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关于西部民族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办学模式的思考           ★★★ 【字体:
关于西部民族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办学模式的思考
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12    
摘要: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办学模式单一,以升学预备教育为其主要模式,学校教育不能满足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缺乏地方适应性。为此,应改革中小学单一的办学模式,实现办学模式的多样化,在此基础上确立渗透型办学主模式的地位,并逐步向综合型过渡,以提高其办学质量。

    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全国五个民族自治区均在西部,聚居有46个以上民族。众所周知,由于受人文、历史、自然地理因素的限制,西部民族地区经济不发达,文化教育相对落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进程十分缓慢,全国尚未普及初等教育的县绝大部分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可见“普九”任务十分艰巨,已成为当前民族基础教育发展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全国实施义务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其中,义务教育的办学模式、课程模式等问题尤为突出,制约着义务教育的发展和办学质量的提高,并极大地限制了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为此,改革现有办学模式,对加快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步伐,提高民族地区人口素质,振兴西部经济,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西部民族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进程及办学模式的现状怎样?就此我们对四川省阿坝州的羌民族主要聚居地棗茂县进行了实地调查。

    茂汉羌族自治县(简称茂县)隶属于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位于四川西北部的岷江、涪江上游河谷地带。县辖5个区22个乡镇,居住有羌、藏、回、汉8万多人,其中羌族占人口总数的88.1%,成为全国惟一的羌族自治县,是全国羌族主要聚居地。

    自《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为了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本地区义务教育,保证实施质量,茂县县委、县府及文教部门依据《义务教育法》及《实施细则》,结合本县实际,制定了茂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施规划,确立了“普九”目标:“九五”,期间,占全县总人口57.5%的地区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占全县总人口58%的地区基本普及中等义务教育。2001年以前全县基本完成普及初级中等义务教育。在此目标的指导下,分地区、分年度、先易后难、逐一推进;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和初级中等义务教育双向出击,一步到位,同步实施,逐步完善。在县委、县府的高度重视,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和联合国儿基会的帮助、支持下,该县义务教育的工作正在稳步推行。到1997年底,已有5乡2镇完成“普九”任务,“普九”乡镇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53.2%。但是,从目前情况看,该县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全县尚有近一半的乡未实现“普六”,2/3的乡未实现“普九”,在短短的4年间(1997-2001年)要完成这些乡的“普九”任务,因难极大,即使在已实现“普六”或“普九”的乡镇学校,也只是办学条件基本达标,而办学质量还存在诸多问题。调查发现,茂县羌族地区义务教育力学质量不太高的原因固然与本地区办学条件差有关,更与其办学模式单一有密切关系。从该县中小学办学模式现状来看,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办学模式单一,升学型为其主模式

    受传统观念影响,人们普遍反映出一种渴望升学的心态,这种愿望在落后的民族地区尤甚,升学成为人们摆脱贫穷与落后的惟一途径。同时社会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仍主要以升学率为标准,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都出现“偏离”。从所调查的茂县民族地区来看,受渴望升学心态的驱使,又迫于外界升学压力,中小学校追求的主要目标是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而忽视为本地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军这一目标,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是以升学为主。在这种办学思想指导下,升学教育仍然是学校办学的主模式,无论是办学条件相对较好的县属重点学校,还是办学条件差、办学质量不高的乡村学校,办学目标一律以使学生升入高一级普通学校为主,从而游离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培养目标,也与提高每个公民素质的义务教育目标和功能相悖。与此相适应的课程模式单一,以学科课程为主,只设必修课,以发展学生各种素质和个性为目标的各种选修课、活动课的开设极为忽视。课程设置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针对性。重视文化知识技能的培养,忽视日常生活生产中必备劳动技术素质的培养。

    (二)多样化办学模式的探索尚处于自发阶段

    茂县羌族地区为改革本地教育的落后面貌,着手进行了各种教育改革。为推进义务教育的顺利进行,提高教育质量,该地积极开展义务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探索。调查发现,少数学校在以升学型为其办学主模式的同时,也进行了多样化办学模式的初步探索,力图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在义务教育阶段,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又发展其职业素质,以便尽快走入社会,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

    该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的模式有:

    加续型(3+x)。这种模式是在学生初中毕业后,对不能升学的毕业生进行一段时间的实用技术教育。该县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并结合学校的具体条件,采取与其他地区的职业学校或中专联合办学的方式,对初中毕业生进行连续性职技培训。如茂县民族中学在1998年与四川绵阳电子学校联办,对学生进行电子技术培训;土门中学也是采取与外地职业学校联合对所有未升学的初中毕业生,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一年的职技培训。

    渗透型(3+0)。这种模式是在不改变原教学计划的前提下,在整个初中学习阶段适当增设农业技术课和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农业、职业技术知识。茂县一些中学在各科教育中渗透实用技术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土门中学生物课教学结合本地生产实际,增加了食用菌栽培技术知识,在生物课和卫生课中增加常见病诊治、血压测定等知识,化学课中则结合教学内容讲授农药配置等生产知识;南新中学从阿坝州林业生产较发达的实际出发,在劳动技术课中讲授果树栽培等实用技术,在物理课中渗透电子技术知识和家电维修技术;茂县民族中学在植物课中也渗透了果树栽培及花椒种植技术等知识。

    总之,该县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方面进行了大距探索。但是,各个学校发展极不平衡,结合缺乏系统性、计划性。一般是学校或学科教师自发行为,并且这种发展尚未形成制度,步伐极为缓慢。

    (三)多样化办学模式的实行缺乏有效保障条件

    多样化办学模式的探索不仅尚未形成规模,而且又受到民族地区财力和物力的限制,使其难成气候。据1989年统计数据反映,我国贫困人口有45.7%在西部。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确定的592个国家重点贫困县中,有307个在西部,约占全国贫困县总数的51.9%。而这些贫困县又多在西部民族地区。这种经济贫困严重影响了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茂县为省级贫困县,1997年全县农村人平纯收入为796元,有的乡不到350元,与全国相比偏低;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当年价)18707万元,工业生产总值为1750万元。可见,该地区工业生产不发达,地区经济落后。由于民族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财政收入少,赤字严重,教育投入比例偏小,致使基础教育的发展伴随地方经济的贫困而走入困境。据调查1997年茂县财政经费缺口较大,教育支出困难,仅能基本保证学校人头经费开支,而学校基建维修等费用,只能依靠学校自筹。不仅如此,教育经费拖欠和挪用现象仍然存在。四川省为发展民族地区教育的专项拨款,被阿坝州政府挪作他用,无法保证专款专用;为发展普教中的职技教育,阿坝州政府每年划拨的职教经费也迟迟不能到位。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严重限制了这些地区教育的发展。

    除此之外,实验实习场地缺乏,教学仪器设备不足的问题普遍存在,阻碍了多样化办学模式发展的进程。据调查,全县尚无一所学校有校办工厂,仅有少数学校拥有少量实验实习场地。即使如此缺乏的实验实习场地也因为种种原因难以发挥其本身的作用。如茂县中学有果园一个,但从增加学校办学经费的现实出发,不得不忍痛割爱,将其租借给他人经营:另一中学为保证学校硬件设施在“普九”验收中达标,不得不将原来的苹果、蔬菜园地平整为标准运动场。早在1987年茂县民族中学就打算以3+1加续型办学实现普教与职教的结合,改革学校单一的办学模式。但由于受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计划一直无法实施,直到1998年才采取与外地学校联合的方式实行加续型办学模式的探索,其间推迟了近10年的时间。中小学基本的教学仪器设备十分简陋。地处县府所在地的茂县中学是该县惟一一所高完中,其办学条件相对较好,但十分缺乏电教设备,家电维修职高班所需的基本零配件因经费不足难以保证,给职教班的教学和技能培训带来种种困难;为适应开设电脑选修课的需要,不得不以中华学习机代替微机。县镇重点学校尚且如此,其他乡衬学校的办学设施则更加简陋。所有这些极大地限制了普教中职技教育的发展,致使多样化办学模式的探索困难重重。

    二、茂县羌族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办学模式单一,升学型成为其办学主模式,而多样化办学模式的探索举步维艰,从而导致了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诸多弊端,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学校教育难以培养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适销对路的合格劳动者,学校缺乏地方适应性,难以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其资源的开发利用急需大批实用型技术人才。长期以来,落后、封闭的教育导致了民族地区各类人才匠乏。如茂县羌族地区地处通往具有“童话世界”美誉的九寨沟风景区的交通要道,并且本地也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该县的花椒、苹果闻名省内外;由于毗邻顺江,拥有丰富的水利资源:除此之外,还拥有大量的森林、药材资源。但这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却十分有限,这与其地方特色产业不发达,旅游、服务、食品深加工等第三产业人才极端缺乏有密切关系。振兴民族经济急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的实用型技术人才。然而,从目前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现状来看,仅仅依靠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来满足民族地区对技术人才的需要是极不现实的,也不符合民族区的地情。

    我国自30年代进行中等教育结构的调整至今,全国范围内中等教育结构已基本趋于合理,中等职业教育将基本维持现状。同时,中等职业教育受“普高热”的冲击和经费投入的限制,使职业教育的生存和发展又面临一次新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要兴办较多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极不现实的。在民族地区,受地方经济限制及传统观念影响,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十分艰难。从所调查的羌民族地区来看,目前全县尚无一所职业高中,职业技术教育不发达,大批劳动后备军的职业技术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义务教育阶段而得以实现。

    西部民族地区受各种因素的限制,民族教育相对落后,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初中阶段的教育作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终端,实际上也是大多数民族学生的终端教育,甚至于小学教育便成为一些民族学生的终端教育。据茂县统计局的统计资料,近三年来,该县小学升初中的学生为70%左右,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则仅占30%左右。以1997年为例,小学毕业生升初中的升学率为74.1%(1996年全国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92.6%),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33.6%(1996年全国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48.8%)。可见,该地区约30%的小学毕业生和70%左右的初中毕业生将结束他们的学业,走上工作岗位或回乡务农。然而,以升学为目的和以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为目标的升学教育模式,使大多数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尚未受到产业生产劳动技能的培训,脱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文化知识,使他们在生产岗位上难有用武之地,不得不向其父辈学习传统的生产知识和技术,或接受就业培训,这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说,在时间和金钱上都是一种极大的浪费。这种不从民族地区学校、学生实际出发,脱离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办学模式,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不懂技术、不会劳动,热衷于跳“农门”的农牧民新一代,极不利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振兴。

    三、西部民族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质量不太高,学校教育严重脱离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学校办学模式单一。西部民族地区在逐步推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必须提高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办学质量,力争在2000年保质保量地完成“普九”任务。切不可盲目追求“普九”速度,而忽视了其办学质量。从民族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发展现状出发,提高其办学质量,增强学校教育的适应性,一条有效途径是改革目前单一的办学模式,力求民族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办学模式的多样化。

    (一)坚持办学模式多样化的发展方向

    西部民族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办学模式单一的问题,不仅影响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办学质量,也限制民族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此,西部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的当务之急,除继续依目标按计划,在所有乡镇逐步实现“普九”任务外,必须改革义务教育办学模式的单一性,结合民族地区特点,从学校具体实际出发,坚持走多样化发展的道路。

    西部民族地区城镇中小学,无论其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学生生源等都优于区乡级学校,其办学质量相对较高,尤其是重点学校更是如此。这类学校应继续发挥学校的办学优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搞好升学预备教育,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为民族地区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办学条件较差、办学质量不高的区乡级中小学,应迅速改变过去以升学为主的办学指导思想,扭转办学方向,办学模式从单一的升学型向普教与职教相结合的有效模式转轨。3+X的办学模式,其好处是让学生较快地掌握一些“短、平、快”实用技术,尽快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办学质量不太高的学校可继续进行这类办学模式的探索,并采取“借鸡下蛋”的方式,与外地或本地的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共同培养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用型技术人才。根据学习成绩把升学有望和升学无望的学生分别编为普通班和职教班,在初中二三年级实现分流的2+1、2.5+0.5的办学模式,也不失为普教与职教结合的较为有效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模式的框架,有利于缓解升学与就业的突出矛盾,并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各种层次的学校应在现有条件下,进行课程改革,增加适应学生个性和特长的选修课、活动课,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开足开好劳动技术课,对学生进行劳动技术、生产技术的培训;努力挖掘学科教学内容中的职技教育因素,实施渗透型的办学模式。总之,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实现西部民族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办学模式的多样化,培养民族地区所需的多种层次、多种规格人才。

    (二)确立渗透型办学主模式的地位

    从民族地区学校办学实际和学生认知水平实际出发,在发展多样化办学模式的同时,逐步确立能有效兼顾升学预备教育和职业预备教育的渗透型办学模式的地位。这种办学模式在保证升学的前提下尽可能加大或渗透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渗透途径有多种:一是在文化基础课中发掘或补充职教内容,体现出融合性特点。如在政治课中渗透经济政策、生产责任制和生产管理、法律常识等内容;植物课中渗透农作物栽培、动物饲养等;在化学课中增加土壤成分简易测定、常用农药配制等;在地理课中增加乡土地理、乡土资源的内容;在历史课中补充家乡史、民族史,培养学生的爱乡之情;在数学课中增加简单的财会、生产统计等内容。二是加强劳技课的教学。首先是开足开好劳技课,保证教学计划规定的劳技课时间和内容;在此基础上在不影响最基本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学习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劳技课的时间和与地方经济相适应的实用技术方面的教学内容,强化劳技课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能够学到一至二门实用技术。三是利用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地方安排课程的条件,适当开设适合本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职业技术选修课,对学生进行初步的职业定向和职技培训,使学生在受完义务教育之后既具有一个公民所具备的文化科学素质,又能比较熟练地掌握一至两门科技致富本领。

    在民族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办学模式之所以以渗透型为其办学主模式,是因为它具有以下优势:第一,能有效兼顾升学与就业需要。普通学校历来肩负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和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军的双重任务。然而,以升学为主的办学模式却只能满足升学要求,不能满足大多数学生就业的需要。渗透型办学模式由于不改变现行课程计划,只是在现行课程计划和课程内容中实行职技因素的渗透,既保证了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又使学生职业素质得到培养,能有效兼顾升学与就业需要,解决升学与就业矛盾,使学生既“升学有望”又“致富有门”。第二,能较好地满足学生和家长的升学愿望。历来“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就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读书成为人们通向美好未来,获取一种良好职业的有效途径,尤其在农村地区,人们通过升学读书跳出“农门”,走出贫穷与落后的愿望更为迫切。与加续型、分流型的办学模式相比,渗透型的办学模式更能满足人们的升学需求,同时又能有效实施职技培训,即使在升学无望的情况下也能致富有门。第三,能有效缓解民族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矛盾。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至此基础教育建立起一种以分散管理为主的投资管理体制,以充分调动各级地方政府、学校和人民群众的办学积极性。这种投资管理体制的积极作用日益突出,尤其对发达地区的效果更为显著,但在不发达或欠发达的西部民族地区,其积极作用难以充分发挥。由于西部经济落后,地方财政投入的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地方负责的投资管理体制,极大程度上制约了地区教育的发展。从所调查的茂县羌族地区看,地方财政严重赤字,拖欠挪用教育经费的状况仍然存在,“普九”经费投入十分紧张,要依靠地方政府拿出更多的经费来兴办较多的职业学校和职教班,以加强职技教育,可谓十分艰难。因此,西部民族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教育必须承担职教任务,加强学生职技培养与提高,而这只能依靠学校现有资源和师资、场地,实行在普教中渗透职教因素的方式对学生实施职技教育,以缓解西部民族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矛盾,用最少的钱办最好的教育。

    (三)西部民族地区办学模式将由渗透型逐步向综合型过渡

    综合中学是一种真正兼顾升学与就业需要的一种办学模式,它打破了传统的升学预备教育模式,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改革现行学制,实行五四制,重新构建一套全新的教学体系,包括重新确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设置和教材,以保证学生在中学阶段除学习基本的文化知识外,还要接受比较系统的职业基础知识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彻底改变过去普通中学“重文化、轻劳动;重普教、轻职教”的倾向。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都能为学生打下比较扎实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基础。这种模式在普教与职教结合程度上较渗透型的办学模式更强,更加有意识性、有系统性、有目的性,是渗透型办学模式的深化。综合中学在德国、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占据了相当地位,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人才。这种办学模式在我国部分地区进行了试点,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因而西部民族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在实施渗透型办学模式的基础上,应向纵深发展,逐步向综合型办学模式过渡,使综合中学成为今后西部民族地区办学主模式。
论文录入:guoxingxing    责任编辑:guoxingxing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