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教育教学 >> 政治教学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对新课程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的再认识           ★★★ 【字体:
对新课程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的再认识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26    

董晨 北京市特级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原在顺义区牛栏山第一中学任教,2004年任顺义区教育研究考试中心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研员。从教二十多年来,不断学习,坚持教书育人,积极投身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改革。在教材建设方面,参与了新课程改革中《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研制工作。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中,探讨更适应学生发展规律的教育和教学方法,能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认真培养青年教师,充分发挥了特级教师的辐射作用。

一、教学活动的目的

教学活动不单纯是指课堂以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也不单纯是指课堂中学生的演示、讨论、辩论、小品表演等活动;还不单纯是指相对于必修课、选修课而言的活动课,新课程下的教学活动,被赋予了更宽泛的内容和意义。现代教学,本质上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因此教学活动从活动的主体来说,既包括教师的活动,也包括学生的活动;从活动的空间来说,既有课堂上的活动,也有课外的活动;从活动的形式来说,既有外显的行为动作,也包括内在的思维活动。

教学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都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的知识得到丰富与更新;能力得到提高与发展;同时形成和提升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以上的三维价值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优先目标,传统的课程观由于过分强调认知而忽视了情感、态度在学习中的功能,从而导致把丰富、生动的教学活动局限于狭窄单调的认知主义框框中,这种缺乏情感内涵、充满理性的教学,使学生普遍感到学习的枯燥、单调,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新的课程标准将情意因素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和高度来理解,赋予其在课程目标中重要的价值取向。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具有复杂情感的人,它所要实现的目标特殊于或者说复杂于其他学科,它不但要使学生明白重要的思想政治观点之理,还要将其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思想信念,完成感人、化人、育人的任务。因此通过教学活动,要触动学生的动情点,在活动中、在体验中、在共鸣中使情感得到丰富、提升,从而发展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因此培养学生热爱的情感,尊重的情感、追求真理与高尚的情感、乐于合作与实践的情感……都应该是教学活动设计时应首要关注和通过活动实施要达到的目的。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中,正确的、鲜明的思想政治观点的导向、学习和树立是本课程教学活动要实现的重要目的。

教学活动的过程,也是学生诸多能力发展的过程,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参与和组织活动的能力、阅读和表达能力、辩证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的生长源于问题的发现和问题的解决以及提出更深入的问题,因此诸多能力发展的核心是“问题”,那么教学活动的开展也应该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在教学活动中,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拓展和加深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从而实现发展学生能力的主导目标。

知识是对客观事物的现象、事实及其规律的认识,是人类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人类社会赖以继承和发展的宝贵财富,是学生增进智慧和力量的丰富源泉,是支撑全部课程目标实施的基础,因此剥离了重要的思想政治观点之理的活动(如,学生随意阅览、上网聊天、自主制定感兴趣的学习计划、单纯的社会实践活动)都不是教学活动。纠正过于单一地注重知识传授,并不是不要知识。通过教学活动实现知识的传承、迁移与发展也是教学活动的目的之一,当然它要服从和服务于能力目标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二、教学活动的形式

把握教学活动的形式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与活动目标的明确性

教学活动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通过活动,要让学生有所得,而不是为调节课堂气氛而活动,也不是单纯为丰富和调节学生的生活而活动。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使重要的思想政治观点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得以延续和发展,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成为学生的自觉意识和价值选择,是教学活动所要承担的教育责任,因此教学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并不意味着“价值中立”,更不能放弃教育的导向功能,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必须在预设的框架内、在确定的轨道上展开,但又不能将其变为一种单向的“灌输”和强迫性的训练,因此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找到引导、影响与学生自主发展恰当的结合点,如何实现活动形式丰富性与教学目标明确性的统一是把握教学活动形式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与活动内容的丰富性

教学活动的程序化、公式化、单一化最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明确活动目标的同时,要注意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与内容的丰富性,单一的“满堂灌”不是教学活动;单一的“满堂问、满堂读、满堂练”也是与教学活动化的理念相背离的;都设计成社会实践活动既不可能也不现实。所以要根据丰富的教学内容,选择多样的教学活动方式,例如,课堂内可以有教师点拨引导的学生思维活动;有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讨论、辩论、交流、小组合作探究、自主探究、模拟情境;课堂外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社区服务、课题研究、参观访问等。

(三)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与面向学生的全体性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单一的活动形式,往往会出现偏向少数活跃学生或尖子学生的倾向,一些学生可能会成为活动的看客,因此要通过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实现面对学生的全体性,如,教师引导学生思维的问题,要有层次性、多面性,使不同智力水平和体验经历的学生都能投入思考、发表见解、展现自我;另外,组织各种各样的小组也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良好方式,因为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中,无论是质疑式、讨论式、辩论式、主题式还是其他的形式,大部分都可以通过小组来实现,在小组内可以各有分工、可以互帮互学、可以组内交流;小组间也可以有交流和竞赛,这样可以为每个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和表现的机会,从而共同体会学习的乐趣和成长的进步。

(四)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与活动形式的主导性

目前顺应课程标准的变化和要求,探究式、体验式、合作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式是倡导的主导教学活动方式,实践也证明了其在学生发展中的适宜和推动作用,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活动的形式时,在多样的基础上,要着力体现主导的活动形式。

对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要加以辩证地分析和应用,它在教学活动中的广泛采用说明其具有独特的价值,比如,利于教育功能的发挥、传递信息的经济、系统;可控性强,但同时也有学生存在主动性欠缺、不能更好地照顾学生的差异、侵占学生活动的时间等弱点,若在讲授的过程中注意其启发性、精致性、直观性、感染性,并有机地与其他活动形式结合,也会提高教学活动的效果。

在教学活动形式的认识上,要明确任何一种教学活动的形式都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渗透、彼此交织的,因此教师要能够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师自己的特点,进行适时、适地地选择和整合,以取得更佳的活动效果,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以及正确价值取向的发展。

三、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为主体,使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空间,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同时,也出现了新的误区: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敢过多地引导,生怕占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的教师甚至在教学活动中感到无所适从,找不到自己恰当的位置。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师生共同的活动,教师对教学方向的把握、内容的选择、进程的推进、结果的评价都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因此实施新课标,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既不能片面地夸大,也不能有所削弱。

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学习的过程。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要引导学生的学习按照社会的要求,围绕课程标准的内容,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方向的把握上,都需要教师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

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既是活动的设计者,也是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活动目标的确定、任务的分配、进程的安排、形式的选择、结果的要求……诸多环节,都关系着教学活动开展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参与上述环节的设计,才能减少活动的盲目性,同时活动设计的过程也是渗透和体现教师教学思想和个人风格的过程,扮演好设计者的角色是体现教师个人智慧的重要方面。教学活动的具体进程也不是游离于教师之外的单纯学生活动,在学习中,提供给学生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有效方法;在讲授中提出富有启发性的、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在讨论中对一些偏离主题的观点、看法有针对性地给予正确的引导;在辩论中,调节和疏导学生因争执而发生的矛盾;在活动中,采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照顾学生的差异性上,协助和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在社会调查中,帮助学生解决具体操作中的困难;等等,理性的组织者和积极的参与者、促进者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

教师的主导作用还体现在对活动结果的评价上,好的结果评价会激发学生投入更大的热情进入新的学习,在评价的情感态度上,教师采用鼓励的、欣赏的语言或行为,可以激励学生的再学习和再创造;在评价的导向上,教师通过对学生活动方式、内容、合作的情况的评价,加强评价的针对性,以把握教学活动的方向;在评价的方式上,课堂评价、纸笔评价、分层评价、展示性评价等多样的方式,可以改变原来单一评价的片面性,提高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通过评价发挥教师激励者和再引导者的主导作用。

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要正确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以避免两个极端;其次要通过多种途径了解、研究学生,对学生的生活环境、活动习惯、学习基础、学习困难、彼此关系、活动收获和结果等方面了解的越具体,主导作用才能发挥得越到位、越有效;第三,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提高主导的能力和水平。

四、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的表现

以学生为主体,是以人为本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它要求教师要以尊重、信任、宽容的情感对待学生。

(一)要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将学生看成是活生生的、发展过程中的人,而不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或手段,由此形成师生间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关系,师生间的民主平等,是指人格与权利的平等,是教师对每个学生参与权利与决策权利的尊重,只有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学生才敢于参与教学活动,从而为学生成为活动主体创造前提条件;宽松和谐,会使师生心情舒畅,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于质疑问难、大胆创新,乐于展现与合作,从而使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活跃的状态;师生互动,则可以使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从而丰富教学内容,真正实现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教学相长,使教学活动呈现多彩的局面。

尊重学生还意味着对学生差异性的尊重。凡有人群,必有水平高低之分;有主动被动之分;有特长表现的不同方面之分,因此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生命差异、知识差异、能力差异,尊重学生多样的选择,尊重学生的独特价值,才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二)要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

在信任的基础上要舍得放手,学生才可能拥有真正的主体地位。当放手让学生去选择、设计、策划、组织、操作、展示、评价的时候,学生会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释放出无可估量的能量,从而使各方面能力在舒展、开放、自主的空间里得到自由的生长。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三)要以宽容的情感,分析和评价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他们开始也许是生疏的、笨拙的、表达是不流畅的、组织和表现是稚嫩的、思想政治观点是不成熟的,甚至还可能会在教学活动中出现一些过失,上述种种都需要教师以宽容的心态、极大的耐心包容学生的不足,并给予适时的点拨、鼓励和纠偏,将它们看作是成长过程中必经的阶段,将它们转化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宽容的情感下会使学生的自主之树生长得更加茁壮。

关注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目标的设计及要求上,在关注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要特别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做到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过程性与结果性两种意义上表达内容目标,是《课程标准》呈现“内容标准”的一个重要特点,这反映了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追求:既要注重基础性知识和技能的给予,更着力于形成知识过程的体验,致力于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学结论、背结论、考结论是以知识为中心的,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违背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因此只有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形成过程,并鼓励和创设学生亲历知识形成过程的情境,学生才可能有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才可能发挥其自主性和能动性,也才有可能在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增长多方面的能力;要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避免两个极端:一个是沿袭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仍然是“满堂灌”“满包办”,教师不肯从主角的位置上退下来;二是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比如,有的教学活动,气氛热烈、活动充分,却脱离了教学目标,这样的活动费时且低效,是对学生主体作用的片面理解和把握。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