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36例粘膜原发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分析及鉴别诊断           ★★★ 【字体:
36例粘膜原发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分析及鉴别诊断
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0-3    
作者:宫惠琳董炜疆张学斌

【摘要】目的探讨粘膜原发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粘膜原发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对肿瘤进行光镜观察,并做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根据肿瘤细胞形态特点及有无黑色素,36例粘膜恶性黑色素瘤被分为上皮样细胞为主型17例,梭形细胞为主型8例,小痣样细胞型2例,混合型9例;黑色素明显者16例,无或黑色素少者20例。免疫组化染色HMB45、S100、Vimentin阳性率分别为80%、100%和80%。结论粘膜恶性黑色素瘤的组织结构和病理形态复杂,有不同病理类型,部分病例诊断比较困难,需借助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诊断和鉴别诊断。

【关键词】恶性黑色素瘤粘膜病理学临床

0引言

恶性黑色素瘤(简称恶黑)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好发于皮肤,发生于粘膜者少见,其组织学变异很大,约50%的病例不含黑色素[1],给病理诊断带来一定困难,容易误诊和漏诊。本文收集了鼻腔、直肠肛管、阴道、食管等处粘膜原发恶性黑色素瘤36例,就其病理形态学特点、免疫组化及鉴别诊断进行了分析。

1资料和方法

收集我院1990~2005年经病理确诊粘膜原发恶性黑色素瘤36例,标本均经10%福尔马林固定,常规取材,石蜡包埋制片,HE染色,光镜观察,其中15例作免疫组化染色,免疫组化采用SP法。HMB45、S100蛋白、Vimentin、CK、EMA、LCA、NSE、Syn、SMA、Desmin单克隆抗体均购自福州迈新公司,DAB显色苏木素复染。用已知的中等程度阳性片作阳性对照;PBS取代第一抗体作为阴性对照。以肿瘤胞浆或胞核染成棕黄色为阳性。其中29例附有随访资料。

2结果

2.1临床资料36例粘膜恶黑中发生于直肠肛管16例、鼻腔12例、阴道4例、球结膜2例、口腔及食管各1例。发病年龄从38~70岁,平均58.7岁,男14例,女22例。临床症状依部位不同而表现不一。所有病例中只有2例鼻腔、2例球结膜恶黑术前得以正确诊断,其余分别诊断为直肠癌、直肠息肉、鼻咽癌及鼻息肉、宫颈癌、食管癌等,临床诊断正确率仅为11%。临床分期:Ⅰ期11例,Ⅱ期15例,Ⅲ期10例。

2.2巨检观察36例中,9例为活检标本,27例为根治性手术切除标本。肿瘤体积由0.5cm×0.5cm×0.3cm~7.0cm×5.0cm×4.5cm不等,大多呈结节状、息肉状或蕈伞状向粘膜表面突起,表面颜色变化多样,呈黑褐色、灰黑色或灰白色等,常伴有溃疡及糜烂,切面呈灰褐及灰白色,质地较细腻、中等硬度,部分病例伴有出血及坏死,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周界不清。

2.3镜下观察肿瘤细胞形态多样,大小不一,可见上皮样、梭形、小痣样、气球样瘤细胞及瘤巨细胞,几种细胞常混合存在、并以一种为主,瘤细胞内黑色素含量多少不等,有的看不到黑色素。根据肿瘤细胞的形态特点将本组病例分为以下类型:上皮样细胞为主型17例,特点为瘤细胞体积大、多边形,边界清楚,胞浆丰富、嗜酸性或嗜双色性,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核膜清楚,核仁明显,瘤细胞大多排列成实体巢或片状,有的排列成腺泡状(见图1、2);梭形细胞为主型8例,镜下特点为瘤细胞呈长梭或短梭形,似成纤维细胞,胞浆嗜酸,但核较大,卵圆形或香肠形,核仁较明显,似上皮样细胞的核,瘤细胞排列成束状或漩涡状(见图3);小痣样细胞型2例,瘤细胞体积小,胞浆少,核圆染色较深,核仁不清或仅见小核仁,瘤细胞聚集成巢状,似痣细胞巢或弥漫排列(见图4);其余9例为上皮样细胞及梭形细胞混合型。HE染色下胞浆内黑色素明显者16例,无或黑色素少者20例(占55.56%),其中15例因光镜下直接诊断有困难,而进一步做免疫组化染色确诊。36例中20例有局部淋巴结转移。

2.4免疫组化结果观察15例粘膜恶黑均作HMB45、S100蛋白、Vimentin、CK、EMA免疫组化标记染色,其中5例因鉴别诊断需要还选择了LCA、SMA、NSE、Syn、Desmin标记。结果HMB45阳性12例(80%),S100蛋白阳性15例(100%),Vimentin阳性12例(80%)、CK灶状阳性2例(13.3%),EMA及其他标记均为阴性。

2.5随访结果随访29例,最短生存期为5个月,1年内死亡10例,1~3年内死亡8例,3~5年死亡5例,10例在术后3年内发生淋巴结、肺、脑转移或局部复发,1例鼻腔恶黑术后6年发生左肾上腺转移,目前仍健在,3、5年生存率分别为37.93%、20.69%。

3讨论

恶性黑色素瘤常发生于皮肤,与紫外线照射、遗传、先天性痣以及外伤等因素有关,发生于粘膜者少见,仅占恶黑的5%~30%,体内各器官粘膜上皮都可发生,但以鼻腔、肛管直肠及口腔为好发部位[2]。

3.1粘膜恶黑的诊断与免疫组化染色特点

诊断粘膜恶黑主要依靠其光镜下组织学特点,尤其是含黑色素的典型恶黑,本组病例中21例就是活检后直接诊断。国内对粘膜原发恶黑的诊断提出三个标准:①具有恶黑组织学特征;②排除其他部位恶黑转移及邻近器官恶黑的侵犯;③瘤旁粘膜有交界痣改变。其中第三点是诊断原发恶黑最可靠的依据,但因临床上多为活检标本,或肿瘤侵犯破坏,实际工作中难以看到。本组36例前两个条件均具备,而能观察到瘤周粘膜有交界痣改变的仅有5例(占13.8%)。

对于无色素型或变异型恶黑,在直接诊断有困难时,可辅助予免疫组化染色,常用的标记物有HMB45、S100、Vimentin。HMB45是恶黑相关抗原的单克隆抗体,仅与活跃增殖的黑色素细胞起反应,与休眠的黑色素细胞不反应,不结合真皮内痣细胞,对诊断恶性黑色素瘤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阳性率可达90%以上,目前已被普遍采用[3]。S100蛋白也是诊断恶黑的良好标记物,敏感性强,但特异性差,故常与其他标记物合用,现已证实S100蛋白存在于各种类型的黑色素痣和黑色素瘤内,文献报道粘膜恶黑的阳性率为92%[4]。Vimentin在恶性黑色素瘤中有较高的表达率,有报告Vimentin在皮肤恶黑的阳性表达率为100%,在鼻腔原发性粘膜恶黑的阳性表达率为77.5%[5],但Vimentin对恶黑缺乏特异性,大多数肉瘤及一些低分化癌也可表达,因此Vimentin要与其他抗体如HMB45、S100蛋白结合使用[6]。恶黑的典型免疫组化表达显示HMB45、S100蛋白、Vimentin阳性,但少数恶黑可出现异常免疫表型:如瘤组织偶尔灶状表达CK、CEA、EMA、Desmin,应予注意[7]。

3.2粘膜恶黑的鉴别诊断

由于恶黑形态多样、组织结构复杂,且部分肿瘤细胞中黑色素颗粒极少或缺无,易造成临床及病理误诊。本组病例中临床诊断正确率仅为11%,低于文献报道的20%,究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粘膜恶黑少见,肉眼形态缺乏特异性;(2)肿瘤结构变异较大,既可类似癌又可类似肉瘤[8],如果其中一种结构占优势时,加之黑色素少或无就有可能误诊。如上皮样细胞镶嵌成巢或腺泡状排列,可误诊为鳞癌、腺癌;梭形细胞成束状或漩涡状排列,可误诊为纤维肉瘤或恶性神经鞘瘤。(3)与皮肤相比粘膜恶黑黑色素含量较少,如本组病例中无黑色素及黑色素含量稀少者占55.56%。 论文网在线 www.lunwenwang.com

因此在鉴别诊断时应注意:(1)与癌鉴别:如低分化鳞癌、腺癌、肉瘤样癌、小细胞未分化癌等。此时要仔细观察切片,看有无恶黑的组织学特点,如见芽瓣样瘤巨细胞及小痣样细胞单个或小灶状出现[9],对诊断恶黑有重要意义,此外粘膜恶黑瘤细胞具有向粘膜表面浸润的现象,而癌周粘膜常有粘膜的非典型增生或原位癌形成,因此在表面粘膜内如有单个或巢状异型细胞浸润,也支持恶黑的诊断;(2)与多种类型的肉瘤鉴别,特别是一些含黑色素的肉瘤,如色素性神经纤维瘤、恶性神经鞘瘤,这些肉瘤除了形态学与恶黑有不同外,免疫组化染色HMB45亦为阴性;(3)与粘膜色素痣或色素沉着鉴别,这些良性病变中也含有黑色素,但细胞分化成熟,无异型性,而恶黑细胞间变明显,形态多样,核分裂易见,并向粘膜表层及深部浸润生长,缺乏成熟现象。

3.3粘膜恶黑的治疗和预后

本瘤可采取手术加放疗、化疗加免疫治疗、生物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肿瘤临床分期、血管浸润情况,有无淋巴结转移等,Larsson报告一组病例3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40%、23%,并分析预后差的原因在于:(1)粘膜恶黑缺乏典型症状而导致诊断延误;(2)临床误诊而导致治疗延迟;(3)受发生部位的解剖结构限制,不能彻底切除肿瘤,导致肿瘤复发;(4)恶黑血供丰富及淋巴结转移渠道多,导致肿瘤早期扩散[10]。本组病例中3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37.93%、20.69%,略低于文献报道,可能与肿瘤临床分期晚有关(Ⅱ期、Ⅲ期占69.44%)。因此,为了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要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

【参考文献】

[1] 王丽霞,畅俊平,孙亚菲,等. 无色素性黑色素瘤的免疫组化研究\[J\]. 肿瘤研究与临床,1999,11(3):173174.

\[2\] 陈春梅,夏和顺,吴昌鸣. 粘膜恶性黑色素瘤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J\]. 肿瘤防治研究,2000,27(5):378380.

\[3\] Bacchi Carlos D, Bonetti Franco D, Pea Maurizio D, et al. HMB45: A Review \[J\]. Applied Immunohistochemistry, 1996, 4(2):7385.

\[4\] Heegaard S, Jensen A, Prause U. Immunohistochemical diagnosis of malignant melanoma of the conjunctiva and uvea: comparison of the novel antibody against melanA with S100 protein and HMB45\[J\]. Melanoma Research, 2000, 10(4):350354.

\[5\] 吴丽莉,詹镕洲. 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8例病理分析\[J\]. 诊断病理学杂志,1997,4(2):9495.

\[6\] 罗定泰,夏和顺. 头颈部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及病理研究\[J\]. 中华肿瘤杂志,2001,23(3):256258.

\[7\] 叶明福,张哉根,王亚丽,等. 恶性黑色素瘤组织学变异型与鉴别诊断\[J\].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4,20(5):588591.

\[8\] Banerjee S, Harris M. Morphological and immunophenotypic variations in malignant melanoma \[J\]. Histopathology,2000, 36(5):387402.

\[9\] 王彩霞,王燕霞,王晓,等. 鼻腔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的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J\]. 黑龙江医药科学,2003,26(4):2931.

\[10\]Larsson K, Shaw H, Thompson J, et al. Primary mucosal and glans penis melanomas: the Sydney melanoma unit experience \[J\]. Australian & New Zealand Journal of Surgery, 1999, 69(2):121126.

论文录入:guoxingxing    责任编辑:guoxingxing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