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说积累           ★★★ 【字体:
说积累
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14    

摘要:语文新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都提到“积累、感悟、熏陶”,在这几个核心理念中,积累处于领起的位置,起着奠基性的作用。积累是一个复杂的、复合的概念,可以划分为狭义的、较广义的和最广义的三个系统。积累是一种过程和趋向,是指语文基础知识、语文思维能力、语文表达能力以及与语文学习相关的习惯方法、意志品质和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经年累月地递增、进步和提高。说积累、实施积累的意义在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恢复和发扬光大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确立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目标;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积累;新大纲;课程标准;语文教学

积累本是寻常一词,进入语文教学词汇中便有了丰富深远的寓意,它蕴含传统的和时新的理念、方法和价值,理应对语文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理论的召唤未必伴随现状革新的及时跟进。由于积累概念的深广性、模糊性和游移性,语文教学界对它的理解多有分歧,它被运作于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中,即进入具体操作层面,就变得飘忽不定,令人把捉不准;何况理论本身的阐述还有待明确和完成。新大纲和课程标准对积累的阐述并不很清楚,甚至有自相矛盾之处,即一方面提倡积累,另一方面又有反积累倾向。笔者特撰此文,既献疑又求教。

一、厘定名目

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下简称2000年版初中大纲)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以下简称2000年版高中大纲)中,均有“重视积累、感悟、熏陶”等表述,这是“积累”的最早出处,也是对它的最粗略的表述;此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义教课标)颁布,对积累概念作了较多的运用性解说;2002年版新修订的高中大纲对积累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又有了新的发展;2003年新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课标)对积累概念的理解更为深入,运用得更为广泛,尤其是将“积累·整合”作为“课程目标”的一大项并列说明。总而言之,对于积累可以有如下几种理解。

1.语言积累。将积累认做语言积累,主要指阅读行为,强调它是形成语感的基础,如义教课标提到:“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1](5)有个别地方指写作行为,如高中课标关于写作的教学要求:“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2](9)

2.古诗文积累。新大纲和课程标准后附有背诵或诵读篇目,其实,附录中还有“常见文言词”和“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按说也应算在积累的范围内;课外阅读可视为泛积累。着眼于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但是2000年版高中大纲首次将积累认做背诵古诗文,[3](5)实际上起着误导作用,使许多教师将积累仅仅局限于背诵古诗文;义教课标则有“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1](17)“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1](20)“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1](21)等论述,也强化了这种误导作用。

3.语文积累。指整体性积累,既包括语言积累,也包括古诗文积累,还包括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积累。这种语文大积累、泛积累的思想在新大纲和课程标准中可以普遍体察得到,如2000年版初中大纲提出:“对学生的评估要重视语文积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语文水平发展的评价。”[4](5)新大纲和课程标准常常以“积累”来指称整个语文积累,如2002年版高中大纲在开篇“教学目的”中提出“要使学生继续加强积累”;[5](1)义教课标“总目标”中,“有较丰富的积累”[1](4)等论述都属此类用法。另外,新大纲和课程标准中与“感悟、熏陶”并列使用的“积累”也都指这种“语文积累”。

4.文化积累。指与语文相关的古今中外文化知识的基础性积累,体现语文之树要常青必须根深须厚、广延阔伸的特点,这在高中课标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直接的表述如“课程的基础理念”中的“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2](2)“选修课程”中的“丰富传统文化积累”,[2](10)选修课“中华文化寻根”中的“积累历史文化知识”[2](35)等。

5.生活积累。指语文以外甚至学习以外的积累,如义教课标3~4年级阅读教学目标提出“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1](7)又如高中课标阐述“表达与交流”时说:“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2](9)但这种用法较少。

新大纲和课程标准多次提到“积累、感悟、熏陶”,这是语文教学界长期探索得到的几个核心理念,其中积累处于起始位置,起着奠基性的作用,反映了新大纲和课程标准的编订者乃至整个语文教学界对它的高度重视。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当前对积累概念的理解越来越趋于宏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舍弃微观,对具有基础性、基本性积累的要求仍遍见于新大纲、课程标准文本中。第二,积累的内涵和外延究竟是什么,在新大纲和课程标准中没有真正说清楚,甚至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如2000版初中大纲关于教学评估有如下论述:“对学生的评估要重视语文积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语文水平发展的评价。”[4](5)将语文积累与语文能力、语文水平并列,没有看到它们彼此有交叉重叠的关系。再如,一方面提倡积累,另一方面又有反积累倾向,后者主要表现在淡化知识、削弱基础上。义教课标有意无意地回避“知识积累”,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义教课标实验教科书中的知识一减再减,几近于无:不仅陈述性知识(如文学史、文体知识)没有了,连程序性知识(如概括要点、理清思路、筛选信息)也没有了;不仅“共同知识”(客观的、逻辑的、共享的知识)弱化了,连“个人知识”(主观的、情境的、默会的)也被忽略了。语文知识是语文积累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基础性的,缺乏知识基础的积累势必薄弱,或呈畸形发展。回避知识积累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不可低估。

二、把握定义

到底什么是积累,要不要下定义,又怎样下定义,这是一些有争议的问题。笔者认为,要把握积累这一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积累是一个复杂的、复合的概念,不是简单的一两句话能概括得了的,即使很费劲地概括了,恐怕也难以周全,所以新大纲、课程标准未曾对积累稍加定义。第二,积累应分出从宏观到微观的不同的层面、层次。上述“语言积累”“古诗文积累”“语文积累”尽管可大致包括积累的几个方面,但过于简略,论述不够清晰,没有触及积累概念的底蕴。第三,积累的宏观层面、层次,应提升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高度。当今语文教学改革的新理念都具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素,积累亦莫能外;也只有提升到这一高度,它才能获得深泓的理论源泉。第四,积累的过程和方法应被高度重视,强调有序和渐进、梳理和弥补,随时调整远中近期的目标,确定每个时段的积累重点,为终身学习发展奠定基础。第五,积累中的各个子系统之间呈现有机联系的状态,它们彼此沟通、贯穿、交叉、包容,相互促进推动,以实现共同的丰富和深化。

有感于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学意义上的积累有别于成人的专业积累。成人的专业积累或许狭窄一些,主要限于知识和技能的增加、进步;学生的积累则呈现广泛、多层的态势,除学知识长技能外,还要习得许多学语文的方法、习惯,要培植健全的心理品质,奠定文化的精神的底蕴。从这个角度上说,积累可以定义为:积累是一种过程和趋向,是指语文基础知识、语文思维能力、语文表达能力以及与语文学习相关的习惯方法、意志品质和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经年累月地递增、进步和提高。从语法学上说,积累可以看做名词,即把积累当做行为的结果;也可以看做动词,即把积累当做行为和过程本身。作为行为本身的积累更为复杂,本文的定义主要着眼于积累的行为和过程。

只谈“定义”似嫌空泛,有必要再推敲这定义的具体内容。积累可以看成是一个由三层意义交叉、扩展和深化形成的复合概念,它的具体内容从狭义到广义可以进行如下排列。

A.狭义的

现代白话文字、词、句等认知的积累

文言文字、词、句等认知的积累

篇章句段背诵的积累

文体知识、文章学知识的积累

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学史知识的积累

文化常识、文化史知识的积累

语法、修辞知识的积累

写作知识的积累

口语表达知识的积累

……

B.较为广义的

较广义的积累不仅包括狭义的A系统所指内容,还包括:

阅读能力、方法和习惯的积累

写作能力、方法和习惯的积累

……

C.最广义的

知识系统、能力系统、方法系统(智力因素系统)的积累

情感系统、道德系统、价值系统(非智力因素系统)的积累

其中A系统可称为知识系统,包含的范围最小;B系统可称为知能系统,包括知识、能力、方法、习惯等,包括范围适中;C系统可称为知情意综合系统,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包含范围最大。从A到B再到C是逐步递增扩大、逐步丰富完备和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

三、认定方向

在改革中,一切事物和规则都被重新加以审视。然而,并不是所有现存的事物和规则都应当被打破、否定,那些具有恒久价值的东西必须被保留继承并发扬光大,也必须以革新的面貌进入当代社会。语文课程改革同样如此。当务之急一方面是宏观把握,整体描述,认清改革的方向、原则、方法和步骤等;另一方面则是实证分析,个案解剖,展示微观实验成果。对于后者本文鞭长莫及,这里仅就前者作一番粗略的描述。

(一)追寻传统语文教学的恒久价值

中国历代教育理论中有关积累的意义的论述甚为可观。孟子曰“不盈科不行”,意思是说流水遇到坎坷时,得蓄满之后才能继续前行;《学记》里说“学不躐等(超越等级)”和“不陵节(亦即不躐等)而施”,与孟子之见一脉相承;《中庸》里的著名论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中“博学之”可视为积累,而五者相属成系列,也有不断积累进步的意思,体现一种由学致用的大积累观。在传统语文教学词汇中没有积累一词,但“积学”可替代表述。《文心雕龙》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将“积学”比做“储宝”,是形象化的说法。另外,历代著名学者文人对积学或积累的现象和规律也多有论述,在此不赘述。

顾黄初先生概括传统语文教学总体特点时说:“传统的语文教学,讲究的是义理、考据、辞章。”[6]此论是针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内容而言的,概括得准确而精要。在“义理、考据、辞章”中,积学或积累的特点非常明显,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付出极大的精力甚至毕生的精力打基础,完善学问。古时语文教学将积累性学习视为童子授业的起始和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有学问”是童子学习的主要目标,也是文人治学和成就事业的较高境界。“有学问”无非指积学好、积累厚,“有学问”的人总是受到人们的尊重并被树为楷模。

因此,新大纲、课程标准反复倡导学习的“积累”和“积累”式学习,可以说,便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我国语文教育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二)确立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目标

尽管我们的语文教学传统中有丰厚的“恒久价值”,我们必须确保这些“恒久价值”不沦丧、散失,但我们不能否认传统的语文教学及其研究亦有其局限和不足,例如视域狭窄、观念陈旧、方法简单,学生没有主体性、独立性、探究性、创造性和合作性,不讲过程和方法,只讲死记硬背,贪多务得,细大不捐,脑子里填装了许多虽曰系统却无多少实际用途的东西。因此,现代语文教学要有所突破有所创新,途径之一就是拓展语文积累的“疆域”,力求语文积累在坚实深厚的同时又广泛全面。

在上述三个系统中,A系统是语文教学的古老范式,过去人们习惯说的积累应该指称A系统的建构和发展;B系统的产生更新了积累的概念,在现代社会教学环境里,A系统向B系统转化是必然趋势;C系统是新时代的产物,也是语文积累的最高境界。由A系统和B系统向C系统转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转化并不是简单的弃旧图新,而是扬弃、兼容、蕴含,也就是说,C系统中兼有A系统和B系统,自成一种“全面”“浑然”的状态。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词汇里,积累具有窄化的倾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力、过程、方法、习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全应以积累的眼光看待,应视做积累范围内的事,具体地说,C系统可作如下理解:

从语文素养内部组成要素来说,既积累语文知识,也积累语文能力,还要积累学习语文的方法、习惯、态度,培养热爱语文的情感态度等;

从科际联系方面说,开拓、延伸语文教学的视野和触须,关注被遗忘的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边缘地带,积累相关的知识和能力,养成自觉进行科际联系的习惯、方法、态度;

从培养人的素养方面说,不只是积累特定的语文素养(知识、能力等),而且积累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即积累全面成长的基石和台阶。

总之,应该突破语文积累仅是语文知识的广博和坚实这一习惯性认识,更新语文积累的观念、视野和方法,这是今天的积累观有别于传统积累观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一定意义上说,所谓积累就是语文素养的全面积累。

(三)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正如积累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话题一样,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也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话题。其实这二者可以互相融合,并不矛盾。虽然在上面所示的三个系统中看不到创造、创新的字样,但创新、创造作为一种原则、一种驱动力,贯注在积累行为的各个方面,贯注在积累主体的能力、习惯、情感、意志、品质的形成培养之中。从目标来说,积累固然是正确目标,而更大的目标是创新;积累是浅近的目标,创新是更长远的目标。如果光积累不创新,那是死积累、笨积累,于己身无益,于社会无用。从过程来说,创新可以而且应该伴随积累的全程,激活旧积累,开拓新积累,给积累注入新鲜的活力。创新性积累或积累的创新向学习者提出了如下的要求。

● 学习者具有宽广的视域和对新事物灵敏的反应,用以建立跟进时代发展的全新的积累模式,尤其注重建立富于创造性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 学习者有意识地在实践中调动、运用已有的积累,以实践的目标来规范和指导自己的积累方向,以实践作为检验、证明自己的积累是否正确和厚实的标尺。

● 学习者在积累过程中体验、探索积累的过程和方法,为获得更多的积累和再积累创造条件,使知识能力的积累和过程方法的改进并驾齐驱,通过过程和方法的改进创新实现积累的规模和速度的递增。

● 学习者养成严谨务实的良好态度和不断进取的意志品质,养成热爱语文的情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积累的创新和创新性积累奠定良好的心理条件。

● 学习者树立明确、正确的知识观,重视知识的个性化积累和运用。在当今强调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时代,学习者在积累实践中要探索并形成个性化积累的方法,体验个性化积累的过程,确定个性化积累的方向,尤其要重视化共同知识为个人知识,立志用个人知识发展、革新共同知识。

甚至可以说,所谓创新性积累或积累的创新,是今天的积累观有别于传统积累观的一个最重要最突出的方面,也是最难实现的一个方面;然而它的实现,意味着拥有广博丰厚的知识基础并激活全部知识、发挥知识最大效用的新型人才的培养成功。这正是新时代的召唤。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6]顾黄初.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A].顾黄初.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论文录入:guoxingxing    责任编辑:guoxingxing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