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高等职业院校的战略管理           ★★★ 【字体:
高等职业院校的战略管理
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13    

摘 要:高职院校起步较晚,内部面临着向大学转型、规模扩张、提高质量三重发展任务,外部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再加之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主客观条件的现状,决定了高职院校进行管理改革、管理升级已势在必行。本文阐述了高等职业院校的战略管理的必要性、内涵以及重点。
关键词:高职院校 企业文化 战略管理
一、高等职业院校进行战略管理的必要性
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交叉教育类型,是自1999年出现的新生事物。目前正处在基础奠定期,也面临着重要战略机遇期。高职教育健康快速发展,不但要靠抓机遇,更要靠科学管理。受存在历史短、管理体制惯性等因素制约,高职院校管理存在着因袭中专、电大等管理模式,管理粗放,水平低,效率差,还远没有形成符合高职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管理模式,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的顺利发展,影响了高职教育社会职能的正常发挥,不能够对经济社会发挥的应有作用。
国家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对高职教育的定位是公益二类。高职院校作为财政全额拨款单位,作为由政府统管统包的政府附属部门已经成为历史。高职院校自身起步较晚,内部面临着向大学转型、规模扩张、提高质量三重发展任务,外部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再加之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管理现状远不能适应客观条件的变化,决定了高职院校进行管理改革、管理升级已势在必行。改革创新是否成功,从宏观讲,关系到科教兴国的历史重任能否实现,从微观讲,关系到学校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高职教育管理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高职教育、教学、产业、社会服务以及行业和社会等方方面面。无论从教育规律出发,还是从市场经济规律出发,作为与现代技术产业紧密联系,并为之提供人才、技术和成果服务的高等教育类型,这一特殊的社会地位,决定了借鉴企业管理经验,在更宽广的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审视、改革、提升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进行战略管理的研究与实施,使高职院校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更积极符合高职教育规律,不仅是必须的,而且契合高职教育特点,是可行的,只有如此,才能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等职业院校战略管理的内涵
一般认为,高职教育战略管理是高职院校最高管理层根据学校的宗旨和对学校内外部环境的分析,确定学校的总目标和发展方向,组织学校的人财物资源,实现学校总目标的谋划。可见,高职院校的战略管理,就是学校最高管理层对学校战略的设计、抉择、实施等管理活动的综合。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教育内部同属就业教育的各类教育类型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发展中将眼光由短期目标转向长期目标,由日常教育教学的单一化职能管理转向综合的全局性决策和管理。目前高职院校管理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所重视的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职能管理,如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招生管理和就业管理等。
智能管理是劳动分工思想在学校管理中的反应,踏实的管理工作本身实现了专业化,体现了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各个局部管理工作的需要。高职院校应把教育教学管理的重点有各种不同的学校政策进一步转向整个学校持续发展的层次上来定位。具有战略眼光的学校领导者纷纷从学校教育教学的日常管理事务中超脱出来,以学校战略管理为己任,将工作重点转向决定学校命运的全局性的高层决策问题。
高职院校战略管理是学校为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为使学校长期、稳定发展,实现既定战略目标,而展开的一系列事关全局的战略性谋划与活动。战略管理的本质表现为全局性、长远性、关键性、权变性。当前,在我国高职教育界,对高职教育的战略管理,进行深入研究,并在学校管理中系统实施的不多见。战略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战略管理是指运用战略管理思想对整个组织进行管理;狭义的战略管理是指对组织战略的制定、实施和控制进行管理。本文从狭义的概念出发,对目前高职院校的战略制定、实施和控制之重点进行探讨。
三、高等职业院校的战略管理重点
(一)社会定位:发展目标
教育部制定的“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是目前为高职院校制定的近期发展目标,对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准确社会定位,明确发展目标,保持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是首先必须解决的战略问题。
高等教育的功能定位,主要是通过高职院校的理念即大学理念来体现的,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处理高职院校与社会的关系。一般说来,高职院校是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社会需要又可分为维持需要和进步需要两种,前者是社会维持现有状态所必须满足的需要,而后者则是实现社会进步所产生的需要。后者以前者为基础而又超越于前者。如果说,培养人才、创造知识、服务社会是高职院校的功能定位的话,那么,服务社会就应是满足社会维持需要和进步需要的统一。要发挥前一种功能,高职院校必须立足于社会现实,密切关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动态,按照社会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调整专业设置、科研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而后一种功能的发挥,则必须以高职院校和社会之间保持必要的距离和张力为条件。如果高职院校丧失了对现实进行审视和批判的能力,变成了被动追赶现实的追潮者,那么,高职院校就丧失了独立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社会定位是高职院校战略管理中带有根本性、先导性、全局性意义的问题。大学有三种社会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国内外大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表明,只有很少特别优秀的高校能够同时在三个方面都取得成功。具体到每所高职院校,当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挑选出一个最适合自己发展的职能作为主攻方向,同时兼顾其他职能,从而为自己的发展确立一个合理的位置。过高或过低的定位,都会对学校发展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
质量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全面的高职教育质量观,不可避免地要包含量的概念。规模不是越大越好,必须界定好规模与数量的临界点,规模和效益的最佳,意味着质量的保障。在处理好规模、质量、效益关系的过程中,结构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要根据科学的社会定位,确定合理的专业结构、资源结构和智能结构等。
(二)专业建设:一业为主
专业是高职院校的人才生产线,它不仅决定着学校的人才培养类型,更代表和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高职院校在规模上均实现了明显增长,这其中有理性增长,也不乏非理性的过热增长。“非理性”表现在专业与市场需求不适销对路,“过热”表现在不从实际办学条件出发,招生数超过其办学能力承载。“非理性”导致学生毕业即失业,“过热”则导致毕业生就业不旺,前者的危害尤甚。所以说,专业建设选不对方向,就是先天性地决定了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对学校声誉、生存的影响虽是间接和缓慢的,长此以往,也是致命的。所以说,专业建设对于高职院校来讲,不仅是一项全局性工作,更是一项首要工作。
专业建设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它涵盖教育学、经济学、政治学、统计学等等诸多学科内容。搞好专业建设,必须首先着眼于服务区域经济主流行业或朝阳型、成长型产业来设置专业,专业结构中,应当牢固遵循“一业为主”的原则。地方性和行业性是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和服务面向的主要特征。发展高职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高职院校确定专业,应以一省的区域经济圈为服务范围。过大,则难以确定行业主流,并增加招生就业等教育成本,过小,则会局限发展思路,增加风险。在经过科学的区域经济调查基础上,适当考虑前瞻性,确定本校的主流专业。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中没有主导专业,甚至于互不相干的专业大量同时存在,或者是在专业建设上高跟风追热,什么行业有需求就上什么专业,专业数量大,更新频繁,看似灵活,也可能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但从长远看,对一所学校的发展危害极大。因为高职教育最大的特点在高技能培养,高职院校与其他教育类型相比较,在教育成本的投入上,最显著的不同在于实验实训条件的投入量高。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就难以保证教育质量。
在做到“一业为主”的前提下,可以设置与此相关的专业,做到“他业搞活”,形成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专业建设和发展格局。
(三)学校类型:由“教学型”向“教学与服务结合型”转型
产、学、研比例决定着学校类型。传统认识中,为行业一线提供技术人才服务是高职院校区别于其他高等学校教育类型的本质特征,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自身定位在“教学型”上。教学工作是高职院校的中心工作,科研开发、社会服务等一切工作都要围绕着、服务于这个中心展开,这是无可厚非的。科研开发和校办产业工作虽然不可或缺,但都是以教学工作的辅助部门出现的,在高校实现社会职能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有限。
教学与技术、成果服务等可以有主次之分,但不应过分偏颇,出现功能缺项。国家对高职教育的社会定位是“为行业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新人才”,对此要有一个全面的理解。高职教育的本质是“高”和“职”,“高”,决定了一方面它要在一定高度的现代科学技术、文化管理知识及其学科的基础上,进行高智力含量的职业教育,这是它区别于中职教育的特征。“职”,决定了它要为行业一线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服务、实用性的技术服务和针对性的成果服务,这是它有别于其他普通高等教育的特征。没有广泛前沿的科研工作,就难以保证教师的理论创新,没有广泛深入的社会服务,就不能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水平,没有一定数量的成果转化,就难以形成教育与行业的有效交流,没有以上三者,就不能实现高职教育与行业的共同促进和同步协调发展。
传统职业教育的运行模式是,行业发展所产生的需求在先,职业教育服务在后,结果是高职教育水平落后于行业发展水平。高职教育应当把高职教育建设成为行业理论研究园地、技术创新基地和成果研发高地,把单一的人才培养丰富、提升为人才、技术、成果等综合服务,不仅是实现高职教育良心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行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四)办学模式:向二元制过渡
办学模式决定着学校发展内涵和质量。在办学模式上,高等职业教育要尽快实现从学校主体式向校企二元式过渡。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要实现良性发展,必须与行业紧密结合,为行业做好人才、技术和成果等服务工作。从一定程度上讲,与行业结合的紧密程度,体现了一所院校的办学和社会服务水平。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高职院校必须重新进行社会定位,从一个执行部分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的社会角色向独立的市场主体转变。教育教学活动要与行业、企业、政府紧密结合,充分了解行业或政府对经济社会、行业发展的规划,才能避免教育的盲目性,提高教育服务的有效性。
积极探讨所有权二元制改革。西方职业教育和我国民办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证明,在现有的国办(或行业办学)职业教育的基础上,探索所有制改革是一条切合职业教育规律和发展趋势的有效途径。职业院校吸收企业、商业、社会资本,实行股份制能够起到以下作用:一、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资源配置,解决资源结构性短缺;二、加强行业对高职教育的市场引导作用,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研开发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整体水平;三、增强高职院校的市场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深化高职教育管理的深层次改革,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自身发展能力;四、提高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水平,实现高职教育与行业的互惠共赢和同步协调发展。
(五)实践教学:高职教育的生命线
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高职教育区别于其它高等教育类型的显著特点。高职教育必须牢固树立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关键环节的理念。当前实践教学工作的基本状况是:教师实践技能欠缺,实验设备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实验队伍层次不高,实验室在教学和科研上发挥的作用不够,实训基地建设数量不足,设施老化,落后于行业水平等等观念、体制、机制问题。
为确保实践教学工作的应有地位和质量,必须强化思想、制度和条件等保障。必须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以加强基础、发展个性、提高素质为指针,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根本目标;必须建立实践教学质量制度保障体系和评估保障体系,强化管理,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必须确保对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的资金保障,使实验实训条件随学科、专业建设不断得到充实和加强,必须使实验实训条件和水平随行业发展不断得到更新,确保不低于甚至高于行业水平;必须不断探索创新,构建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践教学手段和方法。实践教学应当始终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直接有效的途径是加强实践教学与行业的沟通、协作。只有把实践教学全部地、真实地融入到行业实际中去,实现培养目标、教材、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组织等建设与行业实际的动态联系,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六)教育教学管理:实现依法治校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不管。不管的实质上是不靠人治,靠法治,实现依法治校,通过科学的体制和机制,为自身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是高职院校管理改革的一项长期性任务。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首要任务是要进一步深化高校内部体制改革。在充分尊重教师职业活动特点和充分保证学术民主的基础上,依靠教授办学,实现学术自由、民主管理和决策科学的有机统一,努力构建党委领导、行政管理、专家治校的高效有序的高校内部机制。
部门定位和人力资源管理是当前高职院校管理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目前,在许多高职院校中,部门定位不清,甚至混乱的现象较为严重,这是整体战略管理实施中的结构性问题。首先必须解决好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明确行政部门是为教学服务的,弱化行政管理的强权化倾向,确立以教学工作为主体的理念。二是理顺行政部门之间,行政部门与教学部门之间的关系。三是借鉴现代企业制度的成功经验,缩减管理层次,提高管理效率。四是对二级学院和系部单位要进一步下放权力,实行经费总额包干和目标管理考核等,激发增强办学活力。
竞争的先决条件是人才,人力资源是高职院校的第一资源。在高职院校的人才队伍中,二级单位领导班子成员的培养选拔工作显得尤为迫切。因为他们不仅是未来校级领导班子的后备人才,而且是高职院校是合理配置学校资源的工程师,是高职院校改革的组织实施者。二级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应具有一定的素质:1、思想品德素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具有高尚的人格,能够知人善任,严于律己,尊重他人。2、知识素质:具有较高专业理论、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丰富的教育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能力素质包括,1、创新能力;2、科学的规划决策能力;3、高超的统驭能力;4、良好的沟通能力。对二级单位领导班子的激励应实行物质报酬为主,控制权和声誉相结合的激励机制。
(七)大学文化建设
大学文化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大学文化是一所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为师生和社会所认同的包括办学理念、价值观念、思维和行为方式、校风、传统以及学校的形象声誉等,最终反映学校对社会的影响力精神文化。它具有主体的群体性、内容的特质性、形成的长期性等特征,因而难以复制,成为一所高校稳定的、终极的竞争力。
目前,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还缺乏观念上的认识,文化之间、文化要素之间缺少联系,没有统一的设计,与理性意义、完整意义上的文化建设有着相当大的距离。并且文化建设的外在表现,包括人才培养、技术成果服务水平等与行业、企业的适应性不够。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企业生存氛围的综合,是内隐于人们心灵中的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一种意识形态。企业文化理论最早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美国学者提出。后来迪尔和肯尼迪在《企业文化》一书中提出,杰出而成功的公司大都用有情有理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越来越被认为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性因素。
高等教育正从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高职院校的变革,首先体现为文化的再造。企业和学校都是社会组织,企业文化理论问世标志着企业管理从物质的制度的层面向文化的高级层面发展的趋势。作为与企业紧密联系的高育类型和层次,高职院校与企业有着太多的相似性,借鉴成熟的企业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高职院校文化,不仅成为一种可能,而且是高职院校办学和社会服务行为更好地与企业、行业和社会对接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
文化再造是对学校从内到外、脱胎换骨的改造,是一项从行为方式到意识形态的转变。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在实践中形成,得到师生认同信守的理想、价值追求、意志品质和行动准则。创新办学理念,建立共同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基石。企业文化的灵魂是创新,本质是以人为本。企业文化注重人对发展的价值,是认为企业成功之本,因而强调把实现企业价值和人的价值结合起来。
总之,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学校精神这个统一目标的指引下全面推进。
参考文献:
[1]、李健.建设创新型大学 服务创新型国家.求是[J]2006(3):53——55.
[2]杨泉良,赵宗尹.高职院校园文化建设概论.山东大学出版社[M]2005.
[3]李黎明.高职学校的目标定位、专业设置、办学模式.山东高教[J]2004(4):49——51.
[4]路荣平,刘学良.借鉴企业文化,实行文化再造,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发展

论文录入:guoxingxing    责任编辑:guoxingxing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