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教育教学 >> 历史教学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历史教学改革的尝试——“史情”课           ★★★ 【字体:
历史教学改革的尝试——“史情”课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22    

上海复旦附中  李峻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尤其加强对学生的文化道德素质、心理智能素质的教育,这已成为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与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在转变传统教育思想、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教育改革与实践中,笔者在教学中加强重点问题的讲授与研讨,加强学生参与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因材施教,逐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即“史情”课教学。“史情”课在深化教材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质量,落实“素质教育”方面起到一定作用。本文就“史情”课教学的实质、操作程序、实施效果等方面作一定的阐述,祈望在历史教改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史情”课的含义与实质

所谓“史情”课,即突出历史与国情现实相结合的历史课。每月两次由学生自己设计一堂历史课,选择与历史教学进度相关的历史主题,由学生自由组合,课前自己寻找史料、归纳总结;课上登台阐述观点、组织讨论、质疑解困;课后小结心得、撰写论文。此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地主动学习,达到拓宽知识面、深化教材内容、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

二、“史情”课具体操作程序

1. 教学目标

本着立足现实、了解过去、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通过学生“自助式”教学,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以史为鉴,探求历史发展的轨迹,考察社会的发展与演变,总结历史发展规律,寻找历史与现实的撞击点,争做学习的主人、时代的主人。

2.课程设置和组织形式

高中一年级每月2到3节课,每课由4位学生自由组合。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精心选题。学生广泛阅读、查找、收集、摘抄与课题相关的历史史料,包括文字材料、音像材料等。在丰富材料的基础上,学生拟订文章结构,编排设计与课题相关的板块(黑板或电脑辅助教学)。课堂教学采用面上全体学生参与和点上个别学生重点主持,通过阐述、设问、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让全体学生对此课题有较为深刻的认识。课后在教师的指点下,学生及时总结此节课的得失,并撰写相关的小论文。

3.教学原则

“以小见大”原则

课题的选择是一节“史情”课成功与否的关键。课题一定要遵守“以小见大”的原则,切忌空而大的主题,在这方面,学生不易学握,需教师课前指导。有几次,学生选择了“浅谈教育”、“战争与和平”等课题,极易形成空谈的现象,后来在教师的帮助下,改为“由日本明治维新的教育改革看教育与国力之间的关系”、“宗教矛盾——威胁和平的重要因素之一”,这样课题的论点清晰,学生易把握。

“论从史出”

当学生在准备课题时,教师要强调“论从史出”原则。一来让学生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二来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如怎样查找原始史料。学生在应用史料论证问题的过程中,一来让其通过实践认识到并非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再现,遗留下来的历史是有空白的。史料的编写受其时代的局限,可能有真伪之分,作为学者要尽可能全面地检验史料的真伪,切忌断章取义,就如有的学生借用《文学报》(1990年2月22日)的一段话所说:“历史,你可能接近它,却休想复原它,能做的是不讳过,不溢恶,不夸饰,不虚美…… ”二来,在“论从史出”中,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史料并得出结论,其历史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从而达到历史教学的“以史启智”的目的。

“联系实际”原则

学习历史不该是“为历史而历史”,否则学生对历史将失去兴趣。历史课要发挥它的实用性和社会性,体现它的时代性,赋于它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史情”课只有贯彻“联系实际”的原则,其活力才能真正得以体现。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课题地要尽可能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注重历史知识与历史理论纵横迁移。如讲到“工业革命”要联系三次科技革命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由美国的1787年宪法联想到美国的民主制度。联系实际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现象本身,更好地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并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不是对僵尸的临摹,而是对生命活力的鉴赏。”

“全面参与”原则

“史情”课并非是四人一台戏,而是台上台下师生呼应的一台大戏。只有让学生发挥强烈的参与意识,使他们敢想、敢讲、敢桃错,调动全体学生的内部动力,培养学生的个性,这样才能体现“史情”课的价值。

“导演+监制”原则

“史情”课虽由学生唱主角,但教师应在整堂课中发挥核心的作用。教师在帮助学生确立课题的同时,要给学生推荐与课题相关的参考资料。在课堂上则把握方向,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如有一次在讲述经济是政冶的基础时,有的学生提出“只要经济搞好了,就能保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就不会发生政冶风浪了”,对于这观点,部分学生表示赞同,这时教师就及时指出:从历史来看,许多国家在经济发展良好的情况下不也爆发了政治风浪,如东欧剧变,甚至我国也在80年代末出现“八九”风波,这说明经济搞好是国家政治稳定的一大因素,同时也要注意思想意识的稳定,因此邓小平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原则。这样,教师指出了学生评价的不足,及时树立了正确的观点。

三、“史情”课的教学效果

l.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才能充分凋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在这方面,“史情”课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力,激发学生主动地汲取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它落实了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当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2. 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史情”课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如对历史材料的搜集能力,对历史现象的再认再现能力,对历史事实的理解阐述能力,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评价能力,对历史知识的应用迁移能力。此外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让学生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分析历史客体,揭示历史本质,把握历史发展进程,预见未来。

3.帮助学生掌握研究历史的方法

“史情”课是历史教学改革的新尝试,是一门教学相长的探索课。在实践期间,教师可大胆放手让学生运用各种方法来探究历史,在各种尝试中,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学习历史的莫大乐趣。如让学生知道并初步学会现代史学研究方法,如运用现代高科技技术的计量史学,及心理史学,口述史学,影视史学等等。这样,学生及时掌握了学术动态,又了解历史研究的新领域,进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其学习能力。

“史情”课是我校历史教学改革的新尝试,无论课程设置还是教学手段都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但其旨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预示其将有强大的生命力。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