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转变理念,开拓创新,大力推进课程改革           ★★★ 【字体:
转变理念,开拓创新,大力推进课程改革
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不可否认,面对新世纪新的挑战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现行的教育制度仍存在较多的问题。而作为实现高质量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 ---- 课程改革自然被摆到了重要的历史日程上来。令人欣慰的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已滚滚而来。 2001 年国务院颁发《关于改革和发展基础教育的决定》,同年 6 月国家教育部发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我们已经感觉到一场强劲的 “ 革新风暴 ” 的到来。今天,课程改革的实践,正在以其蓬勃的发展态势深刻改变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已经在引发某种程度上的真正的教育变革。

在此,我结合我县实际谈一下自己对课程改革的几点粗浅认识。

一、课程改革首先要改革教育理念,明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

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正确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特点和意义,接受全新的课程理念,用新的教学理念夯实新课程改革的基础。

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培训活动,是提高教育工作者思想意识,转变工作方式的有效途径。我县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1 、组织多层次的培训。我们邀请了北京课改小组的专家对全县校干及骨干教师进行了素质教育课程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内容的培训,转变广大校干和教师的观念。使他们了解、认同、理解新课程的意义、把握新课程理念、了解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另外我们还组织了实验教师参加了《课程标准》、新教材的培训,突出解决实验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新教材的准确把握等问题。同时,我们还注意了对一些教研人员的较高层次的培训,努力使他们成为我县的课程专家。这样既解决了学校培训资金困难的问题,又有效地解决了把培训有机的融入课程改革实验过程的问题。

2 、组织多样化的培训活动。我们既有专家专题讲座这样的 “ 集中 ” 培训,也有 “ 专题研讨 ” 、 “ 小组讨论 ” 等形式的 “ 分散 ” 培训。今年,我们几次组织校干和骨干教师到一些先进地区学习。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的活动,使大家尽快领悟本次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接受全新的课程理念。

二、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离不开 “ 学 ” 与 “ 教 ” 的转变。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出了具有鲜明特点的 “ 主动 -- 探究 -- 合作 ” 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在依然强调基础知识的把握的基础上,更注重了学生 “ 人 ” 的发展。传统的单纯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使得我们的学生变成了单纯的知识接受者。学生在学习中,习惯于依赖教师,习惯于死记硬背式的机械学习,没有自己对学习材料的理解认识,更没有在学习有自己的发现。同时,这种学习方式把学生都划成了一个个的 “ 独立体 ” ,他们之间不需要合作,是一种完全独立的学习过程。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一种创新精神和实践的能力,没有学会交往和合作,很显然,这些肯定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背道而驰的。所以,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引导学生转变自己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变个体为群体。倡导 “ 主动 -- 探究 -- 合作 ” 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近几年,我县在教学方式的探索和研究上下了较大的气力。我们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想尽一切办法吸纳一些先进地区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同时,也积极倡导教师结合实际做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很多教师身上,有一个关键问题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教师没有用自己的 “ 教 ” 去适应学生的 “ 学 ” ,而是想方设法使学生的学习方式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尽管教师改变了原来传统的、陈旧的教学方式,但很明显的,这种教学思想下的教学忽略了一个关键:学生的个体发展。每个学生都是存在较大差异的个体,而我们上面提到的各种能力也都是通过个体自身长期的学习活动而形成的。所以,教师的教学应该承认并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而不应该试图 “ 消灭 ” 这一差异。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要着眼于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充分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改革 “ 以人为本 ” 的思想,才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

三、以科研为先导,探索和把握课程改革建设和发展的客观规律,为课程改革提供有力保证。

相比较原来的课程,新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标准、内容、评价等诸多方面都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对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协调、激励和先导等作用,为新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对教师的素质,尤其是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与教师的素质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正是一条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需要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国家有关的文件、现代教育理论等做深入细致的学习和研究。教师只有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才能保证自己始终保持一个积极学习状态,养成积极探索和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同时,教育科研可以促进教师教育方式的转变,可以促进教师知识结构和教育技能的调整。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行为、知识结构等进行全面更新,成为高素质、综合型的教师,才能真正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是理性的、成熟的的一次课程改革,更是科学的一次改革。对课程发展规律的探索和把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社会也在迅猛发展,这些对教育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同时,课程本身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如果我们只会利用已有的成果而不注意继续研究创新,那么我们的学校课程就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但要注意去继承、总结归纳,更需要不断进行前瞻筹划。而这一切,使得积极开展教育科研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

四、强调课程评价的发展性,保障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我国在改革评价制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新一轮课程教材的改革目标中提出了 “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 用什么标准、如何评价学校的办学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学生的成绩,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效果,也就是说将直接影响到素质教育的实施。

传统的评价观过于重视教育的选拔功能,致使评价落入一种单一化、机械化的状态。这种极不科学的评价方式也使我们的学生背上了沉重的升学包袱,陷入了分数的泥潭。 “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 这句我们都非常熟悉的、又经常挂在学生嘴边的话,正恰恰反映了我们在教育评价上的误区。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对中考和非中考科目的要求大相径庭,安排晚自习和假期辅导;教师为了自己的学科取得好的教学成绩,不得不大量布置作业,考试后认真分析,然后再考试;家长也牺牲了休息时间,陪孩子上各种各样的辅导班、特长班。那么,我们在做出这些努力的同时,有没有认真地想过,我们办学是为谁办的呢?有没有去为学生多考虑一些?我们的学生在这些压力下,没有了自由活动的时间,没有了娱乐的空间,更没有了创造的天空。我们在提倡学校要办出特色,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潜能,学生要张扬个性,我想,在这样的评价机制下,这些恐怕都会成为一纸空谈。

新课程改革倡导发展性评价,要求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其核心是关注结果,但更关注过程。令人欣慰的是,现在很多地区已经做了很多大胆且初见成效的尝试。高考考试年龄的取消;试题上开始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察和综合素质的考核;对学生的评价改为以鼓励为主、体现个性特征等。这一切改革都为我们展示了基础教育改革的美好前景。科学技术神奇般地发展,人类社会浩浩荡荡地前进。此次课程改革在我国教育界刮起了一场强劲的 “ 革新风暴 ” ,它必将深刻而猛烈地冲刷着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育行为,也必将使我国的基础教育发生一次脱胎换骨的根本性变化。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任务非常艰巨,我们要勤于学习,勇于探索,扎扎实实的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验过程,把新课程改革实验不断推向深入。

论文录入:guoxingxing    责任编辑:guoxingxing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