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教育教学 >> 体育教学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要高度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           ★★★ 【字体:
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要高度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2-2    

积储教育新一轮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实验,已经开展快五年了,如今仍在广泛深入地进行着。贯彻实施新的九年义务教育《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9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必须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才能保证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但,要正确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首先必须对这一指导思想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第一、要深刻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有人一听说体育课程的名称要改为《体育与健康》,就写文章说,体育课程已经由健身体育发展成为健康体育了,以后的体育课就叫“康体课”了;甚至有人说,中国的体育教育已经发展成为健康教育了。为此,《中国体育报》于2001年6月8 日在头版头条发表了一篇题为《教育部澄清——体育课决不能称“康体课”》的报道。发表这篇报道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给体育课程进行科学定位,让大家明确体育课程的性质,正确地理解“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是这样界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这里需要强调三点:一是,体育(与健康)课程主要是为增进学生健康服务的,增进学生健康是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根本体现;二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因此,体育课程教学应以实践课为主,不能以理论课为主。教材内容,应以运动技能与健身方法为主,不宜把以智力活动为主的棋牌类内容选作教材。三是,学生的健康涉及遗传、营养、卫生、环境、课业负担、体育锻炼等诸多因素,体育锻炼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虽然是一个最积极、最能动的因素,但体育却不能“包打天下”,只能承担自己应当承担和可能承担的任务。

第二,“三维健康观”的重点应是身体健康。《课程标准》积极提倡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三维健康观”,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过去我们比较重视增进学生身体健康这一维度,而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维度重视不够。有人批评这种倾向只重视体育课程教学的显性的生物学效果,而忽视隐性的心理学与社会学效果,是“纯生物体育观”的表现,见物不见人。这种批评不无道理。《课程标准》提倡“三维健康观”无疑是一种发展。因为,体育课程教学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具有特殊的功能和价值,是其他课程教学所无法比拟的,我们理应对此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是时代对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呼唤。但是不是说身体健康就不重要了呢?或是可以退居其次了呢?不是的,增进学生身体健康,仍然是我们所要关注的重点。为什么呢?一是身体健康是“三维健康”的基础,离开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就成了无本之木。正如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所指出的那样:“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二是体育最本质的功能就是增强体质。

三是我国青少年学生的部分身体素质与生理机能持续下降。从2004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来看:我国学生的爆发力、力量、柔韧性及肺活量等指标继续呈下降趋势,特别是肺活量指标,连续25年一路下滑。超重及肥胖学生的检出率继续呈上升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运动不足。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及全社会的严重关注,体育课程教学,应当为增进学生身体健康作出自己更大的努力

第三,要重视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现在有人用“健康”来取代“体质”,用“发展体能”来排斥“发展身体素质”。说什么:只有体能才与健康有关,身体素质与健康无关。并说:跑得快、跳得远、力量大、耐力好的人,不一定比跑得慢、跳得近、力量小、耐力差的人身体好;百米跑13秒或是跑15秒对健康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我们很难理解这种言论到底想说明什么?但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如果其他条件一样,前者的体质健康水平就是比后者高,身体就是比后者好。这些身体素质对人的健康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活实践告诉我们,在某些突发事件中,如火灾、水灾、泥石流、山体滑坡、海啸、赶火车、跨越河沟、与坏人或野兽搏斗等等,身体素质好的人应急能力就强,就有可能赢得生命或取得成功,而身体素质差的人,就可能失去生命或惨遭失败。在这些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面前,是不讲什么个体差异的。难道这与体质健康无关?不值得我们体育课程教学重视?   

第四,体育教学必须保证一定的运动负荷。有人把“运动参与”目标的实现,片面地理解为: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课上玩得开心,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就算是培养了运动兴趣,提高了练习积极性,实现了运动参与的目标。加之对“创造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片面理解,动不动就让学生停下来进行讨论,时不时给学生提出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因此,课的运动负荷很小,学生得不到充分的锻炼,这不仅无助于运动技能的掌握,更无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同时也无助于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保证体育教学一定的运动负荷,不仅是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的需要,而且也是全面实现教学目标的需要。

第五,要强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要想有效地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仅仅依靠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当从大课程观出发,把学生的早操、课间操或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以及节假日体育活动都纳入课程。认真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加强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指导,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对课外体育的辐射作用,提高体育课程教学对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的综合效果。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