科技创新与进步,也离不开广泛的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通过进一步扩大国际学术和人才交流,努力吸收和引进国外农业科技成果、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积极探索我国农业技术、产品、设备出口的新途径。并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政策,鼓励和引导留学人员、留居海外的农业科技人员回国工作,为国效力。
  3.制度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
  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生产制度的创新,比农业科技创新更为重要,难度也更大,其理由主要有二点:
  其一,与国际比较,我国的土地生产率已相当高。从1979~1981年到1996~1998年期间,按每公顷收获面积计算的谷物产量,中国由3027公斤提高到4821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89倍和2.31倍,在1979~1981年有数据的122个国家中由高到低排列第25位,在1996~1998年有数据的145个国家中排第19位。
  其二,我们发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拖拉机的环比年增长率有一个由低到高,到达一个顶峰后又逐步降低,直至接近于零增长的过程,在图形上为开口向下的抛物线。美国、日本、法国这一抛物线完成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时期,基本上是吻合的。我国的抛物线也基本完成。化肥施用量的环比年增长速度图所反映的情况也类似,我国化肥施用量的年增长率接近零,对农作物增产的促进作用已不大。
  尽管上述所列举的远非技术创新的全部内容,然而我国制度创新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空间非常广阔却是显而易见的。在农业生产制度创新中,最为重要的是二项:一是包括土地流转制度在内的土地产权制度创新;二是农业生产组织制度的创新,其核心是尽快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从理论上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拥有了社区内土地的所有权,他们便同时拥有了对农地制度的决定权,国家对地权任何形式的干预都与宪法对土地集体所有制相悖。国家政策只能给农民一定的经济和行政引导,对村干部的行为进行规范,促使农地制度朝某个方向发展,而不应是对农地制度的直接干预。从我国各地的具体情况出发,农地制度的改革,应弱化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强化承包权。农民所拥有的土地承包使用权是农民以合同契约形式取得的一种财产权,在合同有效期内为农民所占有、经营、使用,其产品为农民所支配,在规定的使用期限内可以继承、再租赁、赠予、拍卖、抵押、入股。使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在长度、广度、独立性、确定性上得到保障,使承包权具有“准个人所有制”性质。土地产权问题处理好了,土地的流转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由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比较低,在条块利益分割的格局中,农民成为人口最多、但对改革决策的影响最弱的社会阶层。近几年来,以“公司+农户”为代表的各类农村新型生产组织形式不少,但真正能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共同体几乎没有。最近几年农业改革一直难以深化与此有很大的关系。为此,我们的政府必须摒弃“叶公好龙”的心态,积极培植各种类型的农民经济组织。不要害怕农户组织起来后,会形成代表自身经济和政治利益能与政府对上话的压力集团。
  4.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即信息产业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催化剂,成为经济新一轮高速增长的关键。然而,信息产业在自身崛起和迅猛扩张的同时,先进的信息技术也对其他产业产生强力渗透、改造和推动作用,包括农业在内的任何其他产业都可以享受信息革命的成果。通过信息化改造,可以减少管理层次,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使整个经济系统在生产、经营、市场、技术、管理等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目前,江苏省已建成二条覆盖全省的信息高速通道,为利用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条件。
  当前农业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在软件建设。主要是建立组织机构,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信息员,建立各类农业信息数据库和专家系统。“十五”期间,应基本完成农业信息网站建设和农业信息员的培训工作。并着手建立起农村经济、农业政策法规、当地自然资源、种子种苗、农药及病虫防治、农业气象、土壤、生态环境、农产品市场行情分析等数据库,主要农作物模式化栽培和畜禽饲养科学化的专家系统,以及农产品网上销售服务系统,以农业各环节的高度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
  5.农村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的现代化离不开农村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它与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有着互为表里、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推进农村工业化应实行分类发展战略。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效区,要重视农村工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集中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组建城乡一体、产学研、农工贸结合的企业集团,实行跨国经营,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经济欠发达地区,应结合当地资源优势,优先发展农业资源型加工业,特别是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农副产品加工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的现代化。
  从世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来看,城市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前置条件。先有城市化,再有农业现代化。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思路应是:在沿海发达地区农村,从发展经济转移农村人口出发,主要是完善规划,立足长远,建设高标准的现代化新型小城镇。完善规划,首先应从各地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要求,对小城镇布局进行科学规划,要打破按行政区域一乡一镇的传统规划思路,有选择有重点地规划一、二级小城镇。其次,要对每个小城镇的发展规划进行精心编制,科学论证。小城镇规划既要考虑长远发展和建设,也要贯彻节约土地和农村综合协调发展原则,今后几年,小城镇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小城镇社会事业设施,发展第三产业,建设起点高、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农村居民住宅小区,加强小城镇环境的综合整治以及建设各具特色的小城镇。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创造吸引生产要素和生活要素向小城镇集中的良好环境,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尤其要解决好“两栖农民”问题,要使一部分农民完全离土进镇,变农民为城镇居民。要采取银行支持,地方财政扶持以及制订政策,吸纳社会资金等各种融资渠道,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火加昆

论文录入:guoxingxing    责任编辑:guoxingxing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