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社会经济 >> 西经论文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美国从伊拉克战争中得到什么           ★★★ 【字体:
美国从伊拉克战争中得到什么
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9-28    
一、伊拉克战争:全球强权对抗地区强权
  迄今为止大多数关于伊拉克战争对世界经济影响的文章都局限于讨论战争本身会给世界经济带来何种影响。美国在战争中的经济企图是一个明显的事实,而与战争相关的不确定性因素以什么样的速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得到确认被认为是美国的经济企图能否顺利达到的主要原因。如果战后重建按照美国的意图顺利进行,美国经济将出现快速反弹;反之,不确定性因素越多,将越不利于美国经济迅速恢复。
  我们认为,战争本身只是一种表面现象,要探讨战争如何影响世界经济以及战后世界经济的走向,应该从战争的性质着手进行分析。战争发生的根源直接决定了美国试图通过战争对世界经济施加什么样的影响,而涉及战争利益的各经济体之间的力量对比随着战争进程发展而发生变化,这些影响和变化才是战后世界经济走向的关键性因素。
  从战争参与双方的国际地位来看,我们认为,这场战争是一场全球强权国家对地区强权国家发动的强权争夺战。之所以对这场战争的性质如此界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地区强权主义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20世纪40年代以来国际格局的变化经历了两极对立——一超多极——单极主宰世界的过程,两极对立和单极世界都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格局,而冷战结束之后两极平衡被打破,权力对比的失衡导致在国际政治领域出现权力真空,各种力量分化组合,这种权力真空为地区霸权的出现提供了外部环境。
  其次,伊拉克是中东国家地区强权主义的代表。萨达姆从1979年担任伊拉克总统职务开始,就一直努力使伊拉克成为阿拉伯国家的主导。从1980年萨达姆提出阿拉伯民族宪章,到持续8年的两伊战争,再到引发第一次海湾战争的入侵科威特,无一不是伊拉克试图填补阿拉伯国家的权力真空,争夺地区强权的表现。从伊拉克的军事力量发展上看,两伊战争之前伊拉克正规军只有21.2万人,战争结束之后已经发展到近百万人,成为阿拉伯世界中兵力最多的国家;这次战争发生之前,伊拉克在军事上也领先于绝大多数阿拉伯国家。
  附图
  资料来源:www.un.org有关数据资料整理。
  从表1可以看到,伊拉克2000年的国防支出已经占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近10%,超出绝大多数周边国家的水平,现役部队人数仅次于伊朗和土耳其,考虑到海湾战争之后伊拉克经历了十年经济制裁这一情况,可以充分说明伊拉克从未放弃成为地区强权国家的努力。
  美国和伊拉克之间的利益冲突从根本上讲源于中东国家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地缘政治经济学理论认为,地理因素和资源禀赋对于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对外经济行为能力及模式等方面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有时甚至决定一个国家对外经济战略的性质,引发不同国家之间经济利益冲突或合作。[1](P80-82)众所周知,亚洲和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中心国家或者说整个西方世界有较强的依赖。而中东国家是典型的资源依赖型国家,凭借大量的石油资源,中东国家经济对美国及其西方世界的依赖程度远远小于东亚和拉美地区,成为世界经济版图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区。作为全球性的强权国家,为了进一步巩固中心国的地位,获得全球资源的积聚效应,美国不能允许独立其控制范围之外的地区强权国家的存在。为了打击各种地区性强权国家,近20年来美国已经发动了包括袭击巴拿马、打击苏丹和阿富汗、空袭南联盟等数十次军事干预。从这次战争来看,获得对中东地区经济资源的控制能力,以及打击地区强权是美国发动这场战争的根本目的所在。
  美伊战争显示了美国的全球强权主义思维,美国在没有获得联合国通过的情况下发动这场战争,对于国际社会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美国将能够用政治手段解决的问题付诸于军事,将能够用双边或者多边协调解决的问题付诸于单边行动,是对国际经济与政治秩序的公然挑战。这种强权主义行为增加了人们对于世界经济政治前景的不确定性预期,反映尤为强烈的是各个国家的股票市场。自从布什肯定战争的可能性开始,日本股市在3月初就连续几天发生恐慌性抛售,3月11日东京股价仅相当于20年前的水平。这种逆现行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而行的强权思维使人们对于未来的合理预期遭到破坏,因此,从长远的角度看这场战争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显然是负面的。
    二、战争背后的经济利益
  美国发动对伊战争的经济利益何在,美国试图通过强权主义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是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
  1.恢复经济秩序,维护自身利益。20世纪后期,美国依靠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全球化市场形成了对全球经济的控制和驾驭能力。这一点显著表现在美国通过提供具有高收益的投资领域,安全的投资环境吸引全球资源向美国积聚。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美国凭借信息技术优势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全球经济增长形成了对美国国内需求和经济增长的依赖。
    图1 美国外部资本流入图
  附图
  资料来源:根据www.bea.gov美国国民经济局有关数据整理
  图1说明了美国在十年经济增长时期所吸收的国际资本迅速增加。
  “9·11”恐怖事件对美国经济最大的打击在于动摇了十年来所营造的经济安全环境和投资信心,突出反映在“9·11”事件之后美国股市暴跌,投资者信心受到了严重打击。2001年,美国境内的直接投资达到1240亿美元,但2002年这一数字则暴跌至400多亿美元,有将近400亿美元的外资流向了法国和德国(注:根据美国国民经济局http://www.bea.gov/bea/di/dilfdibal.htm以及http://www.bea gov/bea/di/dilusdbal.htm有关数据计算。),美国作为全球资金集中国的地位受到威胁。显示国际强国形象,证明美国仍然具有安全的经济发展空间和投资环境,恢复由美国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是美国发动对伊战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这一点明确反映在美国股市在战争爆发之前的反应上,三月份以来道琼斯工业指数从接近7500点上升到近8300点,纳斯达克指数从不到1300点上升到1500点,反映了战争在短期内对于投资信心确实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2.服从经济结构调整需要。20世纪末美国之所以能够吸引全球资源进入美国,除了安全稳定的投资环境之外,还因为美国拥有能够获得高收益的投资领域——信息产业。如果我们回顾信息产业发展的历史,就能惊奇地发现信息产业在美国的发展和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有着密切关系。事实上海湾战争之前美国军方就已经研制和掌握了互连网及移动通信技术,战争使军事技术解密,并在战后迅速转为民用技术,此后由互连网和移动通信为主导的信息经济及信息经济产业为90年代美国的风险投资提供了市场选择的合理目标。
  众多对于美国90年代经济增长的分析文章承认,持续的高速经济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信息产业作为有良好盈利前景的投资领域的存在,是美国能够持续吸引全球资金,维持超过其平均收入水平的消费和投资的重要原因。据IMF统计,到2001年为止美国消耗了全球GDP总量的6%,而日本输出了全球GDP总量的1.2%,美国获得了在全球化框架下技术革命的最大好处。
  伊拉克战争发生在技术进步减速,美国吸收全球资源能力下降,经济周期处于衰退阶段的时候,不能否认其中隐藏着结构调整的目的。
  在这次战争中,抛开可能消耗长期囤积的即将被淘汰的武器不谈,战争对新研制的武器和技术也是一次检验。而寄希望于战后新技术在民用领域的应用能够继续为美国的风险投资提供对象,使美国能够继续保持全球资源向本国流入的势头不能不说是美国政府发动本次战争的又一个考虑。
  3.争夺世界性资源。对于中东国家的争夺,从来就离不开石油这一重要的战略资源。中东国家具有世界上最丰富的石油资源,两伊、沙特阿拉伯、卡塔尔和阿联酋是全球五大年产十亿吨石油的国家,仅伊拉克一国的原油储藏量就达1120亿桶,是世界第二大储油国,有73座油田,已开采油井约2000口。作为世界经济的中心国家,美国希望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中心—外围”结构,使外围国家的经济资源都能为美国所用,因而尤其不能允许重要的资源国家独立于这一结构之外。
  另一方面,控制中东的石油资源,也是美国控制全球经济命脉的重要战略。事实上中东石油只占美国进口量的25%,而且随着美国全球扩张和战略调整,这一数字将来可能还会下降。而中东石油对其他国家的出口则不断上升,今年该地区对中国的出口比率预计将达到30%,日本将达到86%,伊拉克境内仅有的24口外国开采的油井都是俄罗斯的。控制伊拉克的石油资源对于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美伊战争中悬殊的力量对比决定美国赢得战争没有悬念,美国的主要目的在于在赢得战争之后参与伊拉克的重建过程,使美国的大型石油公司参与控制石油价格;这也是美国巩固世界经济的中心国地位,试图使外围国家服从中心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并扩张其对其他国家控制能力的战略选择。许多分析文章也说明了所谓的“民主重建”不过是一个幌子而已,背后其实隐藏着深刻的经济利益。
  4.战争的经济复苏前景。乐观派在战争开始之初就预测“战争景气”将对需求产生强烈刺激,政府财政开支的扩大和军工产业生产扩大将带来一系列的需求增加,这对于从2001年第二个季度开始陷入衰退的美国经济可能产生拉动作用,同时战争胜利将使人们实现受到抑制的消费和投资,带来美国经济反弹。例如,J.P摩根斯坦利就预测,美国后半年的经济增长率将回到4%的水平,需求拉动能够使美国经济从衰退中走向复苏,同时增加全球经济复苏的希望。
    三、伊拉克战争对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影响
  既然美国对这次战争抱有这样的经济预期,战争是否能够真正实现美国的意图呢?我们认为,战争的性质和当前的国际经济格局都增加了美国实现其经济目的的难度,美国单边主义究竟能够在这场战争中走多远还是一个未知数。
  1.美欧冲突明朗化。战争的性质既然是全球强权对地区强权的打击,就决定了无论是谁赢得这场战争,无论战争持续时间长短,都不可能完全消除市场的不确定性,战争之后稳定国际经济秩序离现实越来越远。一方面,即使战争风险得到消除,地缘政治风险依然存在,更为极端的后果是对地区强权国家的镇压可能导致地区强权主义演变成为恐怖主义,这些因素决定美国的强权主义将受到挑战。另一方面,战争使本来就存在的美欧冲突表面化和明朗化,这反映在美欧在经济上对于全球资源的争夺将更加激烈,在地缘政治上也将出现新的冲突。目前美欧关于战后伊拉克重建问题已经产生了严重分歧,英国最新一期《经济学家》杂志认为,“在战后伊拉克赢得和平将与如何赢得伊拉克战争一样艰难”。
  在分析战后利益分配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提到美国和欧洲国家之间长期的利益争夺。美国和欧洲国家之间的经济利益冲突由来已久,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国家经济力量衰退,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美国和欧洲国家之间就已经产生了经济利益冲突,但是在冷战格局下这种经济利益冲突在意识形态冲突下被掩盖起来。 冷战结束之后欧洲国家积极寻求地区一体化来对抗美国的经济霸权,由于美国和欧洲地区在产业结构上非常接近,在产业高端链条的生产环节上重合性强,因此双方对于经济资源的争夺就成为对抗的焦点。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增长强劲而欧洲经济却表现一般,使欧洲国家的资源大量流向美国。2001年开始的美国经济减速给美元贬值施加了压力,美联储认识到美元贬值虽然能够促进美国的净出口,但是却不利于保持强势美元地位以吸引国际资金的积聚,美国经济衰退之后直接投资大量流向法国和德国使美国政府忧心忡忡。因此,美国在经济调整的汇率政策上试图进行区分,一方面通过鼓吹中国向全球输出了“通货紧缩”来对中国这个对美贸易净出口最大国施加货币升值的压力,另一方面则通过战争打压欧元,保持强势美元地位来留住国际资本。
  伊拉克战争是美国继科索沃战争之后对欧元的第二次打击,打击伊拉克是为了通过打击石油供应来压制欧元。由于欧洲国家之间只有共同的货币政策而没有共同的财政政策,如果在欧洲出现石油短缺将直接威胁公共赤字,从而破坏欧元的经济基础。为了打击欧元,争夺世界经济资源,美国不惜用战争来表明态度。我们的这一分析结论与美元近期走弱的现象相悖,弱势美元对调整新经济以来的美国经济外部不平衡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作为国际中心货币的美元对美国在驾御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欧元的走强会使各国在储备货币的选择上更多地接受欧元,这对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带来直接的威胁,所以弱势美元即便对美国经济有百益的话,也弥补不了美元作为国际货币地位下降这一弊,因此,我们应该看到,从美国的利益角度考虑,美元由强走弱最为理想的表现应该是针对那些不可能成为国际储备资产的货币,而不是针对欧元。以此逻辑判断,目前欧元对美元所表现出的强势绝非是美国所愿意看到和接受的现实,尽管这次对伊战争对欧元打压的效果不如科索沃战争明显,但是,我们可以断言,美欧之间在汇率问题上的利益争夺还会继续下去。
    图2 欧元对美元汇率走势
  附图
  资料来源:根据www.yaboo.com有关数据整理。
  另外,美国对伊拉克的军事打击直接妨碍了西欧国家欧盟东扩的进程,对欧洲国家的地缘政治造成了威胁。我们看到战争开始的时候波兰等东欧国家是持支持态度的,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美国对伊战争背后的一个深层原因是和欧洲的对抗,这将进一步造成美国和欧洲国家的利益冲突。
  2.产业结构调整超前。前面我们分析到美国希望通过战争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希望能够出现1991年海湾战争之后的技术进步和生产繁荣。不可否认的是美国的这一经济调整的思路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作为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中心国家,美国能够持续吸引国际资源的原因就是保持技术创新和领先地位,美国清楚地知道任何产业一旦发展成熟,因为国内的高昂的劳动力成本和资源成本,将使美国失去在这些领域进行生产的比较优势。美国要想保持世界经济火车头的地位,只有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
  如果我们将这次战争发生之前的美国经济状况和1991年海湾战争发生之前进行比较就能发现,美国目前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时机并未成熟,战争是否依然能够为美国提供未来的投资选择,是否能够顺利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
  1991年海湾战争之前,美国国内已经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的现象,技术革命带来的剩余生产力已经转移到其他国家,美国已经通过将制造行业向国外转移实现对东亚和拉美国家的控制。但是这次战争发生之前,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生产力过剩现象已经相当明显,国际清算银行认为,尽管存在战争溢价,美国股票价格仍然被高估,未来美国股票继续下跌的可能性仍然很大。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应该首先寻求将国内的剩余生产力进行跨国转移。许多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经济调整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经济结构的失衡,美国的经常性账户赤字已经占到GDP的6%,衰退带来的外部失衡问题已经存在,而世界其他国家缺乏经济增长的源泉,无法创造出能够替代美国的巨大需求,美国经济衰退所造成的需求空缺在全球范围内无法填补。因此,美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实际上也是对世界经济结构失衡的调整,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这一调整过程依赖于各民族国家间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和美国信息产业技术向外围国家扩散,而不是像美国所期望的那样,通过战争来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
  3.资源控制的政治经济风险。为了实现对石油资源及其价格的控制,美国在发动这场战争过程中冒了相当大的政治风险,美国绕开了联合国而采取单独行动,这一行为遭到了多数国家的反对,这增加了美国战后重建伊拉克的成本和资源控制的困难。
  在美国以往对其他地区的军事干预中,美国的潜在同盟国为美国支付了很大部分的成本,例如在对科索沃和阿富汗的军事干预中,欧洲国家都和美国站在同一立场上。但是这次欧洲和美国在战争上分歧很大,美国和任何一个国家结盟都要付出很高的成本。打下伊拉克之后,由于它和欧洲国家以及中东其他国家的利益分歧,在战后重建问题上也将面临各种政治经济力量的制衡,来自于俄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的压力将使美国不可能顺利控制中东的石油价格。美国《纽约时报》认为,美国经济增长严重依赖外国投资者,尤其是欧洲投资者,在过去的一年中外国投资者一直在撤资,如果因为战后重建问题和欧洲发生分裂,将会在经济上付出惨重代价。
  4.“战争景气”缺乏基础。从前面的分析我们也能够得出,希望通过战争拉动需求达到经济复苏的目的是难以实现的。美国已经为战争支付了高额成本,美国官方宣布,到目前为止已经为伊拉克战争花费了约200亿美元,但是根据美国《商业周刊》的估计,加上布什最近要求追加的630亿美元战争预算后,美国今年的财政赤字将达到450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1%。而如果把短期和长期国际冲突都考虑进去,计算包括战争、战后占领、重建、人道主义援助、恢复石油市场和宏观经济在内的潜在成本,美国经济学家认为这一数字将达到1.9万亿美元。[2]高盛公司的经济学家预测,未来10年财政赤字将达到4万亿美元。如此庞大的赤字使美国财政面临不安全的状况,巨额财政赤字不仅造成经济增长的负担,而且有引起利率上升的危险,这将进一步增加美国经济复苏的困难。
  事实上从今年3月20日美联储政策例会以来,美国公布的经济数据大部分都很糟糕。来自美国供应管理协会的报告显示,3月份非制造业活动指数下降,为2001年10月以来降幅最大的一次,美联储有心通过再次降息刺激经济,无奈目前联邦利率水平为1.25%,已经处于历史最低水平,政策空间实在太小(注:数据来源:http://www.federalreserve.gov/realeases/H15/update。)。
  IMF在去年对世界经济预测中认为,美国的经济调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要包括技术和资源从集聚走向扩散,也就是前面所分析的产业转移。然而最近世界银行和经合组织分别调低了对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测,认为美伊战争将给世界经济,尤其是发达国家经济带来严重冲击。美国单方面阻止资源在世界范围内扩散,其结果不仅是使自身的结构性失衡无法得到调整,也不利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欧洲国家的投资收益和投资水平受到影响,亚洲国家的对外贸易也受到影响。而这些问题都不是通过战争以及所谓的战争需求拉动能够解决的。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多年来美国致力于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化国际经济秩序,意图使全球经济发展服务于美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掩盖战争背后的经济利益,美国为袭击伊拉克冠以“民主重建”的口号。汉斯-彼得·马丁和哈拉尔特·舒曼在《全球化陷阱》一书中曾经深刻指出,经济利益已经成为国际政治行动最根本的原因,“全球化把民主推入陷阱”。[3](P7)美国所设计的一厢情愿的全球化,与美国在这场伊拉克战争中试图得到的经济利益一样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即使战争已经以美国胜利而告终,战争的性质也决定了美国未必能够顺利达到预期的目的。伊拉克战后重建和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的恢复都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共同利益的牵制势必会对国际协调与合作提出更多要求,而为新的国际关系奠定基础。
  [收稿日期]2003-06-10
【参考文献】
  [1] 宋新宁,陈岳.国际政治经济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 William D.Nordhaus.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a War in Iraq[J].NBER Working Paper,2002,no.9361.
  [3] 汉斯-彼得·马丁,哈拉尔特·舒曼.全球化陷阱[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论文录入:guoxingxing    责任编辑:guoxingxing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