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教育教学 >> 生物教学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辩证地应对生物新课程教学中的新情况           ★★★ 【字体:
辩证地应对生物新课程教学中的新情况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26    

生物新课程的实施,发展迅速,形势喜人。

任何新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总有曲折。就生物新课程的教学而言,有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亦难免。大多数新问题,需要我们辩证地应对,及时扶正,少走弯路。

一、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的结合

生物新课标重要的理念之一,是倡导探究性学习。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材中设计了相当数量的探究活动,教师也非常关注并花了很大的力气来组织好探究性学习活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的内容标准中,把“作为探究的科学”列为八大内容标准之一。这反映了倡导探究性学习实为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一大潮流。潮流不可阻挡,潮流有它的合理性。

然而,探究性学习的组织实施,费时费工,且并不是所有内容都可组织探究。另外,学生汲取人类文明的精髓,大多数是间接获得,而非直接经验。片面地强调探究性学习而排斥其他教学策略和方式时,就会导致教学时间紧张,教师该讲的少讲或不讲。甚至教学中充满了活动的组织和过程的体验,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升华学生的体验,构建科学的概念。

笔者建议,要把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结合起来。

第一,从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及教育价值出发,精选探究活动的内容,务求少而精。

第二,泛化探究性学习于整个教学过程,不孤立探究活动。启发式、问题探讨式等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也是广义的探究。

第三,在切实倡导探究性学习的同时,给教师选择多样化教学策略方式的自由,一味提倡少讲乃至不讲,在理论上站不住,实践上也行不通。

二、夯实基础知识和发展创新能力的结合

新课程把发展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顺应了国力的竞争是人才培养的竞争这一时代朝流,也切中了传统教育的弊端。无疑,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该从小抓起,学校教育首当其冲。然而,青少年的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形成人文、科学、道德等基本素养,是形成读、写、算、做等基本技能过程,是奠定人生的基石,以备建设多种样式的高楼大厦。基础知识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基本素养的基础,也是创新能力的基础。任何创新能力均以一定的经验、知识为基础,没有旧,何言新?今日的新又是明日的旧,这是新、旧的辩证法,此所谓新陈代谢、推陈出新。因此,要把夯实基础和发展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起来。夯实基础,有助于发展创新能力,发展创新能力也有助于对基础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两者都不可偏废。

笔者建议:

第一,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发展宜基本定位于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做”科学中,关注过程创新和方法技能创新。

第二,重视生物学核心内容的掌握和基本概念的建构,弄清基本的生物学事实,概括抽象形成科学概念,编织概念图,学会迁移和应用。这本身也包含着创新。

第三,反对在知识社会不重视学习知识的悖论,要善于积累知识。“书到用时方恨少”,即使在信息社会也是适用的。

三、快乐、成功教育和严格要求的结合

要使学生乐于学习,快乐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并且从沉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在学习中不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从而更热爱学习,健康成长。这是多少教育家梦寐以求的事,也是莘莘学子心向往之的佳境。这次课程改革也着力提倡,对于死读苦读、层层加码、题海战术等教学的弊端,无疑是一股清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环境。生物课的教学由于内容的更新,更贴近现实生活,在义教阶段,大多没有考试压力,在愉快地、生动活泼地学习方面进行显著。但是也应该看到,在一些地方、一些时候,教学中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不足。例如:探究性学习,比之接受性学习难度更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训练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工作。不只是要求做什么,怎样做,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这样做。不会总结,不会反思者相当普遍。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个别不努力的始终不努力,不会的始终不会而随大流。在课堂讨论中,不会使用科学术语及逻辑来表达的学生为数不少。教师在评价学生发言时,只选择表扬其正确部分,对错误或不足,不予纠正。教学的全程缺乏有计划的、多形式的评价。凡此种种,反映了一些片面性──动起来就好,快快乐乐就好,甚至热热闹闹就好。教学是不可不严格的,当学生步入社会,工作、生存都是严格的、严肃的,甚至是惨酷的。学习,古往今来都是严肃、紧张的劳动。快乐,更多地是源于对学习价值的理解,成功,是对艰辛的回报。

笔者建议:

第一,“教不严,师之惰”,在新课程的教学实施中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不妨共同温习一下“抗大”校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中的辩证法。

第二,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扬,应包含着主动理解学习的意义并付诸行动,应包含着自我严格要求,百折不回的精神,应包含着自我批评和接受批评的胸怀。

第三,教师在着力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的同时,也要创设严格要求的环境,并把形成性评价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

第四,就生物科学教育而言,作为理科,其特征是:怀疑是审视的出发点,实证是判断的尺度,逻辑是思维的武器(见《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怀疑、实证、逻辑,都需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是科学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要落实到我们的教学行为中去。

四、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基本功的结合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深刻地改变了学校教育的面貌。在我国的发达地区、中心城市,现代教育技术的装备和使用,几乎不逊色于任何发达国家。而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党和政府正予以特别的关注和大量的投入。现代教育技术大大促进了教学策略、手段和方式的改革,它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迅速呈现丰富生动的学习内容,它创设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新的交流方式,起到适时反馈、评价教学的效果,它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等等。因此,师生欢迎自不待言。但是某些教师离开了手提电脑和多媒体设施,上课会感到茫然和困难;在某些情况下,教学主要是文本的演示,视频、音频的播放,或网络搜索,教师退到了幕后。“信息技术和 教学的整合”一类的课题纷纷上马,论文广布于各类教育刊物,热度始终不减。但事物都有两面性,负面影响也是有的。且不说教育投资的问题,只说说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弱化。某著名教育科学教授曾说过:教学是生命体(教师)和生命体(学生)之间的交流(大意)。我想这种交流,既有知识、经验层面上的。也有过程、方法层面上的,更有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上的,简言之,有做学问方面的,也有做人方面的,即教书育人。如果隔着许多技术手段(最常见的如屏幕)听课,很少听到教师的声音,就无法谛听教师精辟和生动的分析,就无法感受教师情感的跃动,其教学效果难免欠缺。亲切切磋,平等交流,学生将从教师那里得到更多启迪,教师将更实在地了解学生。与此同时,教师的基本功有弱化的趋势,对现代教育技术的依赖性,导致疏于练习口头表达,不会适时板书,不会随手绘图,不会亲自熟练准确地示范操作,不会用恰当的语言、表情、姿态对学生鼓励或督促,等等。这在部分青年教师中甚为普遍。

笔者建议:

第一,要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方法和其他的教学手段、方法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不可偏废,要结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用得好的标准之一,是应符合师生互动,调动双方的积极性,而且不湮没教师的个性特长和教学风格。

第二,不要把是否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评价一堂课的唯一标准,如果不是技术至上主义的话,应确立人(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不可能出来第三个主体。

第三,对于科学课程来说,直接经验极为重要。以生物教学而言,现代教育技术创设的虚拟情景,代替不了实际的观察、实验和实践,二手资料的搜集和分析总逊于实际的调查。

第四,在教学中要防止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用于“高效率”的灌输。学生在高速变幻的屏幕面前,没有思考的时间,一帧一幅,频频闪过,眼睛疲劳,思维紧张,不利于学习也有损健康。因此要少而精,用得适当。

全文都只是一些建议,没有举例。若举例,当属负面,影响不好。因为大家都对新课程的教学非常努力,成绩斐然。玉也有瑕,何况教学?人的认识和行为,总难免片面,提倡了一面,可能会忽视了另一面。我们是在曲折中前进的,这也是辩证法。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