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社会经济 >> 国民经济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环杭州湾“葡萄串”式组合城市研究           ★★★ 【字体:
环杭州湾“葡萄串”式组合城市研究
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9-29    
1 组合城市内涵与优势
   1.1 组合城市概念
  现代城市概念发生了变化,不再仅仅是一个中心城市了,而是指若干个城市组成的群体,即区域性组合城市。如美国的洛杉矶80年前仅仅是一个几万人的小城市,在后来的发展中,经过不断的组合,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由150多个城市组合成的、19万多km[2]、由数千万人组成的巨大的城市集群。所谓组合城市就是从区域空间布局的角度,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借助发达的综合交通运输网及通信联络网,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对两个或多个较大城市进行组合,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组合城市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城市职能分工和相互协作,建立一整套高效率、高速度、现代化、国际化的交通通信网络,强化城市之间的联系,提高其整体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城市组合的实质是由分散走向集中,谋求区域经济的协调和共同发展。实际上我国的一些城市已经在着手考虑和规划城市组合工程。例如,北京与天津开始探讨实施双核心多中心组合城市战略,构建大北京地区组合城市。其它如长沙、株洲、湘潭三城市一体化进程,厦门—漳州—泉州城市圈,南京与镇江、扬州、马鞍山、芜湖、滁州一小时都市圈,苏、锡、常城市连绵区等等。
   1.2 组合城市优点
  (1)可以发挥整体优势。组合城市中的每个城市有各自的优势,但分散开来,力量就不大。如果能结合起来,就可以凸显优势。例如,长沙、株洲、湘潭三城市,同处湘江中游,呈“品”字型分布,两两相距45km左右,有高速公路、铁路和水运联通,经济联系紧密,产业各具优势。长株潭是湖南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素有“金三角”之誉。与武汉三镇相比,三市的发展条件大体相似,三市GDP与武汉基本持平。通过推进长株潭城市组合,把长株潭三市的单项优势有机结合成整体优势,可使之成为带动湖南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2)城市自身发展需要。组合城市可以克服大城市发展中带来的一系问题,如发展空间局限、交通拥挤、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组合城市往往改单中心城市结构为多中心城市布局,可以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进行城市布置,从而能充分考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例如北京目前在空间上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核心地区布置过密,城市设施与环境标准达不到国际大都市水平;另一方面城市发展局限在行政区划的界限范围内,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质量不高。这些缺陷只有通过区域合作,京、津、冀联手才能克服,如果仅仅依靠城市自身无法解决,只有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统一考虑产业、人口与资源的配置,才能消除城市在某个地域中的过度集中,为矛盾的解决提供出路。
  (3)有利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第三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是一种规模经济建设,即投资的规模越大,惠及的地区越多越合算。机场建设、电网架设、高速公路修建、污水处理均是越统一规划越节约投资,组合城市中的每个城市如果能够从总体的角度进行统一规划,基础设施的建设既节约资金又提高效率。如南京、镇江、扬州、马鞍山、芜湖、滁州六城市共建南京组合城市,可实现圈内资源共享,提高整体竞争力。南京周边城市没有国际化机场和展览中心,商场也不够“特大”,融入“一小时组合城市”后这些城市不必重复建设,完全可以将南京的公用设施“为我所用”。组合城市扩大了城市规模,就意味着用户基数越大,服务业商机越多。如南京新街口商场销售额20%由周边五市消费者完成,如果交通“瓶颈”打破,这个比例还会大幅上升。
   1.3 建设杭州湾组合城市意义
  环杭州湾上海、杭州、宁波等城市之间经济联系密切,交通便捷,上海至杭州180km,杭州至宁波150km,宁波至上海200km(经杭州湾大桥),是国内形成组合城市的又一个热点地区。一般来说个体城市的经济总量GDP在1000亿元上下,地域自然、经济条件类同,空间距离接近,社会文化背景相似,城市功能互补,城市间相互联系密切的城市可以考虑整合成组合城市。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上海以及江苏省的苏、锡、常、扬、镇、宁、通和浙江省的杭、嘉、湖、甬、绍、舟等14个城市,是世界上第六大城市群,是21世纪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桥头堡。环杭州湾城市占据了长江三角洲城市近一半,环杭州湾组合城市的形成对于加速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育,促进上海国际性城市的建立,具有十分重大意义。对于浙江省来说,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尤其是缺少能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特大型城市,而环杭州湾集中了浙江省11个城市中的5个,人口超过2/3以上,其中杭州、宁波是全省规模第一、第二位的城市,因此,杭州湾组合城市建设能够加快浙江省城市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
   2 环杭州湾两岸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杭州湾位于我国东部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东北部及上海市东南、钱塘江口外,湾顶在嘉兴市澉浦—慈溪市西三闸,断面宽约20km,湾口在上海南汇咀至宁波镇海,断面宽约100km,全长约70km,总面积约5000km[2]。杭州湾海域由西向东拓宽加深,形成我国最大的喇叭口型海湾和世界著名的钱塘江涌潮景观。环杭州湾地区历来是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沿岸城市占据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数量一半,有特大型城市上海和大、中型城市杭州、宁波、嘉兴、绍兴、舟山等,以及平湖、海盐、海宁、余姚、慈溪、上虞等6个县级市和158个建制镇,人口3000多万(附图)。该地区既是我国现代经济的发源地之一,又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最具活力、发展最快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2000年,上述6大城市陆域面积和人口分别占中国大陆的4.75%和2.80%;GDP为8554.4亿元,占中国大陆的9.7%;人均GDP为22562元,为中国大陆平均数的3.19倍(表1)。目前这里已成为重点投资地区。全长40km的杭州湾巨型跨海公路大桥工程,国家计委已正式批准,定于2002年开工,大桥的建设使上海至宁波间的陆上交通距离缩短130多km。上海将利用20年时间,发展世界一流洋山深水港,其中耗资人民币120亿元的首期工程,预计2005年完成。舟山市计划静态总投资58亿元架设跨海大桥,在舟山与大陆之间建成全天候的通道,舟山大陆连岛工程路线全长32km,共修建跨海大桥6座。在杭州湾两岸一批化工、钢铁、汽车等临港型重大项目正在洽谈和前期建设中。这些重大项目的建设将对沿岸上海、杭州、宁波、嘉兴、绍兴、舟山等城市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形成环杭州湾沪、杭、甬之间的“金三角”区,启动了环杭州湾城市密集地带开发序幕。
  附图
  附图 杭州湾地区城市分布图
   表1 2000年杭州湾两岸6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城市  陆域      常住人口           GDP
名称  面积   总数  其中非 比重   总值   人均  年财政
   (km[2]) (万人) 农业人 (%)   (亿元) (元)  总收入
            口(万人)             (亿元)
上海  6341  1321.6  986.2  74.6   4551.2  34437  498.0
杭州  16596   621.6  227.0  36.9   1382.6  22342  142.9
宁波  9365   540.9  142.0  26.3   1175.8  21786  143.2
嘉兴  3915   331.3   78.6  23.7   541.0  16359  40.2
绍兴  7901   432.7   80.7  18.7   779.8  18042  47.9
舟山  1371   98.4   28.4  28.9   114.0  11586  10.8
合计  45489  3346.5  1542.9  46.1   8554.4  25562  883.0

  
  注:①非农业人口比重按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口径计算,需增加10~20个百分点;②资料来源:上海市、浙江省2000年统计年鉴。
  杭州湾地区有以下几个特点:
  (1)深水良港密集。杭州湾地区除了拥有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居世界前10位的上海港外,还有货物吞吐量居中国大陆第2位的宁波港、发展潜力巨大的舟山港、乍浦港及拟建的洋山港。上海港作为我国最大的港口,拥有远洋、沿海、长江、内河等各种运输方式,近年来,国际集装箱吞吐量连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宁波港年货物吞吐量1.15亿t,集装箱吞吐量90.2万标箱的规模,形成了以上海港为中心的国际集装箱运输系统、以宁波港为中心的进口铁矿石中转运输系统、以宁波、舟山港为主的原油运输系统。2000年整个杭州湾港口货物吞吐量就达到37891万t,占我国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的30.2%(表2)。港口是杭州湾地区的一大资源优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
   表2 2000年杭州湾各港口货物吞吐量一览表
              合计  上海  宁波  乍浦  舟山
全港货物吞吐量(万t)   37891  20440  11547  906  3189
其中集装箱吞吐量      657.5  561.2  90.2  -   0.1
(万标箱)

  
  (2)经济发展迅速,临港工业兴旺。环杭州湾地区区位条件优越、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水乡泽国,河道纵横;乡镇企业兴旺发达,小城镇众多,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55%以上;人民生活水平比较高,人均GDP达到25500元。形成了一大批临港型能源、石化、钢铁等大型工业,如北仑电厂、秦山核电站、镇海石化、金山石化等。有沿海开放城市2个(上海、宁波),各类国家级开发区密集,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多功能的开放格局。外商投资领域也由早期的加工工业逐步拓展到农业、电力、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商业、房地产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对外贸易额逐年上升。城市从以原材料为重点的工业化前期阶段向以机械—电子一体化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后期阶段转化,上海则向高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工业方向转化,城市中心的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正在向郊县和周围省市转移。第三产业的规模和比重有所提高,上海、杭州的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快于第一、第二产业,一批高新技术园区的建设带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3)现代化交通设施初具规模。连接上海、杭州、宁波三大城市的交通线现有沪杭、杭甬铁路(杭甬铁路复线刚刚全线拉通),有沪杭、杭甬高速公路,以及拟建的杭州湾公路大桥,同时,现有大小机场7处。河海港运输系统、铁路系统、公路系统以及现代高速公路、航空港和信息港网络系统一起构成环杭州湾交通走廊。另外,上海与浙江正在筹划建造沪杭磁悬浮列车线,通车后杭州至上海运行时间只需半个小时。
  (4)城市之间互补性强。在早期,上海以其巨大的商业机会,吸引了宁波和杭、嘉、湖一带大量人才和资金,虽然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但给杭州和宁波的人才和资金提供了巨大的活动空间和较高的盈利机会,促进了杭州、宁波一带商贸业的发展。70年代和80年代,上海师傅风尘仆仆奔走于沪杭甬沿线,给当地乡镇企业带来了技术、信息、市场和管理知识,而杭州湾地区则向上海提供了建筑材料、农副产品、零配件加工能力、原材料购买订单等。现在上海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龙头,正在向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发展;杭州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浙江省的省会;宁波是现代化港口城市,临港工业已初见雄姿,三市经济互补性强,人员、信息交流频繁,联系密切。各个城市也已经形成了一批自己的优势行业和特色,如上海以金融、证券、信息为代表的高层次服务业和以汽车、电子、生物工程为代表的新兴工业,杭州的轻纺、旅游业,宁波的石化、电力,舟山的海水捕捞和养殖,都已具有相当规模。一个发挥优势、分工明确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初现端倪。
  (5)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发达。上海是我国高等院校、科研单位集中的地方,人才荟萃;杭州是浙江省科技、文化、教育中心,集中了全省高校的80%以上,绍兴历史上是出师爷的地方,历史文化沉淀深厚。宁波是我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人才辈出,有160多位两院院士祖籍在宁波。
   3 环杭州湾“葡萄串”式组合城市发展战略
  环杭州湾组合城市由上海、嘉兴、杭州、绍兴、宁波、舟山组成,城市之间用都市农业、山地和大片绿地隔开,开通高速循环列车,沟通城市之间联系。统一协调港口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增强城市功能,调整行政区划,完善区域基础设施,形成交通、电力、金融、信息、环保网络,构筑七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平台。环杭州湾形成人口规模达2500万左右,建成区面积3000km[2]的巨型组合城市。
   3.1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环杭州湾地区人口、产业高度集聚,特别是临港型石化、能源等工业集中,舟山群岛是我国最大的渔场,东海油田正在探测和开发中,区域的资源、环境问题是一个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尤其是杭州湾水域的水环境保护和治理是重中之重。整个杭州湾有5000km[2]的水面,为沿岸城市提供了最为有利的生态环境条件,是沿岸城市最好的生态取向。沿岸城市用地都应该向岸边发展,合理分配岸线,控制工业用地占用太多岸线,同时对沿岸建筑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塑造良好的海滨城市景观。
   3.2 加强产业结构分工与互补
  目前杭州湾各城市正处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时期,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之间合作,避免重复建设,使本地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国际旅游胜地和我国重要重化工业基地。今后杭州湾区域分工应该是:上海在确立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地位的同时,对钢铁、石化等制造业进行适当控制,提高深加工水平和科技含量,以国际先进水平作为发展起点和竞争目标,对原有优势产业进行调整、提高和转移,淘汰一批过剩的生产力,腾出更大的发展空间。利用浦东开发开放优势,利用人才、技术和资金优势,推进高科技成果产业化。长远目标是经济总量、综合竞争力、服务功能、创新能力等总体上接近或达到现代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水平。杭州、嘉兴、绍兴经济发达地区,以高新技术为主导,呼应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加强与外资合作,改造传统产业,在旅游业等方面形成优势和特色。宁波、舟山依托港口优势,重点发展港口海运业、海洋水产业、钢铁石化等临海工业及其相关配套产业,同时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3.3 统一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从目前杭州湾港口建设的情况来看,集装箱码头能力严重不足,煤炭码头、矿石中转码头到“十五”期间基本能适应发展需要,液化石油气和液化天然气码头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建设,杂货码头结构需要调整。但在现行的港口管理体制中,地区之间相互竞争,导致重复建设,造成资源配置很大浪费。杭州湾六城市应该跨行政区划成立杭州湾港口建设管理委员会,统一实施杭州湾地区港口建设、管理、货运调度,改变目前政企不分、地区恶性竞争的体制。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城市交通体系中通勤铁路的作用非常重要。通过通勤铁路不仅可以大幅度的扩大城市范围,还可以大量地、快速地、准确地促进城市带内的人流、物流畅通,提高城市经济和生活的效率。杭州湾城市带必须尽快建立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大城市公共交通骨干体系,从构建杭州湾城市带的角度出发,应该建造环杭州湾三大城市高速铁路(磁悬浮列车),杭州湾大桥不但能通汽车,而且还应通高速铁路。区域内已有7个飞机场,可以进行统一管理,提高设施利用效率。
   3.4 调整行政区划
  杭州湾六大城市可以借鉴法国的经验,建立城市联盟,以解决城市之间的矛盾,保证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城市联盟不是一级政府,是一个跨行政区域协调机构,可定期召开各类协调会议,统一重大建设步调。根据地域相近、有利发展的原则,建议宁波与舟山合并,杭州与绍兴合并,嘉兴划归上海,为组合城市形成创造条件。
   3.5 优化空间布局
   3.5.1 上海和嘉兴
  上海是杭州湾城市带中最大的城市,在经历了北上建宝钢、东进建浦东之后,将进入南下开发杭州湾新的经济增长期。目前投资已出现了南下的趋向:一是将原处奉贤县的奉浦工业区改建成上海工业综合开发区,为市区大工业向南郊布局调整创造空间,实现上海工业的升级;二是在杭州湾畔建立具有世界级水平的化学工业区;三是在杭州湾的大小洋山开发深水港区,使上海成为国际航运中心;四是开发上海(杭州湾北岸)滨海地区,构建面向杭州湾的国际大都市。
  上海(杭州湾北岸)滨海地区位于上海市南翼,东起南汇嘴,西至沪浙交界处。面积达1961km[2],目前人口169.8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4.1%。共拥有海岸线105.74km,约占全市江海大陆岸线的60%,已形成惠南镇、南桥镇和金山卫镇三个县级中心城区,康桥市级工业开发区、金山石化、金山嘴工业区,以及正在规划建设中的上海综合工业区和上海化学工业区等重要工业园区。今后发展方向是港口带动型的综合经济发展地区,以洋山深水港建设为契机,以临海工业和港口产业为支柱,优化产业结构。以原芦潮港镇为主体,包括泥城镇和彭镇的部分地域,建设中心城区——海港城,人口规模规划为约100万人。海港城通过芦洋大桥与洋山深水港相连,其主要功能首先在于最大限度地满足和服务于深水港运作的需要。城市产业结构和技术层次定位要适应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功能要求,以第三产业、外向型和技术密集制造业为重点。同时,建设惠南新城、南桥新城和金山新城三个副中心,人口规模分别达到30万~50万。
  嘉兴距上海90km,拥有121km海岸线,可建港口的海岸线达数十公里,自古就有“海口重镇”之称,在清朝就成为浙北地区对外经济文化交往的重要门户。今后要重点进行港口开发,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大力发展港口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和能源化工等临港型产业,并以杭州湾跨海大通道北岸接线为契机,加快形成杭州湾北岸临港产业带。充分利用嘉兴自身的优势,提高接受上海辐射的能力和参与上海市场竞争的能力,成为上海支柱产业的合作延伸基地、上海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农产品基地、旅游休闲胜地,乍浦港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配套港,把嘉兴建设成为上海南翼现代化港口型工贸城市。
   3.5.2 杭州和绍兴
  杭州与绍兴相距30km,而且杭州城市向东发展,今后两市距离更加接近。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是国际风景旅游城市,也是浙江省省会、长江三角洲南翼的经济中心城市。2001年3月,杭州市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合并了萧山、余杭两座邻接城市,使杭州市陡然增加了100%的人口和300%的用地规模,正在实施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战略目标。绍兴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风光城市,首批中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以历史文化和山水风光为特色,是著名的水乡、桥乡、酒乡、兰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也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杭州与绍兴旅游资源丰富,空间距离相近,城市之间可用轻轨交通连接,可建设成为旅游、教育、居住、文化和科技发达的城市。
   表3 杭州湾地区主要港口历年货物吞吐量一览表(单位:万t)
港口名称 1985  1990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1986~1999年
                               年均增长率(%)
合计  13216  17973  26528  27570  28148  29363  32356  6.6%
上海港 11291  13959  16567  16402  16397  16388  18641  3.6%
杭州港 737.9  908   1671  1659  1426  1821  1912  7.0%
宁波港  1040  2554  6853  7639  8220  8709  9000  16.7%
乍浦港   -   360   554   683   721   789   723  8.1%
舟山港  148   192   883  1187  1384  1656  2080  20.8%

  
   3.5.3 宁波和舟山
  宁波是一个水、陆、空全面发达的交通枢纽城市。作为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北仑港水深湾阔,已建成我国最大的国际第五代集装箱码头和20万t级泊位,可停靠30万t级货轮,是我国目前最大、最好的进口铁矿砂中转基地。沿港经济带已经崛起,成为华东地区重化工业基地,形成以石油精细化工及电力为主体的工业体系,一批位居世界、亚洲和全国领先地位的大工程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国家级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保税区、大榭开发区等已具相当规模。正在建设北仑港集装箱码头四期工程、甬金(华)高速公路、东海油气管道等一批重要的区域性基础设施。舟山市拥有1500多个岛屿,舟山港是天然的南北海运和江海联运的咽喉要冲,拥有中国最丰富的天然深水港资源。全市有水深大于10m的港口资源40处,岸线长183km,其中水深大于20m的港口资源22处,岸线长83km,已建成万吨级以上泊位9个(其中25万吨级泊位1个)。舟山海洋资源丰富,是全国最大的海水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基地,素有“祖国渔都”之美称。宁波与舟山都拥有得天独厚的深水港口和航道资源优势,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到宁波港和舟山港货物吞吐量在近15年中增长最快。两城市应该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共同开发深水岸线,建设大型深水岛——岸式多功能国际枢纽港和临港型重化工业,两市合并组建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
  余姚市和慈溪市都位于杭州湾南岸,距宁波40km,人口180多万。杭州湾大桥在慈溪市接线,是杭州湾大桥在南岸的桥头堡。全境依山面海,东南部为低丘缓坡,中西部为辽阔平原,北部是长达75km的海岸线,海涂资源极为丰富。两市城区只相距10km,完全可以合并成一个城区,成为宁波大都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整合后宁波城市可由宁波老市区(含鄞县中心区)、镇海和北仑片、余慈片、舟山片构成,城市非农业人口将达450万至500万,建成区用地规模将达400多km[2]。
  收稿日期:2002-03-06
【参考文献】
  [1] 姚士谋,朱英明,陈振光等.中国城市群(第二版)[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144~172.
  [2] 吴良镛.京津冀北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阶段性成果)[R].2000.
  [3] 姚士谋,陈爽.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空间演化趋势[J].地理学报,1998,(5):12~14.
  [4] 朱敏彦,陈志龙.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若干思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3~13.
  [5] 周玲强.长江三角洲国际性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66~273.
  [6] 胡序威,周一星等.中国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329~330.

论文录入:guoxingxing    责任编辑:guoxingxing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