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加强对大学生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必要性研究           ★★★ 【字体:
加强对大学生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必要性研究
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14    

高校艺术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促进大学生的思想交流、品格完善和性情陶冶,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之一,也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中要求高校要结合本校的实际和努力创造条件,开设各种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1]如何搞好高校艺术教育,以发挥艺术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的作用,是高等教育需要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音乐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已经被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所认同。高等学校的学生,不仅要学习好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提高各方面的素质。近几年高校多开设了音乐欣赏课,音乐文化在校园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及思想道德素质,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2]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以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彰显于世,而中国的民族音乐更是绚丽多姿,在世界艺坛独树一帜。中国民族音乐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形成而形成,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气质的象征。自秦汉以来的两千多年中,我国各民族与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之间不断地进行着广泛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创造了中国光辉而灿烂的传统文化,其中包括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

 

今天,民族音乐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意义,它是国家的象征,是友谊的桥梁,更是增进相互了解的共同语言。中国民族音乐为其他民族、其他国家打开了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的窗口,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大学生中进行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教育十分必要,它不仅可以让大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民族音乐、民族文化,拓展他们的艺术视野以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同时,更是一种极为有效的艺术教育形式。

 

一、目前大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局限性

 

本文所要讨论的“艺术教育”,不同于培养专门艺术人才的专业教育,而是指提高、普及学生的文化修养、鉴赏能力、审美情趣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艺术素质教育。当前,我国各高校的音乐艺术教育能力还比较薄弱,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音乐知识贫乏,感受音乐和鉴赏音乐的能力比较差的现象。

 

大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近年越来越受到广泛地重视,但其中仍然存在一些难点和困惑。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当前大学生的音乐偏好不尽了解,因而难以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有鉴于此,为了了解当今大学生的音乐知识现状,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音乐文化素质教育,更好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笔者于2006年6月对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十几个院系的学生进行了一次音乐知识调查。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问卷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321份,收回问卷321份,其中城市生源153人,农村生源168人。

 

(一)调查结果统计

 

根据调查统计,321人中有291人爱好音乐,占总接受调查人数的90.65%。其中城市生源共有147人爱好音乐,占96.17%;农村生源有144人爱好音乐,占农村生源的85.77%。共有99人识简谱,占总调查人数30.84%,其中城市生源有63人,占城市生源的41.18%;农村生源有36人,占农村生源的21.43%。共有9人识五线谱,占总调查人数2.8%,其中城市学生有7人识五线谱,占2.18%;农村学生只有2人识五线谱,占农村生源的0.62%。321人中选“中学音乐课上得很正常的”有183人,占57%,选“基本不上的”有45人,占14.02%,选“偶尔上一点”的93人,占28.97%。其中城市学生选“音乐课上得很正常的”比例明显高于农村学生。这些数据表明城市学生的音乐基础好于农村学生。

 

在填空问题中,能正确写出三名以上外国音乐家的有38人,占35.51%,能正确写出三个以上外国音乐家代表作品的有10人,仅占9.35%。能正确写出三名以上中国音乐家的有24人,占22.43%;能正确写出三个以上中国音乐家的代表作品的有16人,仅占14.95%。能写出三首以上最喜欢的乐曲的只有33人,占30.84%;值得注意的是,有27个人一首乐曲也写不出来。被调查者共写出443首最喜欢的歌曲,其中外国歌曲37首,占8.75%;中国艺术歌曲61首,占13.77%;而通俗歌曲则有345首,占77.88%。在被调查者写出的最喜欢的459位歌唱家或歌星中,外国歌唱家和歌星35人,占7.63;中国歌唱家56人占12.20%,而通俗歌星多达368人,占80.17%。

 

(二)调查结果分析

 

从以上的数据分析,笔者认为造成目前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小学音乐教育还很薄弱

 

调查资料表明,有69.16%的学生不识简谱,有97.2%的人不识五线谱,调查对象中只有57%的人在中学正常上音乐课,有14.2%的人基本不上音乐课。这说明中小学音乐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之所以现在的大学生音乐知识有这样的现状,其原因主要为:第一,中小学音乐师资普遍短缺。第二,不重视音乐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在多数中小学还司空见惯。第三,多数家长只看重与升学有关的主课,而不太关心音乐课。笔者认为,音乐教育是基础素质教育,它不仅对发展整个国民音乐教育关系重大,还直接影响着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的提高。长期以来中小学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始终是“升学第一”,老师学生都围着高考这根指挥棒转,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再升研究生,硕士、博士……好像才是教育的目的,因此,与高考无关的音乐教育当然就很难得到重视。

 

2.音乐教育城乡差异大

 

音乐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作用。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音乐教育的进步在近些年速度较快。但同时应看到,我国广大农村的音乐教育仍然处于落后状态,而且形势十分严峻。在这次抽样调查中共有99人识简谱,占总人数的30.84%,其中城市生源有63人,农村生源有36人,明显看出城乡差距。

 

究其原因,一是教师严重不足且素质不高。2002年资料表明:我国农村现有中学93000所,而音乐教师仅有28000人,平均每校不到1名;现有小学822309所,学生1.337亿人,教师才6.9万名,其比例为1940:1。这些教师中大多数还是其他专业改行的。[3]二是教学设备严重缺乏。国民音乐教育的基础在中小学,同时主要的教育对象又在广大农村,然而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师资和设备相对较差,显然不符合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也与培养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极不相适应。出现这一系列现象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农村的经济不发达。一个地区的经济不发达除了不能带动地区市场发展以外,还会对地区教育的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由于经济的滞后,音乐教育的硬件设施也不可能得到改善。

 

3.音乐课的质量有待提高

 

从这次抽样调查来看,学生们对中外音乐家的了解都不多,对中国音乐家和他们作品的熟悉程度还不如对于外国作品的熟悉程度,这与中学音乐课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关系。总体上讲,中学教育中不重视音乐课,更不重视音乐欣赏课,从欣赏的内容来讲,中学音乐欣赏课的音乐不够系统和全面,同时也不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欣赏曲目从内容到形式应是从易到难,从小到大,从民族到西洋,从声乐到器乐,从标题音乐到无标题音乐,而目前一些学校尚未做到这些。在欣赏课的教学中所欣赏的曲目单一,多是器乐作品,而且更多的是西洋管弦乐作品,这对绝大多数青年学生来讲,是不适宜的,不能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4.流行音乐对音乐文化的冲击不可忽视

 

调查表明,有绝大多数的大学生熟悉流行歌曲和流行歌手,这说明流行音乐在青年中已经占有了很大的市场。市场的商业化和经济化给流行音乐的发展带来了太多的空间,电声技术的发展和出版商的炒作使流行音乐充满了几乎所有媒体。而与此同时古典音乐与中国民族音乐却像是森林中的一株小草,显得有些微不足道。青年们耳濡目染的就是从邓丽君到F4,从港台歌星到小甜甜、杰克逊,流行歌曲把爱、友谊、时光流逝的惆怅、世事沧桑的失落这类不是主题的主题,以往被认为不该成为情调的情调都变成了取之不竭的永恒主调。大多数流行歌曲涉及的情绪感受对青年人起不到理想教育的作用,对许多艺术歌曲形成冲击。

 

二、加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

 

音乐文化教育给大学生提供接受审美教育的机会,并能使大学生树立一种正确的、科学的审美观。音乐本身对大学生就是一种最富现实性的审美教育。音乐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它的内容和形式是由同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和与其有关的生活方式决定的,它表现的是人们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最直接的心理感受。同时,音乐高于现实生活,不是把实际的生活照原样记录。所以,音乐美是属于意识领域的东西,是对现实美经过艺术加工得来的,它比现实美“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更典型”。在进行音乐欣赏课时,老师常常会让同学欣赏一些旋律优美、节奏鲜明的名家名作。这些作品,同学在平日的生活中或许也会听到,或许偶尔被某一段流畅的旋律所打动,而这些反应,只是建立在“用耳听美妙声音”的基础上,可以说,只是一种“耳朵的享受”。如果通过音乐欣赏课,由老师对某作品的背景及作曲家的生平逸闻予以介绍,或是对作品中某段动听的旋律给以曲式结构、配器等方面的分析,就会让同学在理论上对其有一定的认识,当与实际的音乐相结合时,那就不仅是“耳朵的享受”,而更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审美体验。音乐欣赏的全部过程是一种自觉的审美过程。这个过程应贯穿所有的审美因素,并以美感的发生为根本内容。只有在长期的、反复的美感发生的发展中,音乐欣赏才会影响学生的情感意向,形成审美情操。

 

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作为学校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它的作用不只是美育本身,而是有益于学生的德、智、体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首先,民族音乐文化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世界上那些伟大的艺术家,他们创作的优秀作品,总是在帮助人们认识生活的同时,也教育着人对生活采取正确的看法和态度。音乐欣赏课上,学生会欣赏到许多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音乐,其中不但有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政治教育音乐,有热爱集体、尊重师长、孝敬父母的传统道德教育乐曲,有遵纪守法的良好社会公德教育乐曲等等。例如,《毕业歌》田汉词、聂耳曲作于1934年,此声乐作品是影片《桃李劫》的主题歌。该片描写“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青年学生坎坷的生活道路。《毕业歌》就是影片中一群青年在毕业前欢聚一堂时唱的。它号召青年走上救亡的道路,展现一代青年的志向和抱负。它音调高昂、节奏开阔,突出地表现了在当时历史背景下,中国有志青年“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的气势。类似的歌曲还有很多,如《救亡进行曲》、《救国军歌》、《大刀进行曲》等。在民族音乐欣赏课上,让大学生听这类歌曲,时刻叮嘱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他们,不忘祖国的艰苦岁月和珍惜英雄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幸福生活,培养一代大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激情,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歌剧《红珊瑚》,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人民受封建地主的欺压,揭露了地主阶级的罪恶,同时反映了劳苦大众盼解放、跟着共产党闹革命的坚强信心和决心。

 

其次,音乐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音乐的欣赏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让学生在欣赏中了解音乐家的生平事迹、音乐作品的意义、价值,使大学生掌握传统的故事音乐、写实音乐知识。如歌曲《孟姜女》就是传统的故事情节与现代音乐艺术的圆满结合。[4]音乐欣赏课还能帮助大学生弄清中外乐器发明发展历史。例如我国编钟的出土、二胡与瞎子阿炳的遭遇,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另外,大学生理解了歌词的语音、语调、节奏、情感,可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朗读能力。大学生在欣赏音乐中,不仅获取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知识,同时也拓宽了人生的文化艺术面,使文化素质在音乐欣赏中得到提高。

 第三,音乐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起到积极的诱导作用。心理素质教育指培养大学生的诸如协作、表现、柔韧等良好心理品质,使其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在演唱或演奏中,从音乐的记忆力、动作的模仿观察力、音乐形象的想象力方面,培养大学生的表现力和自信心,培养大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顽强意志、坚韧的品格及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最后,音乐对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启发的作用。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创新精神又是创新教育的核心。音乐欣赏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谓创新性思维,从定义上讲,是指脱离传统的思维模式、培养起独特的思维能力、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表现在不满足于用现在的知识和社会常识去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而用崭新的创造来解答问题。音乐是一种非语言的信息,是一种不具象的艺术。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不确定性特征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提供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音乐艺术的欣赏体现了鲜明的创造意识,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从音乐欣赏来说想象与联想是更高层次的创造性活动,学生在欣赏音乐时的创造性表现,其价值是不可低估的。他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主动探索音乐,充分发挥想象联想,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培养总体的创新精神,提高创造力。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剧烈,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现代化的建设人才的历史重任。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是大学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它学科相比,它在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第一,民族音乐文化教育能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的能力。

 

音乐是一门特殊艺术,它既能细腻准确地反映人的情感,又能开启学生智力和大脑思维。音乐教学是全面丰富的,教师不仅要教学生们唱歌,还要讲授基本乐理知识,让他们用音乐的语言去欣赏和学习音乐,并激发其去主动地追求美、感受美。[5]如在欣赏中国交响乐《梁祝》时,要求学生大胆联想,随着乐曲的发展进行合理性思维。学生的整个欣赏过程,也是他们开启大脑思维,发现美、认识美的过程。当乐曲表现梁山伯和祝英台同窗三载、共读共嬉时,学生联想到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其神情中显现出“喜”;当乐曲表现紧张激烈的抗婚时,其神情中呈现出“怒”;当乐曲表现神话般的化蝶时,其神情中又呈现出“乐”。随着音乐的发展,学生呈现的“喜、怒、哀、乐”等表情,恰恰反映了其对善恶分辨的理性思维和发现美、追求美的能力。而这些对美的体验与感知,正是通过音乐欣赏,由内心的体验而外露于表情的。[6]这种通过审美主体的内心情感和心理状态,发挥其在审美活动中主导作用的说法,在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子的《荀子·正名》一书中就早已提到。荀子认为“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由心来把握,在视觉与知觉的感知上,心起了主要作用,所谓“心有徵知,则耳而知声也,缘目而知形也”[7]正是这个道理。荀子的这种观点证明了音乐欣赏教学具有培养学生通过内心去认识美、发现美的教育作用。

 

第二,民族音乐文化教育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独特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新人,而大学音乐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而且能够培养其独特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因为音乐的想象具有自由性、情感性和差异性的特点。音乐给人们展开的想象空间是极为广阔和自由的。音乐想象的自由性在于音乐给人提供的只是音响,而不是具体形象的事物。欣赏者要在头脑中塑造完整的音乐形象,就必须借助于想象进行再创造,这种再创造完全是由欣赏者主观控制的。如果说作曲家是一度创作,演唱(奏)家是二度创作,那么欣赏者便是三度创作。欣赏者在已有的感知材料上进行重新组合、合理加工,使其在大脑中创造出新的形象。如欣赏琵琶曲《彝族舞曲》表现彝族男子强悍舞蹈的那一段,未给学生限定范围、介绍乐曲内容、背景等,而是让学生闭上眼睛欣赏并展开想象,听这段音乐表现的是什么。听完后,有人说是农民秋收的喜悦,有人说是抗日胜利后人们的欢腾,还有人说是舞者在进行快速的旋转。虽然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同,对作品的感受不同,但是他们对音乐基本情绪的把握却是相同的。教学的事实证明,音乐欣赏课在培养学生合理的想象力、创造力方面具有独特作用。

 

第三,民族音乐文化教育可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

 

培养合格的现代化建设人才更应培养其良好的情感品质。“教书”更要“育人”,指的正是这个道理。通过音乐教育使人达到人格完善,即“真与善相统一”的说法,在战国中期儒家学派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孟子·尽心上》中早已提到,孟子认为“乐”以“仁”“义”为其内容。真与善的统一,也就是美的实现在于乐教的实践。“乐”之美的实现,要比单纯的道德说教更深入人心,即“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孟子的观点即指音乐教育在培养人的真与善的统一方面,比道德说教更具作用。音乐欣赏课,向同学展示的都是中外音乐史上优秀的音乐作品,它包含着一个国家的历史、社科、民族传统等对作品创作产生的影响,以及作曲家个人的经历对作品产生的影响。向学生展示这些优秀作品的同时正是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教育的过程,使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他们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过程。在欣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精神、理智、情感和感觉等诸方面达到了和谐与统一。因此通过音乐欣赏,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使其达到智力(真)与情感(善)的相互统一。

 

第四,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扩大了学生的人文知识,为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智力保证。

 

音乐艺术是一门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音乐作品,音乐与人文知识有密切的联系,要想真正理解作品的内涵,就必须对音乐作品所涉及的多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如要想理解我国琵琶名曲《十面埋伏》就必须熟悉中国古代楚汉相争的那段历史;就是一些短小的歌曲如《嘎达梅林》,学生也可以了解蒙古人民的生活习惯、服饰特征、宗教信仰、民族文化、地理环境。

 

古往今来,我国的很多音乐作品都能够激发大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引发大学生对民族命运的关心和思考。这些民族音乐可以让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培养他们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情操。早在商代,中国的音乐文化就得以高度的发展,敦煌遗址中记载了我国古代音乐文化发展的鼎盛面貌。近、现代中国的革命歌曲更是鼓舞了几代人,为祖国的解放、人民的富强,抛头颅、洒热血,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赏析,完全可以达到音乐的德育教育作用。可以将解放战争时期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作为音乐欣赏课的内容,例如《长征组歌》、《红色娘子军》、歌剧《白毛女》、《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钢琴协奏曲《黄河》……音乐的魅力会在无形中感染他们,使他们自觉的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认识到自己肩上担子的份量,激励他们立志为中华之辉煌而努力学习。

 

综上所述,民族音乐文化教育能“以情怡心”、“以情导善”、“以情启智”、提高情绪、陶冶情操,都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正因如此,决定了音乐教育的必要性和有别于其它课程教育的特殊性。而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尤其应当重视的是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

 

三、加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音乐教育属于审美教育范畴,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大学一方面要开设民族音乐欣赏类的选修课,增长大学生的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质,提升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大学生提供音乐实践的场所,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要加强引导,让大学生多欣赏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提高审美情趣和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通过民族音乐的欣赏,在音乐活动中还可以结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一)必须高度重视中小学音乐教育

 

对于音乐教育,人们应给与高度的重视,从现在的状况来看是不容乐观的,这需要国民与教育工作者的一起努力。首先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家长都要重视音乐教育在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创造能力中的重要作用,将音乐教育工作和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素质教育紧密联系起来。使基础教育从升学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第二要配好教师,配齐设备,这就要求政府给与高度重视和充足的经费投入。第三要遵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的精神,切实搞好“普九”教育中的音乐教育,按照各年级音乐教学计划,开足课时,保证音乐教育质量,特别要重视音乐欣赏课质量。

 

(二)提升大学生的民族音乐欣赏能力

 

针对大学生音乐知识薄弱的现状,必须加强音乐素质教育,弥补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不足。音乐教育属于审美教育范畴,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大学一方面要开设音乐欣赏类的选修课,增长大学生的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质,另一方面,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大学生提供音乐实践的场所,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要加强引导,让大学生多欣赏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提高审美情趣和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通过民族音乐的欣赏,在音乐活动中还可以结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第一,增强感性经验的积累是培养音乐欣赏能力的关键。音乐既不同于文学,又有别于绘画,它是声音的艺术、时间的艺术。音乐欣赏能力的养成最直接、最关键的就是多听,多接触民族音乐。大学生要培养自己的音乐欣赏能力,还要广泛倾听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流派、不同类型的代表作品,这样,一方面可以扩大大学生们的艺术视野,多方面提高欣赏心理素质和水平,同时还可以使大学生们从比较和鉴别中提高音乐欣赏能力,提高对民族音乐的爱好和兴趣。

 

第二,掌握音乐知识是培养音乐欣赏能力的基础。音乐基本知识是音乐的语言,掌握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对培养大学生的欣赏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音乐知识越丰富,音乐欣赏能力也就越强,水平也就越高。

 

第三,提高自身文化艺术修养,促进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音乐欣赏能力是文化艺术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文化艺术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音乐欣赏能力和水平。音乐文化和其他文化密切相关,如与文学、戏剧、舞蹈、绘画、历史以及民俗等是密不可分的,欣赏者在聆听一首好的作品时,收获的审美感受是长期积累的知识、审美趣味等多种因素在一瞬间以感性方式展现出来的结果。所以大学生应该利用大学这段美好时光,努力汲取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陶冶情操,开阔胸怀,这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

 

第四,大学生应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文化艺术活动。如参加校园歌手大赛、合唱比赛、民族音乐文化节等活动,对民族音乐文化亲身体验,也是一个人文化修养的积累。总之,大学生要想成为一名水平较高的音乐欣赏者,就必须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生活体验,以促进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加强和改进民族音乐教育

 

第一,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加强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注重人才的全面培养。政府教育部门要舍得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投资,为中小学配备音乐教学设备和师资。

 

第二,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审美教育,增强鉴别音乐美的能力。审美教育是我们整个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辨别、欣赏美的能力。现在的大学生都在从不同的角度追求美,但他们的审美能力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的美感教育,正确引导他们对美的追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念。正确的审美观念对大学生的音乐欣赏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三,全社会应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大环境,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把民族音乐课定为学校公共必修课,高等院校应根据实际,设立民族音乐文化艺术中心,加强艺术师资队伍的建设,为大学生开设民族音乐基本知识、音乐欣赏、中国音乐史等课,循序渐进地培养大学生们对民族音乐的兴趣。音乐理解力、鉴赏能力在音乐素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提高全民族的音乐素质,主要指的就是提高音乐理解鉴赏能力,高等院校应把提高大学生的音乐鉴赏力作为一个主要教学目标。

 

第四,学校还应利用广播台、宣传栏等,广泛宣传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在校园里营造一个健康高雅的音乐氛围,引导大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积累的音乐素材对欣赏的作品进行感知与辨别,在获得美感的同时,提高音乐鉴赏力。

 

第五,学校应经常邀请专业乐团深入到高校校园,演奏一些脍炙人口的民族音乐优秀作品,并改变演出方式,在演奏前可先进行乐曲的创作背景及一些简单欣赏知识的讲解。

 

(四)宣传文化部门要加强对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宣传

 

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宣传文化部门,必须严格遵循这一原则,对大学生只熟悉流行音乐的现状,宣传文化部门应有所作为。要加强对媒体、出版业的领导和监控,加强对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宣传,改变那种流行音乐充斥媒体的状况,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加大对高雅音乐,优秀作品的奖励力度,对格调低下、思想水平不高的音乐作品加以控制,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使媒体中的音乐健康发展,使青年人接触到完整健康的音乐作品。

 

综上所述,对加强大学生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大学生群体也一定要加强自身对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的修养,同时国家的宣传文化部门也要改变那种流行音乐充斥媒体的状况,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加大对高雅音乐,优秀作品的奖励力度,对格调低下、思想水平不高的音乐作品加以控制,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使媒体中的音乐健康发展,也使更多的大学生群体接触到具有我国特色的民族音乐作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2002.5.13
 
[2]于洁.高校开设音乐欣赏课的作用.美与时代.2004.2

 

[3]张向侠.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1(1)

 

[4]于洁.高校开设音乐欣赏课的作用.美与时代.2004.2

 

[5]张克学.试论创新试论音乐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音乐天地.2005.9

 

[6]宋德玉,姬英涛.陶冶情操,完善自我──论音乐欣赏课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美与时代.2004.9

 

[7]荀子.荀子·正名[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论文录入:guoxingxing    责任编辑:guoxingxing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