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社会经济 >> 国民经济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江山代有强国出           ★★★ 【字体:
江山代有强国出
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9-29    
一、强国兴盛简史
  何谓强国,素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讨论的强国,兼具以下三种特征:(1)综合国力强。与同一历史时段其他国家相比,经济更发达、军事更强大、文化更昌明、疆域更广阔,整体实力“鹤立鸡群”。(2)对外辐射广。其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对外辐射和扩张,能深刻改变时代面貌,强力引领历史潮流,左右世界重大文明进程。(3)历史影响远。其影响并非局限于某时某地,而是跨越时空,源远流长,极大影响后世乃至今天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
  在人类数千年文明史上,不同的历史时期所涌现出的强国,呈现出横向竞存和纵向嬗替的状态,既数强并立、犬牙交错,又此消彼长、各领风骚。为便于研究分析,我们一是姑且以上古(公元前5000年~公元476年)、中古(公元476年~1637年)和近现代(公元1637年至今)三个历史阶段为分期,对历史上有代表性的强国作一简介;二是将曾经几度位居世界强国之林的中国放在本文第三部分集中阐述和探讨。
    (一)上古强国。
  上古时期,随着人类摆脱愚昧状态、跨入阶级社会,以古埃及、巴比伦、印度、希腊、罗马等国为代表的世界史上第一批强国相继而生,犹如明亮的星辰照耀着广阔的蛮荒世界。它们都处于奴隶社会,为获得土地和奴隶,开疆辟土,征霸四方。上古强国是世界第一缕文明之光的主要创造者和传播者。他们所创文明,惠及后世,传之广远,历史上“每一次新的飞跃都要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注:雅斯伯恩:《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4页。)
  1.第一个奴隶制大帝国——古埃及帝国。公元前3500年前后,非洲尼罗河流域形成了两个大国,即南部的上埃及王国和北部的下埃及王国。公元前3100年左右上埃及逐渐强大,国王美尼斯率军征服下埃及,建立了埃及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强国。
  古埃及帝国是一个横跨西亚、北非规模空前的军事大帝国。肥沃的农田生产出大量剩余产品,成为古代著名的谷仓。手工业已具相当规模,大的手工工场拥有各类工匠150人。造船业开始出现并在帆船规模和装饰技艺上有了迅速发展。古埃及在文字、文学、建筑艺术和自然科学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知识。金字塔作为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展现了无与伦比的建筑艺术和科技实力至今矗立在北非的沙漠上。
  古埃及是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对周边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地中海东岸和西亚各国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比如,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就是在古埃及24个表音符号的影响下创造了22个字母,这22个字母不仅构成了腓尼基表音文字的基础,而且后来又派生出希腊字母,希腊字母则是现代欧洲一切字母直接或间接的源头。
  2.两河文明的骄子——古巴比伦王国。约于公元前1894年,古巴比伦在中东两河流域(即亚洲西南部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经的区域,现基本在伊拉克境内)南部兴起。公元前1792年,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继位,古巴比伦国力日强,并开始对外用兵,最终征服了两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势力臻于极盛。
  巴比伦王国除农业、园艺业发展迅速以外,突出的是商业贸易有了长足的进步。巴比伦商人不仅在两河流域周边地区活动,有的还远赴小亚细亚、埃及和里海沿岸一带经商。
  巴比伦文化是古代两河流域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在同时期发展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特别是《汉谟拉比法典》是巴比伦文化皇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这是世界历史上首部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内容涉及经济法、婚姻法、民法和刑法等多个领域,如严格保护私有财产等许多措施前所未有,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天文学也有了很大发展。他们将太阳系的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五大行星和恒星区分开来,并给五颗行星以特别的名称;他们发明了计时用的日冕和漏刻,一昼夜被分为十二等分,每一等分又分为30个小单位。这一切都对日后欧洲科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3.绑在战车上的国家——波斯帝国。公元前6世纪中叶,波斯帝国从亚洲西部伊朗高原(现伊朗境内)崛起,开始大举对外扩张,经过多年征战,相继征服了小亚细亚、巴比伦、埃及等地,版图空前膨胀。到公元前6世纪末期波斯帝国已成为了一个东起印度河流域,西抵小亚细亚,北界欧洲的色雷斯,南抵尼罗河第一瀑布,横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
  波斯帝国的军事组织比起以前其他国家有了较大发展。帝国将全国划为五个军区;组建波斯人近卫军,人数恒定不变,规定各行省的驻军规模及兵种人数,战时按额征募兵员;确定波斯贵族在军队中的主导地位,军事长官大多由其担任;同时波斯本土军队是全帝国军队力量的中坚,实力最为强大。凭借这支军队,波斯横扫亚欧大陆,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波斯帝国境内各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创造有了明显突破。波斯时代的建筑、雕塑、绘画和装饰等明显融入了埃及和两河的艺术风格,同时又进行了自己独立的再创造,为人类贡献了大量的艺术瑰宝。
  4.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古希腊。公元前8~6世纪,希腊奴隶制城邦开始形成。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上半叶是古希腊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繁荣时期。希腊诸城邦三次击败了波斯帝国的入侵,称雄地中海。
  希波战争后,希腊各主要城邦的经济均得到了迅速发展。其种植葡萄、橄榄的园艺业长足发展;手工业规模更大,行业更多,分工更细。如当时雅典手工业工匠的分布,已广及二十余个行业;造船业已能建造排水量达250吨的大型单桅帆船。对外商业贸易更加发达,形成了希腊半岛与地中海、黑海沿岸各地之间的范围广泛的贸易网络。
  古希腊文化熠熠生辉、成就斐然,令人叹为观止,得到千古传颂。在神话、建筑、艺术、哲学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辉煌的高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师徒三人奠定了西方哲学基础。
  古希腊是欧洲最早跨入文明门槛的地区,堪称欧洲文明的发祥地,西方文化的渊源,对古代罗马乃至整个世界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古希腊充满魅力的艺术风范,即使是在远在东方的印度佛教艺术中,都能寻觅到它的缕缕印记。
  5.将地中海变成内湖的国家——罗马帝国。公元前500年左右,罗马从亚平宁半岛上崛起,在建立罗马共和国的过程中,开始了对外扩张。公元前146年罗马消灭了北非迦太基人,由一个陆上强国变成一个海上强国。随后罗马先后吞并了马其顿、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塞琉西王朝,公元前31年又吞并了埃及,最终将整个地中海变成了自己的内湖。
  大量的财富、奴隶涌向了罗马,加上对外贸易障碍的消除,促使罗马经济极其繁荣。由于国内外贸易殷盛,主要商品和奢侈品从近至高卢(今法国、比利时及荷兰南部一带)、远自中国的地方源源涌入首都,数量之多,亘古未有。
  罗马是继希腊之后,崛起于地中海地区的另一个古代文明中心,在文学、哲学、法律、科学和建筑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罗马城是罗马建筑艺术的典范。420座神庙、9座大剧场、16所公共浴场、30道城门,众多的凯旋门、宫室、纪功柱,鳞次栉比,绚丽多姿,造就了西方建筑艺术的辉煌,成为千古范本。
  罗马帝国留下的丰富文化遗产,对今天仍然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比如《罗马法》至今仍大量存留在欧洲和南北美洲许多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当前天主教会的组织和仪式也源于昔日罗马帝国的组织和宗教传统,等等。
  6.强大的印度古国——孔雀帝国。公元前317年,旃陀笈多统一了整个北印度,建立了孔雀王朝。公元前264年,孔雀王朝第三代国王阿育王率大军征服了南印度的羯陵伽,统治了除南部迈索尔地区之外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和今阿富汗的一部分,形成幅员辽阔的大帝国,国力达到了鼎盛。
  在孔雀帝国时代,铁器开始普及,生产力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农作物物种较以前大为增加,园艺业和果木业发展较快。手工业日益和农业分离,一些行业内部开始出现专业分工,纺织业、冶金业和木材加工业等的进步尤为明显。在此基础上商业日趋活跃,印度与中国、中亚、西亚和埃及等地区都有贸易往来。军事组织发展更为完善,海军单独成为一种兵种且数量极其庞大,号称70万人。军队的运输和后勤补给开始设专门机构负责。
  古印度在文学、建筑艺术和自然科学等领域成就也十分引人注目,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在数学领域,创造了从1~0十个简单方便的数字符号,促使进位法更趋完善。经阿拉伯人略加修改,将这十个数字符号传至欧洲,欧洲人称其为阿拉伯数字则是后话。
    (二)中古强国。
  中古大半时段,由于蛮族入侵、神学盛行,欧洲大陆万马齐喑,四处破败;日耳曼诸国征战不休,彼此削弱。因此,对于欧洲来说,中古大部分时间是一个很难产生强国的时代。这时崛起的,是来自亚洲荒漠之中的阿拉伯、奥斯曼帝国。他们异军突起,凭借强大的骑兵,横扫欧亚非大陆,建立了跨地域的大帝国,称雄一时。与此同时,南美印加帝国也上演了属于自己的宏大剧目。但到中古末期,欧洲又迎来了另一次“壮丽的日出”。新航路的发现开启了海洋时代的到来,揭开了全球贸易和殖民活动的帷幕。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藉此骤然暴富,横行世界。
  1.异军突起的阿拉伯帝国。公元7世纪初叶,穆斯林先知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并在教徒的支持下,在麦地那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基本统一了阿拉伯半岛。穆罕默德死后,阿拉伯人继续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最后形成,疆域以圣地麦加为中心,西起大西洋,东抵印度河流域,北临锡尔河,南至尼罗河流域,横跨亚、非、欧三大洲。
  阿拉伯帝国的生产力有了较大提高。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地区,两河流域南部,波斯湾东岸和阿姆河、锡尔河流域成为帝国的四大粮仓,时称“地上天堂”。巴士拉、库法、大马士革和开罗等城市都是当时著名的国际都市,规模巨大,人口百万。各地、各国商人纷至沓来,舟船辐辏,各国商品汇聚于此,再转销世界各地。阿拉伯帝国在许多科学文化领域里也取得了创造性成果,涌现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专家学者。如医学上,当时阿拉伯医生已懂得如何使用消毒和麻醉药,并开始治疗伤寒、霍乱、天花和麻疹等疾病。
  阿拉伯人在世界文化传播史上有着突出的贡献。比如,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和印度的数字、十进位制等先进科学技术成果都是通过阿拉伯人传入西方的,此举不仅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而且极大推动了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
  2.金戈铁马的军事帝国——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土耳其人原游牧于中亚地区,是西突厥的一支。1300年部落酋长奥斯曼崭露头角,建立了奥斯曼帝国。1453年,奥斯曼帝国灭亡了绵延一千多年的东罗马帝国,迁都君士坦丁堡,将其改名伊斯坦布尔。此后,奥斯曼帝国继续扩张,到16世纪中期,已发展成一个庞大的帝国,版图囊括了历史上的阿拉伯和拜占廷两个帝国的大部分地区,雄跨欧、亚、非三大洲。
  奥斯曼帝国军力非常强大。帝国采用中亚战斗体制,男人自小就要接受军事训练,整个社会以战争掠夺为荣,战士打仗英勇顽强。
  奥斯曼帝国对有关地区和国家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借占领君士坦丁堡和地中海东岸沿岸地区、进而控制亚欧商路之机,帝国对过往商旅横征暴敛,使传统东西方贸易裹足不前,几近停滞。另外,奥斯曼帝国插足欧洲,也导致欧洲的民族关系、国际关系更趋复杂。
  3.南美洲的太阳之子——印加帝国。印加人是南美洲印第安人的一支,原以狩猎为生,自称是太阳神的后裔。大约在公元1000年左右,印加人在首领曼科·卡帕克的率领下,自的的喀喀湖区向北迁移,最后定居在今秘鲁库斯科河谷。此后,印加人势力逐渐扩张,到公元15世纪,已经形成一个相当强盛的中央集权国家,号称“印加帝国”。帝国版图以秘鲁为中心,北起今哥伦比亚南部,南抵今智利中部、阿根廷西北部,西濒太平洋,东界亚马逊河流域森林,南北长达4000公里,面积约9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00万。
  印加人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印加巨石建筑和道路工程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观。建于海拔3000多米高原上的库斯科城,宫殿、城堡皆以巨石垒筑。石块精工琢磨,合缝严密,连刀片也难以插入,鬼斧神工,不同凡响。医药学达到了相当的水准,已掌握了开颅术,制作木乃伊的技术也相当发达。
  4.欧亚新航路的开辟者——葡萄牙。葡萄牙在11世纪前曾经先后置于罗马人、阿拉伯人、摩尔人的统治之下。1143年,葡萄牙王国获得独立。1498年,葡萄牙船队在达·伽马率领下,绕过好望角,抵达印度东海岸,正式辟通欧亚之间海上直通航路。航行成功后,葡萄牙立即将势力向东扩张,先后占领了印度西海岸、马来半岛的马六甲,同时还在科伦坡、爪哇和摩鹿加等地设立商站;并最终建立了横跨东半球的东方殖民帝国。
  航海是葡萄牙立国之基。1375年,葡萄牙就已绘制出当时欧洲最完备、最准确的世界海图——“加塔兰地图”;1420年前后,在萨格雷斯半岛建立了一座天文台和一所航海学校,培育了大批熟练的航海者。15世纪初,葡萄牙人在王室的支持下几乎每年都沿非洲海岸向南探险。
  葡萄牙开辟新航路的成功,有力地促进了欧亚之间航运和商业联系,促使原先基本闭关自守,少有交往的各个地区和民族联系趋于紧密,交往日益频繁,开启了海洋文明的先河。
  5.拥有“无敌舰队”的殖民强国——西班牙。当葡萄牙人航行于非洲海岸时,1492年8月,哥伦布在西班牙政府支持下开始了横渡大西洋的探险。途中历经艰险,终于当年10月到达了巴哈马群岛和古巴、海地等岛屿。此后哥伦布又三次西航,先后抵达了波多黎各、牙买加等岛屿,并首次踏上美洲大陆。
  西班牙的殖民活动与哥伦布的远航探险同时进行。到16世纪中叶,佛朗西斯科·皮萨罗带领13个勇士飘洋过海,灭亡了印加这个拥有2500年历史、延续13代、幅员100万平方公里的庞大帝国。接着西班牙人又占领了墨西哥、智利、哥伦比亚、阿根廷等地,几乎统治了整个中南美洲。他们在殖民地开采掠夺白银和黄金,大量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向西班牙。到16世纪末,世界83%的贵金属开采量掌握在西班牙手中。
  西班牙发现美洲,揭开了一个崭新大陆神秘的面纱。美洲的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一起成为人类历史记载的最伟大、最重要的事件。同时,作为资本原始积累重要手段的殖民制度和殖民掠夺开始粉墨登场。
  6.“海上的马车夫”——荷兰。荷兰原为尼德兰(今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兰西北部地区)的一部分,是西班牙国王的属地。16世纪后半期,尼德兰爆发了资产阶级独立革命,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1581年,荷兰共和国宣布成立。
  新兴的荷兰是17世纪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府阿姆斯特丹的商业和金融业有了长足发展,1598年在这里创立了保险公司,1609年创办了国家银行。荷兰殖民地遍布全球,囊括北美的哈得逊河流域,非洲的好望角,亚洲的摩鹿加群岛、马六甲和斯里兰卡等地。荷兰商船队非常强大,被誉为当时世界上的“海上马车夫”。
    (三)近现代强国。
  近现代社会的产生是与工业文明的兴起联系在一起的。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把西方社会迅速推到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
  1.“日不落帝国”和“世界工厂”——英国。16~17世纪的英国还是一个封建农业国。1640~1689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将国王送上断头台,在英国率先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此后英国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时期。
  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英国进入了生机勃勃的经济变革时期。工业革命自纺织业始,逐渐进入交通、建筑、制造等其他领域,将英国变为“世界工厂”。到1860年,英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欧洲人口的10%,但其钢铁产量占全球产量的53%,煤产量占全球产量的50%,原棉产量占全球产量的近一半,贸易量占全球贸易量的20%,其中制成品贸易量占全球制成品贸易量的40%,拥有全世界1/3的船舶和40%~45%的现代工业能力,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强国。
  英国工业的快速发展推动其海外竞争的成功,迫使许多国家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据统计,19世纪末,英国拥有殖民地总面积335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4,相当于本国领土的一百多倍。进入20世纪,英国开始衰落,但其综合国力在全球依然举足轻重。
  英国是世界上率先确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其兴起对推动世界经济制度的发展进步、科学技术的推广运用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大大推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的扩张。
  2.将启蒙思想播遍欧洲的国家——法国。1799年,雄才大略的拿破仑成功发动了“雾月政变”,并于1804年称帝建立了第一帝国。他依靠强大的军队,多次粉碎了由英、俄、奥等组成的反法联盟军的进攻,迫使奥地利等国割地赔款,俯首称臣。经过数年南征北战,拿破仑帝国几乎征服整个中欧和西欧,建立一大批附庸国,国力到达辉煌顶峰。
  法国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发源地,法国大革命的胜利和拿破仑帝国的崛起,促使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和平等思想广泛传播,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目前法国国内生产总值仍居世界第4位。
  3.迅猛崛起的德国。19世纪上半叶,德意志尚未完成民族国家的统一,奥地利在德意志各邦中实际上充当着分裂势力的代表。19世纪后期,普鲁士王国在首相俾斯麦的领导下,奉行“铁血”政策,发动了王朝战争,先后打败了奥地利和法国,于1871年1月8日建立了将奥地利排斥在外的统一的德意志帝国,结束了德意志民族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实现民族统一后,德国便以迅猛势头进入资本主义强国行列。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之一,其工业革命较之老牌的英、法具有速度快、周期短、内容新、程度彻底、范围广泛等显著特征。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德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在最新技术基础上建立起了现代工业体系。19世纪90年代德国经济发展更为迅猛。1850~1900年间,国内生产总值从105亿马克增至365亿马克,工业生产的绝对值增加了6倍,成为欧洲头号工业强国。目前德国国内生产总值仍居世界第3位。
  德国的迅猛崛起,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重了瓜分市场和殖民地的矛盾,促成了20世纪世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并最终引发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4.沧桑巨变的北方强国——俄罗斯。1697~1698年沙皇彼得一世先后考察和访问了瑞典、普鲁士、荷兰、英国和奥地利等国,耳闻目睹了西欧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先进性,回国后即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各项改革,推动了现代俄罗斯帝国的形成。到1725年,俄国已有二百多家较大的工场,雇佣人数有的多达千人,涉及纺织、冶金、军械、造船等工业部门。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成为第一个苏维埃国家。此后的几十年间,苏联建设成了一个同美、日抗衡的超级大国。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成立。
  5.腾飞的岛国——日本。19世纪中叶,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废除了封建旧体制,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19世纪下半叶,日本成功实现了“脱亚入欧”,迅速崛起为新兴东方工业化强国。到20世纪初,日本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接近欧美资本主义国家。
  明治维新不久,日本迫不及待地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1894年,日本挑起中日甲午战争,通过不平等的《马关条约》从中国割得台湾、澎湖列岛,获得了2亿余两白银的赔款。进入20世纪后,日本在英、美纵容下不断扩大侵略,最终走上了侵略中国、称霸亚洲的军国主义道路,先后发动全面侵华及太平洋战争,最终战败。
  战后日本在美国军事保护下,着力发展经济。到1971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由1960年的430亿美元增至2184亿美元。1966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法国,1967年超过英国,1968年超过联邦德国。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崩溃,经济进入持续衰退期,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目前仍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6.当今世界惟一超级大国——美国。1783年,美国从英国手里赢得独立,随后确立了联邦制度。1861年4月,南北战争爆发,并以北方获胜告终。战后南部种植园制度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美国由此进入前所未有的“大转变”时期。1880年工业在美国全国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超过农业,工业生产总值由1860年的世界第4位,跃居至1894年的首位。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美洲大陆崛起。
  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彻底超越了其他西方国家。二战后,美国在全球生产总额所占的比例,从战前的42%上升到53.4%。在对外贸易总额中,美国也从13%提高到22%。目前美国军事、经济、科技实力独步全球,无与匹敌,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2000年美国军费开支达2890亿美元,占世界军费开支的41.5%,相当于其他大国军费开支之和。美国研究与开发投资达2640亿美元,占世界研究与开发投资的45%,相当于其他西方六大国此项投资总和。2002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5万亿美元,占世界总收入的30%之多,稳坐世界头把交椅。
  美国是现行国际体制的缔造者和既得利益者。“9·11事件”为美国全球战略带来了一个“大变革的时期”。当前美国正试图以反恐战争和美国无与伦比的实力为基本支点,以军事力量为主要依托,以“有利于自由的均势”为基本框架,以单边主义为主要手段,以美国的价值观为道义基础,构筑一个单极世界体系,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这个日趋傲慢的“新罗马帝国”将走向何方,世界各国正拭目以待。
      二、强国兴盛原因简析
  跻身强国之林,是各国孜孜以求的目标;如何走上强国之路,是历代政治家苦苦思索的问题。比较、分析历史上强国的形成与发展历程,虽特征不同、手法各异,但其兴盛颇有一些共同的规律可寻。
    (一)占据地利,环境优越。
  “地理环境的特性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决定着经济关系的以及随在经济关系后面的所有其他社会关系的发展”(注:《列宁全集》第38卷,第459页。)。富饶的自然资源,便利的交通条件,良好的地缘位置,对强国的兴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特别是在古代,地理因素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当时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有限。上古四大文明古国之所以诞生在尼罗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广大平原地区,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自然条件比较适宜早期农业生产。地中海沿岸希腊、罗马诸国,濒临大海,交通便利,商业、航海业和手工业则比较发达。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逐步提高,地理因素的影响逐渐减弱,但其作用依然不可小视。比如,中古晚期,欧亚、欧美新航路辟通,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商路及贸易枢纽。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国也因地利之便迅速崛起,成为新的国际贸易中心,各种商品流通转运,运输业、金融业迅速发展。再如,美国位于大西洋与太平洋之间,向东达3000英里宽的水域和向西达6000英里宽的水域,将美国与其他大陆隔开。这种特定的地理位置有效保护了其国土安全。一战、二战之后,欧洲各国一片废墟,美国本土却完好无损,不能不说重洋屏障是其重要因素之一。
    (二)创新科技,重视科研。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兴国,古往今来,概莫能外。“一招先,吃遍天”。历史上,哪个国家掌握了先进科技,哪个国家的生产就能得到发展,经济就能走向繁荣,最终走向强国之路。此类例子,不胜枚举。上古时期,古埃及帝国农业产量的提高便得益于农业技术的发展:实行农作物轮作制度,分为春莳和秋莳,保护了土地的肥力;新的梯形犁和畜力的广泛使用,有效地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等等。中古时期,葡萄牙和西班牙造船与航海技术世界领先,所使用的三桅新型海船,不仅操纵灵活,航速加快,而且能疾行于各种风向之中;指南针的广泛使用又大大提高远洋航行的安全系数。他们借此征服大洋,开辟航路,环行全球,称霸海上。近现代以来,科技进步的重要性愈益凸显,成为国家强盛的关键性因素。英国所以能出现飞跃式发展,根本原因就在于率先发明和使用蒸汽机,大力推进工业革命。可以说,在人类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上,一些弱国之所以能迅速由弱变强,强国之所以能长时间持盈保泰,关键在于它们能重视科技进步,从中投入大量人力、财力支持科技发展,在一些关键性领域夺取领先地位。
  1.鼓励、支持科技创新。上古时期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积极支持亚里士多德创办吕克昂学园,为之提供大量研究费用,并命令部下帮助收集动植物标本等各种资料。中古时期阿拉伯帝国统治者高举科学文化大旗,设立专门机构,拨出专项资金,奖励科研人员。如阿拔斯王朝第二任哈里发曼苏尔曾下令将各学科外文著作译成阿拉伯文;第七任哈里发麦蒙则建立一座名为“智慧宫”的研究院,罗致专门人才,精研自然科学。近现代以来,科技威力进一步显现,各国支持科研不遗余力。比如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将鼓励科技研究与开发提升为一项重大国策。1850年英国政府科研开支是3.4万英镑,占政府预算的0.9%,到1869年已达27万英镑,占政府预算的2.8%。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政府也提出了“科技立国”的战略口号,在科研制度上进行了创新,同时创设“科学技术振兴调整费”,努力推进尖端、基础的研究。
  2.积极引进、吸收和推广最新科技成果。技术落后国家直接吸收和引进先进国家的科技成果,其成本要比自己开发低得多,能极大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比如,古印度从两河流域和埃及引进了牛拉犁的技术,使人从繁重的耕地劳动中解放出来,大大促进了当地农业进步。“十字军东征”(11~13世纪)期间,欧洲从阿拉伯引进中国的指南针、印刷和火药技术,加以改造和创新,使得欧洲社会赢得了继希腊以来又一次技术发展高峰。19世纪德国大力吸收和利用英、法诸国的初始发明和最新技术,借鸡生蛋,化为己用,发展迅猛。
  3.大力保护发明专利。从产权角度激励人类智力劳动,对近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进步起到重大作用。1624年英国第一部技术垄断法问世,被称为现代专利法的鼻祖。它规定专利权授予最初发明者,发明者有14年的专利期。在此期限,专利权持有人有权独占制造和使用发明的物品和方法。英国专利制度促进了英国科技的发展,并推及全球,为科技进入社会生产铺平了道路。
    (三)发展经济,壮大国力。
  经济繁荣是强国兴盛的根基。经济不兴,民生凋敝,则国家的强盛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然其兴也骤,其亡也暴,瞬息浮沉。只有当政者“明智地使自己的政治、军事目标与国家拥有的经济实力相协调”,并始终“保证本国经济持续增长,而且增长速度必须高于竞争对手”(注:见庞卓恒:《从世界历史看文明兴衰规律》,载于《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才能使国家走向强盛,且长盛不衰。
  1.制定有利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工商业是古希腊城邦最重要的经济来源。古希腊城邦雅典首席执政官梭伦制定了一些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他大力奖掖雅典公民从事工商业活动,以优惠条件来吸引外籍工匠,限制粮食输出,改革度量衡,稳定币值,铸造新币,奖励海外贸易等。法国皇帝拿破仑实行了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包括采取国家定货、用巨额津贴补助、鼓励竞争和使用机器生产,实行发明专利、举办博览会和保护关税等措施;同时着力整顿国家财政,将收税权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健全会计制度,使中央财政收入得到大幅上升。1879年德国采取保护关税法,对粮食和工商业品征收高额进口税,规定进口原料免税,初级制成品低税,高级制成品高税,保护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这些措施都对这些国家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2.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常是经济发展的瓶颈。古往今来,强国政府都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后劲。公元前20世纪、19世纪,古埃及帝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挖渠筑堤,排干沼泽,兴修水利,新增良田2500公顷,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公元9世纪,阿拉伯帝国斥巨资修建、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建造水库,引水灌溉,扩大绿洲,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善,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交通运输对幅员辽阔的美国极为重要。美国各级政府尤其是州政府,在改善交通方面功莫大焉。美国州政府和私人经营公司合作,在19世纪初兴建国家收费公路,推动了城市间交通贸易,也打开了西进运动的通道;铁路交通建设自19世纪30年代后在各级政府的土地、资金政策的优惠和支持下,发展势头迅猛。1830年美国铁路长度约百英里,1840年达到3328英里,是整个欧洲铁路总长度的1倍。在开凿运河热潮中,美国州政府也大力投入资本,发展极为迅速。这些举措使美国在其辽阔的疆域内初步形成了巨大的统一民族市场,促进了美国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商贸往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四)鼎新革故,变法图强。
  改革是一个制度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过程,是通过制度创新“使本国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怀有满足感,怀有创造新的生活境界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信心”,(注:庞卓恒:《从世界历史看文明兴衰规律》,载于《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迸发创造财富的激情,从而大大促进生产力进步的过程。历史上,当上层建筑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一些见深虑远的统治者能及时发现制度缺陷,适应时代发展需要,革故鼎新,促使国家走向强盛。
  1.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即通过改革政治体制,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从而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比如,当波斯帝国版图空前膨胀时,原有的国家机器难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对此,大流士一世厉行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专制统治。国王不仅亲理朝政,还设立一整套官僚机构,负责政令贯彻落实。中央政府日常事务由各部大臣负责处理。地方上则推行行省制度。大流士一世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帝国繁荣。19世纪初,法国拿破仑执政后即对松散的行政机构实行了改革,取消了地方自治,把全国划为88个郡,由拿破仑直接任命郡守,确保政策法令畅通。19世纪中叶,英国大力推进文官制度改革,实施了公务员考试、职位晋升、退休保障制度,并严格限制官员从事商业活动等。文官制度改革的推行,适应了英国社会发展新阶段资产阶级新要求,保证了国家政局的稳定和政策的连贯。
  2.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更受历代强国统治者的青睐。公元前123年,罗马格拉夫兄弟针对国内土地问题,提出土地改革法案。该法案规定,凡罗马公民每家占有公地不得超过1000尤格;凡超过者,一律收归国有,按30尤格一份,重新分配给贫穷农民使用。据记载,改革期间约有8万公民获得了土地,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贵族侵占公地的行径,促进了罗马社会经济的大发展。19世纪中叶日本明治维新内容中,有很大一部分涉及经济体制改革,比如其土地改革和地税改革。1872年日本解除了禁止买卖土地的禁令,颁发土地执照;第二年公布了《地税改革条例》和《地税改革规则》等5个文件,确定以《土地价格》为课税的标准,地税一律向土地所有者征收,税额为地价的3%。改革保证和扩大了日本明治政府的财政收入,使地税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美国的“进步时代”(1820~1920年),美国从收入和开支两方面对其财政制度进行彻底改造。在收入方面,最重要的是引入了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在支出方面,最重要的是引入现代预算制度。看似不起眼的预算改革缓和了美国社会矛盾,对美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功不可没。
  3.进行文化体制改革。一个国家能否繁荣昌盛,很大程度上要靠文化上的先进性。部落主义文化是支撑不了经济的长期繁荣和发展的。强国总是吸纳、融合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形成自己更具活力的文化。比如,17世纪末彼得一世改革中许多内容涉及文化方面。他引进了西方近代教育制度,分类创立专科学校,以培养国家建设所需的各种专门人才;为使俄语易学易懂,1710年下令废除繁杂的教会斯拉夫字体,简化字母笔画,采用简易新字母等。改革加快了俄国向现代国家迈进的步伐,推进了俄国文化的欧化进程。明治维新期间,日本政府提出“文明开明”的口号,剪去武士发结,禁止随身佩刀,改旧式礼服为和服或西服,鼓励食用西餐等,加速了日本“脱亚入欧”、走进现代的进程。
    (五)健全法制,维护秩序。
  纵观世界历史,法制健全与否,与一国能否社会稳定、经济繁荣,能否平稳发展、长治久安息息相关。且随时代进步,法律重要性日益凸显。上古和中古时期,虽然人治居主导地位,但法治因素已逐渐“浮出水面”,对人类的社会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近代以来,随着契约精神不断推广、法律制度不断完善、法治经验不断丰富,法治日趋重要,逐渐成为各国治国普遍有效的工具。虽然历史上强国对法律认识有深有浅,对法治重视有轻有重,但大都努力建设一个符合本国国情的法律制度,将之作为调整本国经济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保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繁荣。
  1.通过法律维护现有社会秩序,保证社会长治久安。许多强国认识到,必须通过法律来确定社会规范,惩罚那些违反规范者,维护现有社会秩序。古印度《摩奴法典》严格规定奴隶社会不同种姓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职能,宣称种姓制度是神的安排。如果违背种姓制度,就会受到严格的制裁,以此明确古印度奴隶制生产关系。古罗马帝国之所以长时间保持国力的强大兴盛,疆域的广阔博大,与《罗马法》的建立健全密不可分。比如《万民法》的制定,对维护罗马疆域的稳定和统一起到重要作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英、美、法等新生资产阶级国家纷纷制定宪法,确立个人独立和契约自由的原则,为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美国的《1787年宪法》及修正案,确立了联邦制和三权分离制,规定了美国公民享有言论、出版、集会、请愿等权利,保护了美国的独立和统一、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2.通过法律确立基本经济规则,保证经济有序运行。上古时期,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法典》明确规定了奴隶制社会基本经济运行规则。据法典记载,租种他人土地者必须将1/3~1/2的收获物交给土地所有者,租赁果园者要交出收获物的2/3;除了有条件占有的土地和直接属于国王、农村公社所有的土地,其他土地皆可自由买卖、交换、抵押和出租。阿拉伯帝国法律是在《古兰经》和圣训有关内容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法律中规定了土地占有、财产继承、商业交往、债务处理的办法,对阿拉伯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指导作用。法国著名的《拿破仑法典》确认了资产阶级财产所有制以及自由、平等的原则,确定了新的土地关系,维护并保障了自由买卖、等价交换和新的雇佣关系,从法律上确立和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
    (六)崇文重教,磨砺精神。
  知识就是力量。文化与经济、政治向来相互交融、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文化的力量看似无形,然而却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都离不开强大文化力量的支撑。历史上强国都非常重视文化和教育,采取各种措施,致力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
  1.重视教育发展。教育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在古代社会,教育是传承文明的主要手段。希腊人非常重视提高整个社会的教育水准。除了开办大量初级的弦琴学校、文法学校外,古希腊还拥有一些由著名学者创办的高等教育机构,如柏拉图创办学园等。国家鼓励和支持公民接受教育。公元前6世纪的雅典法律就曾明确规定,如果父亲不令其子女接受适当的教育,子女成年后有权不赡养父亲。到近现代社会,教育不仅是传承文明一种手段,而且成为一种投资的方式,一种推动经济不断增长和发展的动力源泉。19世纪的德国对教育非常重视。他们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法令,并于70年代实现了普遍义务教育制,民族文化素质由此大为提高。早在1816年,普鲁士的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达到60%,到了1846年,达到82%,19世纪60年代更达到95%。到了19世纪末,德国初等教育的入学率达100%,文盲不到1%。教育的发展为德国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注入了不竭的动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德国、美国等国也非常重视教育。1958年,美国制定了战后非常重要的教育大法——《国防教育法》,中心内容即由联邦政府增拨大量教育经费来迅速提高美国的教育质量。
  2.支持文化建设。强国通过国家资助、政策引导、舆论宣传等办法支持文化创造和发展,为之提供有力保障。比如,托勒密政府奖掖学术文化,在亚历山大城修建当时规模最大的图书馆和博物馆,馆藏典籍抄本达六七十万卷,汇集和保存了大量优秀的古代文化精粹,且为从事研究的学者提供各种便利和免税特权。当时最孚众望的学者都几乎到亚历山大城游学或居留过,对其文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俄国彼得一世当政期间,建立了俄国的第一家博物馆、公共图书馆、公众剧院和第一批公园,1703年还发行第一份报纸《新闻报》,1699年改行儒略历,为俄罗斯现代文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英、美等国家还制定和颁布了旨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并通过建立出版基金,实行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手段鼓励出版。
  3.鼓励文化交流。“人类历史证明,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注:转引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7页。)古希腊文化是后世景仰、效法的楷模,这个辉煌文化业绩的创造,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开放性和包容性。自古以来,它即与埃及、小亚细亚、腓尼基和两河流域等地保持文化交往,以博大胸怀吸纳东方古国优秀的文化精髓,取人之长,融会贯通。阿拉伯帝国素以“求知,哪怕远在中国”(注:引自《古兰经》。)为座右铭,对异族文化精华采取兼容并蓄、为我所用的态度,积极吸收、引进了古代希腊、罗马、波斯、印度和中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从8世纪中叶起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先后被译成阿拉伯文并流传开来,与伊斯兰教的观念相融合,促使阿拉伯哲学逐渐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近代以来,文化的对外交流和吸纳对一个国家文明的发展愈益重要。1871年,日本派遣以岩仓具视为全权大使的48人代表团赴欧美考察,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随后大兴工厂,殖业兴国。美国不断引进和利用国外的优秀文化人才和先进科学技术,也使本国的文化和生产水平都出现了巨大的飞跃。
    (七)拓展贸易,取长补短。
  打开屋门,新鲜空气才能进入;贸易往来,新物产、新技术才能获取。只有进行对外贸易,与世界各国开展广泛的商品交换,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才能促使各国商品更加丰富,经济更加繁荣,民生更加殷实。
  古代社会交通不便,商品流通困难重重。尽管如此,古代强国仍千方百计开辟对外通道,进行贸易往来。比如,古埃及通过出口本国谷物、黄金、象牙和陶器,换回了腓尼基、叙利亚的各种农产品和手工制品,黎巴嫩的木材,塞浦路斯的铜,两河流域的纺织品和油类等,使本国物品大为丰富,经济更加繁荣。罗马帝国商道纵横,与贯穿欧陆的莱茵河、多瑙河以及维斯瓦河及其他陆路商道一起,构建了密布于欧洲的巨大贸易网络,并与通向锡兰、印度乃至中国的亚洲商道及非洲商道,辗转相连。中国史书曾有许多罗马遣使、东西交往的记载。中国的精美丝绸也经“丝绸之路”络绎输往罗马。
  1500年的地理大发现开辟了东西方交通的新航路,密切了西欧与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世界贸易和交流范围空前扩大。西方各国不约而同地鼓励商人发展海外贸易,拓展海外市场。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等国家必要时甚至不惜派遣海军保护船队的安全。为了在全球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他们随时准备用炮舰轰开封闭国家的大门。
  进入20世纪以来,对外贸易的重要性益发显现,各国鼓励对外贸易自觉性更强,力度更大。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府实行“贸易立国”战略,以出口加工贸易带动经济增长,明确提出“出口主导型经济成长”的战略方针,从海外大量进口原材料和半成品,向海外大量输出工业制成品,以此弥补了国内资源不足、市场狭小的问题,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八)强兵尚武,扩张掠夺。
  强大的军事力量是国家走向兴盛的催化剂,也是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古往今来,但凡强国,大都致力于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培育民族的尚武精神。历史上,不少强国的崛起,往往伴随着残酷的对外征服和贪婪的经济掠夺,“铁和血”的使用在强国兴盛史上屡见不鲜。
  1.强兵尚武。古罗马公民皆有服兵役之责,每遇战事,国家即征召17~46岁的公民从军。当军队得胜归来时,国家为其举行盛大的凯旋式,论功行赏,饮誉终生;对败归者则往往百般羞辱,使其无颜以对,借此培养国民的尚武精神。普鲁士实行全民皆兵的制度,国民年及20,悉隶兵籍,举国之民无不受军人之教育,具军人之资格。普鲁士宰相俾斯麦公然表示,只有“铁和血”(即军事行动)才是解决重大政治问题的根本途径。
  2.武力扩张。古代强国一俟建立,大都要对外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扩张,以拓展疆域,掠夺奴隶。波斯帝国立国后,先后占领了小亚细亚、巴比伦亚、埃及、大夏、栗特等地,帝国版图空前膨胀,国力强盛一时。罗马本是台伯河畔一个小邦,正是历经二百余年的连续征战和扩张,陆续征服并占领了周边邻国,方成一个横跨亚、欧大陆的大帝国。奥斯曼土耳其人自身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凭借其金戈铁马、征战杀伐,在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却从小亚细亚的一块附庸领地发展为地跨三大洲的大帝国,对有关地区和国家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近现代强国对外侵略与古代强国相比毫不逊色。英国就是一个疯狂对外扩张的典型。19世纪上半叶,英国先后占领新加坡、亚丁、香港;1857年,把印度变成英国直辖殖民地;在北美洲占领统治了整个加拿大。
  3.掠夺资源。除对外侵略占领大片土地外,强国还对被侵略国的人民进行贪婪的掠夺。罗马立国后,由掠夺得来的大批奴隶和财富源源流入,供养了罗马统治阶级奢侈的生活。近代以来,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造就了许多强国的发迹。西班牙对美洲殖民地进行残酷剥夺,每年都有两支满载黄金、白银、珠宝、可可、烟叶等美洲产品的船队驶抵西班牙,财源滚滚,豪富一时。英国从广大殖民地掠夺的财富数量也大得惊人。据统计,1757~1815年,仅英国东印度公司从印度获得的财富就达10亿英镑。美国的兴盛史,更是一部持续不断从世界各国疯狂攫取资金、奴隶、科技人才和战略物资的历史。
      三、强国兴盛史对中国发展的启示简论
  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一直是世界强国,在经济、文化上,都曾一度遥遥领先,赢得各国的尊敬和瞩目。早在公元前两千多年,时当人类文明日出晨曦,黄河流域就学会钻木取火,以耕代猎,织网捕鱼,铸造青铜器。周朝时中国的人口、疆域皆是当时世界之最。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林立,孔老孟墨,百家争鸣,群星璀璨。他们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以色列的诸先知,印度的释迦牟尼等伟大的思想家,共同构筑了“轴心时代”的辉煌。西汉文景之治,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学繁荣,英才辈出。汉王朝和罗马帝国一起,成为世界两大重心。大唐贞观之治,国势兴隆,民物蕃息,府库充盈,八方来朝,文化昌盛。中国版图东到朝鲜,西跨帕米尔高原,南至越南,北达贝加尔湖,威加四海。到清代康乾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盛极一时。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一,人口占世界1/3,对外贸易长期出超。“舞遍两行红结队,儿童齐唱太平年”,就是对当时盛况的一种写照。到19世纪初,在全世界10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中国就有6个,即北京、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但近代以来,当西方国家迅猛发展时,中国却在封建主义的迟暮中错过近现代化的机遇,由强转弱,从盛入衰,政治腐败,经济落后,饱受列强的欺凌和侵略。
  “雄鸡一唱天下白”。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顽强奋斗,推翻了三座大山,使中国又走上了自强之路。当前,中国人民正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坚定不移地贯彻党中央明确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大步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迈进。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是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打基础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研究世界强国兴盛的历史,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会有所借鉴和启迪。
    (一)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强国兴盛的历史告诉我们,经济发展是强国之基,贫弱就会受欺,落后就要挨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辉煌成就,200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0.2万亿元,跃居世界第6位。但要看到,我国经济水平还比较落后,经济基础也相当薄弱。2000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854美元,同期世界中等收入国家人均水平为2039美元。我们不能盲目自大,要牢牢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排除干扰,埋头苦干,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二)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国民素质。
  强国兴盛史启示我们:科教领先者兴,科教落后者衰,忽视科教者亡。要成功实现对强国的赶超,首先必须缩小在科教领域同强国的差距。重点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建立学习型社会,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为从根本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条件,奠定基础。
  21世纪,科学技术必将发生重大飞跃。我们必须敏锐地把握这一客观趋势,始终注意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掌握、运用和发展先进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聚焦那些与中国长期发展和增进广大人民利益密切相关的项目,例如农业、人口与健康、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等,重点投资,协力攻关,争取突破,打造我们自己的科技精品。同时要鼓励企业增加科研投入,使企业成为我国技术创新的主体。
  教育是知识再生产的源泉。加快我国教育发展,除加大投入外,还要积极进行教育制度的创新。比如,可以加快教育对民间部门的开放,引入民间资本支持教育发展。这样,一方面能有效弥补政府办教育的供给不足问题,另一方面还可满足个人对教育多样性的需求。同时,要在全社会鼓励不断教育、终身学习的风气,加快学习型社会的建立。
    (三)牢固树立机遇意识,乘势而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能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历来是一个国家能否赢得主动、赢得优势的关键所在。美国对英国的追赶、日本对美国的追赶等,都是由于牢牢抓住了科技革命等战略机遇,实现了综合国力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历史上曾痛失两次重要的战略机遇期。1820年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启动工业化,经济迅速增长。中国则困于内忧外患,无法赶上这一次工业化的浪潮。1820~1950年间,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差距急剧扩大。1820年欧洲人均GDP相当于中国人均GDP的2.1倍,1950年已扩大到10.5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增长进入新的黄金时期。中国再次和机遇失之交臂,总体经济发展速度大大落后于其他国家。日本则抓住了机遇,壮大了自己。1968年日本经济总量首次超过中国,中国人均GDP也从1950年相当于日本的23%下降到1973年相当于日本的7%。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综观全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以信息技术为主要代表的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新的巨大推动。党中央透过纷繁矛盾把握时代本质,做出了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战略判断。机遇千载难逢,稍纵即逝,一定要牢固树立机遇意识,善抓机遇,抢抓机遇。关键要有强烈的进取心、旺盛的创造力和敏锐的时代感,认清先进生产力发展趋向,做到发展有新思路,改革有新突破,开放有新局面,各项工作有新举措。
    (四)鼎新革故,开拓进取。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旧体制的积弊尚未完全清除,新体制还不健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都有赖于体制的创新和完善。我们仍然需要高扬改革的旗帜,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
  未来一段时期,要特别注意激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鼓励、支持和引导它们加快发展。要加紧研究推进土地流转制度、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公平竞争;放宽银行资金对私人贷款的标准,对合乎市场发展方向的私营企业的贷款实行财政贴息,等等。通过这些途径,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每个微观经济体积聚的能量竞相释放。
    (五)勇于和善于做经济全球化的弄潮儿。
  经济全球化始终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浩浩荡荡,不可阻挡。各国关起门来搞建设已基本不可能,也不明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后来居上,就必须勇于和善于做经济全球化的弄潮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1989~2001年,外贸进口总额从1117亿美元增加到5098亿美元,年均增长13.5%。2001年12月,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要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资源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当前尤其要注意研究如何实施“走出去”战略方面的问题。“走出去”,是新时期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其实质是将我国的经济发展空间扩展到境外,有利于带动商品输出和劳务出口,也有利于获得国内的短缺资源。尽管现在规模不大,今后作用却不可限量,有关政策问题应早做前瞻性研究。同时,对我国能源安全问题也要引起高度重视,要加紧研究建立以石油和天然气为重点的能源安全储备体系,防止本国经济受国际油价及美国石油战略太大的影响。
    (六)点燃中华文明之光,锻造强大精神力量。
  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强大文化的支撑。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归根到底就是光耀民族精神。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未来一段时期,要将这种历史传统和新时期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着力增强全国人民的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自强意识,锻造中华民族的进取精神、法治精神和创新精神,使其薪火相传、继往开来,成为我国推进现代化建设强大的精神动力。
    (七)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能丧失警惕,抱有幻想。
  历史告诉我们,强国总是通过有利于他们自己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甚至不惜动武等途径,来获取本国的最大利益。当前,虽然总体上国际形势对我国是有利的,但对各种形形色色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我们还不能丧失警惕,抱有幻想。要看到超级大国仍在依仗其经济、科技、军事优势,加紧进行新一轮战略扩张,图谋霸权“永续”。我们要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尊严。要居定思危,未雨绸缪,适应世界军事变革的趋势,实施科技强军战略,加强质量建设,提高高科技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打赢可能发生的现代技术特别是高科技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在军事战略方针上要实现战略态势上的防御性与具体作战指导的积极性的统一,军事斗争准备与军队建设相统一,坚持人民战争法宝与创新高科技条件下的战法相统一,打赢战争与遏止战争相统一。特别是要具有“点穴式”的重点攻击手段,确保对敌威慑力。
    (八)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崛起”的新道路。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紧紧把握经济全球化的脉搏,大胆创新,开拓进取,冷静观察世界局势,沉着应对突发事件,韬光养晦,决不当头,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中国的崛起是在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基础上和平取得的,强调“和平共处”而不是“武力征服”、“以强凌弱”,强调“共赢互利”而不是“零和游戏”、“损人利己”。这是一条“和平崛起”的新道路,是一条不依赖武力征服和军事掠夺,自力更生搞建设、和平共处求发展的新道路,在近代以来世界强国兴盛史上可谓前所未有。在中国正稳步向世界强国迈进的今天,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这条“和平崛起”的新道路,坚持“以诚为本、以和为贵、以信为先”,积极消除世界对中国崛起的担忧,减少前进中的阻力,努力争取较长时间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
论文录入:guoxingxing    责任编辑:guoxingxing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