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煽情、激励、启思           ★★★ 【字体:
煽情、激励、启思
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12    

课堂教学主要借助语言传递信息,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及个性的主要媒介和最主要的手段方式。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特别是语文教师如能以娴熟自如、优美生动、富有启迪的语言讲课,那么就会像蜜一样粘住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上如沐春风,如淋甘露,使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增,语言鉴赏水平、语言表达能力逐步提升。马卡连柯也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以相差二十倍。”可见讲究课堂教学语言美对语文教学的成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综观名师的语文课堂,你不得不承认他们的课堂教学具有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而他们课堂教学的魅力之源,很大一部分来自他们如诗如画、机智幽默、饱含真情、内涵丰富的教学语言,他们的语言或煽情或激励或给人于思维的启迪……

一、煽情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师要进入文本角色,挥洒真情是教学语言艺术的根本。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如果教师的教学语言枯燥,缺乏情绪感召力,就不能激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不能使其精神亢奋、思维活跃,难以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特级教 师于漪 老师在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时,深有体会地说:“教学语言要做到优美生动,除了知识素养、语言技巧之外,还必须倾注充沛的精力和真挚的感情。情动于衷而溢于言表,只有对所教学科、所教对象倾注满腔深情,教学语言才能充分显示其生命力,熠熠放光彩,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

笔者在执教《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时,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描绘了烈士归来的悲壮场面,为了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融入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之中,我设计了一系列煽情的导语,引导学生逐步走进语言文字的深处,与小作者生生相息。请看教学片断:

师:我们日也盼,夜也盼,多么希望爸爸能早点归来,给我拿顶蓝盔戴,那是多么幸福、快乐和自豪呀!现在,爸爸回来了,我和妈妈如约捧着鲜花去迎接他。但是……

(出示第三自然段 1-3句话及“英雄归来”图片,配上《英雄的明天》音乐,师深情诵读。)

师:孩子们,你们的眼中闪着泪光,能说说你此时的心情吗?

生:伤心、难过……

师: 是呀!看到自己至亲的人离自己而去,那是一般的伤心吗?这是撕心裂肺、痛不欲生的伤心呀!请你把表情写在自己的脸上,让我们和着音乐一起读。

生:集体配乐齐读。

师引读:同学们,还记得爸爸曾经对雷利的承诺吗?他说:“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而如今……,生接读: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

师:曾经我们也与爸爸相约,等爸爸凯旋的那一天,我们要带着最美的鲜花迎接他。而如今……,生接读:我们如约捧着鲜花……

师: 战争这个恶魔夺走的岂止是一个才华横溢的父亲,千千万万的英雄战士在战争中抛头颅,洒热血,让我们代表所有在战争中失去亲人的孩子,再读这句话。

生:再次配乐齐读。

师:爸爸倒在了维护和平的战场上,但他还有未了的心愿。

生:齐读 4、5句话。

师追问:你们觉得爸爸的这一声声和平是在向谁呼唤 ?

生: (向发动战争的国家呼唤、向一切侵略者呼唤、向一切热爱和平的人呼唤……)

师引读:爸爸这一声声和平由远及近,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他呼唤的是……(生:和平,和平,和平)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

师:这一声声和平道出了爸爸的心愿,这一声声和平浸润着爸爸的鲜血,这一声声和平分明就是爸爸生命的写照 !

生:再次配乐齐读 4、5句。

在哀伤、悲壮的音乐渲染下,配上教师深情的范读,煽情的导语,使学生一次又一次动情地诵读,学生与作者同泣共悲,父亲那热爱和平、为和平而献身的光辉形象,犹如一座高大的丰碑,永远树立在了孩子们的心中。

二、激励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与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激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而其中言语的激励则较为普遍。很多优秀的教师,他们的高明之处更多的是在于用热情洋溢、饱含真情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潜势,从而产生一种情感共鸣的语境,使学生为之所感,为之所动。以至于转化成良好的学习动机,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的确如此,教师充满激励的语言,能让学生不断地获得走向成功的动力。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孙建锋就是这方面的语言大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在《最大的麦穗》一课中 孙 老师是怎样激励学生朗读的:

师: 孙 老师想倾听你们美妙的读书声,愿意展示一下自己吗?

(一生朗读一、二小节)

师:你读得正确、流利。但你还可以发挥得更好!如果你是苏格拉底,给学生提要求,既要让他们听得清又要让他们记得住,那么,苏格拉底的话该怎么读?

大家都练一练,准备挑战这位同学。

(同学们练得有声有色)

师:我相信,你一定能比上一次读得更棒!

(这一次朗读,他把“最大的”只许进,不许退“强调得很清楚,也很自然)

师:真为你高兴,你一遍比一遍读得好!

(一生自愿站起来朗读课文的三、四、五节,他读得响亮、厚重)

师:请你们转过脸来,让我们再次聆听他朗读的声音,欣赏他朗读的表情,分享他朗读的愉悦!

(学生热烈鼓掌)

师:大家的掌声是对你的认可与鼓励!

生:谢谢大家!

师:苏格拉底看弟子们两手空空,一无所获地走到麦地的尽头,他是怎样开导弟子的呢?

生:(一生朗读课文的第六小节)

师:看来你是严肃派的苏格拉底。(笑声)这一节谁再读一遍?

(一位女生柔声细语地读起来)

师:你的朗读如春雨,润“心”细无声。看来,你是温柔派的苏格拉底。(同学们一听爽朗地笑了)

师:课文还剩下最后一节,愿意朗读的同学请站起来!(同学们争先恐后地站起来,顿时教室里书声朗朗)

以上是 孙 老师在学生初读课文,检查学生朗读时的一个教学片段,在 孙 老师热情洋溢、诙谐幽默的鼓励声中,学生一次比一次读得更好。特别是当一个学生读得不够理想的时候, 孙 老师并不是简单的敷衍了事,而是在肯定表扬的基础上,巧妙地提出了改进的意见,同时又给予了学生再次练读的时间,正因为如此,学生才能“一遍比一遍读得好”,课堂上才能出现那么多个不同版本的苏格拉底。 孙 老师的语言犹如那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田,为孩子们创造了大胆展示自我的舞台,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我们在课堂上不也该多运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请你再动动脑筋,你一定行的!”“你说应该怎样呢?”这些商量式的、平等交流式的语言代替“老师要考考你。”“再给你三分钟时间想一想。”“你不应该那样做。”这些居高临下的语言;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没关系,你大胆讲。”你的看法很独特,比老师的还要好。”“你想一想,肯定会说的更好。”代替生硬冰冷的语言“今天,老师教你们课文。”“你要认真想才行。”“你真笨。”这些在课堂上所说的平等而富有感情的话语,是孩子学习旅途中的阳光与雨露,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原动力。

三、启思

教师的语言要注重“启发”,想方设法“用语言把人们的心灵点亮”,如可以设计课文的导入语,用激疑问难的启发性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打开学生的思维门户。

笔者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 尝试从课题中的“奇”字切入,在解题中知“奇”,在初读中找“奇”,在品读中悟“奇”,在想象中赞“奇”,紧扣“奇”字,辐射全篇。 如在导入新课,学生了解黄山之后,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思维的: 黄山的石头到底奇在哪?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块奇石呢?请你开打课本自由读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用“——”线划出奇石的名字,在重点描写的奇石旁打上“★”。“黄山的石头奇在哪?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块奇石?”这一问题具有明确的导向性,激起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强烈兴趣,启迪了学生的积极思维。

特级教师张伟在执教《将相和》一课时,当学生读到蔺相如说的这句话“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时, 张 老师巧妙地追问学生:“蔺相如是不是在说谎?”看似一个不经意的问题,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发了一段精彩的课堂对话:

师:蔺相如对秦王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你觉得蔺相如是不是在说谎?

生:蔺相如是在说谎,秦王愿意用十五城来换这块宝贝,可见和氏璧是不可能有毛病的。

生:我也觉得蔺相如在说谎,因为课文中说秦王双手捧着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秦王是什么人,他见过的宝贝可多了,值得秦王那么看中的和氏璧,怎么可能有毛病呢!

生:这里只是说有点儿小毛病,可能是秦王还没有发现,所以我认为蔺相如说的可能是真话。

生:我认为蔺相如这叫“以牙还牙”,算不上说谎。课文告诉我们秦王双手捧着璧,一边看一边称赞,却绝口不提交城换璧的事。蔺相如见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不得已才这样说的。

生:……

(在生争论的整个过程中, 张 老师没有发表任何个人意见,只是偶尔点点头。)

师:大家说得都有道理。演演这个过程,老师做蔺相如,请一个同学做秦王。

(师生演得很投入,一演就把秦王的蓄意贪璧和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还回璧的冲突,深刻表演出来了。)

师:蔺相如是在既要不回璧,又抢不回璧的情况下,才想出这一招的,现在你还认为蔺相如是在说谎吗?

生:不是说谎。

师:所以我们可以给这个说谎 ----

生:加上引号。

张 老师的“蔺相如是不是在说谎”这一问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其用意是在可能引发的争论中,使学生能更深地感受蔺相如爱国如家、机智勇敢的品格。由此可见,教师富有启迪性的语言,能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探究,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广阔。

总之,教师的语言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一剂良药。根据每篇课文的感情色彩不同,教师的语言有时像战鼓催征,雄兵开拨;有时如绵绵春雨,滋润心田;有时像江河奔流,一泻千里。教师的语言就是课堂中最好的情境,比 任何多媒体课件都实用、都有效、都有感染力。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语文修养,让生动优美的教学语言成为语文教学中永恒 的 情感媒体。

论文录入:guoxingxing    责任编辑:guoxingxing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