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教育教学 >> 语文教学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张开人文与人本的双翼           ★★★ 【字体:
张开人文与人本的双翼
--两首杜诗教学的点滴思考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17    
一、案例描述
1、设置情境,播放《雁落平沙》背景音乐。
2、比较李杜,导入新课。
    清代学者比较唐代诗坛最注目的两大诗人时称:"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而我们如果要给李杜打个比方的话,不妨把他们比作大鹏和风凰。李白钟情于大鹏,"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他渴望冲决一切霸绊,对社会、人生的苦难总是站在更高的视点上去蔑视它;而杜甫很早就以凤凰作为自己生命的图腾,"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他始终关注人世,拣起一桩桩苦难,把它扛在肩上,装进心中,完成了为苦难的民族而泣、为苦难的人生而歌的历史使命。
3、学生介绍《旅夜书怀》的创作背景 (课前布置预习,查阅资料),并互相补充。
4、不同形式,品读诗歌,体味情感。
A、聆听配乐朗诵录音。
B、学生自由品读(播放背景音乐)。
C、全班感情齐读 (播放背景音乐)。
5、分工合作,自主品析。
A、布置任务。
    我们己经学习了不少诗歌,了解了诗歌特别是古典诗歌应从炼字、炼句、意象选择、表现技巧、抒写情感等几个方面着眼去品析。接下来就让我们群策群力,分四人小组讨论品析,为使发言更集中,每四人小组推选出一位首席发言人,负责归纳总结记录组里其他同学的意见,等会儿总结陈词。发言时可以谈对整首诗的理解,也可就某一联、某一句或某一字发表看法。
B、学生分组讨论品析。
C、学生自由发表感想。
例:
    学生一:我认为"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写得最好。不仅描绘出了意境的雄浑开阔,而且反衬出了孤舟上的诗人渺小孤苦的形象。
    学生二:我有补充。在古典诗词里江水常用来比喻岁月,在这里诗人看到江水的奔流自然想到时光的流逝,再加上自己已至垂暮之年,好友相继去世,更觉悲苦。
    学生三:最后一联也富有表现力。诗人以天地中的沙鸥自比,表达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感人肺腑。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适当肯定与补充生发。
6、教师小结、过渡。
A、教师小结。
B、学生跟着朗读录音再一次品读全诗。
C、过渡:《旅夜书怀》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特点,但并非杜诗的唯一风格,《客至》便洋溢着一股喜气,充满浓浓的人情味与生活气息。
7、学生结合注解了解《客至》的创作背景。
8、同上一首以三种形式品读诗歌。
9、自由拟题,感悟诗意。
A、现在我们来个角色转换,如果你是高考的命题老师,面对这一首诗该如何命题,又该如何作答?命题时也可从炼字、炼句、意象选择、表现技巧、抒写情感等方面着眼。还分四人小组讨论。
B、学生自由讨论,拟定题目。
C、学生抛出自己的问题,自由指定某一组同学回答。
例:
    学生一:"但"是什么意思,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学生二:三、四两联采用什么口吻叙说,有什么表达效果?
    学生三:"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10、教师总结。
    杜甫称自己的创作:"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因诗人精于炼字炼句,而且博采众长,其诗呈现多样的风格,这从我们今天所学的两首诗中可见一斑。
二、案例补充
    本节课用正反两种形式引导学生深入诗歌,试着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架起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答案有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浮华的世界里,我们的学生能静下心来进行个体化的审美体验,并绽放出思维的火花。
三、案例反思
1、•语文教学必须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汉语言文化是一种简洁而阔大的民族文化,机妙深刻的寓言,意境幽远的诗词,机辩磅健的策论,委婉曲折的小品,无不蕴含着中华民族对自我、他人、社会、人生的关注。新课标所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明确揭示了语文的人文性。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挖掘语文之美、语文之趣、语文之灵性、语文之厚重,引导学生关注生命、关注人性、关注健康、关注情感、关注文化、关注审美。语文课堂既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场所,也是学生积淀文化、体验人生的空间。语文学习的过程,要变成对生命的点化、升华的过程。这样,语文课才成其为语文课,才能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并快乐着。
而在教学中能否充分体现人文性,关键在于教师自身是否具有人文性。"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教师应当成为杂家,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通晓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而且要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如历史、地理、美学、音乐、绘画等,逐渐形成自己对生命、生活、历史、社会的独特理解与感悟。只有这样,才能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有自已独特的体,捂,引导学生领悟文学艺术的魁力。反之,如果教师自身缺乏深厚的积淀,不求甚解,缺乏人文关怀,没有"路漫漫其修远分,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那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只能成为一纸空文,最多也是一种作秀罢了。
2、语文教学必须以人为本。
    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曾说:人是一棵芦苇,但是一棵有思想的芦苇……人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教育的着眼点不是知识,而应放在挖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主体性、发现自我价值上,教学的过程应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多元对话,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和融合,从而达到"对话主体双万认知结构的不断改组与重建,完成新知识与理论的生产与创造。"新课标指出:通过阅读思考与文本展开对话,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强领悟,共同提高。作为教师,要善于创造课堂气氛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不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与见解,力求做到激发和促进;善于唤起学生己有的知识和经验,去领会文本的意义,去探究文本的多维内涵,学会发现问题、思考探究、找到结论。在课型上,注重教师、学生、文本的交流,淡化课堂教学环节和内容的预定性,打破教师的言语霸权,不以固定的结论限制学生的思维,呵护课堂的天然生机,大胆地让学生走到幕前,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从而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中,走进作品的广阔天地,走进美妙的精神之旅,实现人本对文本的个体化的审美体验。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