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浅谈大学生自我效能的培养           ★★★ 【字体:
浅谈大学生自我效能的培养
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13    

摘 要:自我效能理论是班杜拉提出的有关人类行为动机的理论,大量的研究表明,自我的学习努力程度、坚持性和克服困难的毅力来影响学业任务的完成和学习成绩。因此,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采取合理的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势在必行。
关键字: 大学生 自我效能 学业成就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亮点。无论是大学生的受教育成果还是大学生的就业现状都因领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提高大学生的学业成绩是大学生教育的首要任务。研究者认为最有效的学习者是自我监控学习者。自我监控学习是指学生运用恰当的有效的技能与策略从事和管理学习活动的风格,包括目标的确立、方法的选择。策略的思考、认知活动的监督和控制、反馈调节、行为动机的管理等。自我监控学习是一种学习活动的自律过程,这种学习活动的自律过程是学生学习的理想状态。
大量研究表明,自我监控学习的学生的学业成就有着密切的关系,自我监控学习能力能够解释学业成就的许多变异,而自我监控学习策略的运用依赖于的学业和自我效能感[1]。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多的运用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往往有效的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能够将注意力集中的学习活动和学习任务上去,能够自觉地克服学习生活中地不利因素的影响等。改善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可以有效的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
自我效能理论是班杜拉提出的有关人类行为动机理论,主要论述了人类行为的内在自我调节机制。自我效能理论的提出,在教育心理学领域内受到研究者广泛重视,使得自我效能理论成为解释学生学习行为的重要理论。
一、自我效能理论的基本观点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背景中是否有能力去操作行为的期望。自我效能又包括自我效能感(sense of self-efficacy)和自我效能信念(belief of self-efficacy)[2]。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形成和实施要达到制定操作目的的行动过程的能力的判断。自我效能感深化到人格系统就成为自我效能信念,即有关自己能力的认知取向或能力自信。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效能信念是人类行为的重要调节和控制力量。他认为,个体的行为、个体的内在认知、环境是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的。个体的行为要受到环境和个体认知的影响,而个体行为又会影响环境和个体的认知;个体的认知是个体行为结果和环境信息内在的结果,而个体的认知又会调节个体的行为,通过不同的行为方式来改变环境:环境是个体认知的信息源泉,是行为施加影响的对象和条件[3]。
班杜拉认为每个人都是拥有一个自我系统,自我系统会对个体的思想、情感、动机产生一系列深刻的影响,会对个体的感知、行为的自我调节提供重要的参照机制和一系列次级功能。而在自我系统中自我效能居于核心位置[4]。
二、自我效能对行为的动机作用
人类的行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行为任务的完成,首先需要相应的知识、能力与操作技能,需要目标的激励。但是党制约人类行为的这些条件都具备时,自我效能成为人类行为重要的支配力量[5]。
(一)自我效能影响人的行为取向与行为任务的选择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往往受制于个体的效能判断。人们往往选择自己觉得能够胜任和有信心完成的活动任务,而避免那些认为超出自己能力的任务。某一方面的自我效能感强,行为成功的可能性越大,人们越容易选择这方面的任务。
同时,自我效能也制约着任务难度的选择,自我效能判断强的个体,有较强的自信,倾向于选择适合自己能力水平又具有挑战性和难度大的活动任务,而自我效能判断低的个体,倾向于选择容易完成的活动任务。
(二)自我效能影响人们行为的努力程度与坚持性
能感强的个体,会在任务完成中更加投入,花费更多的时间,复出更多的努力,而且面对挑战与挫折,具有坚强的意志力,坚持不懈,努力完成任务。自我效能判断低的个体,面对任务,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必要的自信,经常受到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的困扰,在困难面前会退缩,没有经过努力就自我放弃、自我失败。
(三)自我效能影响个体思维方式和情绪反应
自我效能判断低的个体,在任务完成中过多的考虑个体的缺陷和能力不足,把困难想象的比实际更大,这种信念会对个体产生压抑、抑郁的情绪反应,过多的考虑失败的消极影响,解决问题的思路变得狭窄,这就削弱了他们对自己所拥有能力的有效发挥,从而影响行为任务的完成。
相反,自我效能判断强的人,在任务完成中,精力充沛、思维活跃,能够充分认识和估价面对任务的性质和所遇到的困难能等,对信息进行深层加工,积极寻求就觉问题的办法,很少受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的困扰。
(四)自我效能影响个体的归因方式
自我效能判断强的个体,倾向于将行为的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而自我效能判断差的个体,倾向于将行为的归因于能力的缺乏。
总之,自我效能新年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个体的动机与行为,支持个体对行为的控制与调节。强的自我效能能够提高行为任务的完成与工作质量。具有强的自我效能感的个体,会选择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任务,对活动任务的完成有浓厚的兴趣,能够确立一个挑战性的目标,付出充分的努力和投入,运用更多的认知策略,并在失败后容易恢复自信,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等,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心情平静,能够冷静地思考和处理问题。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容易把困难估计得比实际更大,再问题和困难面前紧张、抑郁、思路狭窄。自我效能判断应该依据个体实际的能力水平,超越个体实际能力水平的自我效能判断,虽然能给个体暂时带来强的行为动机力量,但这会使个体选择国难的行为任务,使其陷入困境,导致行为的失败,而行为的失败会对稳定的效能判断产生极大的威胁。实际上,这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自我效能感强,不等于自我扩张与自我膨胀。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不是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而往往使过低的估计自己的能力,缺乏必要的能力自信,因此改变和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判断,就成为改变个体行为和提高个体行为成就的重要方式。

三、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
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过程中,教育这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合理而引导学生培养自我效能可以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自我效能感与成就行为是相互促进的。一些研究表明,通过下述几种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1、行为的成败经验
学生的亲身经验,对效能感的影响是最大的。成功的经验会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多次失败的经验会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不断成功会使学生建立起稳定的自我效能感,这种效能感不会因一时的错之而降低,而且还会发话到类似情境中去。同时,学生对于行为成败的归因方式,会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的评价。由于一些非能力因素会制约活动质量的高低,所以,人们在评价自我效能感时,往往要同时斟酌能力因素与非能力因素对于自己行为成败的作用。因此,除能力因素外,一些非能力因素,如活动任务的难度、个体努力和程度、外力援助的多少等都会或多或少的影响着自我效能感的建立。如果任务简单,或者活动中菲力很大,或者外力援助较多,这是即使成功也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倘若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因此,作为教育者在引导学生培养自我效能感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客观地分析自己成败的原因,正确面对失败。
2、替代性经验
这是学生通过观察旁人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他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的水平差不多的同学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看到自己的能力不相上下的同学遭遇了失败,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觉得自己也不会有取得成功地希望。这种观察学习对于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是通过两种认知过程实现的。一种是社会比较的过程,给予同学比较的方式,参考其表现一判断自身的效能。另一种是提供信息的过程,学生可以从同学的表现中学到有效地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方法,了解解决问题的条件,这些都会对自我效能感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观察学习过程中,影响观察学习的诸多因素,都可能对自我效能感的建立发生作用。作为教育者,应该给学生提供团队合作的机会,合理安排合作伙伴,尽量在一个团队中安排学习成绩上存在差异的同学。这样,一方面在一个团队的学生会觉得自己的成员和自己没有很明显的差异,另一方面学习成绩偏后的同学可以通过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获得成就来提高自己的自我效能感。
3、言语说服
这是试图凭借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和自我引导来改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方法,由于使用简便他成为一种极为常用的方法。然而,依靠这种方法形成的自我效能干不易持久,一旦面临令人困惑或难于处理的情境时,就会迅速消失。
一些研究结果表明,缺乏体验基础的研究说服,在形成自我效能感方面的效果是脆弱的,人们对谁负者的意见是否接受,往往要以说服者的身份和可信度为转移,此外,如果言语说服与个人的直接经验不一致,也不大可能产生说服效果。
但是,仍然建议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言语说服结合其他方式引导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可以从简单的工作入手,并坚持和学生一起面对困境,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关注和支持,鼓励学生正确面对困境,合理分析自己的自我效能感。
总之,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成就的高低,把自我效能的作用切实应用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教育工作者在学生学习前可以指导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目标要具体,即明确住处需要哪些方面的努力和需要多少努力对行为进行调控,要具有挑战性,教师应指导学生设置符合自己“最近发展区”的学习目标,同时要注意目标的近期性,长期目标则可分解成若干个近期得分目标,这样可以有效提高自己效能感。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该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直接或间接体验成功的机会,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如附属策略、组织策略等。在此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分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生学习之后,教育工作者指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引导学生于自给能力详尽的学生做正确的比较,都可以影响自我效能感的获得,可以促进建立积极的自我效能感。

参考文献:
[1]周勇、董奇.学习动机、归因、自我效能感与学生自我间控学习行为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3):30-33
[2]Bandura.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 change [J].Psychological Review,1997,84:191-215
[3]Bandura A.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tice Hall
[4]张鼎坤、方俐洛、凌文辁.自我效能感的理论与研究现状[J].心理学动态,1999,7:39-43
[5]李皓然、肖存.学社功能的自我效能感及其培养[J].山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1995(1):57-62

论文录入:guoxingxing    责任编辑:guoxingxing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