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多元化教育评价初探           ★★★ 【字体:
多元化教育评价初探
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11    

【摘要】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的活动。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本文试图从教育评价内容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教育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和重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等四个方面对教育评价进行科学性初探。

【关键词】多元化;教育评价;初探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课程改革也由此应运而生,成为教育战线一道亮丽的风景,在新的教育形式下,如何改革传统的教育方式、评价模式,这就成了教育工作者乃至学生、家长、社会关注的热点。过去那种以分数来衡量学生成绩,教师水平的评价模式已根本不适应教育发展的形势。为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让评价为教育服务,让教育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众多的优秀人才。

一、教育评价内容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在“应试”教育中,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主要集中在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发展等认知领域,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往往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依据,而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个性、人格等的发展以及教师的教学行为、授课质量不够重视。随着人们对教育评价目标和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评价的内容也日益全面,不仅要评价教师的教,还要评价学生的学;不仅评价教育活动的结果,也评价教育活动的过程;不仅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智力和能力等认知方面的发展,还要评价情感、意志、个性、人格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
新课程评价的功能和评价技术与原来有本质的不同。评价不仅是甄别和选拔学生,而且更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挖掘学生的潜能、尊重个性,鼓励创造,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新课程改革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保证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注重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注重对学生素质的综合考查,强调评价指标的多样化,改变单纯通过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倡导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考试只是课程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与其它评价方式有机结合;要改变目前过分注重等级、过分注重量化的做法。要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和对象,选择具体的方法、手段,并对考试结果进行不同的处理,以减轻考试对学生的压力。
发展性评价的关键是要求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重过程。发展性评价强调给学生多次评价的机会,重视对象在过程中的转变,在形成终结性评价之前,评价主体会对评价对象指导帮助,并给以再次改正、修正的机会。过去我们对学生评价是不够全面的,只重考试结果,不注重学生平日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教师对学生要进行全面的评价。因此,在进行新课改的时候,许多学校都改变了过去的评价方式,尝试运用活动法、学生课堂情况记录法、学生学习档案收集法、与考试测查相结合,各个方面都占有一定的百分比,最后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评价中始终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

二、教育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多样化

教育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这是我国教育评价界大多数学者都已接受的观点。随着我国社会政治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已经成为教育评价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政府、社会和个体各自在评价中的地位与作用已逐步为人们所认识。
在“应试”教育中,教育评价活动的主体主要是学校管理人员或教育行政部门,是一种单一性的他人评价,作为评价对象的教师和学生则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任何主动选择的余地。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评价主体由单纯的教育行政部门转变为学校管理者、同行教师、学生以及教师本人都可以对教育活动进行评价。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一方面可以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出发对教育活动进行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另一方面,由原先的评价对象成为评价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也不再处于过去单纯的被动状态,而是处于一种主动的积极参与状态,充分体现了他们在教育评价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十分有利于教师、学生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修正,从而不断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之后,评价问题随之成为这场改革的焦点、瓶颈。如何重新认识评价的功能效用,转变以往单一、集权式的评价,让教师、学生都能成为评价结果的获益者,使新的评价体系实现新的课程标准,规范新的教育教学,其次评价改革所涉及的面很广,头绪纷繁,该从何处入手才能理清工作思路。这些都是课改面临的课题,是课改实验能否真正深入开展的关键。为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部门决定投入大量精力进行专门研究,抓住评价改革这一核心,借此带动、促进整个课改实验。
要重新认识评价的功能效用,建构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必须先彻底转变固有的评价观念,逐渐形成明晰的评价新理念。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可采取“四个有利”、“六个注重”进行教育评价。“四个有利”是: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培养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情感,增强自信心,激发求知欲,保护好奇心。②有利于课程标准的全面落实,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和潜能开发。③有利于课内与课外结合,学习与生活实践联系,促进学生对生活经验、信息资料的积累与整合。④有利于调动学校、家庭、社会以及老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六个注重”是:①注重激励性,把评价作为推动学生进步的动力,而不仅在于衡量学习成绩的好坏。②注重自主性,把学生当作评价的主人,让孩子对自己的学习和表现负责,使他们更多地看到自己的能力和闪光点,在“自赏”和“自责”中得到真正的教育。③注重综合性,使评价成为展示学生多方面才能的舞台,而不是单纯追求书本知识。评价还应充分考虑学科之间的融合,考虑到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考虑到非智力因素等等方面,体现综合性。④注重实践性,评价要更好地为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提供机会,鼓励学生在操作、实验、观察、收集处理信息、参与低层次社会事务中去获得真知,明白道理。⑤注重全程性,评价要贯穿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注意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⑤注重开放性,包括评价内容的开放性和评价主体的开放性,要使评价内容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评价主体从教师向学生、向家长、向社会延伸。在此共识的指导下,形成初步的评价规则,即:评价主体的多元互动性,评价对象的个体灵活性,评价内容的多维性,评价操作的全程性,评价语言的可接受性。我们坚信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只要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一批好学生。

三、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在教学评价的具体实施中,评价的组织形式是至关重要的,它从一个方面反映出学校的教学指导思想。只有民主的教学环境才能促使学生充分、自由地发展,这应该体现在教学的民主化方面。因此,教学评价的组织形式也要体现出这个思想。在总体安排上,可采取教师—学生—家长评价的相互结合的模式,充分依靠这些评价主体的力量,尤其是学生的力量,使评价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学评价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家长评、教师评相结合的评价指标多元化,评价方式民主化,评价机会多元化,评价内容合理化的形式。
在通常的情况下,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占居多数。但是,学生评价不仅仅是教师的责任,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学生应该成为评价的主人,学校也应该尽力创造条件,力图让学生也担负起评价的责任。学生参与评价可分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的相互评价。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活动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能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在评价的组织形式中应强调教师—学生—家长系统的共同评价。因此,还需要动员家长也来参与评价学生的工作。
无论是教师评价还是家长评价,都应该强调评价学生既要有客观性,又要带有鼓励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充满信心,哪怕暂时的退步也要把它作为进步的起点。只有这样的评价才会给学生带来不断上进的勇气。当然,在学生的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中也应强调发现自己的长处和发现别人的优点。
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要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真正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四、重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在评价中我们要求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尤其是要重视定性评价。倡导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档案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学习中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课改提倡评价的多主体参与。学生、同伴、教师、家长都是参与者,体现家校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强调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双向沟通、选择和协商,使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有机结合。这样,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反思和改进。在这同时,我们认为还要关注学生对评价结果的认同,使其最大限度的接受评价结果。学校在阶段检测中,允许学生提出二次检测的要求,只要学生认为此次检测未能考出应有的水平,经过短期复习后,可进行复测,并把他认为满意的分数填入其成绩册中或将自己满意的试卷放入档案袋中。
由于教育活动的极其复杂性、多因素的制约性以及评价技术和手段的局限性,使得任何一种教育评价方法都不可能是万能的,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长处和缺陷,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和界限。在“应试”教育中,评价大多采用单一的方法,或是单纯定量的方法,或是单纯定性的方法,严重影响了教育评价结果的客观性、科学性。
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积极情感的体验等,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不仅要考察认知层面,而且要考察行为层面。教师的评价不再只停留在学生对品德行为的认识与理解的层面,而是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行为的自觉程度,并用实际情境测试和游戏评价法对学生的某一方面进行实地跟踪。
因此,素质教育主张把各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例如把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自评与他评,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各种评价方法的优势和特长,又可以互相弥补其缺陷和不足,从而使评价的结果更加客观、公正。

论文录入:guoxingxing    责任编辑:guoxingxing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