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先天性外中耳畸形22耳的手术治疗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0-1 12:35:57  文章录入:guoxingxing  责任编辑:guoxingxing

3  讨论

  1882年Kiesslbach首先报道1例先天性耳廓畸形和外耳道闭锁的患婴,术后发生面瘫,许多年来又因为不能改善听力而无人问津。直到开窗术使用于耳硬化症,对本病的认识才开始转变。1952年的Shambough、1953年的House的临床实践证明外科治疗是可行的[1]。以后随着胚胎学、解剖学、生理学发展,才增强了人们采用手术治疗的信心。我国的山东[2]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并已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有一些问题诸如远期疗效、外耳道再狭窄、耳廓畸形的重建与听力重建的时机等尚待进一步探讨。

  外科治疗本病的目的有二,一是矫正畸形,包括耳廓畸形、外耳道畸形和中耳畸形,而患者(单耳)往往只要求矫正耳廓畸形,因为健侧还有听力,患侧听力虽很差,但无关紧要。二是提高听力,对双耳畸形或少年(学龄期)者,要求就迫切些。是先矫正耳廓畸形或外耳道闭锁或矫正外中耳畸形,还是一期手术就能达到这三个目的,有关学者未能做出肯定的结论,都强调建立外耳道和鼓室成形提高听力的重要性。总之耳周瘢痕的存在影响了分期手术的实施。
   
  本组病例还提示外科手术治疗是提高听力的主要手段,这取决于术者的经验和处理复杂多变的鼓室畸形的能力,因为根据耳廓外形,CT和X线检查结果,并不能准确反应中耳的真实变化,如有1例小耳廓术中都发现镫骨和槌骨缺如,有1例小耳廓外耳道小如针孔并发外耳道胆脂瘤者术中发现耳道骨性闭锁和上下2个鼓室,听骨链缺如。又有1例硬化型乳突,鼓室深,面神经前移覆盖卵圆窗,使重建传音结构造成困难。所以术前要判明鼓室听骨畸形类形是困难的[3]。

  术后外耳道狭窄是最常见并发症,其原因有新外耳道不够宽大及粗糙,术腔感染,换药不及时,持续扩张方式不当等[4],笔者观察到选择外耳道皮瓣也很重要,术始曾采用替氏皮片出现缩窄变浅现象,后改用耳周中厚皮瓣,在纱条内放置抗生素和氟氢松软膏并持续使用抗生素、可的松换药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李宝实(主译),山葆(Shamboungh)(原著).耳科手术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3,273.

  2  李哲生,李国佳.先天性外耳道闭锁的面神经变异和畸形.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1988,2(3):143-145.

  3  王正敏.中耳畸形.中国眼耳鼻咽喉科杂志,2001,1(2):131-134.

  4  李兵,吕孟新,周建荣.外耳道成形术后外耳道再狭窄的原因分析.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节,2002,16(10):526-527.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