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网站首页 | 名校推荐 | 小学试卷 | 初中试卷 | 高中试卷 | 免费课件 | 免费教案 | 如何获点 | 
  | 教育教学 | 免费论文 | 网站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名校试卷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开设视听课的探索与思考           ★★★ 【字体:
开设视听课的探索与思考
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10    
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拓宽学生的信息量,了解当今时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最新信息,加强对学生的时事政策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结合福安地处农村的实际情况,我校从2001年春开始利用校园电视网络开设了校本课程——视听课。实施两年多来,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创新、完善,已发展成为影响较大,受到师生好评的特色课程。

  一、开设视听课的实践探索

  所谓视听课就是组织学生收看并参与由学校电视台精心编制的视听节目,向学生及时传输国内外最新科技、经济、文化和时事政治信息,传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课程。我校开设视听课的主要做法是:

  1、成立编辑队伍,搜集有效信息。学校成立了由政教处牵头的由政治、语文、外语、物理、化学等学科教师组成的编辑队伍。负责搜集定录每天在中央电视台各套节目尤其是央视第一、二、四、十套节目上播出的新闻、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科技博览、子午书简、电视诗歌散文、科普系列、第二起跑线等等节目内容,然后,精心筛选出最好的内容编辑播出。

  2、设置课时栏目,保证按时播出。每天设置20分钟的固定课时统一组织学生收看并参与,使全校学生都能及时上好视听课。同时,设置了热点新闻、科技在线、校园法治、文学欣赏、英语园地、校园生活等栏目。

  3、学生自主管理,保证良好秩序。为了使开设视听课既不增加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工作负担,又保证全体学生能有序参与,我们实行了学生自主管理制度,不仅保证了视听课的顺利进行,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

  4、及时反馈与评价,激发学生兴趣。为了使视听课取得良好的效果并持久开展下去,我们要求学生在看听的同时动手做好笔记,并积极思考所播内容与学过的书本知识之间的联系,养成积累知识的习惯。同时开展了与视听课内容配套的每学期1—2次的综合知识竞赛和每天一次的有奖征答活动,由全体学生参与,设立班级集体奖和学生个人奖,获奖的班级和个人给予奖励。

  二、对开设视听课的理性思考

  1、开设视听课的原则
  不论是何种类型的课程开发,都必须同时考虑到三个方面,即社会发展、学生的需要和学科的知识性,但不同的课程开发模式对这三方面有不同的侧重。校本课程开发所表达的是一种“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因此更重视学生的学习需要,尤其是本区域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同时兼顾社会的需要,还要兼顾学科的知识性。视听课的开设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学生的学习需要尤其是区域差距造成的学生发展的需要,同时兼顾国家社会的需要,还要考虑高考的需要兼顾知识性。为此,我们坚持以下原则:

  (1)综合性原则。知识经济的信息时代,要求劳动者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现在的中学生就是未来的劳动者,因此,视听课必须满足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需要,内容要有综合性,不仅有时事政治、经济、文化等热点问题,而且有科技发展的前沿信息。不仅要有社会科学方面的信息,也要有自然科学方面的信息。不单为某一个学科服务,而是要求学生用多学科知识去分析自然和社会现象及有关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综合知识竞赛的题目也是多学科综合。

  (2)系统性原则。任何局部要素都是整体系统的一部分,离开了整体系统,局部要素就会失其应有的意义。认识事物也是如此,任何热点、方针、政策都必须放在一定的背景和整体中,才能正确认识其意义。因此,视听课必须让学生了解热点、方针、政策等的来龙去脉、社会影响、发展趋势,使内容具有系统性。为此,对国内外发生的新闻热点、焦点事件,我们尽可能将中央电视台各类新闻节目或专题节目中的相关深度报道评论,经过精心筛选后编辑在一起播出或安排系列播出,使学生对事件有个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同时,在节目编辑中,对新闻热点、焦点事件,注意其后续报道和追踪报道,让学生对事件的发展进程有系统的认识。

  (3)针对性原则。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动力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所以课程的设置必须适合学生的心理需要,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视听课内容的选择不仅要发挥视听媒体声像并茂,具有直观、形象、生动和较强的感染力等特点,还要具有针对性,必须合乎中学生的心理和健康成长的需要,必须针对学生的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视听课的内容不仅要有知识性、科学性,还要具有趣味性,做到寓教于乐,坚持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相统一的原则。

  只有最新的信息学生才最感兴趣,才最有好奇心,因此,视听课上播出的新闻热点等节目内容一定要注重时效性,编播人员要善于及时捕捉中央电视台各套节目播出的最新信息,及时制作播出。

  (4)教育性原则。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需要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才能学会做人,更好地发展。同时,视听课的设置还必须考虑国家社会的需要。因此,视听课内容的选择必须在科学性知识性的同时渗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学会做人;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时事政策教育,使学生学会遵纪守法,热爱祖国。(5)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视听课的开设也必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此,首先,让学生实行视听课的自主管理;其次,让学生对视听课的内容提出建议。再次,鼓励学生不要盲从权威的观点,要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6)激励性原则。视听课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对所学材料的认别、加工和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对该过程进行积极的监控、评价、及时反馈调节完善的过程。由于人的行为受动机支配,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即反馈),可以加强其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因为通过反馈,学生既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提高学习热情,增加努力的程度,又有发现自己的不足激起上进心,克服缺点与不足。为了使视听课取得良好的效果,巩固深化学生的兴趣,强化学生学习动机,对学生起激励作用,必须重视视听课的及时反馈与评价。

  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手段,通过竞赛学生的成就动机会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毅力也会增强。个体竞赛效果更好,但容易使胜者骄、败者馁,而团体竞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合作精神,这是社会所需要的。

  有研究表明,当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内因性动机稳定性较差时,需要用强化来维持,对于青少年学生这种倾向较为明显。为了使反馈和竞赛的促进作用得于进一步发挥,我们科学地使用了奖赏。奖赏作为一种重要的强化方式,对促进学生上好视听课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对象不固定的强化方式效果较好。采用个人奖励与团体奖励相结合的综合知识竞赛和有奖征答对学生学习视听课可以起激励作用。

  2、开设视听课的意义
  (1)是基础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的需要。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课程应根据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以及学生发展多样化需求,具有较大的个性和选择性。而地处农村的学校由于学生主要来自农村,信息闭塞,知识面狭窄,又没有看报阅读的习惯,同时,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新信息缺乏了解,综合素质较差。而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对人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必然要求学生时代要有广泛的兴趣,多方面摄取知识,为将来的专业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而视听课提供的内容十分广泛既有政治、经济、文化又有自然科技等方面的内容,能让学生占有大量的信息、广泛的知识,培养他们广泛的兴趣。正好能有效弥补农村学生的弱点。因此,开设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2)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需要。知识经济社会不仅要求人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有较高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现代课程的设置必须要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行全人教育满足未来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而我国现行课程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教育远远落后于欧美,往往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视听课的设置弥补可以这个不足,使学生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受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3)是加强对学生的时事政策教育的需要。对中学生进行时事政策教育是我国中学教育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渠道。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强调,要加强中学生的时事政策教育。2003年6月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福建省教育厅发出《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中学时事政策教育的通知》要求切实改进和加强中学时事政策教育,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从培养习惯、激发兴趣入手,贯彻直观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特别是校园广播电视网络开设视听课,是对中学生进行时政教育的最佳途径。

  视听课自开设以来,经过学校领导和全体师生特别是全体编播人员的努力,正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今后,我们将在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让学生直接参与到编播过程中来,甚至在教师的指导下完全让学生进行编辑制作,使节目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节目形式更加丰富多彩等做进一步的探索;并增设校友访谈、群星璀璨、名师风采等栏目,使视听课进一步走进学生的生活,进一步体现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全员参与的合作精神和教育公平理念。

  参考书目:
  1、《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   宋乃庆等   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3.1
  2、《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           刘旭东等   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3.1
  3、《新课程与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实施培训研究组   北京师大出版社  2001.9
  4、《非智力因素及其培养》 阴国恩 李洪玉 李幼穗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7
  5、《教育理论》         全国成人高考命题研究组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00.1
论文录入:guoxingxing    责任编辑:guoxingxing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