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整合教学例题 促进自主学习           ★★★ 【字体:
整合教学例题 促进自主学习
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10    

[内容提要] 有这样一种说法:“教材中的例题无非是个例子而已”。但若这个例子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能让学生从中获取除知识外更重要的东西,如能力、学习方法、数学思想等等。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心理特点、自身发展需求出发,科学地使用例题,充分挖掘其中的学习资源,推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 例题 自主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这样的理念: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替换例题的背景材料,利于学生贴近生活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然而,现行教材中,往往出现题目老化,数据过时,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遥远的情况,如:加工零件、修路等方面的知识,与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相比,教材的更新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式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在教学小学数学第11册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时,原教材中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和折扣应用题分两课时完成的,分别为例1:有一块6000平方米的的果园,桃树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 70% ,桃树种植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和例2:一种衣服原价每件50元,现在打九折出售,每件售价多少元?这两到例题解题方法和思路都是一致的,考虑到本班学生学习基础,我把两课时的内容合并为一课时。并且把例题改成解百商厦购物打折、徐老师购买了一套150平方米的新房,可实用面积只占建筑面积的7/10,请同学们帮助算实用面积这两个生活气息浓郁的材料。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 个个兴趣盎然,迫不及待地投入到问题的研究中,学习气氛非常浓烈,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二、将例题动态呈现,利于学生自己操作现行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对于其中一些操作感不强、操作材料不易准备的教学内容,我们同样应该尽量使之成为学生自己可以独立操作的素材,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在求平均数应用题例1中,有这样一幅插图:3个笔筒,一个装着3支铅笔,一个装着5支铅笔,另一个装着7支铅笔。问题是:这样移动,才能使每个笔筒里铅笔的支数同样多?这道题直接显示的信息不够活跃,只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行解答。当然教师也可以准备好笔筒、铅笔演示一番或让一个学生上来操作,但是绝大部分学生没有动手的机会,也就得不到最直接的感性体验,更谈不上理解和内化。为此我们可以将例题设计成动态化:在黑板上贴出3堆圆(红、黄、蓝颜色随意掺杂),一堆3个,一堆5个,一堆7个,再启发学生:怎样移动圆,就能使3堆圆中的个数同样多?让学生拿出学具进行操作,同时又可让一人上黑板演示,学生通过移一移、补一补的过程,充分理解了“移多补少”可以得到一个相同数(平均数)。操作简便易行,同时,材料颜色的任意掺杂又帮助学生抽象出了“数量的个数”这个本质属性,排除了其他非本质属性的干扰,效果非常好。三、增加例题感性素材,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教材中有些规律性的知识或某一类题的解题方法需要学生通过若干题目的观察、比较、分析才能达成共识,光凭一个例子无法使学生获得充分的自己认同的感性经验,教师可以根据例题的原型,适当增加感知材料。如“被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教材安排了一个例题360×3,先按照一位数乘法的一般法则计算,然后由此推出简便算法:被乘数末尾的0可以先不计算,只用乘数去乘0前面的部分,然后再把被乘数末尾的0落下来,但仅仅通过这一个例子,学生往往体会不出简便在哪儿,反而给人一种牵强附会的感觉。因此我们这样呈现例题:360×3、2600×3、3000×3,让学生通过这3道题的计算就会深切体会出用乘数一个一个去乘被乘数末尾的0很麻烦,再通过小组讨论、大组交流、质疑等方式自己探寻出计算的方法 、书写的格式。四、相机“创造”例题,利于学生自主实践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 让学生体验到自我创造的乐趣,体会成功的愉悦,那么必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学生的发展,品格、意志的养成均大有裨益。在教学分数(百分数)乘法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两道题:第一题,我只提供给学生这样的信息:人体重的血液占人体重的7%,人体内的水分是人体重的2/5,12岁小孩头部的长度约为身高的1/7。所有的百分比都是固定的,但由于只有百分比,学生想要了解自己的血液、体内水分的重量及头部的长度必须先要了解自己的身高与体重,也就是单位“1”的量。学生在看到这三条信息后,自然而然的想到要为自己算一算,虽然道题的呈现方式与以往的应用题呈现方式不一样 ,它是缺少条件的,但同学们马上想到了自己的身高体重与这三条信息是密不可分的。每个学生的身高、体重都是不一样的,因此这道题的答案也是多种多样的。同学们在交流时也是兴趣盎然。第二题,教师出示新校园的设计规划图,意在激发学生对美好校园生活的向往及为母校出一分力的愿望。同学们对不能在新学校学习感到十分遗憾,而作为即将毕业的学生,老师请学生设计新学校各部分(绿化、教学大楼、操场、体育馆、游泳池、其他设施)所占百分比分别为多少,也就是在引导学生继续关注母校,培养学生的爱校之情。让学上有一种在毕业前多为母校中留下一点什么的愿望。在设计过程中,既要考虑到设计的合理性,也要求学生能在单位“1”里分配好各部分的百分比。而这又需要一定的技巧和一定的数学眼光。最后,学生再根据新学校的占地面积算出各部分的具体面积,与老师相约在2008年年秋天,也就是教师节的时侯相会于新的夏金中心小学。我选取一份作业作为例题呈现出来,将其它优秀的作业张贴到“创造角”中,既让学生充分体验自我劳动带来的成功感,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交流体会时,有学生说:我感觉到要做好一件事必须付出辛苦的劳动,持之以恒。学生的学习达到这样的境界,才是知与行的完美结合。 同时也拉近学生与教师、学校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解题的技巧,从而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收集例题中的德育信息,利于学生自我教育现行的教材非常重视学科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在教材的编排中,有许多例题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德育素材,如在其中经常出现反映我国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体现劳动人民优秀智慧、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大幅度提高的一些相关资料。如何将这些德育素材与知识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我们的做法是不生搬硬套,让学生通过了解、收集德育资料,从中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受到品德教育。如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中有这样一道例题: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周的时间是114分,绕地球9周要用多少分?在教学的前3天我预先布置这样一份家庭作业:查找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资料。后来经调查,班上很多学生通过查阅报刊、杂志、翻找有关书籍、咨询老师等方法找到了需要的资料,另一半的学生通过与他人交流也了解到了有关信息。还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了解了“神舟5号”的信息。其实,获得信息并不重要,学生参与了查找信息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从中他们已经感受到了我国的尖端科技已走在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爱国主义已经“润物细无声”地滋润了他们多方面的能力。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观点来看,这样无疑是有益的。总之,将“死”的教材用“活”起来,让活的学生更活起来,是我们教育的主旨,也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得以确实有效地进行。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邓志伟:《个性化教学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论文录入:guoxingxing    责任编辑:guoxingxing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