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关于硕士研究生入学专业课考试的调查与思考──基于上海部分综合性大学的调查分析           ★★★ 【字体:
关于硕士研究生入学专业课考试的调查与思考──基于上海部分综合性大学的调查分析
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14    

摘 要:研究生入学专业课考试[1]对于选拔研究生优秀生源具有重要意义。调查分析发现,现行研究生入学专业课考试命题模式存在考查范围窄、重知识轻能力、题型简单化固定化、考试难度低等问题。本文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几条解决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问题;思考
 
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有科研能力,特别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并为博士生提供优秀生源;研究生要能够产生一定的科研成果,作为一支生力军,为我国构建创新型国家做出贡献。显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适合研究生教育,更不是所有的本科毕业生都能在短短两到三年时间里就能达到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因此,研究生生源的选拔就显得尤为重要。要选拔出那些综合素质好、专业水平高、具有科研潜力、创新精神、对专业具有较浓厚兴趣的生源。那么,目前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选拔优秀生源的功能呢?
 
一、研究生入学专业课考试存在的问题
 
如果说外语、公共政治是对学生基本素质的考虑,那么专业课考试考虑的则是学生的专业素质。研究生之研究是指其对本专业领域的研究,专业课考试与考生今后的专业发展有直接相关,因此,专业课考试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占据主要地位。然而,调查分析发现,研究生入学专业课考试命题模式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考查范围窄
 
专业课考试参考书是培养单位为了方便考生复习,引导考生强化某方面的专业积累,为考生指定的一些复习材料,一般为几本权威教材或相关专著。不论文史类或理工类,指定参考书在考生考研专业课复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回答“为了获得专业课高分,您认为以下哪些是重要的(选1—2项)”的问题,在245份文史类有效问卷中,54.7%考生选择了“熟记指定参考书”;在226份理工类有效问卷中,52.2%考生选择了“熟记指定参考书的相关题目”(见表一)。可见,参考书在考研复习中的重要地位得到了多数考生的认同。
 
表一 参考书在考研复习中的重要地位
 
(文史类)为了获得专业课高分,您认为以下哪些是重要的(选1—2项)?

 
(理工类)为了获得专业课高分,您认为以下哪些是重要的(选1—2项)?

 
另外,专业课考试参考答案往往直接来源于指定参考书,尤其文史类学科。在回答“您考研时专业课的题目答案大部分是直接来自指定参考书或其他教材吗?”的问题,文史类245名调查对象中,151人选择了“两门都是”,占调查总数的61.6%,70人选择了“其中一门是”,占总数的28.6%,只有9.8%的人选择了“两门都不是”(注:在理工类问卷中没有设计本问题)。
 
对随机抽样的65个专业的统计分析发现,不论是文史类还是理工类,指定参考书主要有1-3本,其中文史类参考书数目在这一范围内的占62.2%,理工类占75.2%;如果加上4本这个范围,文史类占了72.2%,理工类则占了96.6%。从总体上看,无论文史类还是理工类,参考书数目比较少。
 
一方面参考书复习在考生考研专业课复习中占主要地位,因为考试题目、参考答案往往直接来源于指定参考书;另一方面,指定参考书数目少,因而可以得出结论,研究生入学专业课考试考察知识范围较窄。
 
(二)重知识轻能力
 
我们把专业课考试的题目分为“知识性考题”与“能力性考题”两部分。知识性考题是指考查学生对一些客观存在、既定事实、被普遍接受的原理、结论(定理、公式)掌握情况的题目,其答案一般在专业教材、指定参考书上可以找到。“能力性考题”提供考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没有标准答案,考生能有严密的推理自圆其说即可。对于理工类考生来说,“能力性考题”就是新发明、新设想、实验设计、独特的解题方法等。对2005年、2006两年各十份的研究生专业课文史类考试真题分析发现,有15套真题,其中70%~90%题目可以在参考书(少数在其他教材)上找到答案,分值占到80%(也就是120分)以上。一般是最后一题或最后两题在书本上找不到,考生可以自由发挥。但最后一到两道主观题的答案其实也要部分引用书本上的原理、理论、观点。综合起来分析,反映考生自己独特思想的创新题、能力题所占的比重和所占分值是很低的。在理工科方面,据问卷及访谈资料,大部分考题考试以前已经做过,很多在参考书上出现过,只不过条件、数据改变了。计算的精确、熟练对考生来说特别重要,较大影响考生分数的高低。另外,据许多工科考生反映,专业课考试并不能衡量考生的实际能力,特别是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比如在实验室中的操作能力。很多高分考生在今后的专业实验中并没有优势。
 
另外,在回答“考研更大程度上是知识性考试而非能力性考试,您同意这样的观点吗?”文史类学生139人选择了“比较同意”,占总数245人的56.7%(129人,占总数226人的57.1%)[2]。64人选择了“很同意”占总数245人的26.1%(59人,占总数226人的26.1%)。只有39人选择了“不同意”或“不太同意”,二者仅占总数245人的16.0%(35人,占总数226人的15.4%)。在回答“专业课考试能够衡量考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您同意这样的观点吗?”文史类考生69人选择“不同意”,115人选择“不太同意”,二者占总数245人的75.1%(68.1%)。选择“比较同意”或“很同意”的分别为53人和7人,二者之和占总数245人的24.5%(30.5%)。
 
从以上两道问卷题目的统计结果及上文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研究生入学专业课考试知识性考题比重大,偏向于知识性考试而非能力性考试。
 
(三)题型简单化、固定化
 
考试题型不仅种类众多,而且功能有别、适用范围各异。为保证研究生入学专业课考试命题的科学性,选拔创新型生源,题型的选择非常重要。选择题的回答不是依靠背诵就能解决,它所覆盖的知识面非常的广泛和细化。考生在没有接触到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对类似知识的迁移,才能作出判断和选择,而不是书本知识的机械照搬。填空题只需要考生填写关键语,降低了对背景知识的考查,考生只要对知识点理解透彻即可填写正确。辨析题的作答更是对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考验。计算题(包括选择、填空题中的计算)考查的是学生运用公式、定理准确运算的能力,而实验题、操演题、情景模拟题等显然更能衡量考生的创新精神、实践动手能力。调查发现文史类专业课考试试卷题型主要有名词解释(概念解析)、简答题、问答题(主观题、论述题、作文题),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判断题、辨析题等题型较少出现。理工类题型主要有计算题、选择题、简答题等,设计题、操演题、情景模拟题等题型出现较少。研究生入学专业课考试的题型设置更倾向于知识考查,不利于能力考查,这在文史类考试中更为明显。
 
另外,对考研历年专业课试题分析发现,命题基本延续前几年的题型即题型固定化。题型的相对固定化是命题规范化的体现,方便了考生复习,但实际上也便于考生针对题型,摸索命题规律和总结应试技巧,客观上导致对学生评价的失真。某些学生可能依据历年题型设置规律,自主划定复习重点以缩小复习范围。这不利于考生对专业基础的扎实积累。
 
(四)难度低、地位低
 
由于研究生入学考试考查范围较窄、偏重知识考查,导致了专业课考试难度偏低的问题。在考生的复习过程中,专业课比起公共科目,所花的时间在考生总的复习时间中所占比重较低。
 
在回答“相比较而言您认为考研最难的科目是(英语、政治、专业课)”的问题,文史类有60.8%(48.2%)的同学选择了英语,选专业课的只有33.1%(23.5%)。问卷统计分析发现,研究生入学考试,不管是理工类还是文史类,对考生来说,最难的是英语,公共政治课和专业课相对容易得多。在回答“专业课在您考研复习过程中花费的时间占总时间的比例大概为(1/4,1/3,1/2)”的问题,文史类22.9%(34.1%)的同学选择了“1/4”,40.9%(42.0%)的同学选择了“1/3”,选择“1/2”的同学有37.7%(23.9%)。由于专业课一般有一到两门,这个复习时间(平均复习时间大概占到1/3)实际上是偏低的。鉴于专业课考试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的重要地位,复习时间应该占到一半以上,占主体地位,以便于考生笃实专业基础、扩大知识面。但实际上,考生复习的重点在外语、数学等公共课。

二、问题原因探讨
 
(一)缺乏命题标准
 
通过考试选拔优秀生源以利于今后的培养工作,这是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应有之义。但如何出题,出什么样的题目(包括题型、题量、题干、背景材料、考试大纲、难度、信度、区分度等)以利于选拔最适合读研究生的生源并没有明确标准。如何命题以选拔合格的人才,这实际上是一门科学,而各专业课的命题老师们显然不是命题专家。相比于高考、考研公共课、公务员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课命题缺乏标准,随意性大,科学性低。自主命题本是为了有利于今后对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但实际上这一预想在研究生大量扩招下并没有实现,对于多份真题的分析也难以发现专业课考卷的个性化命题思路。
 
(二)降低考试难度以吸引更多生源
 
除了部分重点高校,教育部统一划定了外语、政治课、专业课的最低录取线。考生其中一门没有过国家线就不能进入面试阶段。如前文所述,入学各门考试,考生普遍认为外语最难。调查也发现,历年考研落榜生,外语没过线的占大多数,而专业课没过线的则寥寥无几。为了公共课能够过线,考生必须利用大量的时间复习。即使这样,过线的人往往较少,一般略多于或与培养单位预招人数持平。在这样的情况下,招生单位往往降低专业课考试难度以防止进入面试的生源不足,避免出现尴尬局面。
 
(三)缺乏激励与约束机制
 
对于专业课考试命题老师的命题工作没有建立完善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以致于命题工作随意性增大,科学性较低。由于命题经费不高,又不算老师的科研成果,对职称晋升没有什么作用,导致部分老师对命题工作重视不够。另外,对于老师的命题工作没有相应标准进行评估,对命题失误、事故并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和惩罚,完全依赖命题老师的自律和个人标准,容易导致命题质量不高。
 
(四)文化、体制上的原因
 
古代科举考试发展到后来考查的是学生对四书五经等经典的记诵和诠释能力。“离经叛道”的创新思维从来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这实际上和儒家大一统的治国思想相一致。统治者需要作为社会精英的知识分子默守传统、尊重权威以维护统治秩序,长治久安。这已经形成一种文化,历经科举制度废除后的多次社会动荡而挥之不去。现行教育模式正适应了传统文化和现实体制的要求。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我们一直在学习思维单向的课本,接受着“填鸭式”的教育。人们对背诵、服从的学习和思维方式已经习以为常。尽管有很多人对考试制度包括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提出了质疑,但大多数人已经默认这种考试及教育模式,包括从小接受了类似教育的已经成为师长的一辈。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基于考查范围较窄、题型简单化固定化、重知识轻能力等特点,现行研究生入学考试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选拔综合素质好、具有科研潜力和创新精神的优秀研究生生源。探寻问题产生的原因,学习国外同类考试的先进经验,为完善我国硕士研究生入学专业课考试模式,本文提出如下一些建议。
 
(一)实行多个培养单位相关专业的联考
 
可在几所层次相当的学校尝试专业课联考,统一命题和评卷标准,有利于集中强大的师资力量,互相监督,提高命题的科学性,保证专业课考卷的质量。同样的考卷和评分标准,有利于考生在未被报考学校录取后,被其他学校参照录取。目前,有些学校为了吸引生源,完成招生任务,降低专业课考试难度。而在实行联考后,各个学校之间互相监督,可以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因此,建议多个培养单位在教育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的组织协调下,按一级学科命题,设置统一的考试科目,共同制订考试大纲。考试大纲要充分体现本门课程应掌握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制定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命题标准
 
这里的标准是试卷科学性的标准,是保证命题质量的标准,而不是统一的命题范围和统一的标准答案。比如题型、题量、能力性考题比重、难度、考查范围的大小等,总之在这样的标准下,那些有利于选拔专业积累深厚的创新性人才的考卷才算合格的考卷。比如题型标准,应要求设置多项选择题、逻辑分析题、写作题等。有了这样的标准作为导向,命题老师就不必担心自己设计的考卷选拔不到优秀生源,尽管这种标准对于命题老师是一种压力,一种监督──出一份卷子就要颇费思量了。另外,各院系或学校可以组织命题监督委员会,专业课考卷初稿完成后可交由命题监督委员会备案,命题监督委员会根据情况提出修改意见。
 
(三)降低公共课难度,提高专业课难度
 
降低外语、政治课难度或录取分数线,提高专业课难度,降低初试比重。对于招生单位来说,能否录取到真正具有培养潜力的考生,一方面在于是否有足够的上线生源进行挑选,另一方面在于那些专业素质好、具有创新潜力和培养前途的考生能否上线。如果录取控制线定得太高,上线生源有限,招生单位将失去选择的基础;而对于考生来说,各方面均衡发展的优秀考生毕竟是少数,绝大部分具有创新能力的考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偏斜。因此,如果大幅降低最低录取控制线,使上线考生人数达到录取人数的130%~150%则既可增加招生单位对考生的选择余地,也可增加部分真正有培养前途考生的考取机会,尽管这样做会增加考试成本。
 
(四)录取还可参考其他成绩
 
将考生本科成绩和科研成果、工作业绩作为录取与否的重要参考。任何考试,哪怕其题目出得再好,时间久了学生也会摸索出应试技巧。例如,公务员考试一般被认为是能力性考试,考查范围也非常广,但近年来公务员考试辅导班层出不穷,其生命力就在于其传授应试技巧。在提高研究生入学专业课考试命题的科学性之后,在录取学生时应参考学生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科研成果,往届生的工作业绩等。也可以引进国外高校的“推荐制”,考生由两名专家(比如有副高以上职称的老师)推荐,对被推荐者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科研潜质、特长等作出评定。
 
注释:
 
[1]本文单指硕士研究生入学专业课考试。
 
[2]括号内为理工类问卷同样问题的统计数据,下同。
 
参考文献:
 
[1]刘雅.对我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知识论分析.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12).
 
[2]李素琴,陈娟.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特点及启示.中国高教研究.2005(2).
 
[3]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4932440.html.
 
[4]陈玉琨.教育评价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5]谢安邦.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新进展(2005).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

论文录入:guoxingxing    责任编辑:guoxingxing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