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浅谈无意识教育           ★★★ 【字体:
浅谈无意识教育
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12    
摘  要:无意识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种重要教育方式,有其存在的学科依据,如哲学依据、心理学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学依据。无意识教育具有有意识教育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如教育目的具有隐蔽性、教育情境具有愉悦性、教育时机具有灵活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发挥无意识教育的独特优势,就必须增强教育主体的人格感召力、教育内容的渗透力、教育环境的熏陶力。

关键词:无意识教育 学科依据 独特优势 实施途径

“无意识”本是心理学术语,最初是作为人的一种心理现象出现于心理学领域的。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无意识属于人的非理性方面,是一种潜在于心底而未被主体自觉地意识到的意识。随着科学的综合化趋势的发展,无意识理论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科学领域,为众多学科所使用,如医学、文学、教育学等。20世纪80年代无意识理论逐步进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视野中,到了90年代学者们开始了对无意识教育问题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到目前为止,“无意识教育”这一概念及其内涵已得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界的初步认同。它是指教育者利用人的无意识心理,将教育内容寓于一定的生活环境、组织活动与文化氛围,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验,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尽管学术界对无意识教育的理论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在教育实践中人们往往重视有意识教育,忽视无意识教育。事实上,无意识教育有其存在的学科依据,有其自身的独特优势。因此,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无意识教育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无意识教育确立的学科依据

无意识教育的产生、发展及其应用,并非是由某些专家学者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而是有其存在的学科基础。

(一)哲学依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表明:人的心理意识要素是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统一体,二者对人的认识均产生影响。其中,理性因素是人认识过程中的主导方面,担负着认识的重要功能。非理性因素虽不具有对客观现实观念把握的功能,但是它们对人的认识能力的发挥和运用,往往起到导向、选择、激发和调节的积极作用。无意识、情感、信念、需要、兴趣等是非理性的基本内容。因此,马克思主义关于非理性因素在人的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原理,要求我们坚决反对那种把人当成单纯的理性人,片面重视人的理性认知能力,在教育实践中采取单一的理论说教或灌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把以人的理性认知因素为基础的有意识教育与充分肯定受教育界者的情感、信念、需要、兴趣、无意识等非理性因素参与的无意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就有利于教育对象将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经过自身的情感体验与意志努力切实地转化为一定的行为习惯,最终形成稳定的思想政治品质。

(二)心理学依据:人的无意识心理

何谓无意识?据弗洛伊德的解释,“所谓无意识,它一方面包含着种种因潜伏而暂时不为意识所知,其余一切都与意识活动相同的活动,另一方面又包含着种种被‘压抑’的活动,如果这些活动变成意识活动,它们肯定与意识中其他种种活动形成极鲜明的对照。”从弗洛伊德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无意识同有意识一样,它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它不同于人的有意识活动之处在于,它潜藏于主体心底,是未被主体自觉地意识到的意识。并且,无意识心理活动的存在已被现代脑科学的实证研究所证实。例如,荣获1981年诺贝尔医学奖的美国神经心理学家斯培雷(Sperry,1982),在对病人从事脑分割后的行为研究中证实人的意识是可以分裂的。可见,人的无意识心理活动的客观存在为无意识教育的确立奠定了心理基础。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依据:有意识教育存在薄弱环节

无意识教育是相对于有意识教育而言的。有意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以上课、讲座、演讲、讨论等有组织、有准备的形式对人们进行专门而集中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有利于人们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觉悟,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等。因而,它在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上曾经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但是这种教育方式也存在弊端,主要表现为:教育方法单一,以理论灌输为主;教育目的彰显、教育手段直接,给人以“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强塞硬灌的印象;以培养人的道德认知为主,严重忽视了对人的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训练,在实践中往往容易造成人们“知而不信”、“知而不行”的不良后果。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如果采取单一的有意识教育方式来教育学生,将不利于教育对象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只有将有意识教育和无意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用无意识教育的独特优势弥补有意识教育的不足,充分发挥二者的互补作用,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的实际效果。

二、无意识教育的独特优势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无意识教育具有有意识教育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

(一)教育目的具有隐蔽性

无意识又称为潜意识,和自觉的意识不同,无意识处在意识阀值之下,不为人所觉察,隐藏在人的心理底层,通常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它的状况。这主要是因为人的无意识是大脑皮层兴奋较弱的区域所产生的一种反射过程,没有同第二信号系统刺激物,即语言明显相联,因而外部信息进入内心世界就不易被主体察觉。由于无意识的这一特性,就使得无意识教育区别于以理论说教形式为主、教育目的外露的有意识教育而言,是一种含而不露的教育方式。它不是开门见山地直述道理,也不是把道理或要求直接地告诉给教育对象,而是通过间接的或内隐的手段与方法来阐述道理。如通过组织受教育者观看一场爱国主义影片,就能使他们在欣赏影片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广泛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样,就有效地避免了像有意识教育那样直截了当地讲道理、指方向,避免激起教育对象的抵触情绪,最终使受教育者在无形中受到教育,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地。

(二)教育情境具有愉悦性

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人的原始冲动和欲望,人们希望按“快乐原则”去实现它们。但这些本能与欲望无时不受人类社会的政治法律、伦理道德的约束,因而总被压抑和排斥到意识阀之下。然而,它们并未泯灭,它们具有强烈的心理能量,促使人们在不自觉中去积极追求它进而实现。无意识教育既然是以人的无意识心理为发端,就内在地要求教育者所实施的教育活动能让受教育者感到轻松、愉快,满足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使他们乐于接受,这时我们才可以说这种教育活动达到了无意识的教育效果。因此,无意识教育对受教育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吸引受教育者自愿参与其中。

(三)教育时机具有灵活性

与意识活动具有理性、逻辑性特征相反,无意识是不受自觉意识的制约,超越于逻辑思维结构之外,无固定秩序和操作步骤的心理形式。这使得无意识教育具有开放性、灵活性特征。它不像有意识教育那样进行有组织、有准备的教育,主要采取非正规的形式。如将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间接渗透到受教育者的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闲暇生活中去;或者利用人们日常生活中本身存在的形式,如社会文化因素、组织管理活动、教育者的人格力量等对人们随时随地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只要教育者须事先设计好一定的意向,并将这些意向投置到具体的生活中环境中,使它们随着不同的载体或顺着不同的河床(诸如文娱活动、社会交往等),悄悄注入受教育者的心灵,并在其心灵深处积淀下来,就使无意识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发生重要的影响与塑造作用。

三、无意识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

如何发挥无意识教育的独特优势,使它更好地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是摆在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增强教育主体的人格感召力

人格指的是人的品性、道德情操、修养境界等,教育者的人格是他们在教育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内在综合品质。它能够成为无声的命令,规范教育对象的言行并引导他们把知与行统一起来。教育者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来增强人格魅力呢?首先,教育者应当具备高尚的道德。正如加里宁所说,教师的世界观、品行以及对事物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也表明:教育者自身的道德面貌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受教育者具有怎样的道德品质。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应成为每个教育者的内在要求,这是做好育人工作的首要条件。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以渊博的学识教育人。在今天的知识型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一批思维敏捷、视野开阔、掌握丰富的信息量,并且独立性思维、批判性思维都很强的知识群体。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具备宽厚的理论基础,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用自己的学术成就给受教育者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才有可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诱发他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将他们引向神圣的科学殿堂。最后,教育者要以模范的言行引导人。教育者发挥人格的力量影响教育对象,最关键的就是要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去实践自己所提供的先进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树立高尚的人格形象。如果教育者教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言行不一,人们则会对他的说理产生怀疑,乃至产生抵触情绪,最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因此,言传身教是教育者始终要遵循的重要道德规范,这也是做好育人工作的根本。

(二)增强教育内容的渗透力

无意识教育强调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内心体验与感悟,它主要是以间接渗透的方式进行。这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教育者要寓教于乐。教育者要将教育内容寓于集知识性、趣味性、游览性、娱乐性于一体的活动中。如社会实践活动、主题教育活动、社团活动等,使人们在参加活动过程中,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这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力的主要途径。其次,教育者要寓教于文。文学艺术具有直观形象、生动具体、感染力强等特点,对人们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教育者要将教育内容寓于生动形象的文学艺术形式中,如戏剧、电影、绘画、音乐等,通过文艺塑造的艺术形象和所表达出来的情中之理来打动人、感动人,提高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后,教育者要寓教于学。赫尔巴特说过: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在学校教育中,应充分认识到每一学科的教育者都有教书育人的重大职责。为此,在人文社会科学的专业课教学中,教育者要将与人文学科知识直接联系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传输给受教育者;在自然科学的专业课教学中,教育者要在讲述本专业、本学科国内外发展概况时,对受教育者进行革命理想和献身事业精神的教育。

(三)增强教育环境的熏陶力

列宁曾明确表示:他不赞成使用“精神鞭子”把人们赶进天堂,而主张将政治主张、理论学说等作为一种思想信息传递到人们中间去,使人们通过在环境中的实际感受以及环境周围事实的验证,产生对它们的信任感,进而接受这些思想信息。我们所开展的无意识教育正是通过所设置的教育环境氛围实施的。一方面,要增强物质教育环境的熏陶力。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人都是具体的、现实环境中的人,没有脱离物质环境而孤立存在的人,人无时无刻不受所处环境的影响。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体会:优美整洁的自然环境能令所有身处其中的人感到心旷神怡,自觉约束自己不合乎道德的行为。反之,如果在一个肮脏杂乱的环境中,人们就可能精神委靡,且乱弃杂物、随地吐痰的行为很难杜绝。可见,自然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心理与行为。更为重要的是,任何一种物质环境并不仅仅是单纯的自然环境,更是一种具有教育作用的教育性环境。如在美国随处飘扬着美国国旗;旧金山的主要街道上大多以华盛顿、林肯等重要历史人物命名;像国会大厦、白宫、国会图书馆等规模宏大的场所集中体现着美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天天宣扬着美国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这样的物质环境对人具有潜移默化地影响。因此,任何自然景观并非是毫无生命和感情色彩的存在物,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教育者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以及所在地域的历史、文化、传统等,其直观性与超语言性能对身处其中的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另一方面,还要增强精神教育环境的熏陶力。恩格斯在给拉甫罗夫的信中曾说:“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受着我们主要在其中活动的精神环境的影响。”精神环境是一定单位、组织的价值体系中内隐的、深层次的东西,主要是指单位、组织的历史体统、精神风貌、文化氛围等。它以暗默的、潜隐的方式对人们的目标追求、价值体系、道德情感和行为规范等以无形的熏陶和感染。健康优良的集体心理环境有利于缔结人们积极向上、友谊合作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形成团结、和谐、融洽、民主、友好的人际环境和客观公正、抑恶扬善的集体舆论环境。因此,我们要善于创设和培育良好的集体精神环境,大力发掘其中所蕴含的深厚的育人资源,使它如明媚的阳光围绕在人们周围,促进积极、健康、文明行为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著,滕守尧等译.弗洛伊德文集·性爱与文明[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165页.

[2]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年.第257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22页.

论文录入:guoxingxing    责任编辑:guoxingxing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