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教育教学 >> 语文教学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构建具有文化意味的语文教学时空           ★★★ 【字体:
构建具有文化意味的语文教学时空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镇海中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26    

  语文教学时空的构建,我以为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外延,从狭义讲,就是培养包括语言素质、文学鉴赏素质在内的基本语文能力;从广义讲,就是全方位构建学生作为中国人的基本人文品质。有时候我们会这样问自己,为什么现在的中学生普遍厌烦学习?为什么许多孩子情感上出现偏差?为什么好学生及成功人士身上会时时发生个人欲念的病态膨胀?这些问题是这样不断震动着社会,说明整个社会的教育在这一块上有所缺失。而镇海中学作为一块文化高地和一片思想沃土,凭借其管理机器高速高效的运作,数十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高素质人才却罕见毕业生违法乱纪现象发生,说明了人文品质培养的成功。说起文化来,从人类自身的认识规律来看,任何人的基本素养的形成,都是以注意、熟知、反思和扬弃为基本过程的,每一个具体的语文问题,也并不是什么问题都要涉及到,因此,我们只要具备了一种基本的文化态度,注意持之以恒地渗透社会发展需要构建的文化精神,使受教育者在不断的有意识的刺激中获得深层次的滋养,逐步形成知识拥有者最基本的人文积淀,相信后代的文化品质是能够得到较为令人满意的建树的。

  那么,我们能够在镇海中学的语文教育中得到怎样的启发呢?

一、与课文内容的掌握紧密相连的文化的线性布建

  在这个心浮气燥的年月里,语文老师应该谨慎地对我国文化传统做原汁原味的传导;认真地理解课文,理解教学参考书,理解专业课的相关知识,把它的基本精神和基本意旨准确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认识和掌握课文系统所表达的人文精神,向高等院校输送基础知识扎实,人文素养合格的优秀人才,就可以称作教育的成功。教学的效果不好的老师,应该看看自己是不是误导了学生的认识,或扭曲了文化的基本精神。比如,有的老师在课文的讲解中,对历史上阶层之间的仇恨和对立,凭了个人的经历上的因果做无限拓展发挥,而对已经改变的时代文化主题视而不见,传导到学生那里,恐怕就会马上变味,张冠李戴,种下某种认识上的恶果,促成人生道路上的嵌顿踬踣。其实,镇海中学的老师,首先是以极端负责的精神,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深入准确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准确把握编纂者通过课文增删所要传递的文化信息,在这个备课集体中,经常在对文章形式与思想之间的关系做多方面研讨和争论,以期去异存同,把握好教学的分寸,另外对讲练次序、作业布置、差生标准等也做出细致到位的定位,再走上讲台,而上完课后还有练习、测试、反馈、辅导、再测试、再辅导等程序。这种科学的方法,负责的精神,忠实于文化的品格,往往令初来乍到的教师顿感惊异。而实际上,教师是否到位的备课和课后巩固补差,决定了该班教学的是否成功,而各班的教学分寸是否把握一致,又决定了学校的整体教育是否成功。如果一个备课集体积年积月地按此种方式来备课,那么所实现的文化传播效果,也便必然呈现有始有终的线性的布建形式,而非无序的零散形态。如果要探究现代的教育导向,课文系统的布列搭建固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是不是拥有一支首先是重视并忠诚地守护我国文化传统的语文教师队伍,肯定是非常重要的。下面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来审视这种文化守护神的风采。《劝学》是一篇荀赋,是被文学史认定的中国最早的赋体作品,其中有"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样的句子。通过《教参》和专业书我们知道,赋体是韵文,它的诵读特点是两节一拍。那么这一句该怎么读?于是大家一起琢磨,又打电话请教特级教师,终于有了明确的答案。可是许多学校的语文教师都在按现代汉语的语法构造在诵读,或者干脆让学生自读一遍了事。其实,我国的古诗诵读的节奏,自五言诗出现以前一直是两个音节一拍的,这就形成了颇具古风古韵的诵读传统,上文无疑应读做"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到了汉末五言诗,单音节独成一拍的情况才开始在第二拍出现,如"一步/一/徘徊",到了词体出现时,才有了"念/桥边/红药"这样的诵读节奏。讲清楚了这一点,也就让学生轻松掌握了诗歌发展在节奏上的进程,不会再贻笑大方了。课堂上,语文老师于是打起拍子,像教唱歌一样认真地引导学生领会赋体的诵读特点。这是从对待语言文化发展的态度来说。从文学作品形式特征的把握来说,比如介绍元散曲《天净沙》,不仅应该讲清楚它在表情达意及形式方面如何继承宋词,更应该抓住元散曲作为特殊文学样式,其特立独行的方面去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碰到该种诗体时,不至于错误地指认作宋词,而如果只是一味割裂拆解教参的分析,不做有重点且关照特征的解读,势必会造成认知偏颇。再从对待文学创作规律的态度来看,在解读李清照时,我们学到在她创作的后期,出现了像"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样的不朽名句,不难看出她的词作颠峰时期至少在形式上也融入了豪放派的因子,不再固守婉约一派的风格,将《教参》做一个适当的延展,就会引导学生得出"创新家在早先往往是旧形式的专家,创新还是要从掌握旧的基础开始,但绝不能固守旧程式"这个文学乃至社会发展颠扑不破的哲理。忠实地准确地传达课文信息,无疑是镇海中学语文教育成功的最为重要的经验。我们认为,科学、认真、到位地把握课文,无疑是渗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人文精神。只要牢牢把握住了教育部通过教科书传递的与时代紧密相连的文化信息,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展示一个忠实于教育,忠实于文化传播、具有高尚的人文品质的教师形象,那么,培养学生的仁爱、诚信、创新、自主、进取的精神,避免使学生成为一味闭门造车的"套中人",又有什么困难的呢?

二、与区域人文资源发现和人文传统继承相连的个性渗透

  什么是"人文"?《周易·贲卦·相传》上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见"人文"是仿造天体运行现象而言的"天文"的概念而提出的,泛指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引导学生开掘文学作品的人文价值,从特定的语言文字中去体验汉族人独特的生活感受,从中学习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这是语文教育时比较容易把握的文化传导取向。已经在上文有所涉及。二是开掘自身特定的文化区域的人文价值,注重感受本民族本地区的人文积淀、历史文化及本土情感特质。这种导向为什么非常重要呢?因为通过它可以有效矫治区域性自卑症,提升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本土的文化情结,而我国人文传统中恰恰以此为重要内容;通过它可以找到本地在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的特定人文背景,有效避免不恰当的盲目追风;通过它还可以找到自身区域文化中有待完善的方面,学会认识社会发展中的区域互补性,避免妄自尊大、老子第一之类的浅薄的文化思想。现代语文教师,因其处于文化传布的前沿,自然而然地担负起了区域文化的传播和完善的使命,而高中语文教育的层次性和中等教育的终端性决定了区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从现阶段社会的文化现象来看,人们在这一方面认识的层次是比较初级的,对自身所处的文化区域没有十分清楚的文化认识,比如吴文化的特点是什么?与秦文化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经济发展和人文发展是不是同步的?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的学生不一定会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民间区域文化教育应该有意识地渗透到课文教学中去。例如用吴文化的理念去研究杜甫的感情自剖就显然是牛头马嘴式的拼凑,而用儒家文化去解读勾践灭吴就会让学生得出偏颇扭曲的结论。所以各个区域的文化特质决定了这个人的特定思想感情,不应该笼而统之地对各种不同的文化建构一锅煮。为了引导学生理清宁波地区文化的发展脉络,教师自己首先理清自己家乡的历史人文发展背景,对其做较为全面的文化观照,比如,《陇东文化随笔》、《山西区域文化与王维、关羽、柳宗元的人生际遇研究》,《汉水流域文化和长江文化的对比》就是我校语文教师在论坛上和教学中所做的文化探究。以此为引导,动员学生对宁波文化作比较具体的研究性学习,比如家乡建筑特色暗示了怎样的文化认识;家乡方言和普通话语法语汇系统的对比研究;贾平凹作品中民众的审美意识和生活理念和鲁迅作品中的相关内容有什么不同等等。以促使学生将大文化和小文化区别开来,养成实事求是的良好行为习惯。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开展了镇海中学自身文化现象的研讨,比如许多学生进校时对学校的管理方式和教育方式十分不理解,甚至有抵触的情绪,语文教师就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校园文化教育,比如,为什么镇海中学里面的建筑布局呈现出中轴线的设计,连小桥的建造都有对称的特点?而巡视她的四周,又能够看到非常明显的小桥流水式的江南园林特色?这里面积淀了怎样的文化思想?校园里的文化遗存中,虞谦自尽、吴公卫国、林则徐忍辱负重、柔石投身革命等等包孕了怎样的民族价值取向?而众乡绅集资造亭,众乡亲立志"流芳",黄校长荡产持校,傅先生倾资助教、斗大的"惩欲窒忿"的碑刻传导了怎样的人文观念?通过讨论,我们和学生共同得出了如下的结论:镇海中学的管理极为注重严格与统一,但又不排斥个性的自由发展;镇海中学以教育学生慷慨报国为基本指向,同时使之敢于牺牲个人的利益直至青春、心血与生命;镇海中学以教育学生克制、服从、平和为基本的个性取向,为今后承受重任做合理的性格塑造。学生在镇海中学的数年学习生活中,每天都浸染在这样的人文氛围中,久而久之,养成了以坚毅刻苦、忠实勇敢、勤奋进取为美,以胸无大志、蝇营狗苟、纵欲无为为丑的生活审美意识。同时,承担了人文传递重托的语文教师中绝大部分人又承担了班主任工作,长年累月早七晚九,把全部身心投注于教学管理与辅导后进之中,视己为小,视人为大;视利为小,视法为大;视家为小,视国为大。通过校园与教师的双重暗示构建了浓郁的区域文化指征,我们认为在文化上这是镇海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特色的第二个出众成果。我们可以想见,这样的学生在社会上获得成功之后,怎会成为个性膨胀、目中无人、庸俗低级的无聊之徒?

三、基于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潜在筛选功能的发挥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获得了举国瞩目的辉煌成就,而镇海中学和国家经济建设的腾飞保持同步,获得的教育成果始终令省内外高度关注。是不是可以这样说,除去镇中的地域上的有利因素和当地民众固有的勤劳作风的影响等,能够在文化的前瞻与后顾上保持基本的和谐,不是一味地抛弃而是有选择地"拿来"似乎也是一个需要探讨的话题。上文已经提及,镇海中学的文化外观总是呈现着多元融合有所倚重的倾向性,在建筑格局,文化遗留以及管理体制上都有着多种文化交融的痕迹。走进镇海中学的语文课堂,你能够马上感受到那种浓郁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先进的文化意识,感受到注重应用讲究实际的科学作风,感受到市场经济指导下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感受到现代先进的教育技术支持下的高效率,总之,紧跟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变革的东西被置于主要的和优先的地位;但同时你也可能会偶尔发现一些早已被社会轻视或抛弃的东西,就像镇海中学的古朴校园永远摒绝时髦一样,镇海中学的教师永远不间断地参加政治学习,自觉奉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外都极为严肃地接受国家或学校政策法规的约束,粗暴伤人的行为极少发生当学生无礼对待老师或员工懈怠工作时总会受到同学或同事的批评或冷遇,镇海中学的运作似乎总是有一种潜在向心力,形成一个中规中矩的"小太阳系",作为整体的一部分,语文教师在这个方面,又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和地位。比如,除了正常完成高中每周十节课并担任班主任的工作任务而外,笔者本人还担任了校工会委员、女工部主任、课题组成员、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校园网文科教学斑竹,文学社辅导教师等日常工作,而这些工作又都需要扎扎实实地去做,做出成果,成为远近学校在该项工作实施方面的表率,可想而知,一位普通的镇海中学语文教师有多累,每天繁忙的本职兼职工作和课外补差、备课、批改作业等事务使笔者每天基本上工作12小时以上,从早上7点到晚上九点,这十四个小时中只有两个小时左右的休息时间,并且年年如此。如果没有好身体、高品位、高素质、如果语文教学的功底不够,全组成员不能协调一致,群策群力,想要获得全大市第一的教学成绩,谈何容易!上到校长、下到员工,这种无私无畏的品质,放在学生面前,本身就具有超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使一切平庸和自私的做法都等而下之,这种平和地奉献的态度,又和这个社会的现实人生状态,存在着巨大的反差。而审视这种校园文化,又会有一种全新的发现,即注重实效注重创造的现代理念之下筛选、保留、吸纳和交融所造成的教育运用上的和谐共存,我们总会因此想到雷锋,想到共产主义义务劳动、想到柔石,总之,忘我--这样一种高贵的人文品质还在镇海中学保留着,并且日益根深蒂固。可以想见,这种文化底蕴,就是镇中精神、就是镇中之魂,它与时代的思潮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从而摒弃了社会的庸俗和低下的人生观。由此可见,当市场经济环境下许多思想和做法蜂拥而来的时候,镇海中学因其丰厚的人文底蕴作用,具有潜在的筛选功能,会汲取营养,剔除糟粕,保留自身的高品位,而综观全局,恐怕有些地方就显得缺乏这种觉悟。

四、从方法论解读镇中的语文教学

  在镇海中学的教育环境中不难发现,教师基本上形成一种默契,能够比较随意地和临时遇到的学生进行拉家常式的沟通,而语文教师尤其是如此。他们就像老朋友一样熟识学生的父母亲,熟悉他们的住处,熟悉他们的兴趣爱好,交谈中带着极其自然的谐谑调侃口气,不失身为师长的尊严,这也许与镇海既处城郊又是古镇雄关的特殊人文环境有一定渊缘。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正因为每一位学生都自认为受到老师的高度关注,就比较容易形成心理上的压力和紧张感(而不是一般人们认为的荣耀感)。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孩子的心理,总是有点好逸恶劳的成分的,可是当他们一有不正常的举动,马上就受到老师的注意,这样一般的孩子就比较容易形成循规蹈矩的习惯。教师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那就无法在镇海中学承担起基本的教育的责任来。而在许多别的学校中,能够很快叫出学生的名姓来就已经很不错了。一般说来,孩子在成长中,有一种特定的心理倾向性,自己的成绩不好了,就喜欢和比自己还差的学生比,从中找当到落后的理由和安慰,从而慢慢失去上进心;而一旦自己的成绩好了,就比较轻视他人,过分看中自身的聪明才智。面对这情况,镇海中学的语文老师在对待学生方面潜移默化地暗示成绩出色的学生多说"你",少说"我",减少对自身的关注,学会对自己的伙伴或同桌加以关注,有意识的注意对方比自己优秀的地方,时时加以反省和对照,或者对自身的现状和发展,作出冷静的思考,找出自己的不足和问题,及时加以改进,从而使成绩更加出色,而对待成绩较差的学生,则暗示他更需要多说"你"少说"我",因为在与同学的交往中,较多地关注他人,关注他人的困难,比较容易产生亲和力,容易获得他人的慷慨帮助,有利于使自身摆脱窘迫的局面。而这一点细节,正是我校语文教师普遍采用的方法,十分耐人寻味。因为在学校的六年中,在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上和使用侧重点上的逐步的习惯性定位,也许会让一个人走向人生的最后成功也说不定。其实从许多开国皇帝的为人处世上也不难发现这样的习惯性定位,对他们最后成功的意义。③老师在讲解课文中过多地用"因此"实际上又是极为失败的,尤其是在语文课堂中。过多的总结和概括只能将学生的广阔的思维想象空间做极为粗暴的压缩,而引导学生更多地使用"因为"则可以帮助他们理清思路,养成不得过且过,寻根纠底的探索习惯。从这里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文化的渗透总是极为细节化的,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