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论高等教育中的因材施教           ★★★ 【字体:
论高等教育中的因材施教
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13    

摘要  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思想源于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指导着我国教育教学。在高等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也很重要,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可采用课堂组织—信息反馈—课后交流等一系列措施。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因材施教  课堂  课后反馈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为了更有效地提高高等教育受教育者的素质,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高等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不同特质的个体,如果我们在高等教育中充分重视因材施教,那么每个学生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充分发挥他们在智力、情感、性格、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优势,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中就会很快地找准自己的位置。
一、因材施教的起源
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思想源于《论语》中记载的教育事例,在《论语·颜渊》篇中记载樊迟、司马牛、仲弓、颜渊均曾向孔子问仁。樊迟的资质较鲁钝,孔子对他只讲“仁”的最基本概念“爱仁”;司马牛“多言而躁”,孔子就告诫他:做一个仁人要说话谨慎,不要急于表态;仲弓对人不够谦恭,不能体谅别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颜渊是孔门第一大弟子,已有很高的德行,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标准要求他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的规范。总之,根据每个学生基础和造诣的不同,孔子对同一问题给出了4种深浅不同的回答,既切合每个学生的思想实际,又符合仁的基本概念。后人对其教育教学事例与思想进行了概括总结,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原则
二、因材施教的涵义
因材施教,指的是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之下,针对教育对象的性格、志趣、能力、原有基础等具体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1]。 
材,指的是受教育者的个性特长、知识能力等。这里不仅包含“天生我材”的成分,也包含“孟母三迁”前后不同环境造成的人的不同的品性。尤其在智力才能方面更有他们各自的爱好和擅长。 
因材,不仅表现出对“材”的客观差异性的了解和承认,而且充分体现了对“材”的尊重和以“材”为施教依据的正确态度。就是扬长避短,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上各种有有用的和杰出的人才。
施教,不是“施知”,因为它指的不是单纯的对受教育者交付或给予知识,而主要指的是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进行启发和诱导,使受教育者领悟,指导受教育者习得,而不是为受教育者包办完成学习,即孟子所说的:“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因材施教,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而不是一般的可供随意选择运用的教育技巧或方法。
三、在高等教育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存在困难的原因
在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存在着困难主要原因是我们的教育体制、教学模式、教学目的等因素导致的。
(一)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高等教育仍然是以统一标准答案考试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惟一标准,学生适应这种教学模式能获得较高的分数,因此使得这种教学模式在我国教学中的普遍化,导致因材施教难实施的现象困扰着我国的广大教育工作者。
(二)我们的高等教学仍然是以班集体为单位、以统一的教材和教学目标为条件进行教学,而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思想是从个体教育教学中得出的。我们把从个体教育教学中得出的教育原则用于群体教学,导致在教学实践中存在难以调和的局面,这是导致因材施教难以实施层面的原因。
(三)我们的教学目标存在过多的统一,比如统一的教学目标、统一的教材、统一标准答案,与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存在着目标上的矛盾。
(四)传统的基础教育中,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反映在高等教育中就是教师只重视讲课的速度和课程数量,而忽视了授课的内容和不同学生的特点。这是因为高校中原本就很有限的教师资源,教师又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中大量的课程。在这种情况下难免就会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个性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就很困难了[2]。
四、高等教育中实施因材施教的途径
如何进一步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精髓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让学生主动发展。因材施教的理论承认差异性。教育不能用单一的标准要求学生,而是要最大限度地鼓励和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第二,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是从整体着眼,来辨析个体差异,不是面向个别人的英才教育,也不是只挑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第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必须使受教育者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使有差异的个性达到一定共性要求。

进一步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我们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形式:
(一)课堂教学内容选取与教学设计控制。教材绝对不等于课程,教学设计也并非只是备课。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本身的价值,把课程视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4个因素持续交互的动态情景,课程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生长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教学内容选择当然也就应当注重对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4个因素的配合和整合[3]。统计学中的大数定理告诉我们:学生的成绩分布是呈正态分布:中等成绩的学生居多,而较差和较好的学生较少。因此,在课堂教学内容确定和设计时,我们应该结合中等学生的情况和不同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问题、任务和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思考、有所收获、有所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进行探究形式的学习。
(二)课堂组织控制。在教学中结合课程内容,根据学生特点,采用讨论式、参与式和合作式的教学组织模式,能够为学生创造交际活动的条件和环境。可以将全班的学生分成多组,通过小组讨论或辩论的形式使学生开口说出自己的观点,各自举例证明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作为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加以评价,并根据课文的内容从美学、价值观和人生观等方面加以正确引导,以亲切和自然的方式帮助他们讨论各种问题,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胆量,又在实际运用语言的情况下,潜移默化地、高效地提高他们相应的水平。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时间是因材施教的关键环节。
(三)课堂任务控制。课堂练习是培养学生动手和动口能力、训练学生思维方式、实施因材施教的又一关键的环节。通常是以问题为媒介进行练习设置,根据问题难易程度和涉及问题的多少可把问题分为基本问题和综合问题。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等的差异,设计出不同的练习内容,并对不同学生的练习结果加以不同的点评,使不同学生的个性和能力都得到发展和提高。
(四)信息反馈控制。根据信息控制论,任何系统只有开放并加强其与外界的信息交流,才能不断取长补短,完善自我。在课堂教学中,加强信息反馈,尽量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才能达到因材施教。为加强信息反馈,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协商式、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的教学,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通过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讨论、提问、谈话、个别指导以及巡视练习等形式,尽可能使学生获得较多外界信息,然后存储、加工、运用这些信息。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反馈,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通过自我检测、自我认识,对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偏差、失误加以纠正和调节,实现自我控制。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察言观色,通过征求和听取不同学生的要求和建议及时捕捉反馈信息,进行教学调控。这样,不同的学生会接受到不同的信息,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信息交流、反馈过程中,使自己的知识不断增加,个性得到发展。
(五)课后互动交流控制。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大部分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时间偏少,教师上完课就很难再看到他们的身影,而在英国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时间占总课时的80%还要多。哈佛大学的老师,他们每个星期都要定时间和自己的学生聊天。老师要求可以谈论任何话题,可以涉及人生、价值观、生活等。导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洞察了学生的思想和个性特点。从侧面了解到了他的兴趣和知识构成,为老师更好的培养和发展学会做了准备。
五、结语
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下,正确处理传授学科知识内容与传授学习方法的关系,是尽可能实施因材施教的具体路径。不同的课程具有不同的学科知识内容,可培养不同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或创新能力的不同侧面。教师也可采用联想法、逆向思维法、列举法、案例教学法、故意混淆法等,一些常用的教学方法都可以成为因材施教的方法或其有机组成部分。方法存乎一心,各人妙用不同,用到最高境界便叫艺术,即因材施教的艺术。
参考文献
1.封平华.“因材施教”与因教施材——对“因材施教”原则的反思.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0;3(19)
2.贺世泉,黎明.关于对“因材施教”原则的思考.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1)
3.警惕因材施教悖论.校长阅刊,2005;7

论文录入:guoxingxing    责任编辑:guoxingxing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