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德育贴近生活有哪些基本途径           ★★★ 【字体:
德育贴近生活有哪些基本途径
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14    

随着高校收费制、学分制、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居住分散,班级管理变化,原有的单纯依靠集中进行的德育工作方式已不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只有关注学生的生活时间,关注学生的衣食住行,将学生的生活作为德育工作的载体,使德育目标、内容贯穿于学生生活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将德育的内容要求内化为学生的素质,达到真正教育的目的。 
  在新的时期,德育贴近生活已成为当代德育创新的重要课题,德育贴近生活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作为德育工作者,应根据时代的要求,努力构建面向生活的德育新理念,使德育工作不断适应新的形势需要。 

  德育主体置于生活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本身是一种具有主体性的社会存在。人的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特征,是人个性的核心。德育要贴近生活,首先要把人看作是人,要将德育的主体置于现实生活之中,不能将其无限制地拔高。道德教育要做到以人为本,与人的丰富生活相联系,做到生活过程德育化,德育过程生活化。生活是伦理道德的生长点和作用点,是道德的唯一基础,离开生活的基础,道德将走向虚无。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活”,“不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的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这就是说,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之中,不应该有脱离生活的道德。生活应该是最好的老师,生活是每个人切实的经历,它对人产生最直接、最深远的影响。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或者主要不是学校教育的结果,而是主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在解决一系列的道德冲突的过程中形成的。现实生活中,人们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而是为了生活而改善、提升社会的道德,发展个体的道德。这就告诉我们道德寓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的社会道德和个体品德的形成、提高和发展只有通过他们的生活去影响和改变。道德教育要关注个体的生活,要将学生置于整过生活的全过程,要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味道德、实践道德,要帮助学生理解个体生活的目的、价值和意义,引导学生在个体生活实践中形成完整的精神生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创新生活,把握生活,主导生活,并以文明健康的方式享受新的生活。 
  道德教育贴近生活的意义已逐步取得共识,道德教育已开始从封闭式教育进入到开放式教育,从课堂理论进入到真实生活。青年志愿者、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文化、第二课堂活动等群众性道德实践的广泛开展,使学生在参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认识到社会生活的本来面貌,从而进一步学会怎样参与社会生活的改革与创新活动,这标志着学生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已不再是过去意义上的德育工作对象或是单纯的被动接受教育者,他已成为德育过程中的工作主体,在生活中主动把握道德教育的全过程,使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生活实践中得到提高,精神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充实,人生信念和信仰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确立。随着高校收费制、学分制、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居住分散,班级管理变化,原有的单纯依靠集中进行的德育工作方式已不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只有关注学生的生活时间,关注学生的衣食住行,将学生的生活作为德育工作的载体,使德育目标、内容贯穿于学生生活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将德育的内容要求内化为学生的素质,达到真正教育的目的。 

  德育目标贴近生活 

  人是社会的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正因为这样,德育目标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觉得目标就在眼前,只要通过努力就能做到,而不应该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德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解决人的思想实际,使人生活在世界上更加充实,更有意义。过去我们制定的德育目标、内容超越学生的实际,德育过程过于简单、形式,习惯于对学生进行“宏大叙事”或“绝对真理”的灌输,有单纯政治化、功利化的倾向,其结果是学生虚与委蛇,虽然学生学习了与德育有关的知识,但仍有可能做出某些不道德的行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分析人的需要特征时提出了著名的人的需要层次论,他指出人的需要是由低向高逐级发展的,低级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人,是不可能有高一级需要的。这给我们在德育目标的确定上有一个很大的启示,即德育目标应具有层次性,应该循序渐进。多年来我们的道德教育一直存在“倒金字塔”的现象,即在小学进行的是共产主义教育,中学进行的是社会主义教育,大学进行的是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生进行的是宿舍文明教育,留学生进行的是热爱家乡教育。学生们从小就高喊着空洞的、离自己相当遥远的理论和口号,而对身边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小事却视而不见。对于这一问题的出现,我们不能一味地怪罪于我们的学生没有道德素养,事实上并非是我们的学生不愿做,而是我们的德育长期存在着一个不可逾越的问题,就是德育目标、任务“隔离”于鲜活的现实生活,总想在一个假设的、净化的情景里用“高大”的架势去塑造人类的灵魂,不切实际,超越了学生的实际生活。最终的结果是学生既没有能坚强“顶天”,也没有能扎实“立地”。 
  生活世界是蕴含丰富价值和意义的世界,是道德根植于其中的深沃土壤。德育的目标只有直面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在生活中得到具体的、丰富的道德训练,并在这种训练中发展学生的道德智慧,为自己成为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有人认为德育贴近生活降低了德育的层次,如果德育采取生活化的方式,最高理想将难以实现,持这种观点的人没有弄清德育生活化的真正内涵。其实,德育贴近生活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回到低级的、退化的、庸俗的、消沉的、非批判性的生活中去,而是通过活生生的社会生活,教育、启迪学生,并使学生自觉用科学的方法思考生活、创新生活、享受生活,在生活中内化道德规范,最终实现我们的道德目标。

  德育内容源于生活

  德育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爱国主义、党团基本知识、形势与政策、道德品质、人生价值观、集体主义与团队精神、法纪与公民意识、学风与校风、创新精神与竞争观念、美育、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对于这些理论教育的内容,我们应做深入地分析研究,应尽可能让这些理论内容贴近生活,并融化到学生的具体生活中去,从而使德育的内容为学生所理解、所接受。
  众所周知,道德是为人而设的,道德之所以为道,应该是大众所知之道,所好之道,所乐之道。也就是说道德规范的命令或要求的依据应是大众所熟习或为大众所认可的。德育要达到此目的,德育的内容就应顾及学生的需求与实践的意愿,其内容不应是抽象的,而应是具体的、生动的,德育的内容应取之于学生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学生个体。要让学生在了解教育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讨论、启发、引导,调动主观能动性,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较好地促使学生接受教育内容。
  实践表明,德育不仅要指明政治方向,更要解决人生困惑和社会问题,提升人生境界,贴近生活理应成为学校德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学校的德育只有深入到学生实际中去,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回归生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关注、指导和引导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才能真正对学生产生影响。德育内容源于生活就是要求德育要从社会实际出发,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从培养未来社会合格的公民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全过程。学生在课堂接受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更多的是在课余和社会中生活、活动、学习等,社会是个大熔炉,鱼龙混杂,积极的、消极的、先进的、落后的、高尚的、低级的混杂在一起,我们应创设一个具有自由发展的、有秩序的、愉快的、充满生机的道德教育环境,从自己说起,从身边说起,从生活说起,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道德的力量,在生活中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在生活实践中加深对道德规则的理解,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学习。

  德育工作融入生活

  传统教育主张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影响。对教育的这种定位,使得人们总是把社会发展需要放在首位,向受教育者按照社会发展需要传授已有的知识和文化,以社会行为准则来规范教育对象。这种教育方式忽视了作为人的真实存在,强调的是一种共性教育,没能尊重人的个性需要,完全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在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的德育工作往往停留在课堂或办公室,没有能够沉下去,深入到学生的宿舍,融入到学生的生活,没有能够尊重学生的个性,结果是精力投入很大,效果却不很令人满意。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的住宿呈现出分散化、多样化的特点。有住校内公寓的,也有住校外公寓的,有住自家或亲戚家的,也有自己租借民房居住的,有两三人住一间的,也有七八人住一间的,出现了同一学校、院(系)、年级、班级的学生住宿地点分散各地、住宿状况千差万别的现象。现在,同一宿舍的同学不是同一学校、同一院(系)、同一年级、同一班级的已不为新鲜,加上学分制的推进,班级单位概念淡化,单纯依靠原有的以班级、院(系)为单位的德育工作运行系统难以运转。德育工作只有置身于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中,贴近学生生活,才能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标。学校应根据高校改革的需要,及时把德育工作系统的重心下移,使德育工作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生活时间、衣食住行,并在生活中帮助学生理解个体生活的目的、价值和意义,引导学生在个体生活实践中形成完整的精神生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把接受道德教育、加强个人修养作为学生自己生存、生活的形式,主动地、自觉地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生活质量,丰满个体人生。
  德育工作融入学生生活,要求德育工作者尽可能使自己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并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和熏陶学生,德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新鲜事物和先进事迹、光辉人物去感染、影响学生。大量的事实表明,德育工作只有扎根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融入学生生活的全过程,并在实际生活中教给学生获得解决人类精神困惑的智慧与技能,才能使学生获得人生价值的超越和升华,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事业才会后继有人。

论文录入:guoxingxing    责任编辑:guoxingxing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