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教育教学 >> 政治教学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组图]政治学科知识体系建构方法及应用           ★★★ 【字体:
政治学科知识体系建构方法及应用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2-1    

【内容提要】政治学科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若要熟练掌握和深刻理解学科知识,需要建构相应的知识体系。实践证明,学科能力的形成源自对知识细节及其知识体系的深刻理解。对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不是对知识的简单堆砌和积累,而是要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做到从现象到本质地把握知识结构,领悟知识内涵。因此在建构学科体系时要遵循一定的学科规律,坚持科学的方法和原则来建立相应的知识体系。笔者在教学的实践中,尝试着从宏观、中观、微观三种角度,分别通过抓主线、分块面、扣核心等几种方法构建学科体系。希望学生“抓点、连线、织网,打通界限”,夯实基础知识,构建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不是靠“死记硬背”,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达到高考能力要求。

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论是思想政治课入门的途径,也是学科能力的载体。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中对学生都提出的较高能力要求。知识与能力是辩证统一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所以学科能力的养成要以对学科知识的掌握为基础,离开学科知识谈学科能力是不切实际的。实践证明,学科能力的形成源自对知识细节及其知识体系的深刻理解,因此,对知识进行细致入微的有效梳理,建构政治学科知识体系会使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达到一个更高层次,也会对学生学科能力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当然对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不是对知识的简单堆砌和积累,而是要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做到从现象到本质地把握知识结构,领悟知识内涵。因此在建构学科体系时要遵循一定的学科规律,坚持用科学的方法和原则来建立相应的知识体系。笔者在教学的实践中,尝试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阶段,总结了一些建构学科体系的方法,以期提高学生的成绩。

一、宏观建构法
 
宏观建构知识体系的方法就是指立足于学科各大模块,从整体上把握学科思想体系,建构全书结构体系,帮助学生形成学科思想,产生全新的整体性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抓主线──宏观领悟

知识面是由许许多多的知识点和知识线有机联系而形成的知识层面。我们要在点线学习的基础上,把教材的内容按性质或特征分门别类,并在各个类别中划分出若干层面,做到“纵横”延伸和辐射。从纵向来说,就是要抓主线,以某个核心为主线从宏观上把经济常识的八课内容、哲学常识的四大块内容和政治常识的五课内容分别融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例如政治常识教材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我国国家制度为核心,以民主政治建设为主线,讲述我国的政治制度、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及国家的各项重大政策等知识。因此,政治常识可以“国家政权”这个核心为主线展开全书内容,如①政权存在的标志:国家机构;②政权的内容:国体和国家职能;③政权的形式:政体、国家结构形式;④政权的领导:政党;⑤国家的组成:民族;⑥主权国家的外部环境:国际社会。也可抓住“民主政治建设”这一主线展开全书内容:包括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层民主制度、依法保护公民民主权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主张等。政治的实质是利益关系,政治常识还可以“利益”为主线将全书五课的内容融汇成一个有机整体。如第一、二课讲阶级利益(人民利益),第三课讲政党利益,第四课讲民族利益,第五课讲国家利益。

2、分块面──建构体系

高中政治学科教材知识从其具体内容看可分以为三大块: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在这三大块中,每一块又可以进一步细分,如:经济常识可分为基本理论部分和具体知识部分,基本理论部分又分为商品经济的一般理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相互联系的三方面,具体知识部分又分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对外经济关系等几个方面。哲学常识分为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四大块。政治常识可以分为国家制度、政党制度、三大政策(民族、宗教、对外)等三个方面,每一方面又可进一步细分。将教材分割成这样一些块面后,一方面要把握每一个块面内知识之间的联系,将其融为整体;另一方面又要注意不同块面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便在更广阔范围内建构知识体系。例如整个政治常识三大块面之间的知识体系又可建构如下图:

W020071210482587116798.jpg

3、扣核心──纲举目张

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是教材中最基本的内在联系,正确认识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学生培养逻辑思维,进行判断推理的内在要求。整个教材的知识体系就是由这些概念的内在联系构成的。在这一系列相关概念中,应注意抓住核心概念,从中引出一系列的知识链接点。如商品作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核心概念,可引出如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流通、货币的产生、价值规律等一系列知识点。又如实践作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核心概念,可以带出它与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理论、科学理论、真理等内容的关系。又如国家性质作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核心概念,可以带出它与国家职能、政体、国家机构、政党制度、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对外政策等内容的关系。所以我们应该抓住一些核心概念,发散、延伸形成局部知识网络图。例如抓住《政治常识》中的核心概念“国家”发散形成如下图:

W020071210482587111502.jpg

当然,利用核心概念发散形成知识图表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刨根问底”法,即根据某个核心概念,不断深入地提出问题,形成问题群、问题链,在反复和深入地思考中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

二、中观建构法

中观建构知识体系的方法就是指以概念群、原理群为基础,在更高层面上寻找知识板块间的脉络线索,实现知识系统内部的优化,建立该板块与其它知识板块外在的联系。即通常所说的内优外联、纵向提升、横向拓展。主要包括以下方法。

1、抓标题──编织网络

高中政治学科教材在编写体例上的一个特点是,每一课都有三级标题:课题、节题、框题。其中高三政治常识教材在框题下面还设有一级黑体字标题,我们称之为目题。这些不同级别、层次的标题本身就体现了教材知识的逻辑关系。如果说课是一个集合的话,那么节、框、目就是这个集合中的子集。也就是说,课包含了节,节包含了框,框又包含了目。作为学生要在每一课教学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绘制出本课知识体系图,直观揭示单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要弄清每一个知识点在整课中的地位,弄清这一知识点在哪一课、哪一框。俗话说要成为群体,须有“左邻右舍”。因而,我们要在知识网络中掌握某一个知识点,而不能孤立地理解它。

2、重逻辑── 一网打尽

对于一个重要知识点的把握,决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个个相关知识要素的记忆,而应该找出这一知识点相关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要求把各知识点按一定的内在联系串联起来,形成基本线索。弄清各知识点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和知识点之间的逻辑结构,达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通常可以通过抓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环节,从总体上构建这一知识点的逻辑框架。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问题为中心建构学科知识体系”。

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是分散的、块状的,以教材线索来建构知识体系虽然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但是在解决具体的问题时常常显得无从下手,是因为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必须要对原有的知识进行重新建构。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教材的知识内容之后,建构“以问题为中心的知识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有些问题如果单纯以教材线索来分析,学生容易因为知而不全的回答而影响得分。如果在学习中能帮助学生建构以问题为中心的基础知识体系,活化基础知识,相信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运用经济常识知识分析“就业问题”,这里涉及了经济常识的一系列知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以此问题来综合总结相关知识构建相关知识体系。⑴为什么会产生失业?①价值规律的作用②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③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④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⑤入世的冲击和国际竞争的加剧;⑵为什么要重视就业问题?①社会主义的本质②宏观调控的目标③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产业结构的调整④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⑤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⑥和谐社会;⑶对解决问题提出建议,说明“怎样解决问题”,可以考虑根据材料中该问题出现原因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措施,可以从行为主体上分析“谁来解决”──政府、企业、劳动者(消费者),还可以进一步确定政府宏观调控使用什么手段,具体是什么做法等。政治学科的很多知识点都可以采用这一方法,如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我国的宗教政策、认识的根本任务,等等。

三、微观建构法

微观建构知识体系的方法就是依托概念群寻找知识之内的纵向与横向联系,结成一个上下联通、左右衔接的知识网络。具体而言就是从某一概念出发,寻找这一概念上位的知识与下位的知识,建立起知识之间的纵向联系,或立足于某一概念,寻找与此概念的相关概念,建立起知识间的横向联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讲对应──由此及彼

政治学科教材知识体系从其构成要素看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是概念:如商品、物质、国体等;二是原理或观点:如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和方法论、国体与政体关系的原理等;三是材料:主要是在教材中用楷体字表现的一些事例、名人名言和漫画等。在这三大部分内容中,有的概念与概念之间,原理与原理之间,普遍性的概念原理与具体问题之间存在直接对应的关系。在学习中,要注意抓住这种对应关系,由此及彼,来构建教材知识体系。

①概念对应,如:价值与使用价值、商品与货币、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正当竞争与不正当竞争、物质与意识、运动与静止、理想与现实、国体与政体、政治与经济等。

②原理对应,如:经济常识中价值规律的作用与市场机制,哲学常识中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政治常识中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③“普特”(普通与特殊)对应,如:国体与人民民主专政、政体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际组织与联合国,教材基本观点与具体事例(观点与材料)。

2、讲类比──触类旁通

政治学科尤其是哲学有许多概念具有相同或相通之处,在学习时可以把这些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类比,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融会贯通的效果。

在学习“认识”这个概念时,不妨联系唯物主义部分的“意识”概念。通过比较不难看出:意识是人脑的机制,是客观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而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客观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显然,认识属于意识范畴,认识强调的是“以实践为基础”。这样一比较,就进一步加深了对“认识”这个概念的理解。理解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可以类比客观与主观、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实践与认识、实践与理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价值观的关系,就可以发现很多相同或相通之处。

3、列图表──简明扼要

列图表就是把相关或相对应的知识通过一定的图形表格反映出来,使知识间的区别和内在联系简明扼要地呈现于眼前,从而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完整、准确、系统地把握相关学科的知识体系。

总而言之,学生的能力只能通过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显现出来。因此,以“能力立意”的政治高考,不可能离开对学生的知识考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做到准确、全面、灵活、系统;要突出主干知识,注意核心概念,做到“点成线,连成面,结成网”。要进行知识梳理,科学构建知识体系,形成条理清晰的“知识树”。纵观近年来的全国高考文综测试中的政治试题,尽管其背景千变万化,设问的角度层面纷繁,但通过对答案的仔细分析不难看出,这些题目大多是命题专家对相关基础知识的重新排列组合,试题的“基础性”特点十分显著。由此可见,考生要想取得文综测试的理想成绩,就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夯实基础知识,构建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不是靠“死记硬背”,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达到高考能力要求。

以上无论是宏观、中观还是微观建构法,归结起来就是“抓点、连线、织网,打通界限”。当然,政治学科的能力要求是各个方面有机组成的一个系统整体,把它们分割开来培养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我们固然要构建一定的学科知识体系来记忆理解知识,但若要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仅有这是不够的,还需提高学生学科方法等多方面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的综合学科能力才能提升。以上仅是笔者之陋见,还请广大同行指正。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