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入世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影响           ★★★ 【字体:
入世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影响
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12    
摘要:入世给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带来了巨大冲击,需要少数民族地区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建构更好的教育服务体系,加大投入教育经费,以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实现入世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入世;少数民族教育;结构性失业;教育经费;人力资源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国际经济大家庭中的一员。“入世”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入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必然是巨大的,值得每一个负责任的国人以思考。“入世”对我国的教育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对一个相对弱势群体——少数民族的教育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一、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悄发展现状

    我国现有少数民族人口约9121万人,民族自治区域的总面积约达61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64.5%。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更集中了我国53个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8%之多。

    我国的许多民族在解放前发展很不平衡,有的民族甚至尚处于结绳记事、渔猎为生的原始氏族社会。解放后,中央政府给予少数民族地区以大量的援助,但由于客观环境复杂,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一直较慢。以我国西部为例,据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统计,西部地区文盲和半文盲占从业人口数的比重力39.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个百分点;该地区的人口结构单一,80%以上的居民从事农牧业,以家庭经济为单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全国592个贫困县,该地区占了307个[1]。一定意义上,西部的开发就是要让我国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腾飞。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2000多年前,我国管仲在其《管子·权修篇》中精辟地指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今天,江泽民总书记在谈及我国西部开发问题上,更着重指出:“西部地区要在国家的支持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发展教育、科技。西部开发关键靠人才,人才培养关键靠教育,首先要集中力量把基础教育搞好,”可见国家将教育与我国民族地区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尤其在“入世”后的今天,更要高度重视教育对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意义的认识。

    二、入世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影响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按照世贸规则与协定,将逐步降低关税,破除地方间的保护主义,允许国外资本、商品的自由流通。这必然对我国的经济产生冲击,也必然带给教育以更大的挑战。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是我国教育环节中脆弱的一环,更需要我们给以足够的重视。

    (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压力增大

    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主要由地方政府(市、县、乡)的财政负担,因此我国广大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便由各地方政府来维持。我国广大少数民族处在边、山、林等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区域,农牧业是地区经济的主要支柱,经营模式以“家庭经济”为基本单位。地区间的分工不明显,农产品开发科技含量低,销售的市场化程度不高。更大的隐患是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农业开发与投入的潜力有限,无法形成现代农业、生态农业所要求的经营模式。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经费不足,很大原因是由于地方财政的贫乏。

    入世后,我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将受到WTO农业规则的约束。据国家信息中心披露,中美WTO协议的几项要点中,与农业有关的承诺包括:①中国关税将从目前的22.1%整体削减到平均17%;②中国将更多削减特别与美国利益相关的农业项目条款;③中国将取消出口补贴;④中国已同意将其农产品进口关税降到14.5%—15%[2]。从这份条款中我们可以感到,加入WTO后,对以家庭经济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其压力更大。国际农产品具有的特色、质量、价格等优势无疑会削弱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竞争实力,从而影响到地区财政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使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不足问题更为突出。经费不足将会影响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二)少数民族地区结构性失业群体的出现

    入世后,面临压力较大的两个群体,一个是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另一个是国企职工。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农业”与“国有经济”是我国入世后的重要弱点。因为这二者都吸收了大量从业人员,处理不好,极易影响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的少数民族人口结构较为单一,80%以上为农牧业人员,城镇人口中在国有和集体经济单位的占70%以上。而现代企业间的竞争,加强了对从业人员自身素质的要求,由此产生了从业人员的结构性调整,造成结构性失业群体。而城镇结构性失业人口的增加,必然会减少农村剩余人口转移城镇的就业机会,从而削弱了广大农村家庭的收入。收入的减少意味着家庭对教育支撑力的减弱,使受教育者的教育成本增高,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这种现象已在一些民族地区出现。以我国西藏地区为例,1998年,国家对西藏“城镇贫困人口”的调查中发现,西藏城镇集体经济单位,乡镇企业规模小,效益不佳,劳动力市场呈现供过于求的状况,劳动者收入低。私营经济单位就业者占从业人口比重不足10%,绝大多数贫困人口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水平差,不具备在私营经济单位就业的能力。在对西藏城镇贫困人口的消费支出分析中,发现用于食品的支出比重就达79.26%,用于教育的费用仅占7.41%,而文化娱乐则只有0.35%;在对人口的构成分析中发现,青壮年人口中的劳动人口比重是72.48%,但其中有就业收入的仅占26.56%,严峻的就业问题已成为该地区贫困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更重要的数据是对“西藏城镇贫困人口的文化教育水平”的调查显示,该地区文盲占总人口的40.95%,仅有小学学历占人口的29.74%,初中学历占人口的25%,高中学历占人口的2.16%,职高及大学学历占人口的3.02%。在对其教育程度是否感到满意的问题调查中,87.3%感到不满意。原因是付不起学费或家庭经济困难。在对于女教育前途上,多数希望子女上学,但80%以上的受调查者同时承认,暂时没有能力维持子女继续求学[3]。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经费开支,可以说是基层政府财政与家庭共同维持着。入世后,伴随着地方经济的削弱与家庭收入的不稳定,必然会影响子女的教育经费的投入。这一经济问题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对于人口少,就业结构单一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说,由于经济环境的衰退,教育投入的不足,极易形成全“民族性”的衰退,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的问题。

    (三)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结构与入世后对教育的要求的脱节

    目前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重点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对义务教育后阶段的学校教育的建设重视不足。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有限的各类型大中专院校多为文教类,而与市场紧密联系的科技型、管理型、电子信息方面的人才十分匮乏。西部地区每万名劳动者中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及初级职称者仅92人,不及东部地区的十分之一,这与入世后要求的现代教育培养模式是极不相称的。    现代经济的竞争,已由注重对物质资源、机器设备的开发,转变为对人才(人才资源)的培养与吸收。能否形成一个稳定而高效的人才群体,能否将一个层次有序的人力结构发挥最大功效,已成为当今各国经济实体生存与壮大的关键。而教育对人力资源的形成与壮大起到关键的作用。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通过对美国经济大量的数据分析,发现自1929—1957年,美国国民收入增长率的33%是通过教育取得的。“人力”事实上已经成为一种宝贵的资源。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结构不平衡,其后果是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升学型”培养模式的后果之一是“高淘汰率”,它使相当一部分只完成小学或初中学业的学生过早进入社会。而社会(少数民族地区)又不能给他们提供一种得以继续充实、完善自身的机会,因此,对于许多少数民族儿童来说,“九年义务教育”事实上便是他们的终端教育。有资料显示,四川省阿坝藏祖自治州茂汶美族自治县(我国惟一的羌族自治县),羌族占人口总数的88.1%。“普九”是该县当前教育工作的重点,据该县统计局的统计资料显示,近3年来,该县小学升初中70%左右;初中升高中的学生则只占毕业生的30%左右[4]。这种教育模式不仅不能形成“教育——人才——刺激经济”的循环,而且更弱化了教育稳定社会秩序、增强人们对本地区热爱的保障功能,也从根本上减弱了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发展的持久力。

    (四)教育“专业”人才流失

    入世后,由于行业间收入分配的差距,企业内部不同级别间的收入差距,无疑会加强人才的流动。聚集了大量大中专人才的教育部门,相应也会形成“人才流动”。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发展较为滞后,教师外流现象一直存在。仅80年代,新疆地区就流失骨干教师7000多名,西藏地区流失4000多名。由于少数民族地区自身培养教师能力弱,吸收人才能力差,国家对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要求是双语教学(汉语与当地少数民族语),因此,培养一名合格的双语教师,其成本要高于培养内地一名普通教师的成本。而骨干教师的流失一般的人又不能替代,因为他需要相对“专业”方面的培训,才能胜任对少数民族儿童的教育。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流失造成的后果,是短期内极难补救的。

    三、应对策略

“入世”对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的影响,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根据笔者的一孔之见,须在以下几方面加大力量:

    1.加大中央财政对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

    我国公共教育经费一直处于严重短缺之中,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NP的比例仍然没有突破3%,离4%的目标仍有很大距离。至1999年,我国教育经费占GNP仅为2.79%,远未达到世界平均的4.9%。(其中发达国家为5.3%,发展中国家为4.1%)。这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是不相符的。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89404亿,突破了1万亿美元。我国的GNP在世界排名居第七位。针对我国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在教育投入上的捉襟见肘,步履维艰,中央财政应当合理承担教育经费的投入。目前,许多成功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加法国、德国、日本、瑞士、俄罗斯等,均是采用中央财政承担教师工资,学校基本建设与其它公用经费由基层地方政府负担。这样既保证了教师工资的稳定,又减轻了地方财政的负担,提高了基层办学的积极性。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种族各异,文化传统之间的特殊性,要保持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并维护团结、稳定的局面,就必须充实民族地区的教育力量。增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力量也体现了国家对各民族的平等的重视与尊重、爱护与信任。尤其在加入世贸之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滞后于全国发展水平,国家更要切实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现状,保证教育经费的投入与分配的合理,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早日腾飞。

    2.建构多层次的人力资源培训网

    少数民族地区只有建构自身的教育体系与人才培养机制才能真正适应“入世”后的激烈竞争。国家与少数民族地区要在遵守市场经济规律的情况下,努力建立良好的教育服务体系,包括各类型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便使大批受过基础教育而未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可以继续学习,以提高地区人口的素质。

    首先,在现有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加强在广大的农牧区的职业技术教育。少数民族教育可因地制宜地突出“农牧业”教育,围绕入世后国际农产品的优点而进行系统的具有特色农牧业的科研开发与教育培训。其次,在各类型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基础上,应努力强化企业培训教育,以增加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劳动力的存量。企业培训这种教育形式对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增强员工的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很重视企业培训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前任美国总统克林顿曾宣布:“要把加强本国企业的职业培训,作为增加就业机会和振兴美国经济的‘杀手锏’”。新加坡通过国家立法设立工人技能发展基金,规定任何企业均按本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4%上缴技能发展基金,任何企业都有培训员工的义务[5]。

    第三,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少数民族自己的人力资源库。针对入世后对教育目标的要求,调整教育内容与专业设置,从而优化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结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不能仅依靠输血战略,而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造血战略,这样才能真正适应入世后的挑战。少数民族人口少,基础差,在入世后的激烈竞争中处于劣势。所以我们更应该关注这个特殊群体的健康发展,以确保我国经济能够真正实现地区性的整体发展,使人世成为我国伟大复兴的契机。

    参考文献:

    [1]连秀云、毕诚。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与人才聚集对策[J].教育研究,2000,(9).

    [2]刘澈云。加入WTO对我国农业的影响与对策研究综述[J].农业经济学,2001,(12).

    [3]彩云。西藏城镇贫困人口及对策研究[J].民族问题研究,2001,(5).

    [4]刘茜。关于西部民族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办学模式的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1).

    [5]刘善敏,谌新民。人力资本投资的中外比较[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1,(20).
论文录入:guoxingxing    责任编辑:guoxingxing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