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我国高校招生管理体制和教育模式问题研究           ★★★ 【字体:
我国高校招生管理体制和教育模式问题研究
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14    

摘 要:改变中国高校招生管理体制和教育模式,将目标锁定在具有创新和潜力的人身上。改变不适时宜的传统分数录取制,按人才培养的发展目标要求吸收人才,培养人才。将考试分数与人的整体素质相结合,对学生的脑力和身体素质、思想品德、潜在的智力发展进行综合评判,招进人才。以创新为先导,发展多元化办学模式,把我们的教育理论转化为能动的实践。

 

关键词:多元化;办学模式;招生管理;教育模式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高校需求将持续长期增长,政府不可能完全满足高校这一需求,而采用多元化发展办学模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高校发展采用多元化模式可使目前面临的诸多问题得以化解。例如,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兴办高校,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满足不同阶层人民群众对高校日益增长的需求;政府可集中财力用于支持公立学校解决社会公平及贫困家庭学生上学问题,逐步降低学费收取比例,减轻人民群众负担,缓解社会矛盾;多元化办学必然促进招生的多元化发展,给学生们更多的选择机会,缓解由一考定终身所引发的诸多问题;多元化办学可促使学校更关注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使人才培养结构更趋合理化,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多元化办学必然导致办学机制与体制的多元化,不同管理体制与机制下的办学质量、效率与成本的比较,可推动高校向高效、求真、务实、节俭的方向发展,推动整个高校管理上台阶;多元化办学有利于人才的流动与激励,可促进现有公立大学向管理机制与体制的深化改革;多元化办学可促进学校与社会的融合,有利于成果的转化,知识的外延及真正符合市场机制的产学研平台的建设与规范;多元化办学可形成不同类型不同机制下的学校之间的竞争和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总之,多元化办学的目的就是尽快改变现行高校体制落后于社会发展阶段的被动局面,缓解高校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推动高校健康快速发展。需要强调的是,在多元化办学的初期阶段,国家要下大气力创造有利于其生存发展的社会环境,并给予其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可能的话,可以推动多元化教育的健康规范发展。

 

一、我国高校招生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和策略

 

(一)问题分析

 

1.我国高校招生管理体制一直统一延用单一的分数制

 

传统的单一分数制导致学生重理论轻实践,进而造成学生毕业就业难、实际工作能力差、没有创新才能,综合能力素质达不到应有要求。学生学有空洞的理论,而没有发明创新才能。拿中国的教育与美国的教育比较,明显存在着两种差异,这就是两国的招生制度和教育模式造就了两种不同的人才。不同的社会人才产生了不一样的社会效应。

 

改变传统单一分数制,以人的综合素质评判招生制。一个国家的强盛,源于人才的强盛,国家要在人才培养方面苦恼经营,集思广言,研究出适合人才发展的真正路子或模式。一个学生是不是真有能力,不能只看分数,要结合整体素质,对他的脑力和身体素质、思想品德、潜在的智力发展进行综合评判,这应该成为我们招生录取的条件或管理体制。高校要重点培养国家级人才,这是从国家利益出发,人才的培养要设计,要根据不同的人才类型设计适合其发展的可行计划,这应该是人才发展的战略要求。教育的纯理论应该彻底改变,应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紧密结合,相互启发,相互发现新问题,创造新成就,让不同类型的人才在社会不同的角落充分发挥其有效作用。

 

在2007年3月15日《江苏招生考试报》上副省长何权和省教育厅王斌泰根据教育部部长周济的重要讲话精神,就高校招生管理分别提出了五大要点,为高校招生管理体制建设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从江苏省2008年招生方案我们已经知道,我国的高校招生管理体制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变化,说明国家政府已把培养人才的问题放到了战略高度来考虑。分析江苏省2008年招生方案,我们认为是符合当前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当然这还要等到2008年实施后才能证实方案的合理性、先进性和现实的满意度。

 

2.大学教育让多数学生认为所学不为所用,学校教学与实际脱节

 

问题的原因是教育界没有与产、学、研结合起来。因此,笔者建议各高校对外积极主动与企业界联合办学,对内采取弹性学分制。高校将大学四年制放宽到6年或更长时间,学生可以在这个时间段内自己决定是采取连修制还是分修制。这不但能提高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际的融合性,增强自身的工作能力,使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挖掘和创新,也为就业打开了新的渠道。这种双赢的效果对国家,对学校,对学生都将是一种推动和促进,何乐而不为呢?因此,改变传统的一些不适时宜的招生管理体制和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我国高校原有的招生管理体制和教育模式对选拔真正的人才毫无作用,招生和培养了一大批高分低能既无个性又无专长,又不能创造性地发挥个体特长的人。大家都在一个模式下受同样的教育,这种单一教育方式不适合时代发展要求。误人之弟的教育,不能激发各个个体的特性,从容他们各自特长的发挥,如何教得真人才。因此,改变传统招生管理体制和教育模式,保障有潜能、会学习、善动脑的人能进入到真人才的摇篮学习深造,是国家的需要。

 

(二)问题策略

 

高校招生管理体制的演变发展作为高校招生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受制于社会发展和个人提升自身受教育程度的需求,又为所处时代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所制约。因此,改变不合时宜的招生方式,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1.标准多元,质量至上

 

在高校招生可继续延用相对统一的入学考试模式,统一的入学考试不仅有利于提高考试质量,保证考试的命题、实施、评分、报告成绩等重要环节趋于规范化、标准化,同时考试成绩也具有较大的通用性。

 

2.高校和考生之间双向互动

 

对高校入学的各类测验做到经常化,在中学期间准许参加多次考试来保证学业成绩与学习能力评价的客观性。同时,对不到十二年级就申请入学的学生可以早期决定录取资格,对优异的跳级生进行早期招生,也可在学年中期招生,允许校际转学就读或允许被招学生延期入学等。

 

3.扩大招生宣传范围

 

高校应当重视招生宣传和咨询活动。可组织校园参观、举办招生信息发布会、开展大学生晚会和洽谈会等形式,确保学生在入学前接受充分的升学指导,获得大学招生全方位的信息。准备入学的高中生在对他们中意的高校和专业进行访问后再进行选择,有效避免选择学校和专业选择上的盲目性。

4.招生对象不拘一格

 

招生对象,应包括在校高中生、高中毕业生和各类社会人士,不受年龄、种族、职业、地域与国籍的限制。政府制定各种政策,促使每一个想上大学的人都能上大学。

 

5.以生为本,全程服务

 

国家招生政策法规和实际运作规程要充分体现服务于考生、人性化管理的宗旨。关注考生利益,坚持以生为本,并把它作为高校招生管理的理念和服务的目标。高校在招生考试、提出申请之前必须提供周密、详尽、使用便捷的各种信息咨询服务和措施,保证种类考生都有展现自身才华、表达个人意愿的机会、条件和环境,并对考生中的弱势群体有相应的维权规章,设置相应的渠道或机构为此提供专门服务。

 

6.灵活录取,注重公平

 

为了尽可能方便申请者,最大限度地满足申请者的实际需要,应广泛招收各类新生。除正常录取管理体制外,还应建立提前决定、提前录取、期中招生和延期注册等高校录取管理体制。

 

7.建立招生录取平等和公平机制,提高透明度

 

受教育权与平等权是我国宪法所明文确认的我国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权利。但由于历史的及其它的种种原因,这两项基本权利在我国高校招生中往往并未得到完整的贯彻。就拿平等权来说,众所周知,每年高考我国各个省份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并不一致。特别是作为我国的首都和文化中心的北京,就其教育发达程度和国家对其教育投入的经费来说,均遥遥领先于其它省、自治区、直辖市,北京地区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应该远远高于其它省份,但情况却正好相反。因此,对北京地区考生的高考低分录取的政策相对于其它地区的考生来讲都是不公平的,甚至山东省的几位考生还专门为此诉诸法院。现在,北京地区高考虽改成单独命题,因此,无法与其它省份对比录取分数线的高低了,但这仅仅是回避了问题,并不是最终解决公平录取问题的办法。

 

二、我国高校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和策略

 

(一)问题分析

 

我国现有的高校教育模式不适应人才发展目标要求。在我国现有的高校模式下,广大学生普遍只是掌握了一些书本的、理论方面的知识,缺乏相关实际工作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对经营企业和社会部门来说他们就像是产品的“半成品”。从我国历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看,有相当一部份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真正学有所用的太少,而所学不为所用的人太多。学校的纯理论造就了一大批理论专家,但往往这些理论不被实际所接受。所以,教育产业化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我所说的教育产业化不是让学校变成产业化而不要教育,我是要学校教育与产业结合起来发展。教育为主导,产业扶助于教育,教育有了产业的支撑必将会如虎添翼,再加上研究,做到教、产、研合为一体,互为贯通,必定会使教育事业澎渤发展,培养的人才也一定会符合社会实际的需要。教育因材施教,更要应人施教。教育模式不应固化,应多元化。要充分考虑专业的特点,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特性,以展示教育模式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二)问题策略

 

1.进一步促进高等学校的合理分工与定位

 

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合理分工是一个国家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学校对教师的聘任和职务晋升过多地考虑学术标准而忽略(甚至看不起)实践经验,不能不说是我国教育的一个缺陷。因此必须进一步促进高等学校的合理分工与定位,特别是有效地建立起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2.重点推进学科的发展

 

大学应是无功利性的机构,即它不能有太实用的目的。一个人如果没有以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在最基本的层次上进行的深入研究,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我国每年的科技成果看似不少,但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多空缺,说明原创成果是多么的贫乏。重视学科的发展既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又有助于提高具体研究层面的创造力和活力,并能因此而提高大学的整体实力。我有一个朋友在德国曾就大学排名问题询问过一些校长,他们的回答是:“我知道哪所学校最大,但不知道哪所学校最好;我可以把我们学校最强的学科告诉你们。重视学科发展还是一个世界性的高教发展规律,21世纪如何创新重组研究型大学。世界上地位上升很快的学校都是在一、两个领域首先取得突破。因为一个学校不可能在很多领域同时达到世界一流,一定要有先后,要想办法扶植最优异和有发展前景的学科,把它变成全世界最好的,待它有名气了,其它学科也会自然而然地上来。如果你确定要把某个专业办成世界一流,那就让每个系都去配合它。这说明‘一流大学首先要有一流学科,众多一流学科的集合就构成了一流大学’。”

 

3.凸显学术人员的价值

 

北京大学原校长蔡元培曾经指出:“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的说法是:“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哈佛大学原校长科南特也曾指出:“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它一代教师的质量。”在国际上,不论是官方评估还是民间排名,教师质量均是大学水平和声誉重要的和基本的组成部分。因此,大学建设必须凸显学术人员的价值,尊重学者的学术自由,鼓励拔尖与创新。在政策上,要重塑名牌大学“教授”“研究员”等学术职称的崇高形象,提高其含金量,真正体现学术人员的价值;以人为本,广大教师是学校的真正主人,行政部门要切实做好教师教学、科研的服务工作,在学校内部真正创造出优秀学术人员脱颖而出和广大教师踏于学术工作的机制。

 

参考文献:

 

[1][美]D·B约翰斯通.高等教育财政:问题与出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0:131-135-

 

[2]甘阳,李猛:中国大学改革之道,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125-130

 

[3]杨继瑞,孝民:高校产业安全与实践,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8:9-14

 

[4]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2:292-300

 

[5]孙喜亭:教育问题的理论求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481-488

 

[6]杨德广:现代高等教育思想探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143-150

论文录入:guoxingxing    责任编辑:guoxingxing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