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教育论文 >> 教学论文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经济学”精品课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改革的探讨           ★★★ 【字体:
“经济学”精品课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改革的探讨
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2-14    

摘要    本文简要叙述了“经济学”精品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并说明了这些改革的教学效果,既为同类学校“经济学”课程的讲授提供一些参考,也为以后经济类精品课程的建设提供了经验。
 关键词    经济学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经济学”课程是辽宁科技大学的省级精品课程之一。经过长期的积累、探索和实践,该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并为以后经济类精品课程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一、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  
经济学原理课程体系包括微观经济学体系和宏观经济学体系两部分:
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是市场交易理论,即价格理论。具体包括:①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理论;②消费者行为理论;③生产者行为理论(Ⅰ);④生产者行为理论(Ⅱ);⑤市场结构理论(Ⅰ);⑥市场结构理论(Ⅱ);⑦分配理论;⑧微观经济学的总结: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⑨微观经济学的最新进展。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运行中有关经济总量的决定与变动,以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以及国际收支和汇率等整体经济问题,故又称总量经济学。具体内容包括:①导言;②国民产出的核算理论;③总需求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消费与投资;④国民产出决定理论(Ⅰ);⑤国民产出决定理论(Ⅱ);⑥失业理论;⑦通货膨胀理论;⑧国民产出的波动:经济周期理论;⑨经济增长理论;⑩宏观经济政策;B11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B12国际金融理论。
在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方面,我校经济学以培养“合格+特长+特色”的经济管理类专门人才为出发点,积极优化课程体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竭力为学生奠定“宽、新、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上,强调深入浅出、突出重点、讲清疑点和分散难点,要求教师精讲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理论知识和具体案例相结合,力图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到在这个学科领域中过去发生了什么,现在正在发生什么,未来还会发生什么。
本门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单纯依靠课堂理论教学,还努力做到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经济学原理课程梯队成员经常深入到机关、工厂、农村进行社会调研,经常给学生做有关热点经济问题的专题报告,经常通过组织研讨会或辩论会的形式,让学生关注热点经济问题,例如,利率市场化、人民币是否需要升值、就业、通货紧缩、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三农”问题等。此外,还定期组织学生赴地方政府机关、某些国有大中型企业或公司考察和实习,并要求学生写出考察或实习报告,主讲教师对学生调研报告给出客观的评价。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建设  
“经济学”课程教师梯队全体成员,经过18年的教学实践探索与教学经验积累,目前已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其中主要有:
(一)“双语”教学。据了解,在省内高校中,我校《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师梯队较早尝试选用英文原版教材,探索“双语”教学。“双语”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能准确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将英语与经济学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其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更重要的是在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甚至引导学生用英语思考经济学问题和讨论经济学问题。《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师梯队从1996年开始在国际贸易专业学生中尝试“双语”教学,经过几个学期的试验,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试点范围逐步扩大到我校经济、管理学科各专业学生之中,取得了令参加改革试点学生及主讲教师都满意的教学效果。本项改革于1998年获原国家冶金部教学改革优秀成果二等奖。
(二)CAI多媒体教学。近年来,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平台支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在我校《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得到了最为广泛的应用。并在课件制作过程中形成了课程教师梯队的独特风格。通过CAI教学将课程内容准确、清晰、直观、形象、生动地传递给学生。学生在多媒体和网络系统特有的交互式开放体系中完成《经济学原理》课程的学习,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模拟教学。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通过设置一定的场景或利用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为经济、管理学科各专业学生提供全方位“真演实练”的现场,从而为学生在课内外开展模仿理论创新活动和模拟实践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技术基础,也为课程教师梯队成员开展学术研究,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提供技术支持。目前,我们采用的模拟教学主要有情景模拟、虚拟现实、案例模拟、角色扮演等形式。通过模拟教学使经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学生学会如何确立经济或经营目标,如何捕捉市场非均衡状态下可能产生的有利或获利机会,如何有效率、低成本地去广泛组织实现既定目标所需要的资源,以便最终实现既定目标。课程教师梯队成员在《经济学原理》课程模拟教学中所持有的教育教学理念,从而派生出来的上述教学行为可归纳为培养学生这样一种意识与能力,即“树立目标、抓住机遇、组织资源、实现目标”的意识和能力。

(四)案例教学。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主讲教师的指导下采用案例组织学生个人自学、小组或班组研讨,从而锻炼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准确表述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五)考试方法改革。为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课程教师梯队利用了近三年的时间建立了试题库,研发出“无纸化随机命题、自动评分、成绩登统与分析管理智能化考试系统”(简称“智能化考试系统”),该系统具有自我学习和一定的自我更新功能并杜绝了命题过程中的随意性和试卷评阅中的“人情分”等现象,有效地降低了主讲教师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教学劳动效率。目前,该考试系统已正式上网并即将投入使用。
此外,我校经常邀请兄弟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和政府官员到校与学生共同进行互动式的学术研讨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维教育教学模式,并取得十分可喜的成果。
 四、教学效果  
经过18年的教学实践、教学研究与课程建设实践,《经济学原理》课程形成了属于鞍山科技大学鲜明特色和教学资源比较优势。教学效果可描述如下:
(一)我校经济、管理学科各专业学生对《经济学原理》课程兴趣浓厚,学习的积极性异常高涨。需要说明的是,我校的“学苗”素质与省内重点高校相比差距十分明显,在日常的学习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以及学习的兴趣、主动性和热情,有少数学生甚至是为了家长,为了考试,为了毕业文凭而学习,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也不够端正,但在《经济学原理》课程的学习中,特别是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实验与实践教学中,学生却一反常态,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高涨的学习热情以及强烈的对教学过程的参与意识。
(二)经济、管理学科各专业学生在《经济学原理》课程学习中,出勤率较高,学生向主讲教师提出的问题最多,尤其是他们特别关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热点或焦点经济问题、经济现象,例如,怎样用经济学的观点看待国企改革的成效、再就业、通货紧缩、利率调整、利息税、人民币升值还是稳定、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社会上的腐败问题等等。
(三)经济、管理学科各专业大多数学生都能按时完成课后的作业题,抄袭作业的现象极少;能够按主讲教师的要求主动、认真地阅读指定的参考文献:能够精心准备给定题目的讨论课;能够利用课余时间,特别是利用寒、暑假开展与经济学有关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并写出有一定理论与实践价值的专题调研报告或学术小品文;少数学生于毕业前夕在省级经济学专业报刊杂志上,累计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或学术小品文2篇以上。
(四)在经济、管理学科各专业学生中,有部分学生,通过学习《经济学原理》课程,诱发了深入探索和研究经济学的浓厚兴趣。近几年来,先后有十几名非经济学专业毕业生,直接考入了国内著名大学经济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五)《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师梯队的主讲教师多数深受学生欢迎,并有多人次被评为“学生最喜爱的教师”;先后有多人获得院、校两级教学质量优秀奖;有一人次分别获得宝钢教育基金理事会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及优秀教师奖、辽宁省鞍山市优秀共产党员和劳动模范称号等。
(六)在学校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历次教学评估或抽查中,《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师梯队的主讲教师多数受到有关专家的好评。
(七)我校工学类有关学科、专业的部分学生一度要求开设《经济学原理》选修课的呼声较高,经学校批准,本课程已正式纳入全校范围内的公开选修课,采取限额报名,主讲教师教学任务量也在不断攀升。
本门课程继续建设,涉及到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技术手段等多方面约束,是一项长期、艰苦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课程建设也存在一些不足,也恰好是我们下一步努力主攻的方向,这就是如何将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授课、讨论、作业、实验、实践、考核、教材等环节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提高课程教学的整体功能性,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精品课的建设需要持续地进行下去,我们也在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工作思路和方法,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内容,巩固既有成果,力争在不久的将来做出新的更大的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涛生,吴建功.突出技能培养,创建科学的教学方法手段体系.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06;6(3):34~36
2.张梅俊,胡树华.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的复合式教学模式.价值工程,2007;1:122~124

论文录入:guoxingxing    责任编辑:guoxingxing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