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医学论文 >> 特种医学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α-干扰素与拉米夫定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 【字体:
α-干扰素与拉米夫定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0-1    
作者:钟基大 郭西萍 冯红萍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关键是抗病毒、抗纤维化治疗,但单用一种抗乙型肝炎病毒(HBV)药物疗效往往不佳,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抗HBV药物为拉米夫定和α-干扰素,因此我院于2000年10月~2003年10月对77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进行拉米夫定(LAM)和(或)α-干扰素的治疗研究,观察近期疗效和安全性,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7例CHB患者,符合2000年西安会议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1],并符合《拉米夫定临床治疗指导意见》[2]的要求。病史6个月以上,血清HBsAg、HBeAg、HBV DNA阳性,治疗前2个月内ALT升高超过正常值2~10倍以内,排除重叠其他肝炎及治疗前应用过抗病毒或调节免疫药物等。
  1.2  治疗方法  拉米夫定组25例,拉米夫定100mg/d,疗程暂定12个月;α-干扰素组(α-IFN、商品名运德素)26例,5Mu/d肌肉注射,连续15天后,改为5Mu隔日1次,疗程6个月;联合治疗组26例,拉米夫定+α-干扰素,剂量、用法、疗程同上。各组可同时加用普通护肝药物如当飞利肝宁胶囊、护肝片等。
  1.3  观察指标  (1)肝功能生化指标用美国Beckman全自动生化仪及其配套试剂。(2)HBsAg、HBeAg、抗-HBe、抗-HBc用微粒子酶免疫法(MEIA)检测,试剂由美国Abbott公司提供;HBV DNA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由广州达安基因诊断中心提供仪器和试剂盒,截断值为105拷贝/ml。对于HBV DNA阴转后再转阳者行YMDD变异检查(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PCR-RFLP)。(3)血清纤维化指标PCⅢ、LN、HA、IV-C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试剂购于上海海军研究所。(4)肝组织学评价进行炎症活动度分级(G)及对肝组织纤维化程度进行分期(S)。依照半定量计分标准,进行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定量计分。所有肝组织标本的诊断和评价分析由我院病理科进行。
  1.4  统计学方法  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组间比较采用多样本均数的F检验及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率计算,使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血清ALT、AST复常率  6个月时拉米夫定组为87.4%,干扰素组为83.5%,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组88.6%;12个月时拉米夫定组为83%,干扰素组为85.3%,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组90.4%;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2.2  血清HBV DNA、HBeAg及抗-HBe的变化  见表1。
  2.2.1  HBV DNA阴转率  本文资料依次为联合治疗组(92.3%)>拉米夫定组(80.0%)>干扰素组(46.2%)。联合治疗组和拉米夫定组明显优于干扰素组,差异有显著性(χ2分别为11.27和6.25,P<0.01和0.05),联合治疗组和拉米夫定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7,P>0.05)。
  表1  血清HBV DNA、HBeAg及抗-HBe的变化  例(略)
  2.2.2  HBeAg阴转率  依次为联合治疗组(76.9%)>干扰素组(46.2%)>拉米夫定组(12.0%),联合治疗组明显优于干扰素组和拉米夫定组(χ2值分别为8.51和30.80,P<0.01和0.001),干扰素组优于拉米夫定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7.16,P<0.01)。
2.2.3  抗-HBe阴转率  依次为联合治疗组(73.1%)>干扰素组(38.5%)>拉米夫定组(8.0%),联合治疗组明显优于干扰素组和拉米夫定组(χ2值分别为19.39和41.13,P均<0.001),干扰素组也优于拉米夫定组(χ2=6.57,P<0.05)差异有显著性。
  2.3  血清纤维化指标PCⅢ、LN、HA、IV-C含量变化  见表2。结果显示:在3组中,治疗后血清纤维化指标含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各组治疗后血清纤维化指标含量差异不明显,差异无显著性(P>0.05)。
  表2  血清纤维化指标PCⅢ、LN、HA、IV-C含量变化  (略)
  2.4  治疗前后肝组织病理学变化  治疗前进行肝组织活检的有26例,其中拉米夫定组8例,干扰素组8例,联合治疗组10例。治疗结束时有20例进行了第二次肝穿刺,其中拉米夫定组6例,干扰素组8例,联合治疗组6例。20例患者治疗前后肝组织病理变化不明显。
  2.5  不良反应  拉米夫定组安全性及耐受性良好,无明显不良反应,干扰素组和联合组出现流感样症状和一过性轻度白细胞下降,但在干扰素疗程结束后逐渐缓解;三组患者疗程中血糖、心肌酶及肾功能等检查结果均无异常。
3  讨论
  慢性HBV感染由于病毒持续复制并启动和诱发机体的免疫反应,造成肝脏损害,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综合治疗中应着重抗病毒治疗。如何联合用药提高抗HBV的疗效,是国内外肝病专家关注的热点,我院采用拉米夫定联合α-干扰素抗HBV,是基于不同的抗HBV药物有不同的作用靶位,通过不同的作用靶位,可以抑制和表达[3]。干扰素的作用靶位是RNA水平,既可抑制HBV DNA复制,也可抑制病毒蛋白的表达。而核苷类似物(拉米夫定)的作用靶位是抑制HBV DNA多聚酶,主要使HBV DNA的复制受到抑制,有文献报道拉米夫定治疗1年的YMDD变异发生率为15%(43/295),其中11%(31/295)为野生株和变异株混合感染,治疗2年后,YMDD变异发生率为38%,治疗3年(156周),YMDD变异发生率53%(27/51),使用拉米夫定4年YMDD变异发生率约为68%[4~6]。因此在最初拉米夫定治疗的同时加用干扰素治疗,不仅使HBV DNA阴转,同时在HBV DNA低滴度的情况下使HBeAg尽早阴转,缩短了抗病毒疗程,避免了长期应用拉米夫定引起的YMDD变异。
  本临床资料结果显示:三组疗程结束后血清ALT复常率、血清纤维化指标、肝组织病理学变化与干扰素组和拉米夫定组差异不明显。但联合用药组和拉米夫定组HBV DNA阴转率均高于干扰素组(P<0.01和0.05);联合治疗组和干扰素组HBeAg阴转率均高于拉米夫定组(P<0.001和0.01),因此我们认为拉米夫定联合α-干扰素抗HBV明显优于单用干扰素和拉米夫定;如果在拉米夫定治疗的后期加用干扰素治疗,此时虽然HBV DNA处于低滴度水平,但是患者往往处于抗病毒的耐受期,难以提高HBeAg的阴转率。
另外,三组治疗结束后,其血清纤维化指标含量明显下降,说明拉米夫定和干扰素还有抗纤维化作用。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炎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途径,而慢性肝炎肝纤维化阶段经过治疗大多数是可以逆转的,近年研究发现,α-干扰素可抑制TGF-β的活性和抑制HSC的增殖,从而发挥抗纤维化的作用[7];拉米夫定通过竞争性抑制HBV DNA聚合酶,达到快速、显著地抑制HBV DNA的复制,减轻肝脏炎症反应,促进肝功能恢复,阻止肝纤维化的进展[8]。
  本文采用拉米夫定联合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试图克服单用拉米夫定的不足,提高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我们认为拉米夫定与IFN-α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值得扩大临床验证,关于停药后的远期疗效,应进行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19:56-62.
  2  2000年拉米夫定临床应用指导意见.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248-249.
  3  斯崇文.从HBV的复制过程认识抗HBV药物的作用、效果和抗HBV的策略.临床肝胆病杂志,2000,16:131.
  4  Liaw YF,Leung NW,Chang TT,et al.Effects of extended lamivudine therapy in Asia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Asia Hepatitis Lamivudine Study Group.Gastroenterology,2000,119:172-180.
  5  Leung NW,Lai CL,Chang TT,et al.Exended lamivudine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enhances hepatitis B eantigen seroconversion rates:results after 3 years of therapy,Hepatology,2001,33:1527-1532.
  6  Liaw YF.Therapy in the 21th century:Hepatitis B.APASL,IASL and ISH joint postgraduate course,2000,17-20.
  7  黄以群,王崇国,周明行,等.干扰素-α抗鼠肝纤维化的作用.中华传染病杂志,2002,20:94-96.
  8  姚光弼,王宝恩,崔振宇,等.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长期疗效.中华肝脏病杂志,1999,7(7):80-83
论文录入:guoxingxing    责任编辑:guoxingxing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