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社会经济 >> 国民经济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中国居民消费群体的分析与研究           ★★★ 【字体:
中国居民消费群体的分析与研究
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9-29    
近10年来,随着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我国已经形成了高、中、低不同阶层的消费群体。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与投资倾向已发生较大变化,了解目前各消费阶层的构成、消费心理和行为以及投资去向,把握国内不同群体消费需求的变化,对于指导生产,引导消费,开拓市场将起到一定作用。
   一、消费群体日趋多层次化
  1.城市与农村两大消费群体的消费差距继续扩大。近几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已超过改革开放初期水平。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860元,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9倍,差距倍数扩大了16个百分点。如果考虑城市居民的一些隐性收入和社会福利情况,收入差距更大。从净增额看,2001年农村居民全年人均纯收入2366元,净增113元,城镇居民净增580元。城镇居民全年可支配收入的净增总额比农村居民高出4.1倍,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村为1,下同)1999年为2.65∶1,2000年扩大为2.79∶1,2001年扩大到2.90∶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直接影响城乡居民购买力的强弱,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比率由1999年的2.93∶1扩大到2001年的3∶1。
  2.城镇居民之间的消费群体——高低收入群体消费差距悬殊。住户调查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基尼系数由1978年的0.16上升至2000年的0.32。占城镇居民10%的最高收入户户均年收入13311元,占10%的最低收入户年收入只有2653元,增幅是最低收入组增幅的7.8倍,差距已由1992年的3.26倍扩大为2000年的5.02倍,比1999年的4.6倍又有扩大。从收入增速看,不同收入阶层收入增速呈阶梯式格局,即收入越高的组收入增长越快,中等偏上收入组以上的收入增长均快于全国平均增速。收入差距相差悬殊,意味着社会财富越来越向高收入的居民集中,购买力出现严重的分布不均。
  不同收入群体分布形态不理想,低收入群体所占比重很大。从1994年和1999年的分布看,中等收入和中等偏上收入群体,合计只占总人数的28.62%;而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群体占总人数的64.15%。
  3.农村居民之间的消费群体——消费差距不可小视。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按纯收入进行五等份分组(每组各占总户数的20%),2000年最低收入组农户和较低收入组农户人均纯收入分别是802元和1442元,比上年下降6%和0.6%。中等收入组农户、较高收入组农户和高收入组农户人均纯收入是2005元、2768元和5198元,分别增长1.6%、3.3%和6%。
   二、不同地区居民消费群体的差异明显
  从城镇居民看,2000年东、中、西部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分别为7682元、5165元和5487元,收入之比有所扩大。东部地区平均增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三者收入之比为1.49∶1∶1.06,比上年的1.48∶1∶1.06有所扩大。收入最高的省与收入最低的省收入之比为2.39∶1收入最高的城市与收入最低的城市收入之比为4.88∶1。从农村居民看,省际基尼系数从1980年的0.137扩大到2000年的0.238;省际收入高低倍数从1978年的2.88扩大到2000年的4.20;以西部地区为1,东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差距从1978年的1.27∶1.05∶1扩大到1997年的1.95∶1.37∶1。
  我国地大物博,地区间的经济水平和消费习俗迥异,不同消费群体在区域上表现为不同的特征。广东省统计局城调队最近对广东、江苏、浙江、辽宁、山东、福建等东南沿海六省的调查数据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广东人居住、食品、通讯、文教娱乐上花钱最多,浙江人医疗保健和家庭设备花钱最多,山东人买衣服最多,而福建人最爱存钱。
  据统计,2001年东南沿海六省中,浙江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最高,为10464.47元,广东省第二,为10415.19。人均消费性支出最高的是广东,为8099.63元,第二位是浙江省,为7952.39元。
  从八大类消费支出情况看,六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各有侧重。广东居民的食品支出3089.5元,交通通讯支出1075.54元,居住支出1124.11元,杂项商品支出514.25元,娱乐文教服务支出961.72元,均居第一位。衣着支出最高的是山东省,为700.29元。医疗保健和家庭设备方面支出最高的是浙江省,分别为541.06元和662.31元。
  从收支相抵情况看,六省城镇居民均有盈余。其中浙江人均盈余额最高,为2512.28元,广东省居第二位,为2315.37元。
  从盈余额占可支配收入比重看,最高的是福建,余额占可支配收入比重为27.6%,其次是山东省,比重为26.0%。
   三、低收入群体的生活状况
  目前我国低收入群体主要包括四部分人:
  首先是下岗职工,或已经出了再就业服务中心,但仍然没有找到工作的人。这部分人群中,女工多,年龄大,知识层次和再就业能力较低,他们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其次是“体制外”的人,即那些从来没有在国有单位工作过,靠打零工、摆小摊养家糊口的人,以及残疾人和孤寡老人。第三是进城的农民工。还有一部分是较早退休的“体制内”人员。这部分人主要是从集体企业退下来的,当初退休时工资水平非常低,只有100多元,加上各种补助也不过两三百元,生活在大都市,这点钱刚够吃饭。
  低收入水平消费者的家庭年人均收入为2500-5000元,其消费以基本生活消费为主,影响这一层次居民消费的主要原因是收入水平低且增加缓慢,所以增加其收入是最有效的启动手段。由于收入水平越低,消费倾向就越高,所以增加低收入水平居民的收入将对促进整体消费带来较大效用。政府可以考虑以税收和补贴方式调整收入分配增加对低收入水平居民的补贴,如加强社会保障建设,增加对失业(下岗)工人的补贴,完善最低生活保障体系等等。
  从某种程度上说,目前弱势群体也就是指贫困人口。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城镇地区的贫困人口主要是指那些无工作能力、无储蓄或其他收入来源和无亲友抚养赡养的“三无人员”。城镇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很小,这主要是当时社会的高就业、低工资、收入平均化造成的。直到10世纪90年代初,受“二元化”社会结构的影响,中国贫困问题一直都集中在农村地区。但进入90年代以来,城市贫困已逐步成为一个对相当大比例的城市居民构成潜在影响的严重的社会问题。
  据社科院社会所在上海、武汉、天津、兰州等城市的调查,贫困家庭很少买肉吃;80%的贫困家庭经常在早市或晚间购买最便宜的蔬菜;超过90%的贫困家庭中成人没有买过新衣服,他们常穿别人送的衣服;很多家庭居住条件极差且没有力量去改变;超过70%的家庭负担不起孩子的学杂费,一半以上的家庭中孩子上学没有享受优惠政策;50%以上的人生病时不会去医院看病,三分之一以上的人患有各种慢性病;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愿意与邻居或同事交往,过年过节也不走亲访友;有一半以上的人觉得不能在近期找到工作,认为家庭不能很快脱贫;很多人认为现在的最低生活保障金不能满足最低生活需求。
   四、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状况
  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者家庭年人均收入一般在5000到25000元之间,这部分消费者的收入基本稳定,在满足日常消费之外略有结余,但是受近几年体制改革的影响,消费倾向下降很快。而且这一层次消费群体的家庭占到城镇家庭总数的60.98%,收入占到居民收入总数的58%,是我国消费的主体部分,他们的消费行为对我国整体消费状况的影响是最大的,对这一层次居民消费的启动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启动的成败。
  据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调查结果的资料显示,目前中等收入消费群体占据较大比重,处于“多收少支”和金融资产积累阶段。这部分居民属温饱型消费群体,其基本的消费需求已经得到满足,正积聚资金向更高一层的消费提升。但由于住房、医疗、教育等各项改革的集中推进,使这些居民预期支出大增,有钱也不敢花。
  这一消费群体的消费特征表现为对未来收入与支出不良预期的影响,消费者的即期消费变得缩手缩脚。造成居民消费行为谨慎的原因,一是居民对未来预期收入增加缺乏信心,二是居民对未来预期支出增加深感担心。住房制度改革、医疗制度改革、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改革,虽宣传酝酿多时,却一直没有到位,增加了人们对未来支出预期的不确定性,加剧了谨慎消费心理。
   五、城市高收入群体的规模不断扩大
  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对10个省市抽取了12000户高收入家庭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城市高收入群体平均收入在25000元以上,其基本构成在不断变化。
  城市高收入群体的基本构成:
  1.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超过一半。
  从职业角度看,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在城市高收入群体中的比例最大,占31%,尽管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在总人口中占有较小的比重,但却在城市高收入群体中的比重最大。其次为专业技术人员,占城市高收入群体的25.2%。知识与高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尤其是IT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出现了高素质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其收入也大幅度提高。
  2.男性在收入分配中的优势地位依然未被动摇,占城市高收入群体的73%,而女性占27%。
  3.30-50岁的人成为城市高收入群体的主体。
  从年龄角度看,高收入群体中比例最高的是30-40岁的人,占城市高收入群体的37%。该年龄段的人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精力充沛,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而成长起来的。其次为40-50岁的人,占城市高收入群体的31.3%。该年龄段的人经验丰富,经济基础较好,事业有成,收入较高而且稳定。
  4.硕士及硕士以上学历的人平均收入最高。
  从学历角度看,城市高收入群体中收入最高的是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人,年人均月收入在12000元左右;而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均月收入是8000元左右,排在第二位;排在第三位的是初中文化程度的人,人均月收入是6000元左右。
  5.私营企业经营者的平均收入最高。
  从具体职业来看,城市高收入群体中收入最高的是私营企业经营者,人均月收入在15000元以上;职业股民的人均月收入是8500元左右,位列第二。收入前10名中的另外8种职业是:社会中介服务人员、导游、股份制企业负责人、三资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IT行业从业人员、个体经营者、工艺美术人员、国有企业负责人等。
   六、高收入群体的消费状况
  如今生活宽裕的高收入居民,十分关注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倾向也出现明显变化,投资意识日益高涨。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高收入居民,在消费时追求精神消费和服务消费,教育、文化、通讯、保健、住宅等成为消费热点,追求时尚化与个性化日趋明显。
  吃: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收入群体的饮食观念发生了转变,消费档次也逐年提高,粮食消费比重继续走低,副食品消费比重逐年上升,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为36%,比城市居民平均水平(41%)低5个百分点。在饮食方面,讲究营养和风味,讲吃“精”、吃“怪”。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消费观念的更新,高收入居民在外用餐支出明显增加,支出占食品支出的32.2%。如果扣除在外就餐支出,高收入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就会更低。
  穿着:穿着上崇尚名牌,讲究款式、品质和个性。在色彩方面,更注重纯色、浅色及各种柔和的中间色调。购衣着追求自然、舒适、浪漫。皮装、休闲装则更受欢迎。穿的消费档次也逐年提高,面料讲究柔软、精细大方,穿着讲究简洁明快,以表现与众不同的文化层次和气质。
  用品:主要青睐一些科技含量高、时代感强的高档家电产品,如无氟环保电冰箱,数码纯平彩电,高保真超重低音音响及家庭影院,制冷量大和噪音低的变频式空调,具有夜视功能的微型摄像机,代表当今科技新水平的数码照相机等。移动电话拥有量增速加快,每百户中的中高档乐器、电炊具等拥有量也有不同程度增长。
  住:调查显示,高收入家庭平均每户住房建筑面积111.3平方米。居住样式为单元房一居室的占4.2%,单元房二居室的占38.3%,单元房三居室的占41.9%,单元房四居室及以上的占11%。高收入家庭平均每户装修支出金额5.2万元,平均每户购房总金额为21.8万元。
  行:调查显示,高收入家庭百户拥有轿车22辆。其中有车家庭平均每户购车支出19.95万元。在有车家庭中,拥有桑塔纳的占26.4%.奥拓占12.9%,富康占9%,夏利占6.9%,捷达占3.9%,别克占2%,奥迪占1.9%,红旗占1.4%.其他国产车占19%,进口车占16.7%。
  通讯: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电话普及率逐年提高,手机拥有量逐年增长,使居民家庭移动电话百户拥有量比上年增长1倍以上。现代化的通讯服务已形成巨大的消费市场,涵盖面逐步扩大,对中低收入居民消费起到示范作用。
  投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居民的个人投资渠道呈现日益拓展的发展趋势,居民对购买有价证券依然“情有独钟”。居民购买有价证券支出继续上扬,人均年增长15%。调查结果显示,有26.2%的高收入家庭已投资于股票;投资于商业和服务业的比重占16.1%;国库券占8.4%。高收入家庭的投资是社会民间投资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不可低估。高收入家庭今年新增投资意向也显示,有16%的高收入家庭准备向股票投资,向商业和服务业投资的比重为6.1%。
  高收入家庭在购买保险方面舍得花钱。1999年所有高收入家庭平均寿险支出2065元,财险支出1185元。其中,购买保险的家庭占总样本的49.3%。
  教育:投资教育已成为居民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就业竞争日趋加剧,人们越来越感受到就业的压力和竞争的压力,体会到投资教育的重要性,用于教育方面的投入逐年加大。据统计,高收入家庭子女教育年人均消费11301元。其中生活费用支出4183元,学习费用支出为3193元,择校费用支出为3925元。在国有学校就学的比例占89.1%,在国外学校就学的比例占3.4%,在国内民办(私立)学校就学的比例占7.5%。这说明高收入居民在文教类的消费中,已转向重视子女智力开发和自身素质提高。
  旅游:除了满足物质生活的需求外,旅游消费成了“假日消费”的热点,外出游览名胜古迹,出境领略异国风情,成为高收入居民节假日消费的重要内容。
  从消费倾向看,高收入居民消费意向仍较高。调查结果显示,2001年,25.6%的高收入家庭准备购买通讯设备(包括电脑),19.9%的高收入家庭准备购买贵重家电,14.4%的高收入家庭准备购买住宅(包括装修、家具),12.8%的高收入家庭准备购车。
   七、分层次促进居民消费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是社会经济资源重新分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人之间的分配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既是政策导向的主观结果,也是社会经济体制转型的客观要求。扩大内需,启动消费应根据不同消费群体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消费政策和税收政策,调节收入分配关系,以达到预期目标。
   1.高收入群体:科学引导,促进大额消费
  社会上既然存在高收入阶层,就应建立相应的消费环境和投资环境,以引导这一群体的消费,吸引投资。当务之急一是建立有序的投资环境,尽量促进他们在旅游、文化以及大件物品上的消费,关键是丰富其消费内容、提升消费品位、引导其消费方向。比如开发适合这一群体的文比和旅游消费项目,减少对汽车和住房等消费的行政性干预,同时积极改善这些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最终达到促进消费的目的。通过税收、政策等方面的优惠措施提高民间投资效率,降低高收入者的投资成本。让投资者获取合理、合法的收入,同时也扩大了就业机会,客观上进一步改善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二是建立良好的消费环境。促进高收入者的消费,使他们得到应有的尊重而不是相反。当然,对一些不良的消费行为,也需加强规范和引导,以免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2.中收入阶层:改善预期,增加即期消费
  对于这一层次的消费群体,刺激其消费主要应以稳定收入增加和改变其心理预期为主。其一是要给他们以收入将会持续稳定增长的信心;其二是要尽快出台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改革的明确方案;让老百姓对未来的支出状况更加明朗,从而改善心理预期,增加当期消费。对于中等偏上收入者可以消费信贷等方式引导一部分中高收入者首先购房买车,对于中等收入者可以增加其文化娱乐消费,对于中等偏下收入者可以增加其耐用消费品的消费与换代。
   3.低收入群体:增加收入,提高购买力
  低收入水平消费者的家庭年人均收入为2357-4315元,其消费以基本生活消费为主,影响这一层次居民消费的主要原因是收入水平低且增加缓慢,所以增加其收入是最有效的启动手段。由于收入水平越低,消费倾向就越高,所以增加低收入水平居民的收入将对促进整体消费带来较大效用。政府可以考虑以税收和补贴方式调整收入分配增加对低收入水平居民的补贴,如加强社会保障建设,增加对失业(下岗)工人的补贴,完善最低生活保障体系等等。
   4.农村居民:增收减负
  对于大部分农民而言,收入水平低是制约其消费的主要原因。要提高消费水平,增加收入是关键。在当前的情况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其他产业吸收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使农民在农副业之外的收入有比较大的增长。通过改善农民的收入状况,从而使居民的各种需求转变为现实的消费以带动经济发展,同时要坚持并加快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
【参考文献】
  [1]傅晓霞.促进居民消费要分层次[J].经济参考报.2002,2,25.
  [2]常欣.促进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的理论思考[J].联合论坛.2002,3,6.
  [3]袁祖君.各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依然很大[N].北京青年报.2002,3,5.
论文录入:guoxingxing    责任编辑:guoxingxing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