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文史论文 >> 人物研究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试说“五至三无”           ★★★ 【字体:
试说“五至三无”
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2-5    

       楚简《民之父母》篇载孔子回答何如斯可谓民之父母曰:“必达于礼乐之原,以至五至,以行三无,以皇于天下;四方有败,必先知之,其可谓民之父母矣。”

       这段话是说,要能称得上为民之父母,首要条件是“必达于礼乐之原”;具备了这种通达,便能以之“至五至”,以之“行三无”,以之“皇(横,充塞)于天下”;其结果将能自诚而明,先知四方之败;这样,便可称得上为民之父母了。这里所谓的“五至”,指的是“志之所至者,诗亦至焉;诗之所至者,礼亦至焉;礼之所至者,乐亦至焉;乐之所至者,哀亦至焉;哀乐相生,君子以正”。所谓“三无”,指“无声之乐,五体之礼,无服之丧”。而所谓的“礼乐之原”,则是指礼乐的本性,或者叫礼乐之道。

       这席话中,何谓“三无”最是明白。何谓“礼乐之原”虽然玄妙,亦不难想象。最为麻烦而又费解的,当是何谓“五至”。

       因为“至”字在汉语中,至少有三个意思。其本义指“到达、走向”;引申而为“极顶、太上”;用作副词,则是“最”的意思。请看下列各例:

 

权人有五至:一曰伯己,二曰什己,三曰若己,四曰厮役,五曰徒隶。北面而事之,则伯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默,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凭几据杖,指麾而使,则厮役者至;乐嗟苦咄,则徒隶之人至矣。(《鶡冠子·博选》)

 

这里的“至”字是到达的意思,“五至”是说将招致五等人士来归。又如:

 

莫不为大,知道之体,大之至也;莫不为妙,知神之几,妙之至也;莫不为正,知□之□,正之至也。故君子必存乎三至,弗至,斯有守无誖焉。(《申鉴·杂言下》)

     

这里的“至”是到达了极点,或者直接就是极点,“三至”就是三个极点。再看:

 

天下者,至重也,非至强莫之能任;至大也,非至辨莫之能分;至众也,非至明莫之能和:此三至者,非圣人莫之能尽,故非圣人莫之能王。(《荀子·正论》)

 

这里的“至”字则是副词“最”的意思。这三个不同含义的“至”字,都能各自组成表面相同的“三至”或“五至”词语,令人眼花缭乱,莫衷一是。

       现在来看我们所要讨论的五至之至,究竟属于哪一“至”?

       孔子说,“志之所至者,诗亦至焉”。我们都知道,诗是言志的,“虞书曰:诗言志”;而志者,心之所之。据此,这里的两个“至”字,都只能是“走向”和“到达”的意思。志所走向/到达之处,诗亦接踵而至;此之谓“志之所至者,诗亦至焉”。此后那三 “至”,诗至则礼至,礼至则乐至,亦复如此,都是走向/到达意义上的连动。儒家相信,诗、礼、乐三者,不过是心志在体外存在的种种形式;兴于诗则可立于礼,立于礼则可成于乐,因为它们都原于心之所之,原于志。至于乐之与哀,更是如影如形,亦步亦趋的了。

       因此,这五至所说的,归根结底是志气之所至的问题,是“礼乐之原”的问题。为民父母者,应该能“至五至”,即达到这五个到达,或者叫达到一种境界。这种境界,不同于行政上的仁政,也不简单是道德上的恕道,它是一种与万物同在的自觉和心态。郑玄在《礼记注》中,把“志”解成“恩意”,把“至”说作“至于民”,将一个形上哲学讲成政治道德乃至行政方法,则是那时的儒学政治化趋势的反映,其离开儒家的原义和原貌,已有相当一段距离了。

       下面再说三无。三无提倡无声、无体、无服,其所要表示的,也还是一个“志”字,透过声、体、服而存在于乐、礼、丧诸行为中的志。《说苑》和《孔子家语》里有一段“孔子曰”,把三无的这种表里谈得很是清楚,它这样说:
孔子曰:无体之礼,敬也;无服之丧,忧也;无声之乐,欢也。不言而信,不动而威,不施而仁,志也。钟鼓之声,怒而击之则武,忧而击之则悲,喜而击之则乐,其志变,其声亦变,其志诚通乎金石,而况人乎!(《说苑·修文》,《孔子家语·六本》)

 

礼、丧、乐,这是人的一些社会行为。其外在表现,为体、服、声;其内在主宰,乃敬、忧、欢;此敬、忧、欢,实为人的种种情,是人心在礼、丧、乐诸情境下的跃动,是心之所之,因之亦可统称之曰志。这个志,若主宰于信、威、仁,则表现为言、动、施;若见诸金石,其声有武、悲、乐之不同。且列表如下:

 

行 为
   礼
   丧
   乐
   信
   威
   仁
 击金石
 击金石
 击金石
 
表 现
   体
   服
   声
   言
   动
   施
   武
   悲
   乐
 
主 宰
   敬
   忧
   欢
   志
   志
   志
   怒
   忧
   喜
 


 

       由此可见,三无所要说明的,同五至所要表达的,完全是一回事,只不过五至是用肯定的语句来说,三无是用否定的语句表达,一个是阳,一个是阴,一个从有中见志,一个从无中明心罢了。

       在搞清了五至三无的内容以后,还有一件事不能不说清楚,那就是:“五X三X”或“三X五X”的说法,在汉语中,本是一个句式,一种套话,上起三皇五帝,下至三反五反,不知已经套用过多少次了。譬如:“五服三就”、“五宅三居”(《书·舜典》);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书·甘誓》);“惟敬五刑,以成三德”(《书·吕刑》);“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周礼·春官·宗伯》);“政有三机五权”(《逸周书·五权》);“天有三辰,地有五行”(《左昭32年》);“诰誓不及五帝,盟诅不及三王”(《谷梁隐公8年》);“济三江五湖”(《墨子·非攻中》);辩有“五胜三至”(邹衍,见《史记·平原君列传》);人有“三老五更”(《史记·乐书》)……如此等等,五次三番、三番五次地出现在各种文献中。为能纳入这个套子,假借它的虎威,削足适履者有之,揠苗助长(chang)者亦有之,以至于连三皇五帝是哪三皇、三王五霸有哪五霸,一直就都没能定案。我们现在所讨论的这个“五至三无”,是否正好就是这五个、那三个,正好此八者便把礼乐之原说尽,把志之所在论足,而全无削短抻长之嫌呢?

       我看未必。

论文录入:guoxingxing    责任编辑:guoxingxing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