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论高等教育大众化后的课程观           ★★★ 【字体:
论高等教育大众化后的课程观
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14    

  [摘要]研究高职教育课程理论,阐述课程观。
    [关键词]课程  知识  技能  技术  能力  做人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后,高职高专教育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根据十多年教学改革的实践,以及笔者对课程的研究,本文试图说明有关高等教育中职业教育的课程观点。
    一、研究课程本质,扩大课改思路
    课程是培养需求的人才规格和要求而设计的方案,是有目标内容的、系统科学的教育方案。课程是方案、是中介、是载体、是桥梁。它扩大了课改空间和思路,阐明了课程本质,也阐明了课程功能(培养目标的手段,教学工作的依据)。高职课程的属性或要求,从以下4个“逻辑种差”说明。
    1.教育目标。专业课程计划指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主要指做人目标和能力目标。具体科目是做人的目标和能力的目标的具体化。
    2.教育内容。专业课程计划指培养专业人才应用知识和技能的技术业务范围,复盖职业工作要求。具体科目是应用知识和技能、技术的具体化。
    3.课程系统。课程系统是根据目标或项目确定内容与时空联系的排列组合。这种系统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实用系统。专业课程计划是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构建的科目内容的时空排列组合,其中包括科目类别、排列顺序、时间安排、分配比例。具体科目是以中心任务或项目来展开的知技内容的时空排列组合。
    4.课程科学。课程科学体现在内容要符合客观世界物质的自然、社会、经济的规律;过程要符合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规律;对象要符合职业技术教育学生认知思维和形成技能的规律。
    概括以上内容,课程的本质是反映客观世界规律性和职业技术教育针对性的教育方案。
    二、研究课程性质,促进课程开发
    课程性质由客观规律和教育实际决定的。研究高职课程性质,有利于课程分析和课程综合,有利于课程开发。笔者认为,高职课程有如下的性质。
    1.综合性。职业劳动涉及到的知识和技能,不是按学科系统来进行,是按实际工作过程的内容展开,是综合的。贴近职业岗位群(相近职业类型)的高职教育内容也应考虑这个实际工作过程的内容,涉及知识和技能,也不应完全按学科系统进行。
    2.技术性。笔者认为,普通教育的高校和职业教育的高职高专不是两个层次,而是两种不同类型的高校,是不可比的。普通教育的高校有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职业教育也应有本科教育,它们应向各自的优势方向发展。高职事业应从职业教育方面来考虑“高等教育标准和教学内容”。高职课程在计划上、内容上和实施中,都要反映其性质——技术实用性 (简称技术性)。
    3.多样性。发展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途径,大众化带来生源的差异性。生源在知识、技能、能力、素质方面的差异,是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实际问题。因此,作为教育内容的高职课程,因教育对象间的差异而具有了层次性或多样性(简称多样性)。
    4.研发性。面对高职教育生源入学分数比普通高校低的现实,应“有教无类”,重视学习主体个性特点,多种形式挖掘个体潜能,调动个体积极因素,强调研究和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由此决定了课程内容的研究和开发性质(简称研发性)。
    三、研究课程要素,了解高职课程
    高职的专业课程计划和具体科目,其课程的结构要素是:两个目标和两个内容,做人与能力是课程目标,应用知识与技能技术是课程的内容。
    1.做人。第一,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形成良好行为的习惯和正确的态度,成为有道德的人。第二,是成为一个职业人,一个社会人,做一个有责任感、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对己能超越、否定、发展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2.能力。第一,要有专业应用知识为主的学习能力,职业技能技术为主的实践能力,与他人交流、竞争、合作为主的社会能力。第二,要有适应社会而生存,发展自己的本领。
    3应用知识。各类知识应根据教育培养的目标,按照可接受性与循序渐进的原则,形成各种类型与层次的课程。高职知识定位为务实、必须、够用。
    4.技能、技术。技能是为某目的训练,形成相对稳定的活动方式。技能分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技术是物化的各种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工具、材料、设备及其使用,是内化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工艺、方法、制度,是物化和内化的知识体系。

   四、分析课程要素,把握高职课程
    1.根据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将知识分为四类。第一类,客观世界是什么。这一类知识,认识了事物的现象,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描述主客观世界现象的知识。第二类,客观世界内部是什么,客观世界内部有什么联.系。这一类知识,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回答了为什么的问题,阐明主客观世界规律、原理的知识。第三类,如何做事。这一类知识,具体指导建造客观世界,回答了怎么做事的问题,建造客观世界动态过程中的知识。第四类,如何做人。这一类知识,回答了怎么做人的问题,是对人对事对己心理过程中形成品德的知识。
    第一类与第二类是显性知识;第三类与第四类知识存在于社会人群实践过程与思想中,是隐性的知识。如何掌握隐性知识,主要是在实践情境和环境中,动手动脑进行训练形成的动作行为习惯,在实践过程中掌握隐性知识。拓展的知识观,有利于正确导向高职课程设置。
    2.系统的技术观——落实高职培养目标。系统的技术观认为,技术不仅仅是掌握能做某件事的技能,而且是掌握能做一系列事的技能。
    3.科学的能力观——完成能力课程目标。能力是个性心理特征,是识事、识人、识己、干事、对己、为人的一种本领,是个性社会化过程中,作为职业人、社会人而发展的、可表现与提高的本领。笔者认为,科学的能力观一般应以神经生理和心理现象为根据来划分。
    第一类,认知能力。认知过程是人的基本心理过程。认知能力是人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等心理活动的过程中,伴随着注意心理状态,控制活动方向,协调自己行动,反复后形成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用智商(IQ)来测量。
    第二类,情感能力。情感过程是人的常见心理过程。情感能力是人在认识世界,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情感体验的过程中,对客观事物采取一定的态度,经过反复后形成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用情商(EQ)来测量。
    第三类,实践能力。意志过程是人的重要心理过程。实践能力是人在建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保证实现主体实践活动的特殊心理功能,是自觉发挥的主观能动性,提出目标克服困难,力求完成任务的过程,经过反复后形成的稳定个性心理特征。用实商 (FQ)来测量。
    4.正确的人才观——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做人是构成课程结构的要素之一,不可缺少。仅有知识、技术、能力结构要素,不是一个好的培养方案,培养不了高素质的劳动者,培养的不算是真正人才。
    笔者认为,高职教育按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教育对象达到预期培养目标和标准(步入社会后,对社会做出贡献和取得成就)的就是人才。能称得上人才的,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件,其必要条件是两个标准:第一,必须成人;第二,必须成才。
    五、高职课程观
    概括以上看法,高职课程观有如下四点:
    1.体系。高职教育是一种类型,不是一个层次,与普教有区别,有它自己的职教课程体系,包括课程含义、课程性质、课程要素、课程结构等等。
    2.依据。从培养高等技术实用型人才的目标和行业的实际出发,深化、提高、扩展、延伸专业技术的应用体系,设置高职课程。
    3.功能。高职课程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的手段,是实施教学工作的依据。高职课程因教育周期性,有其相对的稳定性。
4.变化。课程是动态的,可微调也可中调也可大调,是随着行业变化、社会经济发展、科技文化进步而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职业技术教育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3.
    [2]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
    [3]孙琳.产教结合——职业教育发展新途径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
    [4]许高炎.综合实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

论文录入:guoxingxing    责任编辑:guoxingxing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