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科学》教学中科学精神的培养           ★★★ 【字体:
《科学》教学中科学精神的培养
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12    

关键词:科学精神      素质教育     培养途径      培养方法

摘要:在知识爆炸的信息社会,任何人毕其一生也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即使一个学识渊博的学者,他所掌握的知识对整个知识的海洋而言,也只是沧海一粟;人类已经掌握的知识和已经认识的世界是有限的,人类探求知识的活动也是永无止境的对科学的学习和掌握,不仅仅是获得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它还表现为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的学习。21世纪的科技教育除了要告诉人们科技前沿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向社会传播科学的精神和理念,而这正是素质教育的实质所在。   

一、科学精神的内涵的理解

1. 科学以提示事物的内在规律或曰探求世界的“真”为目的
随着科学的普及和科学教育的深入,随着科学精神的日益深入人心,人们会自觉形成一种求真务实的基本生活态度:当他们在进行是非判断时,能够毫不妥协地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一唯物主义的原则。这一原则的确立,不仅对科学的发展,而且对社会的发展也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实际上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评价取舍事物的比较客观公正的标准,即科学有助于克服人的主观偏差。
 此外,科学知识本身所具有的客观性和真理性,使它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独立品格,科学有自己独立的价值取向和追求目标,有自己独立的体系和方法手段。科学的这种独立性无疑会体现在科学家们的具体活动中,一旦他们掌握了科学和科学的内在精神气质,他们就容易摆脱宗教的依附、权势的依附和人身的依附等,具备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大无畏勇气和献身精神。
 2. 作为人们的一种探索和尝试活动,科学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那就是它的理性的怀疑和批判的精神
 科学的历史早已清楚地向人们昭示:在科学面前,没有绝对的权威,没有永恒的真理,没有最终的总裁判,怀疑是科学的一个基本特征。总之,科学的怀疑精神作为批判的有力武器,为把僵死的教条逐出科学的神圣殿堂,保证科学的不断进步起着建设性作用。它的实质在于能充分调动、发挥每一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通过对科学的学习,可以培养人们独立思考和勇于表达自己见解的品格,可以减轻对某种权威的迷信,并减少、避免一些幼稚的轻信和盲从的行为,从而促进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在这里,让我们记住亚里士多德说过的一句话:“我爱吾师,但我更爱真理”。
3. 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
“求知是人类的天性”,各种问题的产生,只是认识的开端,科学本身是在对问题的不断探索中求发展的,或者说科学发展的主动力之一,是对问题的不断钻研。从物理学史上看,由于牛顿对苹果落地问题穷追不舍,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总之,科学不仅始于问题,科学也是在问题的探索中发展起来的。通过对科学的学习,能够培养人们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品质,凡事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当然,问题的解决并非轻而易举,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可以培养人们不畏艰难、坚忍不拔的精神,训练人们专心致志,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
另外,科学还有利于培养人们的认真态度,以及宽容、民主的作风等多方面的优良品质。

 二、青少年科学精神缺失的原因

  青少年科学精神的缺失,究其原因,既与青少年自身身心发展阶段有关,又与他们所处的客观环境及所受的教育紧密相联,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1、心理发展水平是制约青少年科学精神发展的内在原因
  科学精神追求理性,要求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与批判,要求有自己的主见与创新。然而,从总体上看,青少年的思维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处于经验层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辩证逻辑思维能力虽有一定发展,但发展水平不高。同时,由于受青春期情绪波动、易走极端、辨别力和自控力不足的影响,其理智感发展相对滞后。青少年知识经验不足,再加上对成人的依赖,使得他们虽然对现实有一定的批判性,但缺少建设性与创新性,“破”多“立”少,在价值取向上倾向权威和书本知识,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科学精神的发展与形成。
 2、应试取向的教育压抑了青少年科学精神的发展
  科学精神追求独立与创新、批判与怀疑,实质上是追求个体自身个性的张扬与自我实现,然而,应试取向的教育模式将升学作为惟一的价值取向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灌输知识而忽视对受教育者的非智力因素的激发,忽视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片面地强调答案的标准化与书本内容的教条化,使得学生错误地认为书本知识就是真理,就是权威,这极大地压制了学生的怀疑和批判精神的发展。同时,应试取向的教育模式还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减少了学生接触科普知识的机会,而科普教育又是全面提高国民科学素质的重要的途径之一。

三、素质教育应以培养科学精神为主要目标

1.贯彻实事求是的教学原则——培养求真求实精神
 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加强实验教学、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已经被推行开来,这就是实事求是这一原则的重要体现。关于动手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杨振宁说:“科学毕竟有90%是实验活动,科学的基础是实验。那些特别擅长动手的学生应该把这个作为自己的优势,因为他们凭这种本领往往超过他人,在某些适当的科学领域中做最有益和最重要的事情。”1983年他又说:“那些懂得怎样动手的人恰恰是中国最需要的人才”在这里我们不妨也加一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和求真的科学精神。要求青少年在学习和生活中踏实而不浮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去分析客观事实,对于一些像“法轮功”一样的歪理邪说要善于用理性和逻辑去分析其荒谬性。
2. 让学生多学“问”——培养怀疑与反思精神
怀疑是科学精神的出发点,科学始于问题,创新源于怀疑。科学上的任何进步都是人们对以往学说的怀疑和反思开始的,没有怀疑,就不会有科学问题;没有反思 ,科学就不会进步。因此,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应鼓励青少年善于质疑,凡是多问为什么?对权威和书本知识不盲从、轻信,要善于独立地思考和判断;对自己的观点与行为也要不断反思,“三省吾心而求其真”。当然,怀疑应有理有据,不应主观臆断,胡乱猜疑。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曾说:“求学问,须学‘问’,只学‘答’,非学问”。他在复旦大学对大学生演讲时说:“什么叫‘学问’?就是怎样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我国历来讲究做‘学问’,而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往往是学‘答’,学答案固然是很重要的,但学习怎样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应在学习答案的前面。”
多年来,我们的教育一直比较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这固然是必要的,但由于未能把它有机地作为培养学生的手段,因而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杨振宁博士曾做过这样的对比: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学习时,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10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何以造成这样的差距?杨振宁以为:主要是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提出问题,而中国学生在这一方面则稍逊一筹,其根源就在于中国的学校教育注重解答问题,而不重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提出问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先提出问题才能谈得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而,善不善于提出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检验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才能的重要尺度。
学校教育要鼓励学生突破现成答案,大胆提问,大胆质疑,不要任意加以指责和批评,而要循循善诱,逐步教会他们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由“敢于提问”向“善于提问”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就逐步增强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敢于怀疑,不轻信、不盲从的优良品质,而这正是科学精神的主要内涵。
3. 进行自主教育——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所谓自主教育其实质是学校教育要改变过去那种“我教你学”、“灌注式教学”方式,实行参与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改变过去那种纯粹的文化和知识传播的作法,把人的本质的创造精神引发出来,把人格“心灵”唤醒;改变过去的“精英”教育方向,重视每一个人的发展。这样做的意义是:使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学生有了自己的主意和主见,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
另外,学生的主体地位被体现出来,教师由原来研究怎样教改变为研究怎样引导学生学。这样传统教育的那种本末倒置的关系得到修正,教育中的话语权利被重新分割,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表明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本身就是一种民主精神的培养。而民主与科学是相伴而生的,民主意识就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的生命在于发展、创新和革命,创新精神是科学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创新就不能守旧,就是要敢于打破旧有的理论、观点,创新需要开拓精神,敢闯敢干。在实际教育中,要求青少年破除守旧观念 ,高扬创新精神,消除对权威的迷信;要培养内在的强烈求知兴趣,培养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洞察力、见微知著的直觉能力;培养自己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人格,勇于进取、渴求发现
4、协作精神是科学精神的构成要素——培养合作奉献精神。科学需要合作精神,也需要有奉献甚至献身精神。从广义上看,青少年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也同样需要合作与献身精神。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应具有强烈的合作意识,这是个人生存、发展和事业成功的需要,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只有具有合作意识并善于与人合作才能克服自私、任性的缺点,才能与人友好交往,从而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时还应培养青少年热爱科学 ,献身科学的精神,培养为人民服务,造福人类的精神等等。
 
四、培养青少年科学精神的途径与方法

    培养青少年科学精神涉及到各种因素,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青少年自身的共同努力,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我们认为主要应从如下方面着手。
   1、转变教育观念
  (1)克服应试教育取向,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要求教育能够使学生尽可能地在身心素质的各个方面得到综合的提高,这既是马克思等经典作家对人的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在教育评价标准上的应试倾向,严重地违背了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理念,这样的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只知道机械地学习书本知识而缺乏怀疑、求实与创新精神。因此,学校教育应该从实质上加强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素质教育,注重青少年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
  (2)克服教师中心主义,树立学生主体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求真正具有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克服传统教育中严重制约学生探索与创新精神的教师中心主义。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尊重、理解和关心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身潜能,培养与发展学生的个性。只有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才能够真正对科学知识感兴趣,才能在学习、生活中主动求知、大胆探索 、不断创新。
  (3)树立民主化与个性化的教育观。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要求教育工作者能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允许学生对自己、对书本怀疑 ,甚至有十分对立的个人观点。克服传统教育思想中 ,老师无所不知 ,学生应当无条件地相信老师,不能随便怀疑的错误观念。在这样的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习中没有怀疑,没有争论,学生习惯于不加怀疑地接受外界信息,这十分有害于对青少年科学精神的形成。同时,还应树立个性化的教育观念,提倡根据不同个性、不同水平的学生,学生的不同需要来进行教育教学的因材施的原则,努力发展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敢于与众不同,敢于标新立异,大胆提出与别人不同的思想观点,克服将学生培养成整齐划一的“产品”式的没有个性的教育方式。
  2、通过心理素质教育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
  前已述及,科学精神是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是心理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因此,心理素质教育是青少年科学精神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青少年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适应(适应学习、适应生存与适应人际关系等)与发展(发展智能、发展个性与发展社会性等),即通过心理素质教育与训练促进其心理素质健康全面发展。所以,青少年科学精神的培养应结合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内容来进行。具体来说,第一,在学习适应上,应注重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知识的内在兴趣,培养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对已有知识进行科学地“扬弃”、批判地继承,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与方法等;第二,在智能发展上,应注重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与创造性人格,发展青少年的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培养青少年创造的动机、创造的兴趣、创造愿望,认识自己的创造潜能,掌握创造的思维策略与方法,同时着力培养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求异思维能力、注意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基本的科普知识和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第三,在个性与社会性发展上,应注重对青少年独立性、自信心、耐挫能力和成就动机的培养,同时相应注意培养责任感、使命感、奉献精神、爱国主义和竞争与合作意识,这些都是青少年科学精神必须的个性与社会性品质。
  3、通过教学活动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
  教学活动既是发展青少年智力素质的场所,也是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总的说来,从教学活动的角度培养科学精神应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第一,多元化地设置课程,增强教材中的科普知识的含量,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结合起来;第二,改变传统的“教材中心,教师中心”,提倡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如讨论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索学习等。将知识教学与培养思维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和发展智能并重,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化,克服答案的标准化,将“是什么”、“为什么”与“怎么样”相结合、结构问题与非结构问题相结合;
  第三,提倡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特别是讨论模式、探索模式和研讨模式,注重教学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多为设置一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通过积极讨论、主动探索和相互研讨来解决、验证问题,以激发他们对科知识的浓厚兴趣,培养其创新的科学精神。
  4、通过实践活动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校可以通过举行科技发明创造活动,或者写科普论文,或者吸收一些学生参加教师的科学研究来提高青少年的科技意识、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培养求真求实的精神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只有通过多动手、多实践,青少年才能对科学研究有切身的体验,在感性和理性、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将科学精神内化为青少年的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朱铁群,郑志宏.大学生科学精神素养的缺憾及其教学对策[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0(9).
2、张大均,吴明霞.我国社会变革时期青少年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2)
3、江泽民《论科学技术》
4、梁启超《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

论文录入:guoxingxing    责任编辑:guoxingxing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