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课程改革要充分体现人文素养           ★★★ 【字体:
课程改革要充分体现人文素养
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11    

 内容提要:当前教育人文素养的弱化表现为:教育观念中的人文空白;教育目标缺乏人文内涵;程设置缺乏人文精神;教学行为缺乏人文关怀;课程改革就必须要体现出崇高的人文素养。课程改革中体现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可以概括为:首先,教师自身应是具有人文情怀和人文思想的个体。其次,课程设计要注意体现人文素养。第三、课堂教学设计要体现人文关怀。第四,在教法的选择上要体现人文情怀。

        关 键 词:课程改革   人文素养

举凡搞教育者均知道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于是成“人”教育顺理成章的成为了现代人才观的要义。现代人才观看重“创新”之才,其主要特征包括健康的人格、弹性的思维、强烈的自我意识、有机的复合能力、热情执着的品质。带着这种观念走进教育的教师,把学生置于人文精神的关怀之下,更应强调成人教育优于成才教育,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做人的场所。因此,新课程改革中,人文素养的缺乏甚而缺失,将会是本轮教改的莫大悲哀。本文试从课改中体现人文素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加以略论。

一、当前教育人文素养的弱化

从中国试图励精图治建设新中国开始,人才的断代造成了教育思想的“急功近利”,由此而“诞生”了现而今常被讳言的“应试教育”。把学生当作机器而施行的教育对“人才”进行了批量生产,从而导致一批又一批的“人才”走向社会。蓦然回首间,迷失的人们在也未见“出类拔萃”者,悲哀的是我们的教育也的确未能强化这个民族的素质。由此足见传统教育之流弊。
1、教育观念中的人文空白
我们应该知道,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伟大工程,应该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因缺乏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导致了教育过程中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不均衡发展,现实教育因而出现两大现象:工具主义倾向和人文关怀弱化。其结果是教育未能使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才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这也是现实教育最突出的问题。“在现代技术文明社会中,不能不令人感到教育已成了实利的下贱侍女,成了追逐欲望的工具。”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带来了物质的繁荣,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世界各国以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导致科学教育备受重视而人文教育却相对冷清。科学教育的发展,进一步带来了科技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环境的恶化、生态平衡等。而人文教育的弱化,必然造成人的心灵的干枯,于是有高校学生用硫酸泼熊了;有高校学生手刃同学兼室友了。这种非人化和反人性的蔓延,有力地证明了传统教育中人文素养缺失之危害。
2、教育目标缺乏人文内涵
现实教育以现实功利为目标,“教育就像一部机器,按照工厂化模式对受教育者进行不同层次的加工。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益紧密相连,升学与就业是教育发展的两大指挥棒。从人的发展角度来看,这是对人性的压抑”。同时,科学教育的技术导向和人文教育的淡化,强化了教育的工具主义倾向,这种只是塑造了一批批“工具人”和“专业人。学生的学习只是为求升学知识和谋生的手段,为谋生而学习,使得受教育者本人也不注重生命个体的完善,这样的教育使“青年人离开学校时,就像一只受过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故言之。
3、程设置缺乏人文精神
“知识就是力量”的知识价值观和“教育是儿童生活的准备”的教育观使当前教育更加观注儿童的未来生活。教育日益脱离儿童的现实需要。教育活动中儿童成了“知识的容器”。旧的课程即知识课程即科学,重视科学知识的价值成为这一课程观的核心。并且,这一课程观念在当前教育中亦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翻开中小学教材,不难看到一幅幅远离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的模式化图画。缺乏生命意义的课程迫使学生在课程实施中戴着面具做痛苦的表演。学生没有真实生活的愉悦体验。教材充斥着单调、枯燥甚至无聊的刺激,没有喜怒哀乐,更没有生活的激情,丧失对可能生活的憧憬,缺乏整体性、现实性和理想性。课程设计所体现的是单一的生活模式和图景。这样的课程,极端地强调了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性,把学生局限在科学世界里。儿童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对理论知识的鼎礼,对科学世界的独尊以及对儿童生活的冷漠,使学生沉浸在各种符号的演算中。课程设计不能观照学生的生活世界,缺乏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这样的课程偏重科学世界,远离了生活,脱离了现实生活,缺乏对儿童可能生活的合理构建,乏味单调的理性生活成了主旋律,不能满足学生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同时,政治标语式、口号式的内容体现出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内容设计存在偏差,不利于现实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
4、教学行为缺乏人文关怀
“传道、受业、解惑”曾几何时被奉为了教育行为的全部。于是顺理成章的产生了师道的尊严,权威不可侵犯。基于此,从教师办公室的“图纸设计”到课堂教学中的“批量生产”再到作业与考试的“质量检测”便自然成了一条流水生产线。老师的标准答案被学生奉为神明。“高高在上”的教师把学生象铁路的枕木一样排放在一起,每一根固定在了它“自己的位置上”。课堂上老师是“领导人”,学生瞬间的思考结果被认为是“接下嘴”;同学间的探讨成了说小话,扰乱课堂秩序;老师的要求成了“圣旨”;作业本上的大红叉代表着老师的怒不可遏;办公室里的训斥声不绝于耳甚而有时还雷电交加。学生的思维束缚了,激情消磨了,创新没有了,人性呆滞了。成了“驴”的学生在围着做“磨”的老师转啊转,走在拉磨者从未“出轨”的老路上,走在固步自封的老路上。
因此,课程改革中必须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强调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优化人的生命,提升人的道德,完善人的人性。所谓“和谐的人”应当是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人。我们应当构建一种富于充分人文素养的现代教育,以追求人和谐,全面发展为目标。

二、课程改革中体现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新课程改革应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更强调人文化的教育。从孔子的“因材施教”到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再到新课程改革中强调的“学生自主学习“,我们不难找到课改工程中的体现人文素养、进行人文关怀、实施人文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首先,教师自身应是具有人文情怀和人文思想的个体。
学校是塑造灵魂的场所,学校的人文文化最主要的体现应是爱的教育。教师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若没有了崇高的人文情怀,只一味强调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我们的教师又怎能将真正的人文关怀传递给学生呢?常言道:最优秀的教师必然是充满爱心的人道主义者。在素质教育过程主中,我们强调教育“到心灵”,要求教师以自身的品行和人格魅力教育和影响学生,通过与孩子的情感互动,学会赞美、赏识孩子,学会宽容、理解孩子,带着浓郁的人文素养走向孩子,为孩子的成长创设一个被理解、被尊重、被接纳的人文环境;创设一个让孩子感到有亲切感、安全感、信任感的人文环境;创设一个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有利于孩子全面发展的人文环境,在这种浓厚的人文氛围中促进孩子自主发展。
其次,课程设计要注意体现人文素养。
新课程改革中的课程设计要重建学生生活,包括课程目标设计应着眼于构建学生的可能生活,注重理性生活、审美生活和道德生活的结合,在精神生活方面不折不扣体现情感发展。态度习得,社会价值观念和规范的确定等方面的目标。课程内容的确定应超越“科学世界”,关注生活世界,并处理好学生实际生活与可能性生活的关系。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中关注整个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内容的遴选少些偏见,多些对人类不同民族的文明和精神财富的融合。在课程学习活动的方式设计上要多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给予学生充分的体验和感悟的空间,关注“案例之后”最普遍、最本质的东西,引导学生有所怒、有所感、有所悟,彻底打破学生的“知识容器”,教材似“圣经”的时代。
第三、课堂教学设计要体现人文关怀。
课堂是实施教育教学的主会场。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充分体现人文素养。教育以人为本,以人为对象。课堂教学必须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性在于人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课堂教学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对人生命发展的能动特点的尊重和开发为重要支点,增进学生的主体意识,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教学中还要强化危机意识教育,如当前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土地沙漠化等问题。“通过危机意识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问题的存在极其严重性,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有助于其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忧患意识,自觉关怀人性、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也允许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有多元表现,这就更需要教师给予积极的人生关怀,充分尊重、不拘一格。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学生一起参与在教学活动中。他应该是教育活动中的“促进者”,是“平等中的首席”。他应该“帮助学生决定适当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多元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与错误。”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努力实现与学生的人格平等,践行教学民主,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只在乎培养少数“精英”。人文化的现代教育应倾听“穷人的声音”,关怀每一个生命。
教学设计还应把学生个性发展列为重要目标,提倡“让学生主动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面观察分析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潜在素质的闪光点,因材施教,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同时,要尊重、关心、信任、理解每一位学生,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授之于渔”,教会他们终身学习的本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及时发现有潜能、有才华的学生,使他们具备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竞争能力。
第四,在教法的选择上要体现人文情怀。
教学过程也是教育资源整合,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技巧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法的选择上,能够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将会进一步升华教师自身、课程设置、课堂设计等方面所渗透着的崇高的人文素养,并且可以更深层的渗透教育的人文关怀。组织课堂必须带有亲和力,不能“独断专政”,要让学生有一定的自由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整合各方面的因素,把练习和延伸拓展进行优化设计。这样的课堂才有活力、有智慧和情趣,才能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我们的老师还必须注意一些细节的处理,以便进一步彰显课改中提倡的人文关怀,比如建立零距离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以安全的心理支持,与学生“平等对话”,让“对话”焕发生命力。这种全新的师生关系的确立,承认了学生作为“人”—一个鲜活生命的基本价值。教师以平等的目光注视学生,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的个性行为给予接纳及满足,使学生有充分自由的思维空间,体验到作为“人”的尊严和幸福,感受的真正的心理自由。这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情感和态度。在讲求教学民主时,我们的教师要能够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以示对学生的充分的尊重和高度关注;要在学生茫然时给予信任和等待;要能同情和理解学生,用同情心唤醒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自信心,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当教师向学生提问后,教师要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给学生交流的机会;给学生反思的过程;要善于等待,多一些等待,学生就多一些自主探索的经历和体会,多一些对问题的深思和熟虑。在学生暂时“跟不上”的时候,我们要多一些激励,因为激励有利于淡化学生的暂时不足,强化以长扬长,以长补短。我们也不您忘了善待“差生”。人总是希望自己的存在得到社会的承认,都渴望别人赏识自己。如果教师过早地认为学生“愚蠢”、“智商低”,显然是一种偏见。教师应有这样的信念:即每个人都有连自己都不清楚的潜在能力,这些能力只有在面对实际需要时才会发现。因此,教师应该多为“差生”创设一些显示自己的机会。凡此种种,应是一种伟大的尝试。
现代教育采用这样的途径和方法,目的在于建立富有人文化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宽松”带来“安全”,“安全”导致“开放”,“开放”培植“自信”,“自信”引发“勇气”,“勇气”造就“探索”——这种健康向上的“生命”状态不正是新课程所追求的吗?这种健康向上的“生命”状态不正是教育人文关怀下学生人文情怀的真正内涵吗?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让我们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助推力,在新课改中渗透人文教育,最终达到教育关爱人生,优化生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教彬《教育管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冯天喻《人文论丛》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3、苟春生《展望21世纪——汤固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
4、苗春风、杨正清《论人文关怀视野中的现代教育》
5、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6、刘京海《成功教育》 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论文录入:guoxingxing    责任编辑:guoxingxing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