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谈高职教育课程的多元整合           ★★★ 【字体:
谈高职教育课程的多元整合
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10    

   摘  要:本文认为,面对多元化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高职教育应该确立多元课程整合观,以能力为中心对高职教育课程进行多元整合。在对高职教育课程进行多元整合的过程中,要注意与职业资格制度相融合,要注意对专业能力与关键能力进行多元整合,要注意对多种知识与多种专业进行整合。文章最后对实施高职教育课程的多元整合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  课程模式  多元整合

    ㈠  高职教育课程的多元整合观
    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总体设计方案。广义上说是学校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所构建的各学科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从狭义上说,是学校遵照某种教育目标去指导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并按预定的教育目标编制教育内容。它可分成课程生存系统、课程实施系统和课程评价系统。在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过程中,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是高职教育模式的核心内容,不同的高职教育模式在最后必然体现为课程模式的区别。一种高职教育模式能否在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坚决贯彻国家规定的教育方针的同时又符合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取决于其是否有正确的课程模式。
    从知识论的特征来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涉及不同的知识类型。普通教育更多地涉及人类的一般知识,而职业教育则更多地涉及在有限范畴内、强调经验并针对具体问题的知识,具有更加明显的地方性,因此,职业教育课程也必须要满足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特殊需要,也因此,在世界范围内,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从职业教育的实践来看,目前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很多,其中以加拿大的CBE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国际劳工组织的MES模式(模块式技能培训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等模式较为典型。其中CBE模式以能力为基础,并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通过企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能力分解表即DACUM表,并确定学校应开设的专业。学校再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进行工作分析、任务分析、教学分析,然后进行教学设计与开发,组织教学的实施,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CBE模式是国内外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中的典型代表,获得普遍认可和广泛传播。其它各种课程模式也各有特点。德国“双元制”强调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的课程模式, MES模式强调课程模块化,等等。此外,还有一些其它模式,如英国的BTEC模式、台湾的职业群集课程模式等。这些模式基本特点都是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和岗位群的技能要求确定学习内容。以这些模式培训出的学员,毕业后能立即上岗,对服务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建设起了重大作用。
    面对大量涌入我国的各种多元化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有的学者提出了多元整合的高职教育课程观,即撷取各种课程模式中适合于实际需要的部分,对原有的高职教育课程模式进行整合,形成一种多元叠加、和谐融合与灵活组合相结合的课程模式。多元整合课程不仅强调基础观,而且重视“整合的能力观”。认为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结构是劳动者完成具体任务的基础,一般素质对于有效的操作行为至关重要,它为迁移或养成特殊素质提供了基础。同时又要把它与某种职业活动联系在一起,它必须能完成某种具体的工作。多元整合型课程体现了新的课程观念,对于高职教育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概观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模式的发展,在高职院校(原专科院校)创办的初期,各院校用本科压缩型的学科型课程教育模式进行招生,教学计划、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都承袭了本科院校的做法。随着经济建设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及大批职业院校的出现,一些高职院校开始借鉴国外短期职业技术培训模式,又出现了部分学校过分强调实践技能,追求吹糠见米的教育效果的局面,高职毕业生因此和职高毕业生没有多大区别,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达到社会急需的“灰领”人才的要求。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在于这些院校在课程模式的建构上没有多元整合的观念,或者偏执于一端,或者盲目照搬。

    ㈡  以能力为中心整合多元课程
    以“能力为中心”的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定位及培养目标所决定,也是办出高职特色的关键所在。高职教育课程模式的多元化其实反映了高职教育课程中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同地区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导致了高职教育模式的多元化,这是高职教育课程模式个性化的一面,但众多的高职教育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以能力要求作为课程组织的核心线索。因此,无论我们以何种方式对何课程模式进行整合,都必须坚持以能力为中心这个根本原则,以能力为中心是对多元课程模式进行整合的基本价值取向,反映了高职教育课程模式的基本特点。从实践来看,在对国外的课程整合过程中,如果坚持了能力中心的原则,则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例如,90年代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进行的“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改革,借鉴国外课程改革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探索,在以较宽广的知识面与基础技能训练的基础上,通过由专家组应用DACUM或者其它课程模块设计方法而得到的活模块来体现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在这种模块化的课程模式中,综合模块数量活、专项模块的种类活、模块的内容活、学校(系)选择活、学生选择活、时间安排活、考核的要求活。学生可以根据自身不同的需要以及将来不同的职业取向加以灵活选择,使课程内容和社会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之间达到有机的融合,同时也体现了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使学生具有从事一个或多个职业岗位的专项能力、跨职业的通用能力、一个职业群或相关职业群的转岗能力、继续学习深造能力等。中等职业教育“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改革所取得的成功向我们显示了这样一个事实,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行业的岗位技术正向细微化方向发展,由此引发的能力需求将更为多样化。电子信息技术、微生物技术、系统工程学等在许多行业交叉运用愈来愈广泛。单一的专业知识已不能适应高技术领域的要求。除此,工作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人员越来越面临比较广泛的岗位技术覆盖面,除技术操作外,还有技术行政管理、技术开发、生产组织等各种知识的交叉,所以,仅有传统定义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在进行多元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有必要注意对多种知识与多个专业的整合。
    从当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以能力为中心的职业教育课程的多元整合过程越来越多地通过课程模式与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的有机融合来实现。20世纪90年代后,发达国家间的贸易争夺愈演愈烈,这一趋势要求各国着手建立全国以至数国经济区统一的技能标准,并将其作为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目标,以此规范各级各类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从而使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模式借助职业标准与培训规格进入职业教育内部。如:欧盟在不改变欧盟各国职业教育体制的框架内,通过评估与考核,承认各国相关专业的职业教育证书,制定了适用欧盟各国的“欧洲职业教育通行证” (注)。而日本的专修学校则建立了一种以职业资格证书为核心的多元化的职业培训体系。
随着职业教育突破了专门技术教育的狭窄范围,职业教育能力为中心的课程概念中能力的范畴也得到了大大的拓展,这些能力不但包括培养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所必须的专业能力(即知识运用能力和技术运用能力,我们称为核心能力),另外一种被称之为关键能力的、与人文素质以及个人对社会适应相联系的生存与发展能力也进入了职业教育的视野。专业能力及相关能力的培养是基本的,但光有专业方面的能力,缺少接收创新性知识和创新性能力的支撑潜力,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所以,除了核心能力之外,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还必须具有懂得对资源合理支配、和谐的人际关系处理、信息的获取和利用、系统分析综合、多种技术运用等多种能力。这正是我国素质教育所要求的使受教育者必须同时具备“技能、思维、品行”的三种素质,使学生在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上都得到全面发展。在国外的一些成熟的课程模式中,如前述的CBE模式、MES模式、“双元制”模式等,不但对核心能力的培养给予了高度重视,近年来对相关的关键能力也给予了同样的重视。但是在我国的课程模式中,能够做到将二者加以有机整合的课程模式还不多见。前段震惊中外的马加爵案件再一次向我们显示对于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也向我们显示课程模式将多种能力融为一体的重要性。因此,高职教育要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要充分发挥正面教育的作用,多树立正面的典型。要注意纠正学生在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中的一重一轻的倾向,避免因这种倾向造成知识的偏差、人格的移位。同时还要注意心理素质的培养。心理素质包括认知素质、情感素质、意志素质与个性素质等。它们影响人的智力发展水平、思维水平、管理水平和人的气质与人格特征。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找准定位,不断塑造自我。因此,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学校应给予全面的知识与能力的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在总体上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育原则。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不能分割。
   用能力为中心对高职教育课程进行多元整合,还必须正确处理的一个问题是市场驱动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市场往往追求立即可用,而学生的发展则不但需要立即可用的技能,而且也需保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持续不断的适应力。科技发展十分迅速,就各个层次的相互关系来说,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不是各自分离隔绝的“终结教育”,而应该是相互关连着的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使学习者以此为基础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所以,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对以市场为导向的、面向大众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观念进行多元整合,是培养高质量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必然选择。未来的技术要求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适应社会就业要求的人,而且要使他们成为负责任的公民。高职培养人才不仅要考虑当前的社会急需,还要考虑社会的发展需求,把当前的需求驱动和发展需求驱动结合起来。按照职业岗位(群)或者技术领域需要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并随时按照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的需要进行新建或调整。因此,应允许各高职院校根据社会对不同专业的需求,灵活地发展二年制、三年制和从初中招生的五年制,乃至本科和本科以上的职业教育。

    ㈢  高职教育多元整合型课程模式的实施
    1. 建立全程式产学研机制
    我国开展高职教育以来,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探索出了一条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学校与企业互动,生产与学习结合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毕业后可直接上岗,受到企业的欢迎.产学研结合的合作教育模式是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它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封闭状态。它是校企双方通过市场分析和发展规划,共同决定专业设置与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共同设计和安排学生的实训、毕业设计、毕业实习、毕业分配(成了“订单式”培养),共同开展双方的人员培训、产品开发、技术攻关等。这是一个全新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把教育资源扩大到社会,扩大到企业,使课程改革在课程生存、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职业教育仅依靠学校的条件难以实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只有依靠与企业的合作,共同承担人才的培养,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相关的企业或行业不仅参与课程开发工作,还在课程实施中利用企业来的专家承担学校的教学任务,企业还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场地,学校也可利用师生的知识资源解决企业生产中的难题和科研课题。有的学校还成立了校企董事会,由社会、企业的知名人士参与学校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决策。
     2. 课程开发必须注意专业的整合与分流
    专业设置定位要准确。好的专业能紧贴市场,为社会经济培养急需人才服务,这是高职教育极其重要的一环。在设置新专业之前,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和论证就显得十分必要。充分听取服务生产第一线专家的意见,由专家对市场需求、人才规格、专业前景充分发表意见,从而得出具有前瞻性的预测。但科技发展极快,即使专家当前看好的专业,三五年后需求情况也可能发生变化。高职教育设定一个专业,往往要做大量的设备、师资投入,极易造成资源浪费。所以,充分做好专业的整合与分流就十分必要。我们主张专业设置应是“大平台、多方向”。学生入学的前半段,针对岗位群设置综合性的大专业,后半段,再根据岗位需求及就业导向设置多个专业方向,形成“就业为导向,一个大进口,多个小出口”。  
    3.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合理确定课程结构,抓好课程建设
    我们在办学时把“面向市场、立足岗位、注重素质、突出能力、强调应用、贯彻创新”作为专业建设和培养人才的指导思想,并形成“两依托、三要素、五建设”的专业改革与建设模式。“两依托”即要依托行业、依托市场来办学;“三要素”即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用整合能力观来调整教学内容;“五建设”即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建设、教材建设、质量监控体系等五方面的基本建设要抓好。当前特别要加强以实践教学作为核心内容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4. 培养“双师素质”的教师的师资队伍是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办出特色的关键
    “双师素质”的教师,不光是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及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还要有高职教育的新理念。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办学时间不长,当前面临主要任务是对师资队伍进行结构调整和质量提高。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和培养,注意在实践中培养教师,提高他们的学历和基本素质,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考核,使专业教师都成为“双师素质”的教师。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学校的兼职教师队伍。
    5. 用课程标准替代教学大纲,建立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评价质量标准
    教学大纲是学科型教学模式的纲领性文件,对规范教师的教学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和约束力,但也容易把教师引导到学科本位的路子上去。多元整合型课程模式强调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我们应逐步树立在职业教育中“能力比书本知识更重要”的能力质量观。这里讲的能力是说的整合能力。即核心能力与关键能力的整合。所以用课程标准替代教学大纲,建立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评价质量标准,已显得十分必要.
课程评价已经不再是学校一家的事,在以市场标准取向的前提下,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鉴定应实现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的互动统一,也称为“内审与外审”。内审是由学校自己为主导进行的评价。各高校普遍设立的“督导制”,即以退休老教授、“双师素质”教师为主,组织他们对教学质量进行常规检查与测评,并结合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意见,有效的建立自己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外部评价(外审)是指政府、社会评估机构和用人单位等对学校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校的办学目标定位、办学条件、办学特色及毕业生在社会上的欢迎度等。教育部推动的合格学校、示范院校、精品专业、精品课程的评估,在外部评价上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将来还可委托社会中介评估机构开展对高职院校的评估工作,提高高职教育质量评估的客观性、公正性和在社会上的认可度。高职院校要根据评估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这一原则完全适宜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学生在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才智、知识、技能和态度整合而成的素质是他们稳定的内在品质,集中体现了一个人的综合水平。
     6. 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整合,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我们提倡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引导作用,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在课堂上,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使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飞跃。教师在上实训课时,应和学生一起操作,一起做项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针对专业特点、职业特性、技术要求、岗位能力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用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指导实践,从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融合。这样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不断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我们提倡教师在上理论课时也要尽可能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鼓励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敢于突破常规和定式。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把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放在首位。要改革考试方法,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主、常规测试与技能测试相结合的制度,重点考核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把获得职业岗位证书作为学生考核的必备科目并计入学分。要把实训基地建成生产车间,创设职业岗位环境,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毕业后能及时进入职业角色。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终身教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我们要把教育体系中职前与职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职业教育只是终身教育的一环,任何人不可或缺。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任务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⑴《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 黄克孝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⑵《“宽基础、活模块”的理论与实践》 蒋乃平主编  宁波出版社
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能力培养问题》 白云职业技术学院 陈烈强
⑷邓耀彩:论高职教育的地方性与国际化,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
⑸黄克孝:《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20003年海峡两岸高职(技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3年北京

论文录入:guoxingxing    责任编辑:guoxingxing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