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读上博楚简(二)札记 (壹)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2-14 12:10:10 文章录入:guoxingxing 责任编辑:guoxingxing | |
|
|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于2002年12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企盼已久的材料终于陆续公布,关注者纷纷撰文讨论,仅发表于《简帛研究》网站上的文章春节前就有40多篇,其速度之快,参与讨论的年轻学者之多,可以说是空前的。我从网上看到论文后才托谢维扬、朱渊清教授购买,所以得到此书甚晚,春节后浏览一过。 读罢此册,深感上海博物馆抢救回来的这些材料是多么重要!整理者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不仅竹简文字经过放大处理后更加清晰可辨,方便读者,而且相关考释多很精到。由于竹简包含的内容甚为丰富,涉及面广,疑难问题多,整理者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大家参与讨论的意见正好作了很好的补充。可见,学术讨论的方式、手段及传播,已进入了一个飞跃的阶段,形势喜人,也咄咄逼人。《简帛研究》网站为促进学术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功不可没。 我对楚简很感兴趣,由于工作的关系,近些年没有过多的时间来专门研究有关内容,甚为遗憾。看到的问题,有的已见于网上发表的文章,较难的问题一时还难以弄清楚。故下面仅仅列出几条阅读中感觉还可以议论的文字,供大家参考。[i] 一、子夏曰:“其才 此句今本《孔子闲居》作“言则大矣!美矣!盛矣!”刘信芳据此认为“许”与今本“言”对应,疑读为“语”。[iii]李锐也有类似的看法。[iv]何琳仪主张与今本对应“败”可读“美”。[v] 全按:“许“字右下从又,与战国文字“作”字从又类似,[vi]释为“许”是正确的。与今本对应读为“语”,指的是孔子所说的言语,不无道理。揣摩文义,我们以为“其在许也”,也可能相当于今本《孔子闲居》中记述子夏几次提问孔子回答后的转折语“既得而闻之矣”句,表示听信、明了。“其”字也许代表了孔子的言语,为代词。这一句式,如同《礼记·礼器》:“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其”代表的是陈述的“礼”。《孟子·梁惠王上》:“则王许之乎。”赵氏注:“许,信也。”败字右旁上部与一般的攴形上部有别,但也不是“媺”字所从,值得注意,然据今本释为“败”,义为“美”,文义顺畅。此句似可译为,子夏说:“您说的这些道理令人信服,真是完美、充分、伟大呀!” 二、孔子 此处“孔子 全按:此字是“于”字,对照后面的简11“ 三、内 此句今本《孔子闲居》作“内恕孔悲”。 全按:此字上部虽与“巽”字类似,但下部不同。我们怀疑是“皆”字异体。其形与皆下部相同,上部只是并列的人形变为并列的卩形,其义相近。皆字上部人下加饰笔,见包山楚简270、273等。皆,见母脂部。孔,溪母东部。声母同属牙音。郑注;“孔,甚也。”整理者引孔颖达疏:“内恕孔悲者,初则亲族之内悲哀其处,近也;二则施及四国所被,远也;三则以畜万邦,皆为孝也;四则纯德孔明,益甚也;五则施于子孙,垂后世也。”《十三经今注今译》:“恕:指推己及人。悲,指恻隐之心。”此句译为“无服的丧事,由自己的内心推广到他人。”[viii]典籍孔、皆有广大、遍布”之义。《老子》“孔德之容”。注:“孔,大也。”《诗·丰年》:“降福孔皆”。郑注:“皆,遍也。”二字音义相近,或可假借。巽、皆音义也比较相近,或许此字一体二形兼而有之?赖人寻味。 四、又(有)吴(虞)是(氏)之乐正 陈剑重新拼接断句,去掉 1, 2, 从宀从卉的“卉”可以释读为“草”,宀下所从与同篇简五“草茅之中”的“草”形完全相同。草,清母幽部。叟,心母幽部。草、叟二字音近。“卉”本是草的总称,但当时有可能二屮、三屮不别,故均可释读为“草”。 3, 郭店楚简《唐虞之道》简九的“瞽寞”之瞽从宀从瓜,寞字从宀从莫,构形与 当然,这只是大胆作的推测,不敢肯定,聊供关心这一问题的学者考虑。 近日上网看到扬泽生文,与拙见不谋而合,但其论述较详,读者可以参阅。[xi]由此牵涉到的有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理顺。 五、 整理者认为 全按:战国文字“西”与“鹵”每每混同,不易区分。如包山楚简的△(盬)、鹽等字,所从的“卤”有的就与“西”字写法一模一样。[xv]因此, 六、先王之遊,道不奉
全按: 字书从贝从益的賹字,见于《广韵》,云“记人物也”。《集韵》、《类篇》作“记物”。古文字有从贝从△(嗌之古文)之字,学术界一般均释读为“賹”,见于齐国圜钱及楚国铜量、包山楚简、郭店楚简等材料,与黄金货币的賹(镒)不是一字,应当释为别字(这里暂不作讨论)。[xxi]如此释不误,则与黄金称量货币有关的益,或可从贝作賹。简文是东周时期记述“先王”之事,所记之“賹(镒)”名则为东周的用语,非谓尧舜时期即有这种称谓。 至于 整理者引述《管子·戒》及《晏子春秋·问下四》中有关“先王之游”的内容来理解此句的意思,无疑是正确的。如果引全《晏子春秋·问下四》的内容则更有说服力。现补引后段如下: ······“今君之遊不然,師行而糧食,贫苦不补,劳者不息。夫从南历时而不反谓之流,从下而不反谓之连,从狩而不归谓之荒,从乐而不归谓之亡。古者圣王无流连之遊,荒亡之行。”公曰:“善。”命吏计公掌之粟,藉长幼贫氓之数。吏所委发廪出粟,以予贫民者三千锺,公所身见癃老者七十人,振赡之,然后归也。[xxiii]注 释 [i] 需要说明的是,讨论涉及的文章主要见于《简帛研究》网站,限于资料,其他刊物所发表的有关论著笔者未能读到。 [ii]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16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iii] 刘信芳《上博楚竹书试读》,见《简帛研究》(03/01/09), http://www.bamboosilk.org/wssf/2003/liuxinfang01.htm 又见程燕《上海楚竹书(二)研读记》,《简帛研究》(03/01/13), http://www.bamboosilk.org/wssf/2003/chengyan01.htm [iv] 李锐《上博馆藏楚简(二)初札》,《简帛研究》(03/01/06), http://www.bamboosilk.org/wssf/2003/ [v] 何琳仪《沪简二册选释》,《简帛研究》(03/01/14), http://www.bamboosilk.org/wssf/2003/helinyi01.htm [vi] 可参考汤余惠主编《战国文字编》183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 [vii] 扬泽生:《上海博物馆所藏竹书(二)补释》,《简帛研究》(03/02/15), http://www.bamboosilk.org/wssf/2003/ [viii] 岳麓书社,1994年本952页。 [ix] 陈剑《上博简「子羔」、「从政」篇的拼合与编连问题小议》,《简帛研究》(03/01/08), http://www.bamboosilk.org/wssf/2003/chenjian01.htm [x] 曹建国《读上博简「子羔」札记》,《简帛研究》(03/01/12), http://www.bamboosilk.org/wssf/2003/ [xi] 扬泽生:《上海博物馆所藏竹书(二)补释》,《简帛研究》(03/02/15), http://www.bamboosilk.org/wssf/2003/ [xii] 周凤五《读上博楚竹书「从政(甲篇)」札记》,《简帛研究》(03/01/10), http://www.bamboosilk.org/wssf/2003/zhoufengwu01.htm [xiii] 王中江《「从政」重编校注》,《简帛研究》(03/01/16), http://www.bamboosilk.org/wssf/2003/ [xiv] 何琳仪《沪简二册选释》,《简帛研究》(03/01/14), http://www.bamboosilk.org/wssf/2003/helinyi01.htm [xv] 可参考黄锡全《卤刀新考》,收入《先秦货币研究》,中华书局,2001年。林沄《读包山楚简札记七则》,《江汉考古》1992年4期。 [xvi] 容庚《金文编》766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xvii] 据新编诸子集成《庄子集释》897页,中华书局,1985年本。 [xviii] 程燕《上海楚竹书(二)研读记》,《简帛研究》(03/01/13), http://www.bamboosilk.org/wssf/2003/chengyan01.htm [xix] 李锐《读上博简「子羔」札记》,《简帛研究》(03/01/10), http://www.bamboosilk.org/wssf/2003/lirui02.htm [xx] 战国文字贝及从贝之字,可参考汤余惠主编《战国文字编》396-410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 [xxi] 可参考汤余惠主编《战国文字编》408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黄锡全《先秦货币通论》313页,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 [xxii] 可参考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与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覍。 [xxiii] 引自新编诸子集成《晏子春秋集释》241页,中华书局,1982年本。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