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行政论文 >> 社工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默戎镇----九龙村社区报告(二00三年四月)           ★★★ 【字体: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默戎镇----九龙村社区报告(二00三年四月)
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0-9    
李四凤 张明辉 蒋国(长沙民政学院)于2003-6-10 12:00:21发布)

目前,针对中国农村,特别是低度发展地区的“贫困”现状,我国各级政府、国内外NGO等都表示了自己的特别的关注,他们利用各类资源对低度发达地区的妇女推行了“妇女小额信贷”、孩子实施了“希望工程”、失学女童进行了“春蕾计划”……这些工作为当地的村民提供许多的帮助,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也逐渐发现一些不尽人意的窘境:如一些失学女童受过初、中等教育后回到农村无法认同当地“贫穷”的现状;而一些“希望小学”则没有孩子来上学;妇女的小额信贷也只是借给那些“有偿还能力”的妇女……为什么我们曾经认为很好的“扶贫项目”会变成这样?

带着这样的疑惑,2003年2月24日至5月下旬,长沙民政学院社会工作系社会工作专业的四名同学在一位督导老师的带领下,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默戎镇九龙村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农村社区工作毕业实习。

我们作为国内首次农村社会工作的实习生初次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农村的发展问题,试图靠民间团体资源来动员农村社区的发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农村自立的可能性。

我们此次实习的目的主要是锻炼实习生的农村社会工作实务能力,积累农村社会工作的实务经验,并以期希望能做一些农村社区发展的项目,为当地农村社区做一些事情。我们工作理念是采取能力建设(capacity building)模式。即希望培育当地村民应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急速变迁(尤其是全球化、市场化的变化)的能力,在当地寻找愿意为社区发展作贡献的领袖和村民,形成他们的组织,表达和满足他们的愿望和需求,保持和维护社区的利益。加强村民的创造力和维持代表他们组织的能力是能力建设模式的本质。我们希望通过能力建设过程能够处理由于歧视造成的社会不公平,使村民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自身的潜力,人人平等的享有资源权,形成一个尊重个人权利和价值多样性的氛围。

我们珍惜这次锻炼农村社会工作实务能力,增加农村社会工作实务经验的机会,坚信我们的理念:以人为本、尊重、同理、自决、个别化。并由此去搜集当地村民的口述故事,了解村庄的历史,认识当地的知识形成渊源及价值,尊重当地人的知识,理解他们生活的意义以及他们对自己生活的理解和期望,相信他们能够寻找到自身发展的方法和措施。

这份实习报告是基于我们四位同学在实习前期(2003年2月24日-3月25日)在九龙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其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九龙村社区简介,介绍相关人口、位置等内容;第二部分为社区基本情况,介绍村庄内村民的日常生活情况、传统文化、教育、经济等内容;第三部分为总结与建议,在这部分我们将对整个社区作一总结并提出一些相关建议。

我们在九龙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并在此过程中用心去听、去发现、去感受、去了解九龙人,争取与他们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力图真正融入他们的生活。期间,我们采用参与式研究方法,并使用非规范性访谈、指引性访谈、登录、文献分析等专业工作方法去收集资料,获取资源;并和他们一起去面对日常生活中的困难、挑战,旨在与他们共同寻求一条适合当地发展的道路。但是,囿于我们时间短、语言不通等自身的局限性,使我们还没有真正深入了解当地村民的真实生活;对他们生活的压力,所思与需求的了解还不够深,所以我们的一些意见仅供参考。

在此,我们感谢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人民政府,古丈县民政局,古丈县默戎镇人民政府,九龙村村支两委对我们的支持与关照;特别感谢九龙村村主任石清茂夫妇对我们生活上的照顾与关心;感谢石自平,陈先利,龙永胜等村民朋友给我们的帮助!
         一 社区简介
九龙村是隶属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默戎镇的一个行政村,位于默戎镇的西北方,东临坪坝、西与排布村相接。村中共有5个村民小组,158户人家,652人,村中龙姓居多,41户石姓,3户张姓,1户陈姓。村里耕地面积446.13亩(稻田338.13亩,旱地58亩);其中有一部分“千年地”(即祖辈耕种,传男不传女,这样一代代传下来,不能用来抵债的土地)。全村稻谷年产量12.7695万公斤,旱地玉米年产量0.6206万公斤,人均口粮205公斤,人均年收入448元(资料数据引自九龙村村委会2003年2月20日统计的数据)。村里人除了种稻谷、玉米外,还种油菜、地瓜、蔬菜。

自去年开始,县开发办计划进行农产品结构调整,九龙村开始大面积种植橙柚,楠竹,部分农户也计划搞大棚蔬菜。

村里1987年修通一条乡级公路,同时修建两座大桥,分别是九龙大桥和通口桥。村民出门一般乘坐两辆从坪坝发的中巴车,发车时间根据“赶场”(赶集)时间会有一定的变动:一般是早晨5:30-6:00发车,到九龙大概是6:00-6:30,而后分别开往吉首、古丈;大约11:00返回,往返车费14元。通常情况下,村民一般乘坐村里的农用车出行,只有特殊情况下才会乘班车。

村里有4家小卖部向大家提供日常生活用品,像其它肉、化肥之类的东西都是在“赶场”时买回来。这里的习惯是农历逢十逢五去赶默戎的场,逢三逢八去赶坪坝的场。

村里基本通电,只有少数几家因付不起电费而未用电。村中有2台榨油机,5台碾米机;有5户人家安装了电话。

在日常生活中,村里人的文化娱乐活动主要有:过年过节舞狮子;逢“三月三”、“六月六”、“赶秋”(立秋那天)唱苗歌,近些年,村子里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很多,他们当中几乎没有会唱苗歌的。过年时,他们大多都会赶回来,参加村里一年一度的联欢活动,表演一些自编自导的节目。晚会热闹非凡,村里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二 社区基本情况
(一) 村民日常生活
我们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年龄划分习惯作如下划分
•0-5岁
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子都是在大人的照料下生活的。0-2岁的小孩子一般是由妈妈专门在家里带,天气好的时候就用小背篓背着在村里四处转转;有时也是爷爷、奶奶带着玩耍。3-5岁的孩子已经可以在大人的照看下自己玩耍了,有时是大人带到田里去,一边干活一边照顾;有时在家里由爷爷、奶奶带着在村里玩耍;有的也会由辍学在家的姐姐带着玩耍。

玩的方面主要以木制的玩具为主:如木车、高脚马等。在天气好的日子,走在村里到处可见推着“小木车”,骑着“高脚马”的小孩子在高兴的玩耍。

•6-16岁
村里大约有150名左右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其中有60%是学生(85%能读完小学,20%读完初中)。现在的九龙,只要是家里经济条件允许,就会送孩子去读完小学。但也会因家中经济情况变化而出现时断时续或者辍学现象。

(1)小学阶段 由于村里的小学只设一、二两个年级,这些孩子需要换三个地方才可读完整个小学。一二年级在本村小学读,到了三四年级去邻村中寨小学读,而五六年级要到默戎镇或坪坝乡读寄宿学校。那些到中寨读书的孩子每天早上都要走大约40分钟到1个小时的路程去上学,晚上回来;那些读寄宿学校的孩子星期五才能回来一次,到了周日再带上米和一、二块零花钱回学校。

这些孩子平时读书回到家就凑在一起玩耍,他们的玩具很少也很简单:二三月份玩陀螺,六七月份玩冲锋枪;女孩子还玩跳皮筋,丢手绢。

其中陀螺是他们的主要玩具。它是用圆形木头削成的,通常为杉木、茶木或檀木,顶端是圆形,顺势削下去到了底端正中是尖头,为了好玩和耐用还要在尖头上钉一枚钉子;相应还要有一把由鞲树皮做成的用来打转它的鞭子。这种玩具在地板上、水泥地上,较平的土地上都可以玩,是孩子们的最爱。

(2)初中阶段 村里的孩子到了中学都要到坪坝乡或默戎镇读寄宿学校,一般一周回家一次,走时会带上大米和零花钱。这些稍大一点的孩子周末回来就很少在外面玩耍了,他们都要帮家里到山上砍柴、放牛,已经称得上是半个劳动力了。

(3) 还有一部分是辍学在家的十五、六岁的孩子,只要不下雨,他们就要到山上去一边放牛一边打柴,还要回家帮爸爸、妈妈烧饭。女孩子则还要帮妈妈洗衣服,带弟弟、妹妹,已经成为家里不可缺少的劳力。

•17-39岁
村里的青年到了18周岁就已经是一个劳动力了。他们农忙务农,农闲则外出打工;劳动之余就串门,大家坐在一起聊天,看电视。

本村17-28岁的年青人有200多人,由于家里田地比较少,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做,大部分都已外出打工,主要去往浙江、广州、深圳,只有在快过年的时候回家。村中只有七、八十人没有外出打工,而是在家里干农活,他们大多觉得在家里很“寂寞”“无聊”,没有钱赚。虽说家乡很好,但并不想过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所以只要有机会,家里有足够的劳动力都会选择外出打工。

•40-60岁
这一部分人是村里的常住人口,也是村子劳动的绝对主力军,既要料理家务,又要去地里劳作,是村里最辛苦、最劳累的一群人,经过一个月的观察走访,现将他们的日常作息列表如下:
性别
时间 内容 男 女
6:30 起床、洗脸、刷牙
6:40
做早饭
7:35 吃早饭
8:30 喂猪饭
9:00 出家门
9:30-18:00 锄地、打柴、放牛
打猪草
做晚饭、喂猪饭
19:00 吃晚饭
19:30 聊天、看电视
洗衣服
22:30 睡觉
从中可以看出,当地的女人在早上和晚上比男人多干两个小时的家务活,而白天她们则要和男人一样要在地里干活。当地的这些中年人基本上一天的时间都与土地打交道,过着真正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60岁以上
本村处于这个年龄段的老人大约有280人,按照常理,他们都应是在劳累了一辈子之后,到了该休息、享受晚年的年龄,然而由于在这里劳力较少,大多数70岁以下的老人仍要到田里干活,那些70多岁的老人有的因为劳力不够要去山上放牛、砍柴;有的身体还好,便会去帮儿女去割猪草、切猪菜等,应该说还是有点忙的,只有那些身体不太好,家里劳力充足的老人才能真正地“安享晚年”。

这些老人平时在不用劳作或天气不好时,大多三、五个的聚在一起聊天也有的要帮忙带孙子、孙女、烧饭等。

(二) 文化
 民族文化
(1)苗歌
是苗族文化的经典,其对仗工整、押韵整齐,唱起来抑扬顿挫;四、五十岁以上的人都会唱。他们那时侯在“七月七”、“三月三”、“赶秋节”(立秋那天)时都会成群到山里唱苗歌,有时通宵达旦。在平时,人们吃过晚饭后,青年人就会到路边唱情歌。
“赶秋节”是湘西人民富有传奇色彩的节日。相传以前有一个正直勇敢的苗族青年叫巴贵达惹,很受人敬恭。一天上山打猎射中“过天鹰”,掉下一只绣工精巧的绣花鞋,他决意去找这位绣鞋的姑娘。在乡亲们的帮助下,便设计了一种可以同时乘坐8个人的风车,形似秋千,取名“八人秋”。在立秋这一天,他邀请大家来打秋千,在秋场上找到这只 绣鞋的主人、美丽的七娘,并通过对情歌结为夫妻。从此,男青年想选择佳偶就去赶秋。这个传统节日,经久不衰,每年的“立秋”这天,苗族人民身穿盛装,邀友结伴,从四面八方涌向秋场,参观或观看各种文艺活动;这天主要活动是打秋千。秋场上人群拥挤、热闹非凡。现在,赶秋由原来的男女交际逐渐演变为一种娱乐活动。

苗歌有自己固定的音律,但填词随意,都是根据情境自编,如有贵宾到寨上做客,他们会敬上自家酿的米酒并放声歌唱,欢迎贵客:

才欠祖国长于寿 心动出口把歌提
欢迎歌唱莲花客 代表干部和村民
感谢领导师生来到此 忍受凄苦住我村
土家苗汉是朋友 好象同母一家人
有缘聚会团员酒 千里相会心有情
……
在婚嫁时,对苗歌也是其中一个习俗,男女双方亲朋好友相互对唱三天三夜,规模洪大,如:
歌言听我说一下 听我表妹把歌提
堂屋烧火来陪客 老少男女几班人
欠才不止三分话 礼貌不懂欠财文
歌南唱歌真聪明 歌唱苗语有古今
唱歌你能讲漂亮话 私人听歌都爱你
……
在没有汉字时,对一些东西苗族人民也有自己的表示方法。以上的苗歌都是用汉字翻译的,下面一首是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写的苗歌:
容埋文写打涌余 写送美女妹表情
周桂容埋周到咱 口近周代陪埋你
松方看呀打个手 见妹金采送为平
拿六打个比拱手 不得见面完了婚
努力扑到容人拔 这样难讲对别人
打个仲夏度同人呆 盘迹人间仇那们
拾出人来把你河 草松又怕你反耳
点五岩几冲人车跨 土日不算谢了恩
点金六那金杀把 人老产把埋年轻
酒那松你做度平 挂念你妇把歌提
歌词大意:(心很躁、担忧时做下这首歌)一对情人交谈后,男方求女方一个金戒子,过段时间双方都很忙,没有时间相会,想女方时看一眼戒子,就像看到她一样;很想女方,但心中的话无法表达又不好对别人讲,只好一个人发呆,心里的担忧也不敢讲:生怕你和别人玩,对我的感情淡了,发生变化。
近些年来,随着汉文化的进入,年轻人外出打工,流行音乐开始在年轻人当中传唱起来,苗歌则不受重视。年轻人会说苗歌没有流行音乐好听,又不懂,不好学。所以现在的情况是大部分年轻人不但不会唱,而且很少有人听得懂。每当村子里的老人讲起这些,会表现出些许惋惜的样子。

(2)苗服
做工精细,图案美观。以前少女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开始学习针绣,苗服在颜色方面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一般女性穿蓝、紫、红、绿、黑五色;男性穿白、蓝、黑三色。女性的衣服上面绣的图案有动物、花草,那时侯穿的鞋上也绣有图案,一般是绣动物。
苗服的制作是要花费一定的时间的,锈一套衣服上的图案一般要花2天的时间,最慢的活是打腰带,快一点的一个星期可以打好,而慢的则要用上一个月的时间。现在的九龙只有一些四五十岁以上的妇女还保留穿苗服的习惯,但图案不再是手工刺绣,而是电脑刺绣;至于年轻人则完全改穿汉服。
苗服做工精细,图案别致表现出了苗家儿女的心灵手巧;只是近些年来,随着汉文化的进入,年轻人很少去学这种传统的民族手艺了。

(3)婚丧礼仪
苗族的婚姻比较自由,但并不是可以随便成亲,必须经过订婚、过礼、结婚、回门等手续。湘西的苗族姑娘到结婚佳期,打扮的很艳丽,手打青布伞由兄弟背出门,前有引亲娘持伞开路,后有送亲人簇拥欢送,唢呐喧天、热闹异常;到了男方家,新娘踏刷进屋,但不拜堂。吉时,主婚人持酒一杯,挑肉一片送新郎新娘共饮共吃,表示两人和好不分,这叫“合好饭”;然后洗“和气脸”。洗毕后,主婚人唱“合事歌”祝夫妻相合,白头偕老。婚礼完毕,新娘可同女伴出外观游,但切忌走到与男方同姓的人家去。吃过晚饭,便是闹洞房、猜谜语、饮酒作乐,一般要三天三夜。这几天,新郎新娘只能见面,不同居;新娘与婆婆同住。婚礼后第二天,新郎新娘吃“排家饭”,满三朝后,新娘挑一担水倒进缸里,表示她已成为家中一员。客人走后,新娘回娘家住一夜,叫“回门”;再回到婆家时夫妻方可同住。这是古时“不落夫家”的遗俗。

苗族支系繁多,居住分散,婚俗方面有一定的差异。拿九龙来说,早些时候,如果一个男的看上一个女的,两人能不能结婚,不是他们自己说了算,而是父母说了算;而且也很少有自己看上的,都是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婚,很多男女到结婚那天都互不认识。后来,婚姻慢慢自由了,男女双方可以自由交往、对歌,感情成熟了,有了结婚的打算,就要请两个媒人、两个证人;媒人、证人都是男女双方各一个;然后,男方就到女方家放一挂鞭炮,意思是告诉别人他和女方定了,别人不能再到女方家提亲,这个叫做“订婚”。订婚之后,男方就要给女方聘礼。到结婚那天,先由引亲娘手拿一个装有钱的竹篮,说上一段祝福的话,喝下一杯酒,将钱取出交给引亲娘;另有一老人手拿一把伞,说上一段祝福的话,将伞撑开,交给引亲娘,引亲娘一手撑伞一手提马灯,引新娘出门,这时,新娘由兄弟背着。

还有较为有意思的是若有人在男方家放了鞭炮后还去提亲,就算破坏婚姻,闹不好还会为这事而打打杀杀;也有闹离婚的,双方想离婚必须等三年,三年两人仍没有和好,就到河边行个“退婚俗”:双方家长请个“代笔人”,“代笔人”写好退婚书,然后当着男女双方的面把写好的退婚书和用来写退婚书的笔在河边烧掉,这样男女双方就算离婚了。烧掉退婚书和笔,意思是男女双方以后怎么样不关“代笔人”的事了。

由于各种因素限制,我们还没有了解到有关娶亲的习俗。

苗族人有一套自己的丧葬礼仪。在九龙一个人去世了,先存放在家里,然后根据死者的生辰选择好一个大吉大利的日子出殡,即办丧事。以前,有钱的人家,给死者请人念经、超渡、做道场;没钱的就简单一点办。做道场有做三天三夜的,有做五天五夜、七天七夜的,特别有钱的会做四十天。这段时间都是来吊丧的亲戚一起喝酒、聊天。按九龙的习惯,老人去世都要这样办理,表示晚辈对长辈的尽忠尽孝。

 体育文化
(1)武术
苗族人为了本民族的生存和健身的需要,从古代起,就很注意学习武术。苗族的武术包括徒手和器械两大项目。徒手项目中的“一拳两防,一攻五变”等,是苗族武术的精华;“点穴”又称“神打”,是苗族武术的绝招。器械有棍、锏、棒棒烟杆、钩钩刀、连枷棒、木椅、流星锤、刀、剑、戈、钩、矛等。其武术的显著特点是:在手法上以防为主,防中有攻,立意在变化中出奇制胜;动作严密干练,拳型紧凑。总之,苗武术善用“粘功”,讲究“神打”。

苗族人民由于世居深山,生存环境极为恶劣,因而形成了苗族人民独特的性格特征。那就是:民风剽悍、热情大方、吃苦耐劳、内部凝聚力极强;而在这种性格下形成的苗族武术也有其自身的特点:花架子少,实用性强。

九龙村练武兴起于何时,现已无从考证。据史料记载,晚清时期领导附近58寨苗民起义的武术名家龙廷久便是本村人。相传其十八般武艺俱全,尤其善于使鞭。其鞭长一丈,粗若小儿手臂,将起来,虎虎声风,只见鞭影,不见人影,可攻敌于一丈之外,使数十壮汉无法近身,因而被后人喻为“神鞭”。据九龙村八旬老人说,龙廷久之武术源于峨眉山,其鞭法经过自身改进后威力无穷。

如今,九龙村年轻一代的武术高手,以龙云海(九龙村支部书记)、龙云富兄弟俩为代表。今年42岁的龙云海,在1983年就获国家一级拳师称号,曾于1986年创办“九龙精武馆”并任馆长。1991年他代表湖南省参加了在河北沧州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武术大赛,获得单项亚军;92年又代表古丈县参加全省少数民族运动会,获武术项目铜牌。现在,村子里大部分的人都会武术。

(2)舞狮

舞狮,是苗族一项体育文娱竞技活动。在本地,舞狮活动多在春节期间进行,但若遇上“赶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组织者也会举办舞狮活动。

通常舞狮分为三种:第一种称“地狮子”,又叫“正堂狮”。在整个舞狮过程中只要在地上做打滚、活动筋骨等动作;第二种称“拜灯狮”。每年大年除夕,狮子队吃过晚饭后,就开始挨家挨户去舞狮子。一般狮子从东门进,又后退,再从西门出;而后又从正门进入,狮尾向外扫三下,再向里扫三下,意思是说一年过去了,狮子进门把一年的邪气扫出去,带进来的是来年的吉祥;随后,狮子会洗脸、喝水,祝福主人家在新的一年里清洁、平安;接下来,就要三拜神龛,之前,主人家会在中堂的供桌上铺一层红布,摆上五个糯米粑粑、一包烟,另外还有一个红包(里面一般有十二元钱,表示一年吉祥),放在桌上或挂在梁上,狮子用口叼住烟,而后,头向外尾朝里,烟经狮子口传入身体至尾部再传出,摆放在供桌上,意为将“宝”留给主人;第三种称“桌狮子”,表演方式有两种(两人进行):一是由竖直摆放的七张桌子盘旋而上;二是有三十六张桌子,由下至上逐一递减摆好,称“三拱桥”。首先狮子要绕“桥”一周,而后爬到桌子顶部,以“鲤鱼打挺”的方式跳下;这种方式难度大,一般由熟悉武术的中、青年表演,其动作灵活、严谨,有自己的套路,并多伴有武术表演。表演时一边是两头以上的狮子翻滚腾越,一边是几十名护狮人手持棍棒一齐耍起武术,加之吼声震天,气势十分雄壮。

(3)猴儿鼓

猴儿鼓,也是苗家人的绝技,在古丈县堪称一绝。其使用的鼓,鼓面直径最少在50公分以上。表演时可以用一面鼓也可以用多面鼓,可以一人表演也可以多人表演。一人表演时,表演者需双手握鼓棰,体态轻盈,步伐灵活,腰肢柔软,击鼓干劲有力,方式多种多样,花样百出,体现出苗族人民热爱生活,勤劳勇敢的民族特征;多人表演时,讲究的主要是气势。表演者步伐一致,动作整齐;在击鼓中舞蹈,在舞蹈中击鼓,有时击鼓面,有时击鼓边,有时击鼓身,再配以短暂有力的吆喝声,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双重的刺激,体现了苗族人民互相帮助,团结一心的精神。现在在九龙村猴儿鼓已经失传。

 饮食文化
苗族的分布较广且分散,故在饮食上亦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最明显的饮食特征是喜吃糯食,喜喝甜酒,喜酸辣和鱼类,与我们在九龙相见一同;苗族的主食为大米、玉米、红薯等;除家种蔬菜外,常食用野菜。苗族副食品的加工制作方法多种多样,最突出的是一个“腌”字,坛腌酸菜是苗族的传统食俗,俗话说“稻草捆稻草才紧,吃了酸腰杆才硬”。譬如“酸汤”,苗族食用最普遍,家家都制有,特别是夏季几乎天天吃。

酸菜也是苗家的常备菜。我们在九龙食用的玉米酸菜即是一种酸菜,是将玉米磨成粉混合辣椒,密封在坛中,放至半个月;食用时炒熟即可。最具特色的是腌酸鱼,制作方法是将鲜鱼剁成小块,淹上米粉香料,加盐腌之,装入坛中,将坛口密封,倒放入浅水盘中,不透气;两周过后,坛内食物变成酸味,炒熟即可食用。还有一种我们称为“大杂烩”的菜。是把猪肉(腊肉、鲜肉)、鸡鸭肉切成块,放进锅中,炖至八成熟,不灭火,放入各种青菜;稍后,大家围在火炉四周就开始吃了,味道异常鲜美!

 宗教

(1)对自然的崇拜

苗族的自然崇拜对象甚多,其中对日、月、古树、巨石的崇拜较为普遍。过去许多苗族村寨都在寨子周围选棵高大奇异的古树(多为枫树、松树)作为本寨的保护神,人们时常予以祭祀,以求生子祛病、多福多寿;有的地方还让小孩拜古树或巨石为“干爹”,认为这样能使孩子长的如树一样高大,如石一般坚强!

现在九龙村就有一棵这样的大树。以前,树下有个土地庙,庙里供着财神爷。人们卖猪、卖羊回来就到那里拜财神爷,感谢财神给他们带来“红运”。村中谁家的孩子生病了,一方面找医生看病,另一方面去那棵“神树”面前烧纸钱。现在,村子里除了上年纪的老人,年轻人当中没有人相信那些,也不再重视了。

(2)巫师(即当地人称呼的“道师” )

由于苗族笃信鬼怪,因而日常生活中的婚丧、疾病、节日等都需要进行请神逐鬼的宗教活动,各种祈祷仪式又必须由职业宗教人员——巫师来主持,所以,苗族的巫师较多。

解放前,每个苗寨都有一个或多个巫师,他们是“傩午”、“吃猎”、“跳香”、“接龙”、“还椎愿”等各种宗教祭祀活动的主持者,被认为有神通能力。他们掌握有大量的咒词,秘诀和巫歌,用来驱赶作祟致病的恶鬼,保护人、畜、庄稼不受恶鬼加害。同时,他们又是苗族文化的保护者和传播者,他们熟知苗族的历史和传说,通晓苗族的礼仪与道德规范,所以,在历史上受苗族人民的尊重和信赖。这些巫师除了搞规模较大的祭祀活动外通常还在一些小型的宗教活动中施行各种巫术,如占卜、驱鬼等。

现在九龙共有四位巫师,一般给人家看风水、测日子、 做道场。村民中上了年纪的在盖房子、有喜事时大多还是会去找他们测日子。现在年轻人对这些了解的都很少,即使知道的也不太相信。

 建筑文化

九龙村的房子均为木制,大多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阁楼”,因地方宽敞而用来放杂物;下层大都由三部分构成:左右两边均铺有木板,称为左床、右床,靠左右床对面的墙壁设有“道房”,是供人休息、睡觉的地方(也有只设一边的情况);中间部分被称为“中堂”,进入中堂的门称为“六扇门”,意为六六大顺,大吉大利;进中堂的正对面被称为“神龛”或“神壁”,是敬供祖宗的地方,每逢春节、清明节、元宵节,人们都会摆上供品,敬奉祖先;碗柜均设于墙壁内,与火坑位于同一侧的位置。

在这里有一个祖宗传下来的规矩,龙姓的火坑在右边,石姓的火坑在左边。这样设置意味着主人家的生活会顺利、健康、快乐!今天村子里绝大多数的人家仍遵循这一传统习俗。

吊脚楼是湘西苗族较常见的一种房屋形式,在九龙村因为居住比较紧密、地方有限,所以只有五、六户人家置有吊脚楼。在本地有一种习惯:正房不修吊脚,认为这样会挡住阳光,对家畜的住养也有影响。现在本村仅有一家正房设有吊脚楼,是从坪坝乡的亚家村买来的(在自家拼装)。

本村的吊脚楼被当地人称为“楼子”,因为设有走廊又称为“走廊楼”,是一种在房屋正面的右边(两侧)设有木制楼房的结构形式。对此,当地也有一种传说:从风水上来讲左青龙、右白虎(即男左女右),白虎是抓钱的,青龙是坐家的,因为女子是要嫁出去的,为了纪念女儿,楼子是设在右边的。按家规左边是不能修楼子的,但现在村子里见到的吊脚楼则两侧都有楼子。

“楼子”是专门用来招待客人的,如果家境好一点,地方大一点,通常在下面设有灶房,装有厢房,供人休息;如果家里有女儿,又修有吊脚楼,当女儿长到十五、六岁可以独立的时候就要住进去,在里面绣花、谈恋爱(小伙子是可以上楼的),通常在大户人家很常见。

从外形来看,房屋较美观,通常在“吊脚”上雕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柚子、鸟、猴子等,做工精致、栩栩如生。

(三)教育
九龙村在教育方面大致情况如下:九年义务教育尚未普及,85%可以保证读完六年级,20%能读完初中,2%能上高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在三、四年级即面临失学。我们在此大致叙述一下该村适龄儿童小学六年上学的过程。
•小学教育
在九龙村,孩子达到适龄即七岁,家长就会送孩子去村小读书。村小建于1989年9月,当时是完小,后来由于计划生育,人口下降,学校规模减小,只剩下一、二年级。其坐落于村中中部偏南,是一所半四合院结构的平房,用火烧的土砖砌成,有房间六间,其中教室两间,老师休息室两间,其余的属于村部。

村小有姓张的年轻男教师一名,家在排布(也是一个苗族村寨)。张老师自1997年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以来,在坪坝乡的曹家村小学、张家村小学、默戎镇的己戎小学教过语文、数学等科目。前年到九龙村小,由他一人教小学一、二年级的全部课程,并担任校长、教务主任等职务。

孩子在村小读书,一个学期的学费约130元,村里人均年收入448元,一个家庭一般都有2-3个孩子,多的有4-5个,孩子教育费用的支付对一个家庭来讲是笔较大的开销,我们走访了七家农户,以此可以窥见一斑:

村民一:一个八岁的女孩和妹妹一起在村小读二年级,家住离九龙不远的板栗村,其大姐辍学在家,弟弟还小,家里仅有一个人的田地(不到一亩)。由于母亲身体不好,常年生病,其父亲不便出门打工,在家种地。田里的收入是家里六口人的主要生活来源。

村民二:在村小读一年级,在他三岁时,父母离婚,由父亲一个人带大他们三兄弟,他最小,上面两个哥哥都不到14岁,辍学在家。家里只有不到一亩田,父亲在外做短工。其父觉得两个大孩子都没读书,太可惜了,现在尽力让他一人读书。

村民三:家中四姐妹,她是老三,父亲早亡。大姐在古丈县打工,150元一个月仅够维持他自己一个人的生活。哥哥在己戎小学上三年级,弟弟和她一起在村小读书。家里有不到二亩的田地,都是靠母亲一个人操持。

村民四:家里三姐妹,她是老三,现读二年级。读一年级时,家里拿不出学费,停学一年后接着上二年级。其母亲早亡,大姐在外面打工,二姐辍学在家。父亲一人在家种一亩多点田,由于还要照顾三姐妹的生活,无法外出打工。

村民五:是家里唯一的一个男孩,和妹妹一起在读小学二年级,还有两个姐姐在坪坝小学,一个读五年级,一个读六年级。家里就父亲一个人种一亩来田,通常下半年会到山里砍山竹去卖,母亲走家串村收鸭毛卖。

村民六:家里五口人。大哥、二姐在己戎小学读书。她是老幺,家中有不到二亩田地,家中主要的经济来源靠冬天烧碳卖。

村民七:家里四口人。姐姐在己戎小学上三年级,家里田地不到一亩。父亲不定期在古丈县打短工,活很少,其打工挣的钱主要支付姐弟两的学费;母亲在家种田地、苞谷,供家里吃,由于田地不够有时还要买粮食。

现在,家长送孩子读书非常积极,开学时拖欠的学费一般都会在该学期内尽量交齐。有的家长在孩子四、五岁时就送去了学校,而且,在送孩子读书方面也不会男女有别。有的家庭很困难,几个孩子仅能供一个读,就是哪个肯读送哪个。“我是看他们哪个肯读,哪个读的好,我就送哪个,也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我只能供得起一个。”家里再困难,也要想办法送孩子上学。“实在没有办法,我可以卖掉那头羊。”由于生活困难,几个孩子一起读到了初中,初一每学期的学费300多元,家庭负担就会徒然加重。因而,有很多孩子读完小学,就不得不辍学,无法继续再读。九龙村孩子的初中教育令人担心。

•女孩失学

在这个村庄中,和我们关系较为密切的是一些女孩子。看着她们十四、五岁变成为家中半个劳力,帮忙照顾弟妹、放牛、打猪草,我们很想和她们深入交谈一下,但由于她们的休息时间只有阴天下雨,我们一直没有机会,终于在一个雨天,我们找到了坐在一起看电视、聊天的她们。

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我们见到的有十多个,其中最大的十七岁,最小的十四岁;学历最高的是初中一年级,最低的没上过学,上过学的占了2/3,但均失学,据他们讲,在村庄中象她们这样的共有二十几个。

一般来说,她们失学有两种情况,一是自己学习成绩差或其他一些原因自己提出不在上学。如同我们接触的龙二妹上到六年级便不想上,因为觉得学习太累,其母亲也就同意了,现在帮家中做事;二是由于家庭经济原因供不起。就象龙秀,家中四姐妹,母亲已经去世,父亲靠几分田地只能供最小的妹妹上二年级。

就我们在村中观察来看,女孩子失学并非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影响,一般来说,只要家庭经济状况允许,家长就会送孩子入学,即使孩子已经十多岁;仅在经济状况只够供一个孩子上学时,父母才会选择让肯读的孩子上。所以,对于女孩子的失学状况大多数是家庭经济困难直接导致的!

在这样一群女孩子眼中,我们是“文化人”。在彼此熟识之后,她们表达了想向我们学习知识的意愿,但具体怎么学,学什么知识,她们还不是很清楚;经过几次交谈慢慢知道,她们均有自己的求知方向:有的想学厨艺,有的想学裁剪,还有的想要学习普通话!所有这些想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在达到打工年龄出去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在整个访谈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到了一个现象:她们不愿提及自己曾经的上学经历。在我们接触过的女孩子当中仅有少数几个愿意讲述自己曾经的经历,但也对自己失学表示懊悔与怨恨,深入的东西就不愿多讲;而大多数不愿谈,曾经有一个女孩子强烈反对谈上学的经历,“你不要再提我上过学,我没有过那些老师,我没过那些同学,我只有我自己。”唯一一点,只要我们提及重新求学的可能,她们都会露出一双期待的目光。

(四) 政策

•工作队

2002年上半年新上任的村两委成员认为九龙村的经济急需扶持,遂向古丈县及州政府申请工作队进驻,扶持经济;2003年1月3日,州纪委监察局派前期工作队进驻九龙考察,3月初,州纪委州监察局驻古丈县默戎镇九龙村建整扶贫工作队(以下简称工作队)正式进驻九龙村,计划期三年。

工作队驻九龙的一个长期目标是“把农村建整扶贫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工作目标,按照依靠、指引、帮助的原则充分发挥以村党支部级组织为核心的作用,引导广大村民增强科技意识和市场经济观念,努力摸索和实践九龙村稳定脱贫,逐步致富,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路子。工作队主要工作内容是修建村部,挂户扶贫,农网改造,修沼泽池、省柴灶。到目前为止,工作队着手建设的两个项目为修建村部与挂户扶贫。

我们四个人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参看了整个村部修建的前期工作:在工作队进行考察期间,经与村两委干部的接触,工作队认为村子“没有一条像样的村部是不行的,对村子的形象也有问题”,所以决定首先修一个村部;接下来的就是工作队人员请州里的工程师设计图纸,由工作队队长亲自为这个项目跑资金;在村部兴建位置上,村干部倾向于将村部修建在通往通口桥方向的路边上,交通便利,位置醒目。但这样一来面临的问题是要征用一部分耕地,工作队经研讨,考虑到“征地要办理审批手续,要给村民赔偿,太麻烦”,决定将村部修建在小学门外的广场上,既不用征地也不用填土,直接可以开工,3月16日,村部在工作队请来的一建筑承包商的指挥下正式开工兴建,工期2个月。

在整个兴建准备过程中,挑沙、抬钢筋等工作经工作队和村两委研究决定让村民以组为单位、以义务工形式完成;而挖地基为有偿劳动,每天18元,是“村里喜欢谁便叫谁去”,此后便全部是承包商的事了。

在整个兴建过程中,村民在其中充当了怎样的角色?村部兴建的过程是谁在起主要作用?村部的作用在哪里,是为谁服务的?工作队是在“扶”还是在“指”?是否尊重了村庄本身发展的需求?村庄发展的意义又在哪里?

村民自己对村部的兴建还是有他/她们自己的看法的,“凭什么工作队建村部要我们出义工?”“好处?不知道,上面说有好处就有好处?”“不太清楚(指兴建村部)是工作队和大队(村两委)说要建的!”“我们村子自己有人能盖房子,还要去外面请!”

挂户扶持是工作队的另一项重头戏,指州纪委州监察局处级以上干部每人有一个扶持对象,向他们直接予以资金的资助与知识技术的传授。

挂户对象由村两委筛选后报工作队考察确定,工作队制定的筛选条件如下:1,勤劳致富勤劳苦干;2,有科技经济头脑;3,遵纪守法;4,对公益事业有爱心;5,计划生育搞的好;6,家庭和睦。我们对工作队相关人员进行访谈时,他们对筛选条件进行了如下解释:“其余几条,像一呀、二呀就不用解释了吧?!我们说一下有科技,经济头脑就是有一定经济基础,什么经济基础呢?就是经济状况处于中间地带;对公益事业有爱心,公益事业嘛,就是做义工积极,积极参加集体劳动!”我们在这里附上挂户对象名单表:
一组:石一,一组组长,民兵营营长
石二,村主任
石三,群众,“有科技,经济头脑“(2002年因翻修房屋负债近三万元)
石四,群众,对公益事业有爱心
石五,群众,勤劳致富,勤劳苦干
石六,群众,有科技经济头脑(与石二是亲兄弟)
二组:石七,群众,有科技,经济头脑(与石一是叔伯关系)
龙一,群众,对公益事业有爱心(与石七是两老表)
龙二,群众,勤劳致富,勤劳苦干
龙三,二组组长
三组: 龙四,村支书(与石二是两老表)
龙五,三组组长
龙六,群众,有科技,经济头脑(与龙五是叔侄关系)
龙七,群众,勤劳致富,勤劳苦干
龙八,群众,对公益事业有爱心
龙九,副支书,村里的司机
四组: 龙十,四组组长
龙十一,原广东军区老支委,老党员
龙十二,群众,勤劳致富,勤劳苦干(与石二是翁婿关系)
龙十三,群众,计划生育做的好
龙十四,群众,有科技经济头脑
五组: 龙十五,村秘书
龙十六,群众,有科技,经济头脑
龙十七,群众 ,勤劳致富,勤劳苦干(与龙十八是叔侄关系)
龙十八,群众,勤劳致富,勤劳苦干(与石二是舅生关系)
龙十九,群众,勤劳致富,勤劳苦干
龙二十,副主任,五组组长
龙二十一,老支委

对此,村民有他们自己的问题:“挂户?我不知道,上面没说。”“他(工作队)为什么不到我屋里看?”“挂户?!谁富就挂谁!”而我们也有自己的问题,工作队制定这些条款的依据是什么?是他们商讨的结果还是其它什么?人员的筛选是谁主持的,是单方面的选择还是大家推举?为什么非要有一定经济基础?工作队扶贫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村民的声音在哪里?到底谁从中受益最大呢?

我们不得而知
! •退耕还林

默戎镇位于古丈县的南部,与吉首市,保靖县,双溪,坪坝,城关接界。距县城34公里,总面积120.8平方公里,每年平均气温16摄氏度,每年降雨量1480毫米,全年无霜期275天。境内或土母岩主要有紫色砂页岩,板页岩及石灰岩,分别发育成紫色土,黄壤和石灰土,适宜林木生长,由于历史和自然方面的原因,全乡水土流失面积高达93311亩。政府部门认为“有充足的退耕地与宜林荒山荒地,充足的劳动力,完全符合退耕还林造林任务。”

根据全乡19个村的水土流失状况,退耕地面积,适地适树原则,由古丈县退耕办设计,经林业厅认可,国家林业局批准,2001年发布〈〈古丈县默戎镇2001年度退耕还林工程造林作业设计说明书〉〉(以下简称‘说明书’),正式在全乡范围内推行退耕还林。

在种植经济林木时,政府部门认为无须置疑,所需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技术,县退耕办,面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是专门组织技术培训。由退耕办承担培训,将村民的传统种植意识向林木培养转变,在〈〈说明书〉〉中对此有具体技术指导,“经济林连续抚育五年,前三年每年抚育二次,第一次在5-6月进行蔸抚,第二次在8-9月进行刀抚,后每年刀抚一次,经济林要适当整形,修剪,施肥 ,喷药。”

2003年3月7日,县退耕办按上述要求,派专业技术人员,下到九龙村进行实地技术培训,为时2个小时,有一部分农民对此反应如下:“我种了一辈子的地还用他们教?”还有一部分农民则是“不知道讲了什么东西。”

农民怎么会有这些说法?我们再回到〈〈说明书〉〉中“篼抚,刀抚……”这些专业农业语言的出现是否考虑了村民的接受能力?在整个说明书中对这些专业农业语言没有任何一点通俗的解释,那么〈〈说明书〉〉制定的依据是什么?所考虑的要求对象又是谁?

在九龙村,退耕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47.52%,全部用来种植经济林橙柚。

从2000年开始,橙柚已栽种3年,橙柚开发将会给村民带来什么?村民对此反应一是“不知道”,在这个不知道里面有两种情况:第一,有土地退的人的看法是“我退了一亩地,政府补助我300公斤稻谷,一直补8年”。那么8年后,不再有粮食补助了,橙柚销路在哪里则不知道;第二,土地不够、没有地可退的“不知道”则是指没有过问这件事,“我田地少,我没地,那些事(橙柚开发)我不知道”。土地不够的村民,一旦硬挤出土地去退的话,自家的土地就不够用;没有去退的话,退耕还林对土地不够的村民则形同虚设!退耕还林是否如〈〈说明书〉〉中所表达的,“实现农民增收相结合”?

二是“上面说好就好”的,这部分村民认为政府给了300公斤稻谷补助,8年后成林,政府给销路保障,不用自己愁;而种植橙柚,要定期松土,使用化肥,而没有意识到对土地的破坏。在九龙,每年冬天,第一场雪过后120天左右将会涨一场大水,2003年农历2月份已下过一场大雪,预计六月份将有一场大水,这场大水对没有任何防护的橙柚无异于一场灭顶之灾,而破坏之后只有再栽,但资金从哪里来?政府在这一方面欠缺考虑:松过土后的橙柚开发地将面临一次大规模的水土流失。〈〈说明书〉〉提及到的退耕还林带来的生态效益“……对改善该乡生态环境,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将起到极大的作用”这一方面在九龙则没有得到体现。

种植橙柚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就是经济效益,九龙423亩的橙柚种植面积,市场上的销路在哪里?在村中,我们得到这样一个常识,橙柚种植8年成林见效,20年为一个橙柚林生命周期。对此,村主任充满信心地告诉我们,他们村子的橙柚成熟时正是别的地方橙柚种植处于低谷时,而一般村民对此也似乎有相同的认识,而当我们再深入询问时,发现其实他们自己对这一切并不是很清楚,这一切都是“政府对我们(村民)讲的”。

在这样一个市场变幻莫测的社会中,8年后整个市场将会有多少橙柚?市场对橙柚的需求量到底有多大?政府对村民作出如此承诺的依据是什么?政府对市场的预测有多少可靠性?在我们进入村子前与相关领导的接触中发现他们获取市场信息的方式是利用出差、参观的机会,或与其他乡镇领导的交谈中获取的。那么这样获取市场信息是否准确可靠?是不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些信息,政府就可以作出如此承诺!?

我们还可以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橙柚种植周期为20年。在这20年中,山上林木常青,而村民对这些树木充满期望,倍加呵护。可以说在那个时候,九龙的退耕还林造林工作成效显著,但这个“成效”是谁“荣”?这个“显著”又是谁“誉”?到底是谁从中获益最大?“效益”在“政绩”面前黯然失色,又是谁的问题?村民需要的真的是橙柚吗?

就目前而言,退耕还林给当地人日常生活也造成了困难。第一,在退耕还林之前,村民砍柴路近,山也不陡;退耕还林后,附近的山不能再砍伐,村民不得不跑到更远的山上去砍柴。村民现在要去砍柴做饭,从早上9:00出发,走一段长长的公路,趟过河,翻过一座山再到另一座山的半山腰,这时已经10:30了,然后砍好柴再捆好已经11:30,背柴下山到家时已是下午2:00。照这样下去,当比退耕还林远一点的山上的柴禾被砍完,这座山又会变秃,村民又不得不跑到更远的地方砍柴。一方面,村民的烧柴问题愈来愈难解决;另一方面,又将会有更多的山被砍秃,退耕还林又将会跟在村民砍柴的步伐后面跑。

第二,在九龙牛是不用绳牵的,只在脖子上系个小的铃铛。牛能自由乱走,村民可以干自己的农活或玩耍,铃铛是方便村民找牛。退耕还林后,不能再上退耕还林范围内的山上去放牧,村民不得不把牛带到更远的山上去放牧。牛不能自由乱走,村民必须时刻看护着牛,不能干其他农活,不能玩耍。若把牛关在家里,牛吃什么又是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村民不得不拿出时间去为牛准备吃的,村民一天的生活将会更加劳累,少有闲暇!青黄不接时,村民唯一的做法是把牛带到更远的山上去放牧,而不能关在家里,关在家里村民则没有地方能找到牛吃的东西。

(五) 医疗卫生
•卫生现状

在九龙牛栏、猪圈、厕所、人居住地是分开的。通常在人居住地周围建一些独立的木质小栏,隔开分别作牛栏、猪圈、厕所。这里每户都有专门的用来煮猪食的锅和灶,一般是一个灶台、两个灶眼、两个锅。一个锅用来煮猪食,一个锅用来做饭。一般来说,做饭的锅和灶冬天不用;冬天做饭用堂屋的火坑(架上铁架,上面放锅,下面烧火),边做饭边取暖,十分方便。

•医疗现状

本村只有一家医疗室,该医疗室采用西草结合,以西医为主的治疗的方法。通常外伤多用草药治疗,内伤则多用西医治疗。

本村以风湿、关节炎、头痛、胃病、肚痛等病较为常见,又因为地区山形复杂、气候潮湿、劳动条件较差,过度劳累,村民患上肾炎的较多一些,其中男性患病居多;也有少数的肝炎、痨病患者。

据我们的了解,来医疗室看病的人很多,除本村的还有临近几个村的村民。在这里看病,只有打针、吃药收费,输液是根据瓶子的大小及配药的品种多少收20-40元不等。一般感冒输液通常十七、八块钱。由于经济条件有限,一些村民是负担不了这些医药费的,尤其是在2001年药价上调以后,欠帐的人很多,大约五、六元,十元,二十元不等,个别也有欠一百多块的,通常是分半个月、半年、一年结帐。一般医疗室一年内外欠的药费大约是在五、六百元,而一年的收入大约是一、两千元。在结帐问题上基本上都会结清,医院的负责人对此是这样看的“基本上都会还,人不生一次病就不会再生病了,这里只有我们一家,不还钱也不好办。”

九龙交通较不便利,每天只有早晨的那一班车开往县城、州里,因而也给村民看病带来了困难。村里的赤脚医生给我们讲了一个因交通不便而危及病人生命的例子:去年,坪坝乡的一个小孩子突然生病,抱到乡里医院去看,医生说他们看不好,让大人抱去吉首看。那个孩子当时只有一岁多,大人背到路上不久发现孩子的病情严重了,怕是背不到吉首了,而当时是上午九点,已经没车了,所以也顾不上是否能治好就背到了九龙医疗室;到医疗室后,大人怕孩子不幸死掉主人会不欢喜,就站在门外对负责人讲孩子的情况。该负责人先给孩子打了一针,见孩子病情好转便又给孩子输液两瓶,孩子说话了;第二天又输了三瓶,药费共180元钱,然而却欠了三个月,因为当时大人身上只有50块钱。对此,医疗室负责人这样认为“乡医院不是医不好孩子的病,是没有钱不给治,医院看病是要钱的。”

一般说来,在日常医疗方面村民们是有医疗保障的。无论什么时候、有没有钱,医疗室都不会拒绝给村民看病,都会尽力去为病人诊断、治疗。但是,从上面的孩子治病的经历,我们也不得不对当地的医疗卫生条件表示出应有的担忧:如果孩子的病更严重一些,医疗室没有能力治好怎么办?如果遇到医疗室没人怎么办?如果当时距九龙还有一段距离怎么办?

三 总结与相关建议
我们在九龙一个月的时间里,以了解九龙村的详细情况为基础,发现九龙人的潜力与九龙人一同面对他们的困惑,尝试找出一条适合九龙人的发展模式,他们都有平等的享有资源的权利,以及决定自己如何发展的权利,而其对自身定位则是很模糊的。他们对自身到底面临什麽样的困难,有什么样的需求,想发展什么并不清楚,基于这样的现实,我们尝试提出一些相关建议。

(一) 培训当地资源
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坚信人是可以改变的及每个人的领悟力,所以在我们的实习中,我们有意识的培训当地人,使他们能够掌握基本研究技巧,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

在这一进程中,我们尊重当地人,与他们一起寻求一条适合当地发展的道路,加强他们表达自身利益的能力,我们发现在共同合作、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作为外来者逐步了解到当地发展的前景和村民的一些真实需求;而他们也逐渐掌握我们的一些研究方法,如访谈,获取资料的过程。

但是,在这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我们在做这项工作时自身的局限性。一个古老的关于发展的格言是:“授人以鱼,惠及一天;授人以渔,惠及一生。”我们在这一过程中陷入两难境地:第一是我们获取资源基础的机会不一样。我们一直受专业教育,有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而他们则是忽然之间被领入另一个空间,这样“渔”对他们来说没有太大帮助,结果造成在某些事件上他们的学习方法只是单纯的模仿;第二则是更难解决。我们自称可以“授人以渔”,结果自己都还不是太明白“渔”为何物,结果会怎麽样呢?我们怎麽能教会他们生存的更好呢?我们真正掌握了正在教给别人的知识了吗?我们为什麽要“教”给别人呢?实际上我们什么也没有做,什么也不能做!

最后,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平等分配资源上我们是不平等的,我们对社会工作理念的践行还是不成熟的。我们以期通过这样一种方式给予当地一些帮助,若有不足之处还望社工同僚、相关专家学者予以斧正。

(二) 非正式教育
基于尊重、自决的理念,我们坚信案主的创造性及自决能力。面对她们特定的需求和问题,在这一社区内开展有关日常生活技能的培训,提供给她们共享的信息或资料,我们认为这样做更为有效!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共同的目标是让当地失学的女孩能够更好的表达自身的利益,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在她们的闲暇时间里在相互认同的基础上,共同寻求学习内容与方法,满足学习者的特殊需求,建立好的学习环境,鼓励相互尊重和理解,建立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以期提高她们对地方环境的认识,改善家庭、社区的关系,最终实现自我。

(三) 当地人的需求
我们在这次实习过程中,采用实地参与调查的方法和当地人一起搜集当地村民的口述故事,在村民讲述自己的故事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和周围的一切是倍受关注的,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争取资源的能力。以期他们能自发组织起来,改善他们的生存现状和社区环境,理解他们自己的生活意义,以及正视自己生活上所遇到的困难和需求。

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没有考虑到当地人现有的认识自身的能力,我们可能会占据过多的他们发展自身的空间,从而又进一步削弱他们发展自身的能力。因此,我们力求用社会工作的行动研究方法与当地人一起探讨一个当地人的发展需求服务模式,凝结他们自身的力量和智慧,让他们能够 发挥自身的能力,了解自身的需求,寻求解决自身难题的方法。

针对不太清楚自身需求的当地人,我们相信他们自己有发现自身需求的能力,清楚自身需求的当地人,我们鼓励他们表达自身需求并使他们相信自己能对这些有所改变,能够表达需求的人们,我们和他们一起寻求解决自身需求的方法和途径!

后 记
我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完成这篇报告,我们担心不能完整表达出我们的感受,也担心不能清楚的表述出村民的真正需求。但我们仍对村民和自己充满信心,相信我们会做得更好,因为在一个月的共同生活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彼此的潜能和希望,以此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念!

我们希望这份报告能给予那些关注农村社区发展或正致力于农村社区发展的人们一些的参考,以便更好的向人们展示农村社区发展的现状;也许我们的一些观点和看法还不够成熟,希望看到这份报告的各位给予指导和鼓励。最后,再次感谢湘西自治州、古丈县、默戎镇以及九龙村所有给予我们帮助的人们!



参 考 文 献
1、《与是俱进、扎实工作、全面开创我州农村建整扶贫工作新局面——在州委建整扶贫工作会上的 讲话》,张建文,2003/1/10
2、《与是俱进、扎实工作、全面开创我州农村建整扶贫工作新局面--在全县建整扶贫工作会议上的 讲话》,高文化,2003.2.11
3、《正确处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确保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颜建燕,2001
4、《州纪委州监察局驻古丈县默戎镇九龙村建整扶贫工作组2003年工作计划》 湘西州纪委 2003.1
5、《州直单位农村建整扶贫工作目标任务(讨论稿)》 湘西州纪委 2003.1
6、《默戎镇基本情况表》 默戎镇政府 1999
7、《能力建设》 Deborah Eade, 应维云、刘国翰译,九州图书出版社,北京,1999.7.1
8、《湖南少数民族史》 游俊、李汉林,民族出版社,2001





实习生: 李四凤 张明辉 蒋国庆 薛 洋
督导老师:朱 浩


长沙民政学院社会工作系
湘西九龙村实习组
二00三年四月

来源:不详

© CopyRight 2003 China Social Work WebSite. All Rights Reserved. Best Viewed At 1024*768
2003 中国社会工作网 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论文录入:guoxingxing    责任编辑:guoxingxing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