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医学论文 >> 特种医学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黄褐斑发病多因素调查分析及消斑汤疗效观察           ★★★ 【字体:
黄褐斑发病多因素调查分析及消斑汤疗效观察
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0-1    
【关键词】  发病机制
    【摘要】  目的  调查影响黄褐斑发病的多种因素并观察中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填写状态-特质焦虑(STAI)调查问卷,放免法测定血清卵泡促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孕酮(P)、雌二酮(E2)、睾酮(TS)水平,应用中药消斑汤对48例患者进行治疗,并设对照组。结果  黄褐斑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而且STAI量表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E2、P水平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消斑汤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黄褐斑的发生,首先在内分泌紊乱的基础上,在多种促发因素作用下形成,用中药消斑汤治疗安全、有效。
  【关键词】  黄褐斑;发病机制;中药治疗
   
  Analysis of multiple pathogenic factors involved in maculopathy and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reatment with xiaoban decoction
  QIU Ying,FANG Dong,LIU Shu-mei.
  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Jining First People′s Hospital, Shandong 2721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multiple pathogenic factors involved in maculopathy and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reating maculopathy with Chinese herbs.Methods  Fill out STAIinquiry papers and test the level of FSH,LH, P, E2,Ts in the blood serum by means of radioimmunoassay. Patients a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he control group and treatment group,80 patients of which were treated with xiaoban decoction.Results  Macuopathy may be due to multiple pathogenic factors.The scores of the STAI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level of E2 P in the blood serum elevated,which shows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Treatment group has a obviously higher total effective rate than the control group.Conclusion  On the basis of endocrine dysfunction various pathogenic factors may induce maculopathy, which can be treated with xiaoban tang safely and effectively.
  【Key words】  maculopathy pathogenic;mechanism;treatment by Chinese herbs
    黄褐斑是面部常见的色素代谢障碍性皮肤病,好发于中青年女性。诊断容易而治疗困难,其发病的原因和产生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国内外亦无满意的治疗方法。由于黄褐斑发生于面部,持续时间长,不易消退,且发病年龄有低龄化的趋势,给患者的工作、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影响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本文对80例黄褐斑患者进行了多因素的调查分析以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并运用中药组方消斑汤辨证施治,同时与西药治疗进行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黄褐斑患者均在我院门诊确诊,其诊断依据为1998年8月全国色素性皮肤病学组制订的标准[1]。男8例,女72例,男女之比1∶9。年龄16~50岁,平均(32.0±4.0)岁。病程最长15年,最短3个月,平均3.74年,临床分型:蝶形55例,面上部型10例,面下部型9例,混合型6例。病因分型:特发型21例,继发型59例。病理分型:表皮型35例,真皮型30例,混合型15例。
  1.2  研究方法
  1.2.1  病例选择  (1)入选标准:①男女黄褐斑患者,年龄12~50岁。②患者同意参加观察,并能密切配合。(2)排除标准:①怀孕、哺乳期妇女。②患有严重的肝、肾、心肺、消化道疾病的患者。③不能按时服药和定期复查者。④研究者认为应排除此项观察的其他任何情况或疾病者。
  1.2.2  状态―特质焦虑问卷调查(STAI)  对80例黄褐斑患者采用Charles D等研制的修订版本,填表前给患者说明测试的意义,按要求填写,并由专人复查,以防漏评。与健康者50例做对照,对照组人员来源于健康查体者,其年龄和性别与患者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3  血清标本的收集与保存  (1)女性患者及对照组均选择月经中期采血,受试者均于每天上午8~10点空腹状态下取肘静脉血0.5ml,分离血清置-20℃以下冰箱保存备检。(2)测定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RIA),试剂由中美合资天津九鼎原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试剂盒,主要仪器采用国营262厂生产的FJ-2011γ免疫计数仪,全自动打印标准曲线及测定浓度。控制批内及批间变异分别为4.5%及6.4%,均符合试剂盒的要求。30例对照者来自健康献血员。两组在年龄上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1.2.4  治疗方法  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8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以自拟加味化瘀消斑汤组方当归15g,川芎12g,牡丹皮15g,栀子10g,生地15g,蝉蜕10g,紫草20g,红花10g,益母草15g,柴胡12g,白芷9g,蒺藜10g,茯苓15g,山药15g,水煎服,每日1剂。对照组给予VitC 1.2g/d,VitE 0.6g/d,两组药物均以15天为1个疗程,间隔1周。连用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
  1.2.5  评价标准  (1)以4级评分方式(0、1、2、3)进行观察:初诊皮损存在时,以“3”表示,反之以“0”表示。随访时与初诊时进行比较:选择“3”时,表示观察指标没有好转;选择“2”时,表示观察指标仅有小部分好转;选择“1”时,表示观察指标大部分减轻;选择“0”时,则表示观察指标完全消退。(2)计算临床体征分级评分的治疗指数:临床疗效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4级。治疗指数=(初诊积分-治疗后积分)/初诊积分×100%;痊愈:治疗指数=100%(皮损完全消退);显效:60%≤治疗指数下降<100%(皮损消退60%以上);有效:30%≤治疗指数下降<60%(皮损消退≥30%而<60%);无效:治疗指数下降<30%(皮损消退<30%)。
 2  研究结果
  2.1  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  见表1。
  表1  发病相关因素 略
  2.2  两组STAI检测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STAI检测,患者组状态―特质焦虑量表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见表2。
  表2  两组STAI检测结果比较  (略)
 
  2.3  血清性激素水平测定  患者组血清卵泡促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孕酮(P),雌二醇(E2)水平高于对照组,睾酮(TS)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见表3。
  2.4  治疗结果  治疗组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22.9%及93.8%,对照组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12.5%及78.1%,两组相比,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见表4。
  表3  两组血清性激素水平比较  (略)
  表4  两组治疗黄褐斑疗效对比  (略)
  3  讨论
  黄褐斑在临床上属于诊断容易、治疗困难的疾病,其发病因素及产生机制复杂。通过对本组患者的临床观察分析,认为黄褐斑的产生首先是在内分泌紊乱的基础上,在多种促发因素作用下形成。皮肤正常色素的代谢依赖于黑素的生成和降解的平衡[2],当二者关系失调时则产生黑素的堆积。黑素分为两大类,黑褐色者为真黑素,黄红色者为褐黑素,均在色素细胞中形成,在酪氨酸酶的作用下,酪氨酸被氧化,最终形成黑素,在其生产的过程中,该酶的活性起关键性作用。当内分泌失调紫外线强度增加时,造成黑素细胞活性增加,不断产生黑色素,沉积于皮肤中[2]。本组病例中,血清E2、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S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这与国内报道相一致[3],由于E2、P的增加共同作用于黑素细胞,使其活性增加,促进黑素细胞的分泌以及促进黑素的扩散[4],这很可能是黄褐斑发病的主要机制。避孕药物的大量使用(43.7%),特别是目前在青少年中缺乏有效的性教育,使低龄妊娠、流产、生殖器炎症、月经失调者增加,均说明患者体内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的失调。日晒是黄褐斑的主要的诱发和加重因素,本组病例与其相关性达100%,国内报道,经Logistc回顾分析,有统计学意义[4]。另外长期便秘,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国外调查显示粪便中某些物质,在大肠微生物作用下,分解出叫SP-G3的化合物,吸收入血,使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障碍,致内分泌失调[5]。本组病例中遗传因素占37.5%,这说明个人的易感性不同。
  我们对患者组进行的状态―特质焦虑量表的调查,说明本组人群患病前在性格上存在有明显的紧张、焦虑的倾向,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学习等带来的压力,长期的精神不佳(83.8%),均与黄褐斑的发生明显相关。
  祖国医学认为“有诸内必行于外”。黄褐斑被称之为“面尘”、“肝斑”,常因肝气郁滞,肝郁脾虚、湿热内蕴、经络瘀阻、气血不能上荣于颜面,情志不舒,郁怒不畅,肝失疏泄,经络受阻,使颜面气血失和所致[6],故男女均可发病。
  对于黄褐斑的治疗有多种方法,传统西医治疗虽有一定的疗效,但疗程长,见效慢,患者常难以坚持,特别是静脉给药者,导致治疗最终失败。外用药物需长期使用,常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如色素脱失,皮肤过敏、萎缩,毛细血管扩张等[7]。而我们采用祖国医学的理论,辨证施治,自拟加味化瘀消斑汤治疗黄褐斑,具有疏肝解郁、清热凉血、调理冲任、活血化瘀之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当归、川芎、丹皮、红花、紫草具有促进表皮细胞代谢、改善微循环的作用,而白芷、茯苓、山药可以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8],故而治疗效果显著,痊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价格低廉、药源广泛、安全有效、经济实用,患者易于接受。
  【参考文献】
  1  柳曦光,魏娟.黄褐斑治疗的新进展.黑龙江医学,2001,25(9):659.
  2  伊和姿,严如珍,姚玉同.两种面部黄褐斑治疗的疗效比较及机理探讨.皮肤病与性病,2001,23(4):7.
  3  林新瑜,周光平,李利.女性黄褐斑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的检测.临床皮肤科杂志,1997,23(6):285-287.
  4  张地君.黄褐斑的病因、诊断分类及治疗.皮肤病与性病,2000,22(3):19.
  5  张菊香.乳增宁片清退皮肤色素机理的探讨.中药材,2000,23(5):308-309.
  6  李秀萍,李灵巧.黄褐斑的辨证论治.河北中医,2000,22(6):450-451.
  7  何秀珍.黄褐斑的治疗.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9,25(6):357-359.
  8  李洪武,朱文元.治疗黄褐斑的中药复方对酪氨酸酶的活性影响.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33(2):93-95
论文录入:guoxingxing    责任编辑:guoxingxing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