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深化改革的实践探索           ★★★ 【字体: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深化改革的实践探索
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10    
学习目标:

● 了解学科“四结合”项目的研究意义、目标、项目研究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
● 理解学科“四结合”教改项目理论基础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初步掌握“四结合”教改的研究方法、步骤,理解语文“四结合”所着重探讨的教学模式的主要内涵,并把它们运用到本学科的教学改革中去;
探讨扩展后的“四结合”所要构建的新型教学结构及各学科的具体教学模式。

学科“四结合”项目概述

一、学科“四结合”项目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十一世纪已经到来,信息技术和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世界各国都意识到运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性。许多国家和地区都相继制订了专门的教育技术行动计划,把教育技术看作是促进基础教育领域教学改革的重要推动力。如美国的“2061”计划是要大力提升全体美国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按照该报告所给出的定义,“科学文化素质”特别强调应具有善于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信息技术三者结合在一起的思想与能力。加拿大也于1998年2月在温哥华学区的“信息技术报告”指出:“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并与广泛的社区相联系的学习环境。”并对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进行了有效地尝试。对于我国来说,如何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培养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是基础教育领域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为推进我国基础教育的深化改革,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探索新的较理想的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努力优化教学过程。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对基础教育的深化改革应当从这里寻找突破口。1994年初,《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项目被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列为重点攻关项目,其目的是以基础教育中的重点和难点“小学语文教学”作为教改的研究对象,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现代教育科学理论改造传统教学模式,设计新型的教学模式以优化教学过程。把小学语文的识字、阅读、作文教学与计算机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做到“识字教学、阅读理解、作文训练、电脑应用”四结合。通过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试验,希望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较大幅度地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与效率,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深化改革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七年来,在总课题组的主持下(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任总课题组组长,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北京部王本中主任任总课题组副组长),参与语文“四结合”的试验学校由第一批的7个城市13所学校,发展到目前覆盖全国22个省市的600多所试验学校,包括了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职高和中师的语文基础教育的各个领域。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不仅在国内形成了一定规模,而且其影响已扩展至海外;我国电化教育的老专家更是把小学语文“四结合”项目评为近年来我国教育技术领域最有影响的两个教改项目之一,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2000年8月,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向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课题组发函,同意将《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项目扩展到中小学其它学科,进行关于“学科教学改革、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训练、信息技术运用” 四结合的试验探索,项目名称相应改为《中小学各学科“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同时希望全国“四结合”试验校的校长和老 师们努力把语文“四结合”的教改思想和经验运用到其它学科中去,以扩大此项教改的成果,促进各学科“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的深人开展,继续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做出新的贡献。

二、学科“四结合”项目的研究特点

    1、“四结合”试验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四结合”试验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一种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结构,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2、“四结合”试验研究要以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方法是难以适应的。因此为了能够把这项教学改革长期稳步地开展下来,一定要有先进的恰当的教育科学理论为基础。如认知心理学,以建构主义为主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主导一主体相结合的教学设计方法等。2000年5月由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教授提出的“创造性思维论”更为本试验的开展搭建了紧扣时代特征的又有深刻指导意义的理论基础,为本试验的顺利实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3、“四结合”试验研究要有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Intemet)等。而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因此与此对应学科“四结合”的技术支持也表现在以下方面,如以“认知码”为代表的汉字编码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有了这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支持, “四结合”试验才会在这个信息时代里有开展的必要,发展的空间和可预见的成功未来。
    4、“四结合”试验的组织管理
纵观国内外教学改革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任何教改试验要想取得成功,正确的指导思想(试验的理论基础),明确的教改目标,有效的组织管理(包括教师的积极参与)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四结合”试验也是这样。为了充分地发挥各级教育管理和研究部门的作用,有效地完成试验研究任务,“四结合”项目的试验研究工作实施了全国总课题组、省(市)课题指导组和试验学校子课题组三级管理体制。
    全国总课题组由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成立,负责对全国“四结合”项目试验研究工作进行总体规划、试验设计、人员培训、教学资源支持、检查指导、组织交流和效果评估。国家教育部和其他部门作为支持部门,要起到政策支持,经费支持,舆论支持,表彰奖励的作用。
省(市)课题指导组由各省市的教育业务部门(教研室、电教馆、教科所)联合当地的学科教学专家、教学研究人员组成。要起到承上启下、组织实施的作用,为子课题组提供培训支持,研究引导,教学资源支持,检查评估等服务,协助总课题组指导当地试验学校开展试验研究工作。各地方教委及相关部门作为他们的对应支持部门不仅给予重视,还要提供经费支持,表彰奖励等。
学校课题组由各学校主管本课题研究的校长、试验班的任课教师、富有经验的任科老师及计算机教师等不同类型人员组成,要完成试验课研究、试验课教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搜集经验总结、反馈信息的任务。这当然也离不开学校给予的经费支持,设备建设,组织实施,表彰奖励。  围绕关心来组织教育,这是诺丁斯教育思想的中心主张,也应该成为我们教育改革包括教育研究的出发点。过去我们曾进行过大大小小很多的各种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一忽儿强调全面发展,增设了不少新课程,一忽儿提倡素质教育,不留作业,减轻负担(其实在学校是素质教育,回到家仍是应试教育),这些不能说完全没有成效,但也暴露了许多问题,最主要的,是缺乏清晰的改革目标,而是把着眼点更多地放在了课堂教学上,课程设置上,以及教材编写上。诺丁斯的教育思想则超越了对教育概念的狭隘理解,认为“关心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石”,提出从关心的角度来组织教育,把学会关心提升为学校教育的最为重要的使命。这就使我们在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方面,在为不同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发展选择方面,看到了未来教育发展的一线曙光。如果对此有充分的认识,并有效地付诸实践,那麽有理由相信我们的教育将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一个崭新面貌,踏上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
然而,学会关心并非轻而易举,不恰当的关心会适得其反。家长、教师如何正确地将关心传递给孩子,决定着关心关系能否确实地建立起来。正如诺丁斯所言:

  “如果关心以不被学生们接受的方式出现,那么它也不可能被学生们认识到。如果父母体罚孩子,还认为那是为孩子好的话,孩子可能会怀疑其他一切关心他的努力。这种情况给教师的工作带来更大的困难。教师需要更认真地倾听和理解孩子。

  身为教师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学会接受关心。如果一个孩子在进入小学时还没学会如何接受关心,那么这个孩子的人生将处于危险之中。他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包括学术上的。 除非他学会对他人的关心进行恰当反应,否则,他不可能健康地长大,更不可能学会关心别人。”
    
    反观我们的现实,学校教育仍然遵循的是认知为本的学科教育,关心被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无论学校、教师、家长,都更为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学校、班级的升学率,孩子能否进入重点中学、大学,等等,所有学校以及家庭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个重心展开的,因此,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自己的人生愿望和发展方向,并为他们对自己人生的设计提供相应的教育。考试成绩就是一切,是人生的分水岭,这导致那些在学业上不成功的学生被严重地忽视了,从一定意义上说,他们人生的不成功也从此被决定了。对此,我们已经习以为常,我们的许多改革,都是致力于提高学生学业成绩,课程的编制是以知识(主要是学科知识)的灌输为核心的。我们似乎忘了,孩子们是千差万别的,其智力结构具有多元性,没有一种教育是适合所有人的。我们力图把所有孩子都纳入到一个以分数为惟一评价标准的体系,并自以为是为他们提供了最好的教育,而无论这些孩子来自什么样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何种设想。诺丁斯认为,在这后面,隐藏的是这样的教育理念,即哈钦斯的“适合于最好的人的最好的教育也是适合于所有人的最好的教育”。 而“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一定是我们最好的公民曾经接受的教育。观察那些杰出人士,他们向你展示什么是最好的。他们何以成为杰出人士?通过优秀的教育,还有天才加勤奋。这样,精华人物接受过的教育就成为最好教育的典范”。对此,诺丁斯进行了如下追问——

  让我们问这样的问题:那些政客﹑艺术家﹑成功的商人或者军事征服的指挥者一定就是人类的精华吗?教育给那些人带来的东西一定是我们所希望的﹑想复制的吗?他们的业绩真的代表着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和美德吗?怎么来说明那不过是他们自己的标签,被他们自己用来证明所谓的业绩?如果我们拥有一个不同的教育体制,是不是我们的优秀人才能够具有一些不同的品质呢?是不是他们会更加富有爱心,更加慷慨,更加开放,更加智慧,更少贪婪,更加善良呢?这些问题是如此重要,在推行任何教育体系和方法之前,必须对其进行探讨。看一看《派迪亚计划》一书中所暴露的傲慢态度吧。“看看我们!我们是最好的!我们的教育应该成为最好教育的典范。让我们慷慨一点,让所有孩子都成为像我们一样的人。”这种傲慢态度对多元文化的现实和合理性不屑一顾。它忽视很多文化对传统人文教育的拒绝和批判,诸如我们国家的土著印第安文化。

  诺丁斯说得太好了,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如果我们拥有一个不同的教育体制,是不是我们的优秀人才能够具有一些不同的品质呢?是不是他们会更加富有爱心,更加慷慨,更加开放,更加智慧,更少贪婪,更加善良呢?不知道我们的教育改革家们在设计推出种种改革方案时有没有想到这一点,难道更会学习,更会考试,知识更渊博比更加富有爱心,更加慷慨,更加开放,更加智慧,更少贪婪,更加善良更重要吗?

  诺丁斯是一位学者,而且是一位身份显赫的学者——她是美国长青藤名校斯坦福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著名教授,美国国家教育学会现任主席。她拥有两所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和许多荣誉团体的会员资格。她还是哈佛大学杰出妇女教育贡献奖和美国教育研究协会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但在她的书中,没有丝毫的居高临下,没有任何的卖弄和炫耀,而是既显示了一个学者固有的严谨缜密,又不乏一个普通人的随意和亲切。在书中,她以多种身份与读者交谈:一个哲学家、一个前任数学教师、一个母亲、一个充满激情和爱心的人。她还应用大量来自教学过程中的实例来阐述她的观点。这就使普通读者非常容易进入她的思想世界,领受她的启迪,与之产生精神共鸣。也许,这就是大家的不同凡响之处——既震聋发聩,又润物无声。
  
  本文引用了许多诺丁斯的话,其实,我甚至觉得还不够,几乎她的所有的话,都充满了睿智,都发人深思,我盼望能和所有的读者分享这种阅读的快感。限于篇幅,我不能引述得更多,但我相信,只要阅读此书,就会被它吸引。这不是言过其实,更不是出版者的炒作,而是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读者会证明这一点。
论文录入:guoxingxing    责任编辑:guoxingxing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